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

第1章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第1章

小说: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作品相关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编委会    
    主  任    
    黄  卫  国家建设部副部长             任彦申  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     
    副主任    
    孙志军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委会成员    
    宋春华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杨  慎  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    
    姚  兵  原国家建设部总工程师         王国生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姚晓东  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         周  畅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王  平  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开发委员会 谭  跃  原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秘书长    
    周  游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             梁  勇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巡视员    
    沈  健  中共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     张晓霞  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陆平贵  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专业顾问    
    吴良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齐  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    
    马国馨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程泰宁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浙江省建筑研究院总工程师    
    陈世民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    
    丛书缘起    
    本丛书为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百年建筑经典》的精华图文版。    
    专题片选取中国百年来百座不同民族、不同空间、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材料的代表性建筑,以其诞生的社会背景、设计特色、建筑过程、历史事件、影响得失为主要内容,以建筑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为标准,从科学、美学、建筑学、民俗学、人文学、城市学、园林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角度,揭示出入选建筑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这套专题片将由中央电视台10套、4套,全国百家地方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数家海外电视台播出。    
    本套丛书精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十座建筑,按照公共建筑、纪念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行政建筑的大致分类,编成第一辑五卷本的精美图书。丛书特点鲜为人知的史实    
    精美珍贵的图片    
    大气震撼的视觉效果    
    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广告语    
    百年经典建筑,百年历史风云。    
    本书以独特的建筑视角,    
    回眸东方古国那一个极不平静的百年。书评摘录: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是对建筑的专业表述、对文化的新锐表达,和对百年历史的深度剖析。它以中国20世纪的经典建筑为镜鉴,探索思考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与流变可能,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交流,古今融汇,减少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推动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思路与灵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    
    《中华百年经典建筑》既有令人叹服的专业深度,又又有优美可读的表现文本;不仅以动态音像制造视听冲击,还以静态印刷彰显图文魅力。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借助当代传播手段介入城市建设课题,从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地方文脉等诸多方面,提出问题与悖谬,引发咀嚼与反思,同时也鼓舞中国建筑师,努力创造出新一轮的民族经典作品。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周畅    
    盛世中国期待盛世建筑。    
    盛世建筑折射中国盛世。    
    无论对建筑从业者还是对一般民众,这套丛书的启发意义都是全方位的。在百年经典建筑中所蕴涵的科学、理性与人道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内驱动力和人文财富。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颢瀚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海上弄堂——石库门(1)(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166…191)    

  (166…167)海上弄堂  石库门  海上弄堂——石库门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在20世纪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在建筑风格上更加西化。1999年初改造的上海新天地,是石库门建筑的范本,是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是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海上弄堂——石库门(1)(图)

  168…169)海上弄堂——石库门  石库门不再是那个石库门,弄堂也不再是那个弄堂  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浮华,仿佛在老上海的月历牌上感受到的摩登;是一种恍如隔世的浪漫,好比在后现代的舞台剧中咀嚼到的朦胧。  骆驼担子和补鞋挑子哪里去了呢?石库门还是叫石库门,但却不再是《花样年华》里的紧身旗袍和尼龙丝袜。弄堂还是叫弄堂,但再也看不到张爱玲笔下为购买进口头油从窗口吊下来的篮子。实  际上,石库门已经不再是那个石库门,而弄堂也已经不再是那个弄堂了。    

  (168…169图说)疑是世界上哪个美丽华贵的天城落户于此,为这座江南风韵的城市平添了异国情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海上弄堂——石库门(3)(图)

  (170…171)这里是被过去缠绕着的现在,是被我们小心擦拭与装点着的历史。青砖步道和乌漆大门的里面,是自动电梯与中央空调营造的工业文明。西式壁炉和沙发的旁边,八仙桌与太师椅正安静地放射着东方表情。当年许多的老住户,都对他们称为“屋里厢”的这个老家觉得稀奇。而在同一个地方,歌王帕瓦洛蒂却能吃到一顿地道的意大利家乡菜。  被倾心打造的都市地标叫“新天地广场”,在中国旧城改建的领域中,它是一个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典型案例。如今,新天地无疑是海内时尚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可是有关它的争论和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  仅在几年之前,新天地还是一片存毁难定的“下只角”。“下只角”在上海方言里,是一个跟建筑密切相关且耐人寻味的词汇。那么它空间是什么意思呢?  上海旧时有“上只角”、“下只角”之称谓。“上只角”就是指城市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不同级别弄堂的房子在质量上虽有差别,但更重要的是地段。比如南京路中心地段的弄堂,在早期曾因其商业的价值而兴旺,是当时典型的“上只角”。  轰动一时的讽刺剧《七十二家房客》曾经讲述了石库门的窘境。据说,有70%以上的本地人都曾在这样的房子里出生和长大。那时候,早上弄堂倒马桶的奇异场面,几乎成了外地人对上海生活的第一个印象。在外地人眼里,石库门弄堂里的上海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从1949年到1976年,上海有80万只马桶,还有嘈杂的环境、堆满杂物的狭窄楼道、摇摇晃晃的地板、刺鼻的煤饼味或煤气味、光线暗淡的会客厅、局促的亭子间、挺不起腰的三层阁、满是油烟的厨房间,等等。这类房子使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也容易使人性产生扭曲。  然而,上海的石库门正好比北京的四合院,它们都曾代表了本埠最富韵味的地域特征。石库门和石库门构成的里弄,甚至一度是这个海上都会的代名词。  新天地“屋里厢”展示馆中陈列的家什,全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存的实物。墙上的中国山水与案上的西洋团镜,小孩的彩印课本和女人的绿玉发簪,都在诉说着昔日平凡的琐屑。在梳妆台前摩挲一下“百雀灵”胭脂,或者在窗前把玩一下手摇留声机,我们又会想起些什么?  (170…171图说)新天地现在很有名。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可以浓缩那么多的风花雪月,痴痴连连,海派文化的沉淀,让这个城市变成了真正的温柔乡。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海上弄堂——石库门(4)(图)

  (172…173)  (图说)石库门的亲切其实更多来自于其市井生活的痕迹。那些滋味,至今想起来心里都又甜又凉,其实幸福有时真的很简单。一生里,偶有这样的机遇穿过就很满足了。    

  叫卖声“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敦糕”、“是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不绝于耳。这是当时鲁迅先生描绘的弄堂风俗画。据说上海人善于处世的精明个性,就跟生活在这种奇妙的小社会有关。那时候,包括外侨和白领阶层在内的居民,就生活在各色各样的石库门建筑里面。石库门里弄鼎盛时期几乎占市区全部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只要居高临下,满眼都是由弄堂屋顶组成的红瓦的海洋。  解放前,上海有600万人口,其中约450万住在那些红瓦的下面。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娘姨”是否可以算是里弄的代言人?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经用“石库门”来指上海典型的市井文化了。  在电影《新上海滩》里,影星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叫“倒老爷”。在上海成为现代都市以前,就是他们引领着几乎全城的娘姨,在石库门里弄的早晨奏响马桶交响乐。没有他们,上海就会变成一个臭气薰天的死城。    

  那个时候,马桶还不是文明社会的赘瘤。实际上,蛤蜊壳在马桶里的摩擦声,甚至还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毫无疑问,石库门里弄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或是上海华人最真实的近代生活。  但是,既然弄堂与弄堂文化都是上海开埠后的土产,它为什么会首先出现在租界?  起初,英国人不同意中国人在租界居住。但后来发现仅靠外八百难以持久发展。恰逢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江南,大量富有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于是租界当局顺水推舟,公开向中国居民开放。为了便于管理,便在指定的地块上兴建大批集体住宅。房子为立帖式结构,像兵营一样联立成行,并由行列组成网络,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总弄才能到达马路,弄口设铁门,可以随时启闭。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海上弄堂——石库门(5)(图)

  (174…175)维克多·沙逊,一个靠贩卖鸦片和军火起家的地产大鳄。这位被叫做“跷脚沙逊”的人,曾经创造了大上海冒险家的经典发迹史。当年南京路从头到尾,房地产一半产权都是他的。新中国成立前,造一幢石库门大概需要一两黄金,而一套弄堂洋房的造价是黄金200两。太平天国运动使江浙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涌入上海,因此原来主要从事鸦片贸易的洋行老沙逊、怡和与仁记等,纷纷投巨资从事房地产经营。而英、美、法三国领事干脆撇开中国政府,自行修改《土地章程》,完全删去了有关不得建屋租给华人的条例。  大概连租界当局也没有想到,这种原本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会很快发展成为中西合璧的上海弄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房地产业的中坚和主流。而随之而来的石库门建筑,会成为自称“阿拉”的那个人群一个世纪的家园。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中西合璧的上海弄堂(图)

  中西合璧的上海弄堂  从此,大上海的传奇与梦想都以此为背景发生和演绎。也许恰在此时如丘吉尔所言:“我们塑造了自己的房屋,而房屋又能塑造了我们自己。”难道不正是里弄塑了上海人?一直到今天,在这个海上都市的现代公寓里面,还依然飘荡着真切的里弄情结,浓得化不开。  由于地主绅士纷纷逃往租界,英商趁机建造大批简易的房屋出租牟利。到咸丰十年(1860)的时候,公共租界内已有住宅8740幢,那正是上海里弄街坊的最早的型制。  因为追求利润,最初的里弄住宅大多是木板式的,而后来名扬天下的石库门,又是怎样出现的?用石条“箍”出的大门,是上海里弄建筑的主角。上海方言把一种东西包套另外的东西称作“箍”,“石箍门”因此得名并逐渐被讹传为“石库门”。正是这种看起来偶然为之的发明,取代了由于易燃而被当局取缔的木板,开始在租界大行其道。    

  (176…177)马头墙、观音兜、天井、客堂的落地窗、檐部挂落、两厢的格子窗:最早出现的石库门建筑,竟然与安徽民居有许多类似之处。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江南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它保持了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与尺寸大大缩小。这就既满足了中国家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又能节省土地适应租界内的城市空间条件。  以海宁路590弄为典型,这种相对低矮的石库门建筑,看起来很像广东城市里的旧宅。因为建成时多住粤籍居民与日侨职员,所以被称为广式里弄或者“东洋房子”。  事实上,差不多从诞生之日开始,石库门就不断演化出各种新的变种形式。  1860年忠王李秀成引太平军东征,上海城内和江浙难民大批避入租界。同时工商业的繁荣也促使地价暴涨。此时,早期石库门的大开井和大进深显得很不经济。而20世纪初以后,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结构变化,所以便有外商设计出占地较小的二层楼房以供租用,这大概是石库门最早的改良形式。  董竹君故居,位于长乐村陕西南路凡尔登花园31号。就是在这所房子里,曾经住着锦江饭店传奇的女老板。“两上两下”或“一上一下”的新式石库门住宅,此时已开始采用西方建筑中的毗连方式,数幢或数十幢为一排列构成分弄,然后又以数条分弄组成总弄。而且总弄的宽度大大增加了,显然已经考虑到了私人和消防通车的需要。与老式的石库门建筑不同,不仅房屋的通风和朝向受到了重视,而且还引入了欧洲现代的煤卫设备。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又有许多富人逃到上海租界避难。与此相应,新式里弄住宅就在庭字绿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逐步出现了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建筑。  淮海中路(原霞飞路)上方花园24号,静谧的三层小楼,是英商马海洋行设计的花园式里弄住宅。1939年3月8日,商务印书馆73岁的董事长为躲避日伪纠缠,告别极司菲尔路的老式大洋房迁居于此。花园里弄由联排式变成了半独立式,不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连住宅内的起居方式也已完全西化。此外层高及面积都比其他弄堂建筑更高更大,设备规格与装修标准也相对较高。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公寓式石库门建筑(图)

  (178…179)公寓式石库门建筑  标志着上海弄堂建筑运动已接近尾声    

  淮海中路1273号新康花园是典型的“公寓式石库门建筑”,在这组西班牙式外观的房子里,曾有专程起来的英国皇室成员举行过婚礼。包括赵丹和袁雪芬在内的一批艺术家,都普把住所安置在这栋公寓里弄住宅内。“公寓式”是在“花园式”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总体布置比较紧凑,每幢房屋每层内可设几套居住单元,再由若干居住单元集合为一个建筑群体,其绿化由分散转向集中并成为公共绿地。  公寓里弄住宅的出现,标志着上海弄堂建筑运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