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

第7章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7章

小说: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领会】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相互斗争,最后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事物的发展、内部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客观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旧质向新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和飞跃,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其二,它是联系的环节。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和内容。辩证的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叫做“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在理论上,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把否定看成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它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是抽象的否定。(此知识点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在实践上,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辩证否定“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另一方面,要坚持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的科学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在改革开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资本主义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识记】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完成的,而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通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第三个阶段在更高级的基础上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形式、特征,因而呈现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从内容上看,它说明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运动。从形式上看,则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领会】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质对旧质的克服,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中没有的、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和过程是曲折的。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必然表现出曲折性;在开始时,旧事物力量强大,新事物力量弱小,它们的斗争必然是曲折的过程,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新事物本身有弱点、缺点,甚至犯错误。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落后的,丧失存在必然性的,没有前途和日趋没落、灭亡的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但由于旧事物力量的强大及其长期存在,由于新事物本身存在的弱点或错误,由于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新事物的成长、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坚信新事物最终战胜旧事物,是革命乐观主义的“哲学根据”。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要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循环论”把事物发展看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把事物的发展看成直线,否认了曲折性。    
    在实践上,要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其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胜、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其二,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认清其发展过程的曲折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清醒头脑;其三,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善于发现、扶植、支持新事物;其四,“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的具体运用。    
    (三)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领会】列宁得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识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都不能孤立存在;其二,对立面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由此达彼,相互转化。(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2004年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它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包括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相互分化、相互离异等许多具体形式。    
    【领会】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斗争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就不可能有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即它能打破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而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其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此知识点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2001年文、理科通用多选题第16题都考查过)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一,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其二,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由旧质变为新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两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一种是只承认同一性,否认斗争性,在绝对同一中思维。它在政治上一般会导致右的错误;另一种是只承认斗争性,否认同一性。它一般会在政治上导致“左”的错误。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等,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原理。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领会】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上面已讲),同时又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归根到底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根本错误所在。    
    (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它影响事物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否认外因的作用,是形而上学的另外一种片面性。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法和经验,以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识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领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第二,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第三,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考查过)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领会】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者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和影响;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起重要作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运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找到并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紧紧抓住工作的重心;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即抓住重心,照顾一般,有主有次,主次结合。(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考查过)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领会】主要矛盾方面是在矛盾两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矛盾方面是处于服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随之事物的性质也发生变化。(此知识点2000年文科论述题第33题考查过)    
    【运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问题,首先要看主要矛盾方面,看主流。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事物性质。颠倒主次,就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性质或本质,以致迷失方向;其次,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方面,不能忽视支流,因为非主要矛盾方面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方面。要注意和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此知识点2003年分析题第37题考查过)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领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一分为二地全面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与“两点论”对立的是形而上学“一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多种矛盾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矛盾两方面中,着重把握其主要方面。与之对立的是形而上学“均衡论”。“均衡论”貌似全面,但否认重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的两方面平均看待。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辩证法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则以“两点论”为前提,没有两点就无所谓重点;“重点论”是“两点论”的进一步深化。    
    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识记】(1)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无限性的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矛盾概念。《庄子·天下》记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程颢说:“万物莫不有对。”王安石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