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部门的技术结构进行重大改造,推动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整个产业结构中重工业部门逐渐取代轻工业而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客观上需要有足够大的资本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中小资本只有走合并和股份公司的道路才能生存。第二次新技术革命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技术、宇航技术、核能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领域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又推向一个新的台阶。特别自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电脑所具有的逻辑运算和数字计算的功能,部分地代替和扩大了人脑的作用,应用范围遍及各个领域,不仅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领域。社会生产日益系统化、网络化,并向智能化发展。这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就导致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使得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更多地、经常地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干预经济,从而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之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持续地发展。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为发展了的新生产力所突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阶级,把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社会经济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从上述五大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确立之初,一般说来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因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与之相比,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原本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此时就会激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社会革命行为,通过这种革命达到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目的,从而实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如果生产关系只是部分地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部分地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某一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只是某些环节或某些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了,这就需要对这些环节或形式进行调整或改革,从而实现了对该阶段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确立之初,一般说来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因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与之相比,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原本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此时就会激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社会革命行为,通过这种革命达到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目的,从而实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如果生产关系只是部分地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部分地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某一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只是某些环节或某些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了,这就需要对这些环节或形式进行调整或改革,从而实现了对该阶段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或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6识记7一定社会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6识记7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6领会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它的发展方向。而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体制选择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一个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相似的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在经济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使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压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6识记7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6识记7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它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生产者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以简单再生产为基本特征,因而其发展比较缓慢。
2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6识记7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接的市场交换,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商品经济的出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领会7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所需要的其它产品只能靠别的生产者来满足,于是便产生了交换的必要。但是分工这一条件只是产生了交换产品的必要,但它并不能决定这种交换必须采取商品的形式。因此,商品经济产生的另外一个条件或称决定性的一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一条件决定了交换双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交换各自的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以来,交换的产品必定表现为商品形态。
(二)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6识记7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6领会7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生产者的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卖出商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商品经济还未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简单商品经济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
6领会7发达商品经济则是以广泛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关系为基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便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此时,商品经济已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以发达商品经济迄今为止的典型代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就连各种生产要素甚至于人的劳动力也都成了买卖的对象、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商品经济关系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商品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简单状态向发达状态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6领会7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如上所述,商品经济就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而市场经济则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说明的是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市场经济则说明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虽然说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是有商品经济和市场并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能直接起调节作用,从而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所以,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
6识记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6识记7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6领会7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2)交换价值
6识记7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3)价值
6识记7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6领会7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表现在:
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6识记7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2)抽象劳动
6识记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它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6领会7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①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
②二者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因而是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反映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这一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理解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6领会7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那么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凝结在其中的劳动量的多少决定的。在劳动强度既定的情况下,劳动量的多少则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决定商品价值的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一般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识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