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

第6章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6章

小说: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认同有如此多的定义,对于认同概念的丰富内涵,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理解:有关认同概念三个层次的理解,参照了国际关系学院孙英春的博士论文《需要与认同:理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系统视野》,2002年6月。    
    首先,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在这里,“角色”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也是想象中的自身社会形象或身份它确定了人们行为的“脚本”。龚文庠:《说服学》,人民出版社,1996,第197页。在这里,认同的“定位”遵循了一定的规范,违背规范就会有得到“污名”(stigma)的危险。如果人们缺乏这种定位,就会陷入认同的危机,会有自我否定乃至获得“污名”的危险。    
    第二,认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结果。认同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定位,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即认同。基于此,认同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即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纽带”。Woodward; Kath; Questioning Identity: Gender; Class; 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8    
    第三,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Fornⅲ黶; Johan; Cultural Identity & Late Modernity (London: Sage; 1995); p233认同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吉登斯认为,认同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Barker; Chris; Culture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00); p166简金斯也指出:“认同事实上只能理解为过程,理解为‘成为’或‘变成’。”Jenkins; Richard; op cit; p4基于此,认同的变化既是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变动的结果。不仅如此,它不但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认同的改变,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态度的变化。    
    阶级及其认同    
    阶级的产生源于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均等。然而,由于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并非有或无的关系。整个社会由无数个连续的阶层所组成,人们很难区分出界限分明的阶层来。蔡淑玲,同前引书,第79页。因此,如何对社会进行阶级阶层的划分,完全是研究者个人主观的建构。总体来看,西方比较有影响的社会分层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如马克思的有关论述;(2)依据财富、身份和权力,如韦伯的《经济与社会》;(3)依据权威关系,如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冲突》;(4)依据职业地位,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合著的《美国的职业机构》;(5)依据声望(财富、收入、职业、家庭背景等),如美国社会学家沃纳对美国的一座小城扬基城(Yankee City)的研究;(6)依据劳动技术分工,如美国社会学家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7)依据权威和技能,如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阶级论争》和《阶级计量——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8)依据人们在就业关系(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单位)中的位置,如新韦伯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社会学家高德索普的《高德索普阶级模式》;(9)依据职业、收入和财产、文化教育水平,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帕塞隆、布东、孟德拉斯等人,他们在研究社会分层时不约而同地把这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把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结合起来。陈义平:《关于中产阶层概念的理论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36页。    
    不难看出,上述各种社会分层方法一定意义上比较着重于客观分层,事实上,社会的主观分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所谓主观分层,是指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归属,采用主观自我评价和他人认定的方法所获得的分层结果;其依据主要是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评价、认定)。李正东:《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与实践》,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文章来源: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jgyfc/P020040628482601872939pdf。那么,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一种阶级意识的存在。    
    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对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的觉悟;另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的成员所具有的相似的情感、幻想、思想方法等。刘欣:《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同前引书,第209页。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阶级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一个阶级的成员会通过传统和教育不自觉地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页。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成员认同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人们的阶级认同是社会主观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认同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将情感、态度、认识等不断进行“内化”,从而加强了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最终促进了阶级的形成。


第一部分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3)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们的认同是由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所构成的连续统。刘爱玉、周晖:《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与认同差异》,转载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所谓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的感知”。Jackman; MR; & Jackman; RW;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8; 5 (October; 1973); pp569~582而社会认同则是有关某个群体的共同认同。它强调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征。两者是辨证的统一。自我认同融合了个体的各种社会认同成分(如性别、年龄、民族和阶级等等),是各种社会认同要素在个体身上的结合Fornⅲ黶; Johan; op cit; p233:一方面,任何自我认同均是在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离开了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会认同就存在于某一群具有自我认同的个体当中,社会认同并不排斥自我认同的存在。    
    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及其认同困境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少部分人作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而迅速致富,这部分新富的人群,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当然,中国目前的所谓中产阶级与国外那个经过充分工业化后出现的中产阶级显然不能同日而语。社会学者刘玉能指出,中国的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又称中产阶层或中间阶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并非指马克思主义就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傅宏波:《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转引自《中国财经信息网》。在国人的意识里,“中产阶层”更像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社会等级的分层标准。中国新闻社:《中国新中产阶级崛起》。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识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东西方的历史实践均表明,并非“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就必然导致“一定的经济社会结构、一定的社会力量对比”,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因素同样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王思睿认为:“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造成中产阶层或中等阶层的成熟壮大。如果没有宪政民主制度的政治约束与利益磨合,没有理性、宽容、合作的普遍社会心态,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每一次社会结构调整,都有可能扩大社会的两极分化乃至导致社会断裂,而不是橄榄型社会稳定结构的形成和巩固。可以这么说,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既是民族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阶级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王思睿:《“中产阶级”如何形成——兼与洗岩商榷》。    
    反观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阶级”一词在年龄稍长的一些人那里是很忌讳的,似乎一谈阶级,立刻就回到了“划阶级,讲成分”的年代。因此,尽管许多人认为当前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均等是一种客观事实,但对于社会阶层的存在与否仍然语焉不详。特别是在中产阶层认同问题上,他们的反应更是茫然。人们无法对中产阶层加以具体界定,只是朦胧感觉那是“有房有车”的一族。对于他们体面的工作、精致的生活、时尚的穿着等等,年轻人很是羡慕,并成为许多人的奋斗目标。许多富有的人们,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迈入中产阶层行列,他们目光投向的是那些身价百万、千万的老板,在他们的观念中,打工者是算不上中产阶层的。    
    总之,当前社会大众对中产阶层的认识是多样化和片面化的。所谓多样化,是说人们对中产阶层划分标准非常混乱,尚未形成一个理性的、大致的看法。所谓片面化,是说人们对中产阶层的看法集中在经济收入层面上,少部分人观察到了中产人士们生活方式的差别,对于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人们几乎还没有意识到。    
    这种情况,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中产阶层意识的滞后势必会影响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展。由此,了解目前中国社会中产阶层的认同现状,建构中产阶层理性的认同,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部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1)

    根据邓肯的整理,对社会分层的测量指标有:(1)经济生产变量,如财富、所得、资产等;(2)经济消费变量,如生活水准、消费形态等;(3)社会变量,如声望、荣誉,及道德性评价等因素;(3)资讯变量,如教育、知识、技术训练等;(5)文化变量,如生活方式、地位特征、语言、礼仪、心理满足度等因素;(6)与权力或权威有关的变量,如影响力或决策等因素;(7)与公民有关的因素,如法律地位、社会参与等变量;(8)上述变量之总和。 蔡淑铃,同前引书,第78~79页。    
    2001年10月,在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中承担的“中国中间阶层研究”的专题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界定:“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依此定义,我们可以整理出中国中产阶层的认同指标有如下几项:(1)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2)职业的工作及劳动方式;(3)职业权力;(4)收入及财富水平;(5)就业能力;(6)消费及生活方式;(7)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 郑航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57~159页。    
    由于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是连续的,人们很难区分出界限分明的阶层来。为此,许多学者建构了多元分析指标,如邓肯曾以职业声望、教育程度及薪资所得这三个变量,来建构美国的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EI)。台湾学者蔡淑玲与瞿海源也以同样的方式,建构了一份台湾的社会经济地位量表。蔡淑铃,同前引书,第79页。一般而言,由于阶层划分的复杂性,在研究中不免会带上研究者的主观断定。参照各种社会分层指标,笔者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认同指标区分为经济地位、职业声望、教育层次和自我认同四个单项指标。每个单项指标将分别在性别、年龄、城市这三个因素中进一步加以差异比较与分析,以期对中产阶层分层指标的社会认同状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经济条件认同与差异    
    研究表明(见表1…1),社会大众对中产阶层所应具备的经济条件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其中306%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这个比例之高足以说明现阶段社会大众对中产阶层的财富拥有量很不确定。其次,212%的人选择了“50万以上”,193%的人选择了“100万以上”。由此可见,虽然社会大众对中产阶层不甚明确,但也表现出一种认同的趋势,即他们相对比较集中地认为家庭资产在50万~100万左右的人们,应该归属于中产阶层。    
    表1…1社会公众认为中产阶层所应具备的经济条件单位:次,%经济条件频数百分比经济条件频数百分比30万以下246 81 300万以上64 21 30万以上380 125 500万以上64 21 50万以上644 212 说不清930 306 100万以上586 193 合计3038 1000 200万以上124 41     
    当我们从性别、年龄和城市三个方面进一步对中产阶层的经济认同进行考察时,发现了更加有趣的现象。    
    1经济条件认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见表1…2),在经济地位认同上,女性比之于男性更加没有概念,345%的女性选择了“说不清”,男性只有264%选择了“说不清”。其次,男性所认定的中产阶层的经济指标要高于女性,男性主要趋向于认同“100万以上”(224%),而女性则主要趋向于认同“50万”以上(217%)。    
    2经济条件认同的年龄差异    
    研究表明(见表1…3),对中产阶层经济指标的认同,年龄越大越没有办法衡量,60岁以上的人中间,有508%选择了“说不清”,50~59岁中间的人,亦有429%的人选择了“说不清”;19岁以下的年轻人,有282%选择了“说不清”,他们认同的确定性不及中年人,但比之于老年人,则明显要强得多。    
    从各个年龄段来看,认同中产阶层应具备“50万以上”经济条件的占大多数,只有“30~39岁”年龄段的人认为中产阶层应该拥有“100万以上”的财富。这说明,“30~39岁”年龄段的人正处于风华正茂、事业有成的人生辉煌时期,他们对中产阶层的期望值当然就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成员。    
    3经济条件认同的城市差异    
    研究表明(见表1…4),北京和武汉的人们对中产阶层的经济认同不甚明确,选择“说不清的”分别占369%和361%。五大城市中,只有广州的人们认为中产阶层应该拥有“100万以上”的资产(262%),而其余四个城市都比较认同中产阶层应具备“50万以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