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

第14章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14章

小说: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G6的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消费对于社会关系的聚合情况在另外的访谈中也得到进一步的反映,且更加明显。Z11和Z12是一同接受访谈的同事,她们两人的消费水平相近,在消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上她们持相似的看法。在选择购物的同伴时,Z11的看法是:“应该是跟自己的品味、格调差不多的人吧。是跟自己的消费能力、选择观念一致的。好像我们这些人(同事)基本上还都比较接近。”Z12的看法是:“肯定是有相同的消费能力,否则,如果我在买她又不买,或者她在拼命买,而我又买不起,肯定会影响购物情绪的。”     
    从对此二人的访谈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消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将品味、格调、消费能力、选择观念相似的人聚合在一起,如果消费能力不同的话,人际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Z11和Z12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朋友的消费能力基本上都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这是她们判断、选择消费同伴的因素之一。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她们的消费同伴除个人喜好上的相近外,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基本上相近,这其实是她们消费的基础与前提。Z11也曾谈到她的朋友虽然与她经济收入上差别较大,但购物的次数也较多,二人趣味相近。但访谈中我了解到,Z11的丈夫收入不菲,而最主要的是她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不比其朋友低。    
    在有关国外的中产阶层家庭消费研究中,家庭消费的性别差异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或者中产阶层家庭的专职妇女成为凡勃伦式的“代理消费”的典型,或者基本上由他们完成家庭的消费活动。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34~148页。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这种差别,即中产阶层家庭大多数具体的消费是由女性完成的。所以,购物作为关系整合的手段在她们的生活中表现更为突出。对于中产阶层家庭的男性而言,这种消费对社会关系的影响表现如何呢?     
    由于调查时的住所离G1家不远,因此他成为我能够就近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个案。G1的消费层次较高,有车有房,出手大方,交往面很宽,人际往来较多,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从G1的例子中不难发现中产阶层家庭中男女的消费区隔方面的差异:如果说中产阶层女性将消费作为建构其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她们是在消费中交往,那么对于中产阶层男性而言,他们是在交往中消费,也就是说他们是基于关系之上或者企图建立关系的消费,在这里显然消费的重要性大为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这种消费区隔的逻辑与性质是相同的。在G1谈到买车问题时,这种逻辑表现出来。他认为买车使得他自己的人际空间加大,即“交往的圈子也大了,出去的场合也多了”。而且从他们单位在一次寒假组织的车队出游可以看出,在这种活动中,车其实成为一种联系与交往的工具,自然,也成为关系分隔的一种工具。从G1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消费在他建立自己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的地位:其一,正如G1所说的,这些人能够在一起玩乐主要是脾气相投,关系好,但隐含在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消费观念较为一致,否则这种交往可能会中断,即所谓“人以群分”,如果以前人们主要是以职业、工作等聚合在一起的话,那么现在消费成为又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其二,在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交场合是与消费场合叠加在一起的。在消费中交往,在交往中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消费成为与人们交往相伴的、有时甚至是决定亲密关系分与合的重要因素。其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消费的快感,如G1所说的,有时不想去也得去,在这时消费显然成为一种联络感情、沟通关系、增进交流的手段,是积累与获得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消费在社会交往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中产阶层,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但应该承认,就社交与消费的关联而言,很明显,中产阶层要大的多,这一点在前面的调查中也表现得很突出。如果以前说起“酒肉朋友”还多少有些贬义的话,那么在今天,要找出不与消费相联结的社会活动,恐怕太难了,茶馆、酒吧、餐厅等等是消费场所,也同时是社会交往场所。而且,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多,那些在消费上经济能力接近、消费观念相近的人更多地走到一起,而不是相反。这样一来,中产阶层的消费活动建构起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同质性的圈子,因为社会交往本身更多转向消费场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一种社会排斥:那些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差别较大的将可能会趋于疏离。


第二部分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7)

    这些个案的具体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实,但要反映全部代表所有的方面,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两个个案反映出:消费作为一种形塑社会关系的力量已经开始发生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不外乎通过排斥与趋近达到社会关系的整合,这样建构的社会关系同原来那种跨阶层式的社会关系相比,可能社会跨度开始变小,而且同质性更强,如此一来自然封闭性可能也更强了。因为当社会交往更多地与消费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与生活方式的选择相联系时,这其实同时也是对社会网络的一种筛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关系更多地由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来决定,本身就是另一种分合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不断结合起来的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消费方式或者生活方式一致性中所隐匿的社会阶层等级关系。因此,城市中产阶层本身也正是在这种消费与社会关系的关联中进行另一种社会区隔,通过这种社会区隔,形成他们自己的人际互动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圈子更多地属于中产阶层的圈子,它可能会与其他阶层有所关联,但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消费观念的分化:由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城市消费革命的结果不仅使得消费品市场与城市居民的消费生活都有很大的飞跃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这场消费革命带来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乃至于生活方式上的变化,这样一种革命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中,同时体现在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理念的影响。看不到这种影响,就看到消费革命所带来的本质变化即人的变化、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这种由生产到消费、由传统向时尚、由单一到多元、由节流到开源、由保守向前卫等等的一系列变化中,消费观念的变化是最为直接的体现。正如齐美尔所说,同保守的上流社会相比,中产阶层总是激进的,同并不富裕的社会下层相比,中产阶层有一定的经济力量的支持。因此,他们总是天生求新、求变的,而在时尚与消费中,中产阶层的这种社会能量得到了更大的释放与激发。奥尔格·齐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72~93页。在我国城市消费革命中,城市中产阶层家庭无疑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样,消费革命的进程其实也是由传统消费观念不断迈向现代消费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最为积极的是城市中产阶层,受影响较大的也是中产阶层。如果说,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主要是由中产阶层推动的,那么中产阶层参与并推动的这场消费革命本身也是他们自我的一种洗礼与蜕变过程,他们是革命者,同时也是被革命者。在这场他们发起的、表面看来主要是物质消费革命但背后实则是精神革命的过程中,中产阶层的内心世界所承受的冲击与震动、他们所经历的冲突与适应都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群体,也就是说,他们推动的这场革命改变最大的是他们自身。    
    正如我们不断强调的,中产阶层在中国是第一代,他们是嵌入于中国特定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在这样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一切的行为都带有传统的旧迹,同时也有现代增加的新痕。尽管摆脱过去可能一度是人们最为强烈的愿望,但也只能是愿望,因为只要有了过去,就不可能完全摆脱;虽然也无限憧憬、崇尚现代,但现代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走进的。因此,在前面的五城市调查已经我们看到,中产阶层的消费观念本身只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纠结。对于处于消费转型时期的中产阶层而言,他们首先是向往并追求现代并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与传统告别,但他们是也只能是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生存的消费者。这一点,不仅仅是基于转型时期的一种理论搬用,更多的是基于对感性调查的理性思考。    
    在较为理想的理论研究中,为了描述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习惯上我们确立了各种维度,如传统是节俭的、算计的、保守的、重积累的、以后代消费为主的,而现代是奢侈的、激情的、超前消费的、以自我消费为主的等等。事实上,对于身处变革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这种划分都是牵强的,因为这种二元交织的传统与现代纠结的两面性,是现代社会或者说是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社会的共同特征。但无疑中产阶层身上更多、更强烈地展现出了这种二元性,在消费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过程中,中产阶层是走在前列的,他们更多地感受了这种时代的症候。    
    消费现代性的增加与传统性的削减    
    我们已经说过,在现阶段消费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传统到现代的变化,由于身处变迁社会中,所以绝对的现代与纯粹的传统都很小很少,更多的是传统中的现代与现代中的传统。就城市中产阶层而言,他们对于现代消费的理解可能较之其他社会阶层要更深刻一些,他们的参与也可能更积极一些,因为这一对社会变迁较为敏感的阶层,处于新旧交替的中心,而对于消费方面的变化,他们也要感受得更为强烈一些,同时引起的反应也更为积极一些。    
    从G9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城市中产阶层对于消费由传统到现代所发生的变化更为敏感,同时他们也是现代消费的积极参与者。在谈到传统与现代消费的不同时,G9认为:“以前我们国家穷,大家经济状况比较差,所以消费很少,而且有限的消费仅仅局限于一些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的消费,是为了生存而消费,主要面对的是生活压力。而且那时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属于一种大众性的消费,比如说一阵流行什么颜色、什么面料,大家就会一拥而上。”而现代消费已经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现在的消费目的不同了,大家都是通过消费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已经不存在什么生存压力了。还有谁是在为了温饱问题而消费呢?现在吃饭不仅要吃好吃饱,最主要的是还是要有营养、有气氛;买衣服也是这样,不仅仅是能够穿就行,还要讲究面料、质地、做工和品牌等等。消费成为个人自我表现的一个场合与机会,通过消费,你不仅展现的是你的经济实力,而且还有你自己的职业类型、社会地位、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审美观点等等,也可以说现在的消费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能够有自己更多的主观感受,现在我们通过消费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生活’。这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是为了能够活下去,现在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有滋有味,有个人的追求,这可能说是对个人的一种解放吧。” 按照G9的理解,以前的消费主要是为了生活下去,是生活压力所迫的被动消费,而现在的消费则更多的是为了基本需求满足之上的理想的、人性化的生活;以前的消费是大众化的、统一化的,而现代的消费是多元化的;而且消费本身是对人的一种解放,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人从原来繁杂的生活家务中解脱出来,是走向自由与舒适的必需。


第二部分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8)

    在另外的访谈中,G9的这种看法也得到了不谋而合的回应。在接受访谈时,G8也认为:“消费在以前就是买东西,不过现在它的含义好像增加了好多,范围也大了许多。现在很多是掏钱买服务。比如说雇个保姆,这叫消费吧。叫人帮你搬家运东西,也是消费吧?应该说所有你出钱的方面都是消费。以前的消费面很窄,就那么一点点东西,没得选择,现在好了,什么东西,什么样的消费都有,你可以选择,这就是消费带来的自由。” G7则认为,同样是消费,但对于生活的意义已经有所不同:“以前大家的消费大概差不多,现在不一样了,有些人还只是基本的需要,有些人的消费则很现代。以前我们只是要求这个东西要便宜、物美价廉,还要耐用,现在不一样了,要美观,要精致。现在人们的享受越来越多了,消费成了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手段。当然不是说你消费越高,生活质量就越高,但是你没有什么消费,生活质量又怎么会高呢?”这两个人对消费转型的理解与G9基本上差不多,他们同时指出了现代消费重美观、精致与传统求便宜、耐用等消费选择不同的地方,他们认为消费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手段,这点与G9也有相似之处。    
    G9、G8和G7的看法,就个人层次面而言,讲述的是个人消费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就宏观层面的意义来说,则表明了消费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逻辑。可以看出,目前城市中产阶层对于现代消费的理解本身已经较为深刻,而且他们基本上对现代消费持接纳与认可的积极态度。如果说,现代消费如坎贝尔所说的是讲求享乐的浪漫伦理的结果,那么,在我国,是城市中产阶层首先接受并认可这种消费观念的。当然,坎贝尔的浪漫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不断演化的结果,虽然我们看到城市中产阶层基本认可现代消费,但他们更多出于理性考虑,而不是纯粹地追求物质享受式的“浪漫伦理”。因为,在传统与现代两极上,求变的中产阶层总是立足于传统之中而积极向往现代的,虽然他们在追求现代消费时仍然可能有传统的一些观念,但就消费由传统到现代这一过程而言,他们无疑是走在其他阶层的前面。    
    对超前消费的理解    
    现代消费或者说大众消费的兴起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分期付款的广泛采用。Bell ,Daniel,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New York: basic; 1976;p76分期付款的推出,使得现代消费在更广泛的空间延伸开来,以前还是宫廷贵族的奢侈品,也在很短时间内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但是,分期付款无疑是对传统的“先积累后消费”的消费模式的一种颠覆与反动。在西方,中产阶层成为这种分期付款的最热情的支持者,分期付款使他们的提前享受成为可能,以至于在美国贷款买车成为衡量中产阶层的主要标志,因为这是经济不很宽裕的表现,同时也是现代消费观念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前消费是中产阶层的消费前卫形象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是重视节俭与积累,贷款则是不被人所接受的,这只是一些家庭在重大困难面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种观念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储蓄存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针对城市家庭买房、买车的分期付款政策的推出也只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与人们的预料相反,这一举措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