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那么,这几年工作中的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可以大大减轻,或者在发生之后可以更快地纠正。
这段话显然有为毛泽东开脱的意思。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在毛泽东肯定“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情况下,以及还有不少人和毛泽东的认识相一致,再加上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形势下,对上述问题要深入地展开讨论,彻底地总结经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也可以看出,起草委员会的同志为尽量正确地总结经验,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为开好七千人大会,为团结全党,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十分积极的努力。
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解释(1)
大会经过13天、二十一人报告起草委员会经过8天的讨论,1月24日,书面报告的第二稿终于完成了。
1月25日下午,刘少奇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厅,主持召开有各省市委第一书记及中央各部长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报告第二稿进行讨论表决。根据大会的议程,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后,再提交大会通过,然后七千人大会就结束了。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了3个多小时,毛泽东没有出席,朱德、董必武等老同志出席了会议。在这之前,改好的报告稿曾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没有看完,但表示赞成“这个方向”。
说来有点话长,书面报告的第一稿送给毛泽东审阅时,他没有看完,就提出不交政治局审议通过,直接发给大会进行讨论。这第二稿,他还是没有看完。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开始,笔者推想:如果说,第一稿没有看完是因为时间太紧来不及了,但第二稿应该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了,他仍然没有看完。真是有点耐人寻味了!经过笔者反复核查发现:原来报告的三个部分,是分三天在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的,通过一部分,就送毛泽东看一部分,待最后一部分通过之后,刘少奇等立刻到毛泽东处听取他的意见,所以,他仍然没有看完。由此也就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问。
会上,刘少奇没有多说报告的具体内容,就是请大家提意见,什么意见都可以提,甚至推翻都可以。他表示:从1958年以来,我们发生了这样多问题,一方面很有成绩,另一方面有很多缺点错误,到底如何认识,这是一个大问题。(大会)这样多人,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以至以后还要统一计划、统一行动,这是我们党内目前的关键时期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这个大会开得时间很长。议论又这样多,有许多不同意见,这是完全自然的、允许的,方针是总结经验。刘少奇还说:事后诸葛亮也很有必要。
刘少奇的意思很明确,我们处在关键时期,又遇到了关键问题,事情十分重大,希望大家积极发表意见,不要怕当事后诸葛亮,我们要在充分交换意见的情况下,实现大家的思想统一。
参加会议的人员,对刘少奇的讲话给予了一定的回应,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子恢、谢觉哉、王震、邓颖超、张鼎丞等不少人先后发言。刘少奇总结发言时,针对与会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报告中涉及的焦点问题向会议作了解释和说明。
关于15年赶超英国的问题,刘少奇说:15年赶上英国、超过英国,这个报告上没有讲。我们起草委员会讨论过这个问题,头一次是写上去了,第二次说还是不写好。15年赶上英国,原来是这样提的: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现在这个口号用不着去改,用不着取消,我们做的好,到15年的时候赶上了,就赶上了,没有赶上,也没有那么不得了。提个口号,为什么不得了呢?更多一点时间,多几年就是了。
刘少奇讲得比较婉转。他没有说这个口号是怎么来的,也没有说这个口号在“大跃进”当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只说没有把这个口号写到报告里面去。即使如此,与会者心里恐怕也很清楚,这个口号曾起了很负面的作用,所以不便再提了。
“15年赶上英国”,是毛泽东在1957年11月莫斯科会议上最先提出来的。当时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毛泽东受其鼓舞,提出15年后中国要赶上或者超过英国。他还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有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此后,毛泽东带着莫斯科会议的东风,带着这一美好的愿望回到中国。“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便成了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也成了“大跃进”运动发动的助推器。
在这个15年赶超英国口号的实施过程中,在“大跃进”浪潮中,各地各部门又层层加码,竞相施放“卫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则信以为真,又将15年的赶超时间变为10年。在“大跃进”的高潮阶段,毛泽东又兴奋地降之为7年,再后来竟降到2至3年。这种忽略中国经济落后、忽略经济发展规律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中国经济危机如山洪般暴发。而直到此时,人们才如梦方醒。
如果说“大跃进”运动的一个突出错误,是高指标,那么赶超英国的口号,应该说是最大的高指标。但人们对它有清醒的认识,则相对较晚。这是因为它有较长的时间性,也就是说要15年后才能见分晓;又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还是叫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有很大的号召力;仔细揣摩其中的心理,大概还有一种不甘心,所以中央先后放弃了2年、3 年、7年赶上英国的口号,放弃了一些具体的高指标,但一直没有放弃10年、15年赶上英国这个口号,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书面报告的第一稿,还写进了这一口号。
书面报告的第一稿开头就说:“这次会议,是一个为实现再经过10年左右时间在主要工业品总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伟大号召而奋斗的会议……”报告还说:“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11月提出了15年左右在主要工业品的总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的任务,就是说,从1949年起,我们要在20多年的时间内完成或接近完成最老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一百几十年中做过的事。这个要求是我们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
这表明,中央在指导思想上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还想追求那个高指标,还想跃进,所以一直到七千人大会前,也还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想法。
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解释(2)
直到七千人大会二十一人报告起草委员会再次讨论修改书面报告时,对这一战略思想,才开始提出质疑。“经过算帐”,结论是10到15年内,我们很难赶上英国,更谈不上超过英国的问题。
那么,这一口号在书面报告中还提不提呢?现在还没有找到这个具体算帐、讨论决定的过程材料,所看到的是,刘少奇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在书面报告里不提了。
当然,仔细分析,刘少奇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是个折衷方案,他没有说这个口号是错误的,给我们过去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我们应该坚决地放弃它。说的是不提了,也不取消。从当时和以后的情况来看,实际是放弃了。
1月27日,刘少奇向大会作口头报告时,再次谈到了这一问题,毛泽东在一旁插话,说:少一些时间是不行的,多一些时间是可以的。看来毛泽东也意识到15年赶超英国的战略构想已是空中楼阁。
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是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当面向各国共产党宣布的,是“大跃进”运动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的,现在不得不放弃,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被迫放弃。尤其是毛泽东,恐怕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一放弃,意味着中国开始正视国家的落后状况,开始注意从实际出发,立足保持经济的平衡发展,老老实实地进行经济建设。
毛泽东吸取“大跃进”运动的教训,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在经济上冒进过!
关于《农业发展纲要》问题,刘少奇提出在书面报告里不提了。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
刘少奇说:在书面报告中,《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也没有讲。《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特别是四、五、八①,照现在这样算起来,到1967年达不到四十条那样的标准。四、五、八,恐怕原来提出的时候调查研究也不是那么充分,所有的土地都达到400斤、500斤、800斤,这个问题,还需要再去进行调查研究。《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我们现在不提,但是不取消。12年做不到,加几年就是了。
《农业发展纲要》一直被视作发展中国农业的纲领性文件,农民的指路明灯。其全称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共40条。它是1955年11月间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如果说,提出15年赶超英国的战略,是缺乏调查研究的话,这个《纲要》,毛泽东是花了很多心血的,一直非常钟爱。
《纲要》从制定到正式公布实施,期间经历了几上几下,应该说“充分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先后用了4年多的时间,其过程是:
1955年1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这个《纲要》时,中国正处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阶段,在毛泽东看来,农村合作化了,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下一步怎么办?应该制定一个发展农业的长期奋斗目标、描绘一个“繁荣幸福的明天”,如此农民才会有所奔头,干劲倍增。于是,毛泽东先后同14个省的省委书记就全国农业发展问题交换意见,共同商量了一个“十七条”。
1956年1月,毛泽东又征求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意见之后,将“十七条”扩充为四十条,拟出了一个《纲要》(草案)初稿,然后向全国多达1375人的各界人士征求意见。1月23日,拿到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1月25日,提请最高国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下发全国各地征求意见。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后,于1957年9月又将这个《纲要》拿到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讨论,会议对这个纲要(草案)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产生了《纲要》(修正草案),然后再次提交农民和全国人民征求意见,为的是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期间曾出现一个插曲。在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春季,周恩来、陈云等进行“反冒进”的时候,《纲要》受到了一些怀疑。毛泽东在批评“反冒进”的时候就说,他们扫掉了多快好省,扫掉了《农业发展纲要》,扫掉了促进委员会,使6亿人民泄了气。还说,“反冒进”离右派只有50米远,给周恩来、陈云等造成很大的压力。由此看出,毛泽东是很看重《纲要》的。从另一个侧面说,也有不少人对《纲要》有些想法,但被毛泽东压下了。
1958年初,在《纲要》(修正草案)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纲要》第二次修正草案,于1958年5月拿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予以基本通过,再委托中央委员会根据当年的实行情况作必要的修改。
又经过近两年的实践,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最终讨论通过了《纲要》(修正草案),开始以正式文件《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向全国公布。当时谭震林向大会作报告时,还说《纲要》留有了余地,提出要动员一切力量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
从制定到实施,无疑是反复征求了意见,并通过4年的试行才正式通过实施。从制定《纲要》的出发点来看,是好的。它从方方面面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规划,想得很周到,规划的前景也令人向往。1956年1月,农业部长廖鲁言对《纲要》进行说明时强调:“农民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得到饱食暖衣之后,他们就要求修房子,盖新屋,改善居住条件;要求读书识字,提高文化;也要求治疾病,讲卫生,‘人财两旺’”。纲要“就是以发展农业合作化和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制定的。这些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好的,是符合农民切身要求的。为使广大农民了解《纲要》,中央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对《纲要》进行了大力的宣传。《纲要》一直被认为“对于动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对于加速农业生产以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伟大的作用”, “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①,是农民的指路明灯。当年有一首诗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树上喜鹊喳喳地叫,
老汉咧嘴忍不住的笑。
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好比四十颗太阳当头照。
太阳也比不上它温暖,
处处地方它都照到。
放近耳朵听一听,
莫不是毛主席的说话声?
回头胸上贴一贴,
句句话它暖人心,
没闭住嘴巴笑出了声,
咱社员有了指路的大明灯。
对于这样一个反复征求意见,又经过4年试行才正式实施的《纲要》,刘少奇在这次会上竟说书面报告不提了,还说提出的时候调查的不充分。究竟为什么呢?
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解释(3)
我想,基本原因主要还是刘少奇讲的,《纲要》提出的四、五、八很难实现。此外,从《纲要》诞生的那一刻起,因其指导思想是偏快,就同反“反冒进”、“大跃进”搅在了一起,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对“大跃进”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纲要》进行过反复修订,又拿到中央全会、全党的代表大会,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因其是在头脑发热的年代产生的,各项指标偏高,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是负面的,如果再将它作为发展农业的纲领性文件,很难收到较好效果。所以,刘少奇向大家宣布,《农业纲要》不提了。虽然刘少奇还有一句“也不取消”,但实际上,“不提”了,也就弱化了《纲要》作为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地位。对于这一决策,柯庆施在二十一人报告起草委员会上就曾质问,《农业发展纲要》还要不要?可见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不提《纲要》的。
我们翻开当年的《人民日报》,从1962年—1963年,基本没有再提《纲要》的话题,从1964年起,经济已经恢复,《人民日报》对《纲要》又开始有所报道,但已经不再强调是“伟大纲领”了,只说是某地在某方面实现了《纲要》等等。当然,“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是另一番情形了。
关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问题,刘少奇在会上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这个报告里头也没有讲。有的同志提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到底如何呀?现在基本核算单位搞到小队去了。又“一大二公”,基本核算单位越来越小,这个现象似矛盾。现在情况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现在还解释不清楚,但是等到将来人民公社发展起来以后,还是“一大二公”。所以,这个口号也不取消,但是也不着重讲。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倡导起来的,“一大二公”的提法也是毛泽东讲的。在毛泽东看来,公有制是富裕的根源,个体经济是没有出路的。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说:人民公社的特点,就是一曰大,二曰公,主要是便于搞工、农、兵、学、商与农、林、牧、副、渔这一套,便于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是农业合作社就有的,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大,这个东西可了不起,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公,就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