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

第36章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36章

小说: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檬潜冉献杂傻胤⒄埂!盬4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最关注他的个性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因为她觉得技能方面很容易学会。同时她还担心这种强迫性学习会让他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要以后一提到学习,他就认为是一种很枯燥、很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就得不偿失。而她的学教育的这些同学妈妈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孩子的教育都比较放任,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希望他们过早地进行正规的学习。她们在一起说:“你的孩子学了什么乐器呀?”“没有。”    
    不过,W4并不是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她说:“至于以后是不是要接触这些东西,这要看他的兴趣,他确实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天赋。我发现他对绘画有兴趣,对形象呀色彩呀,还是可以培养一下。但对音乐,因为我们两个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家里也很少听音乐,或者是像唱歌、跳舞这样的活动,可能对他也有一些影响,也许没有开发出来,没有给他机会来表现,但是家里也没有什么乐器,我还是想哪怕当作一个玩具吧,给他买个电子琴,反正几百块钱,他有兴趣了玩一玩,没有兴趣就当作玩具敲敲算了。”


第四部分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5)

    W4在教育过程中不但用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经常对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误”作出反思。她提到孩子交友过程中的一件事:“有一个女孩子跟我儿子一起玩,有时候就不让他跟别的人一起玩,总是缠着他,看到他跟别人一起玩就会把他拉过来,我就跟他说:‘那个婷婷怎么老是跟你在一起?老师说应该多交好朋友。’我就是希望他把交往的圈子扩大一些。但是这可能给他起了不好的作用,他现在说:‘我已经跟婷婷不是好朋友了,她老是缠着我。’很明显他已经有了变化。他可能本来并没有感到这样有什么不好,没有不满意,而我提醒了他这一点之后,他可能的确发现是这样。他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好朋友了。’通过这件事情我就意识到,真的是不应该把自己的一些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也许他认为这样很好,没什么不好。的确也很矛盾,你就不知道你影响了他之后到底是起好作用还是坏作用,不知道你的干预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有时候自己也感觉想得太多了,可能本来也没什么。”    
    对教育的热情加上专业的教育能力,是像W4这样的家长的共同特点,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开始形成和发展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中产阶层在注重直接传输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孩子人格的引导,并且时刻对教育做出反思,这说明,不少的中产阶层家长已经从我们传统的以家长为主体的教育观转变为接受了西方教育观念中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观。他们意识到孩子今后的为人处世,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重要的,因此,很多人都提出,“要让孩子自己来安排一些事”,让孩子能够顺应天性去发展。当然,作为压力很大的阶层,他们还是会同时对孩子的未来做一番确定或是不确定的规划。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在社会场域里,经济资本丰厚的家庭感受到的日常生存压力相对较小,更有能力将一部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不同阶层的家庭在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上什么样的学校、今后的人生规划如何方面都是不一样的。那些具有强大文化资本的家庭的后代在获得文化资本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有家学渊源的子女,必定比来自文化资本积累有限的家庭的子女更有学术潜力,或者说更容易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认可,从而能够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在家庭中的积累与积累时间和资本的转换有密切关系。支配阶级往往将丰裕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或者以物质形态的书画、文化珍藏品传递文化资本,比如儒雅气度、诗书修养。各种高贵优雅的身体性情都是惯习内化的隐而不显的文化资本。社会学研究注意到,上层阶级的贵族品味凝结着大量文化资本,而新升为贵族的暴发户虽有高额的经济资本,却短缺已转换和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本内化为个人性情的具体化形态文化资本,如文化习性、文化品味,不同于金钱、财产权或者贵族头衔,无法通过礼物馈赠、购买或交换来即时性地直接传递,譬如说,第一代的文化资本被第二代、第三代顺利继承。所谓诗书传家可能因为个人能力和偶然因素中断或者减少了继承,或者因为场域的历史变迁而变更了某些文化资本的价值。张意:《文化与区分》,转引自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    
    


第四部分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确认(1)

    中产阶层在文化资本的获得和传承方面不遗余力,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换,从而有一个更好的“前程”。文化资本既是继承性财产,又是获得性财产。按照布迪厄的定义,获得性财产是指那些由个人增加到世袭财产上的那些财产,因此,文化资本成功地把固有财产的显赫,与获取的功绩连接在一起了。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96页。也就是说,文化资本不光来自继承,也来自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文化资本同时又是一种象征性资本,它还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中国,这种承认首先就是通过高考的方式,进入一所大学,高考是确认文化资本的制度化方式。米尔斯说过,“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对于今天的很多中产阶层来说,当年他们正是因为通过高考而实现了社会向上流动的愿望,而现在对他们的孩子来说,一旦高考落选,不少人就失去了进一步证实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机会。在家庭中继承的文化资本,除了极少数可以避开高考而成才的人以外,大多数学生只有通过高考这个确认机制才能将家庭中继承的文化资本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本或是社会资本。对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来说,他们可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经济支持,也能够给孩子培养孩子一些文化习性。但是,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能像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一样,全力去应付高考的话,他们在中国,至少在当今,他们的人生之路就相对要曲折不少。因此,富有文化资本的中产阶层父母对于高考同样给以充分重视。    
    为了了解中产阶层文化资本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文化资本状况,笔者2004年3月在一所位于南京市的省级重点高中做了一次调查,选择了一个高一的重点班,请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家庭》的作文。为行文方便,将这所学校称为甲高中。    
    这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以外语成绩优秀而著称,而这个班是这一级8个班中的理化实验班,是入学后经过筛选获得入读资格的,可以说是“尖子中的尖子”。班上一共有57人,父母大部分属于我们所界定的中产阶层,除3位学生的父母双方都是工人外,父母双方或至少父亲是中产阶层,其职业构成是:大学教师、研究所所长、中学副校长、中学德育主任、医生、政府官员、外企白领、工程师、董事长、厂长、大型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等,父母至少一人的学历是大专以上,其中有博士、留洋博士、博士后,57名学生中,学生的出生组是1987~1988年,其父母2003年时的年龄平均为44岁,父母中年龄最大的是60岁,出生于1943年,年龄最小的是37岁,出生于1966年。父母生育平均年龄为29岁。    
    按照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解,文化资本是以文化背景、知识、性情和技能的方式相传的,个人通过先天的和后天的培养形成内化于身上的学识和修养,体现为能力、信心、收入、工作模式及社团关系等形式,任何一种家庭抚养方式都带有社会阶层文化的烙印。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形成传统而延续下去,除了社会舆论和教育机构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家庭的文化传递功能。父母的抚养行为都是在内化了的价值系统指导下作用于儿童的。周宗奎:《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教育评论》1998年第2期。以下是从学生作文中展示出的家庭文化资本。    
    1父母的辅导能力与家庭的文化氛围    
    学生1写道:我的父母都是搞化学分析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技术员,所以我的童年记忆大多是停留在三处:幼儿园,家,还有化学实验室。学生2则说:    
    每次我爸回到家的时候,也是欢笑最多的时候。我爸为人乐观,加之在外闯荡多年,见识了很多趣闻,回来后便会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不时蹦出一段好玩的事,逗得我和妈妈直笑,但笑完后,他又会语重心长地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告诉我。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可能我知识已经比不上你了,但我毕竟比你多涉足社会很多年,我现在将我的心得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今后少走弯路。”    
    在学习方面,我爸一直是我的榜样,他虽然要工作到很晚,但仍不放弃,每晚学习一会儿。每个星期天,他都会去图书馆,他为了省下2元钱,每次都步行去那儿,我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他离家千里去工作,为的是让我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坚持学习,也是为了在关键的时候助我一臂之力。    
    我和我爸的感情是很深的。共同话题也很多,我们会经常在一起谈人生,谈学习,谈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而每次谈话都会给我一些启迪。    
    2家庭文化生活习惯    
    一位学生谈到了她家的咖啡时光,她父亲是一位博士后,还没有出站,家里物质条件也不是很丰厚,但他们每个星期天下午,一家三口坐在一起,一边喝咖啡,听音乐,一边交谈。她说:“这是我们家最美好的时光,这时我妈总是抱怨说家里没有好音响,而我爸则总是说,‘一切都会有的。’确实,对于一个因为不甘心而试图通过不断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来说,待他出站后,也许会顺利一些,我们家也会更加舒适些。”    
    这样的文化生活习惯,是需要有文化资本作为铺垫的,很难想象,在一个缺乏文化资源的家庭,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谈天说地,而且喝的是“咖啡”——这种饮料,与传统的饮料茶相比,更有西方的意味,也更显示出这个家庭的文化意味。事实上,这位父亲一直以来用学习来改变命运,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化资本的价值,文化资本可以转变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父亲积累文化资本的行为使他对未来有充分的信心,这一点,他的孩子也有所认识。


第四部分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确认(2)

    同样的情况还有学生3。学生3的父母均为大学教师,父亲是一名“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家中的精神源泉”。学生3说:“‘做什么事就要做到最好!’这是他常说的话。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习,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为省某学会理事长,把我们家从小城镇带入了大都市,也是他身上那股儿拼劲,给我们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激情。”母亲是个天生聪慧的人,也贤惠,在父亲为了理想拼搏时,默默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自己也成为某高校学院的办公室主任。“在父母的感染下,我学着像父亲一样拼搏,进入了我现在所处的班级。我一直都用父亲、母亲这样敬重的字眼,是因为他们是我所尊敬、所要学习的,这个家有了他们,才能不断感染我,激励我。”    
    “做什么事就要做到最好”,成为这个家庭最重要的文化资本,学生3写道:“我的家不是给我任何其他间接的帮助,只是源源不断地、直接地赋予我精神上的力量,是我的精神寄托。”    
    至于做教师的父母则更是对孩子的学习比较操心,尤其是中学教师,他们有专业辅导能力,相对来说,对于孩子的学业表现更能明察秋毫。以下是一位同学的自诉:“我爸是位教师,我在学习上的问题常请教他,他总是十分认真地、生动形象地解答,他十分严格,不放过我一点点小错误。有一次,我把‘乙烯’和‘乙炔’弄混了,爸狠狠地批了我一顿,‘这都弄错,还怎么学化学啊。’爸常说,不骂是记不住错误的。我妈也是位教师,每当我学习有所下降时,是妈妈第一个发觉并指出。她总是急匆匆地与我沟通,并指引我步入正轨。初二有段时间我把心思放在打球上,每天放学到家总是很晚,到家就累得要睡觉,妈妈发现不对,就找我交谈,使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帮我改正。”    
    3自理与自立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越是以子女作为教育主体,给子女充分的尊重,就越有利于子女自理和自立能力的发展。以下是两种民主型家庭的教育方式。学生4的父亲是上海一所中学的德育主任,他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育自己的孩子结合在一起,对孩子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父母“总是把我当成一个大人一样与我平等地交流,家中的气氛没有冷战的紧张,而是充满了民主与宽松。记得很小的时候犯了错误,父母从未用过什么体罚措施,他们总是很耐心地和我摆事实,讲道理,坦诚地教导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严重的也就是父亲会弹我的手心,不过显然也算不上什么体罚。再大点儿,到我上小学时,连弹手心这样的‘重罚’也消失了。而自打上了中学后,往往家里许多重大决定中都有了我的建议。而且一旦我有了什么想法,比如和同学去看电影上网聊天等,只要立场没有错误,爸妈都会给我充分的自由让我自己去做。甚至有时还会向我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来完善我的想法。诸如哪部电影值得一看,哪个网站上有关于科普的介绍等等,完全没有社会上盛行已久的‘家长作风’。”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平等的家中,这名学生自然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学生1则说:“我爸我妈向来尊重我的决定,只要对我成长有益,他们都不干涉。”她在作文中提及中考填志愿时的情形,那段时期,父母天天晚上出去散步,“说什么放松身心,其实他们早累得不行了,只不过是背着我讨论填报策略罢了。可到头来,他们还是那句话,‘四大名校随你选,我们不管。’中考三天,他们除了给我准备饭菜,依然照常上班,既不送考,也不给我什么鼓励和安慰,似乎中考简单得如同平时小测验一样。”学生1的父母刻意在子女面前掩饰自己的担心,就是希望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提到的都是他们从家庭中继承到的文化资本。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资本的场域中,他们能够很早就接触文化资本的各种形式,布迪厄提示到:首先,被内化的文化资本的传承与后代的文化能力有关,其次,家庭在传递具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时,或者起到肯定性的积极作用(节省时间,提前开始),或者则是起负面作用(浪费时间,以后花双倍的时间改正)。张意:《文化与区分》,转引自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中产阶层家庭显然有利于子女对于文化资本的获得。在家庭熏陶中获得的不平等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制度化保护,学校将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一视同仁,从而默认了家庭传承的不平等文化资本的合法性。在这样一个重点班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