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出现,标志着上海弄堂建筑运动已接近尾声。 (178…179图说)看到这样的门,你会不感到留恋?这里继续上演的仍是红尘今世的故事……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瑞安会所(图)
(180…181)瑞安会所 新天地1号香港瑞安集团会所,这幢曾经属于毛笔商人的私宅,是上海特产的所谓“弄堂公馆”。当时有些富人买地造屋时,往往先建一个弄堂用以出租,然后再把自己的公馆放在弄堂的末端隐蔽起来。这些公馆虽然规模庞大、内部考究,但在外型上却同周围的房子相差无几。在鱼龙混杂、尔虞我诈的十里洋场,这也许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淮海中路尚贤坊,在这个亭子间里,作家郁达夫邂逅民国才女王映霞,从而开始了轰动一时的文坛恋情。实际上,为逃避内地高压而落脚弄堂的文人如此之多,以至于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个派别,就以“亭子间文学”来命名。 上海景云里,这片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鲁迅、茅盾、叶圣陶和柔石不仅筹组了左翼作家联盟,还创办刊物,撰写了许多我们熟知的名著。 石库门里弄无愧为大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不仅有杂货店、小吃店、理发店,还有旅馆、货栈、工厂、银行、报社乃至学校。拥有数百户甚至成千户的弄堂,俨然就像一个自成系统的城中之城。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石库门的门(图)
(182…183)石库门的门 最有代表性的视觉元素 那么,石库门作为海派特色的近代优秀建筑群体,它最有代表性的视觉元素是什么? 石库门由门框、门楣和门扇组成。早期门框多简洁,而后期则有多重线脚。门框两边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门扇一般采用实心黑漆木门,上有铜制或铁制门环。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 天井是石库门弄堂中最典型的空间元素。弄堂身处大都市上海,使用对象为城市中产阶级,高地价房价使得住宅中无法留出大宅院,小小的天井也就充当了传统住宅中庭院的作用,使紧凑局促的空间增加了一些通透感。而天井的基本功能是改善室内的通风与采光,并提供住宅内部的露天活动场所。 上海的弄堂住宅空间艺术特征,还表现在弄堂中不同层次的序列上。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入户,它将居民的居住空间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有机地组织在一个有序的系列中。由于对外相对封闭,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使得整个弄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区。 弄堂住宅这样一种建筑类型,既非任何一种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也不是对任何一种西方建筑的模仿。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特点? 弄堂住宅是适应都市的生活节奏、价值规律,并满足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房地产经营方式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居住形式。联立式的平面布置,使昂贵的城市用地得到高效率的利用;紧凑的房间布局则体现出房屋价值的经济原则,让使用者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大的使用效能。室内房间的设置,如亭子间,既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使用面积,在人口不多、经济不够富裕的家庭中更可以用来出租获利。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大片大片的红瓦屋顶(1)(图)
(184…185)大片大片的红瓦屋顶 大片大片红瓦屋顶所形成的壮观景象,如今也经常被参差其间的高楼打乱 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新天地旁边未改造的街区,这片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里弄,在20世纪末还仍维持着地面排水与煤球烧饭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使它彻底地沦为这个城市的“下只角”了。刷马桶的声音已经不再悦耳,而旧城改造的声音却正在一天天大起来。 在所有的人文意象中,建筑是最能诉说城市历史的文化载体之一。毫无疑问,在城市面貌日趋一致的时候,保护传统建筑就意味着保持个性。难怪在推土机的烟尘过后,作家周国平会在一篇文章里为石库门感叹:“我终于忍不住到侯家路去了,可是,不再有侯家路了。那一带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巨大的工地。遭到覆灭命运的不只是侯家路,还有许多别的路,它们已经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延安中路(原福熙路)四明村923号,一幢老式石库门洋房,这里曾经住着新月诗人徐志摩。在这个亭子间里,他的夫人陆小曼曾经带着崇敬的心情,给泰戈尔铺好了一张有红帐子的大床。 1927年3月,当印度诗哲泰戈尔第二次访华期间来到上海,并住在徐志摩家里的时候,这幢石库门小洋楼也因此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徐志摩夫妇为泰戈尔精心布置了一间有印度风味的居室,但他却看中了他们的卧室:“我爱这间饶有东方风味、古色古香的房间。” 但是现在,这间小洋楼已经被拆除了。 随着建设步伐的加速,老房子的存与毁格外牵动人心。保护与发展成了一块硬币的两面。由于市政府做出的都是部分保留民居建筑的计划,因此保护线划到哪里,拆除线也就划到哪里。大量石库门建筑,仍然有可能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大片大片红瓦屋顶所形成的壮观景象,如今也经常被参差其间的高楼打乱。建筑界甚至用“蛋糕上插蜡烛”来形容这种尴尬的局面。那么,石库门是否真的应该被淘汰?“厢房”和“天井”,“亭子间”与“客堂间”,“二房东”以及“白相人嫂嫂”,这些与里弄有关的名词,正在从我们的日常词汇里永远消失。 话剧《七十二家房客》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那几十个灯头和几十个开关的厨房,或者一块布帘隔开两对夫妻的卧室,简直就像一个充满困顿和迷惑的梦魇。没有卫生间的石库门老房子,还能勾起人们对“远东巴黎”的回忆吗?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大片大片的红瓦屋顶(2)(图)
(186…187)贝聿铭,这位享誉世界的华人设计大师曾经对媒体说:“老房子,应该成片成片地保留而不是拆除。” 林驹(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处长):石库门在今天看来,也是宜人的住宅形式。石库门应该一套住一户,所谓七十二家房客,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这并不能够成为拆除石库门的理由。 尽管如此,仍然会有问题。石库门是为了过去的生活理想设计和建造的,而社会在发展,我们该怎样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呢? 目前,尽管上海近几年的住宅建设达1000余万平方米,但尚有45%左右的人住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弄堂中。旧上海建筑传统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对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保护,以及对危棚简屋进行改造。对应的措施也是两种比较绝对的方式,即绝对的保护和拆除重建。中间层次最大量的普通历史建筑则被忽视,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大片石库门里弄在房地产开发大潮中被拆除,保护与改造开发处于矛盾状态。 那么,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子? “东魅”娱乐中心,是谭咏麟、成龙、曾志伟等百位香港艺人经营的。主题餐厅、国际画廊、咖啡酒吧和地下酒窖,把这里变成了艺术家、银行家、国际模特甚至外交官的社交场合。2000年9月30日的这个晚上,位于上海中心腹地的这片石库门民居终于点亮了灿烂的华灯。从此,一块以“新天地”命名的国际休闲步行街宣告全面开业。新天地,是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情感世界度身定做的。它与太平桥的那一片棚户区有什么渊源? 绿色的青苔和枯萎的小草,都是设计师们小心保留下来的细节。新天地广场的设计者有三个,分别是美国旧城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的设计事务所、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以及本土的同济大学设计院。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都以不同的理念和视角剪裁了石库门里弄。 在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开发这个前途难料的大项目无疑需要商业勇气。但更重要的是,开发商如何保留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才能不被世人指责并且绕过政策羁绊? 在这些砖墙、屋瓦的里面,开发商不惜代价,注射一种国外进口的防潮药水。而建筑内部的结构,则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重新打造。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文化的外壳保留住了。但是,它是否像所称的那样,重现了当年的生活空间和 生活方式?又或许,新天地广场所要保存的,只是上海文化里香艳浮华的经典气质? 有篇沪上的“小女子散文”说,新天地广场是一片“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很中国、中国人觉得很洋气”的建筑。听起来似乎很有些道理。 依旧是青砖步道和清水砖墙,依旧是乌漆大门和窄窄的弄堂。然而,昔日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经听不见了。石库门内优雅的音乐浸润着丝丝的冷气。娘姨们也看不见了,啜着咖啡的是金发的老外和裸肩的小资。传统与新潮碰撞,怀旧与流行交融——石库门在被赋予了时尚韵味之后所显示的光辉,也许才是上海的本质所在。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大片大片的红瓦屋顶(3)(图)
(188…189)(图说)梦里来来回回依旧能看见老上海,看见石库门,那旧时的歌谣一遍遍地在耳边轻唱,恍若是周璇或是谁,又抑或谁也不是,而只是石库门的前世留给我们的那美妙城市里的影像。
脚步轻轻,等你真正走近沧桑的石库门,心中的那份神秘感也许在瞬间被击碎——对于那些越想越像的东西,千万,千万不要去寻觅她来过时的踪迹。 记忆里从前的某一时光不断重叠在眼前,很多年前那个被长成的女孩也是这样穿行在这个城里,禁不住怀疑今生就有轮回,至少在感觉里。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上海石库门住宅单体外观(图)
上海石库门住宅单体外观 一个拥有悠然片断的现在的你,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你都可以去想象……石库门,是你梦幻中的一个舞台。
(190…191)据说,新天地只是一个试点和开头,卢湾区政府在香港瑞安集团协助下,要把这片旧城区改造成现代化的国际性商住园区。 但是,“旧瓶装新酒”的改造方式,也因为每平方米2000美金的造价为人诟病。并且有批评说,这种改造方式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为平衡投资而将大部分居民外迁到郊区,会使交通成本增加,阻碍了他们的就业、娱乐、进修等基本的生活需要。 还有什么其他的模式可供借鉴? 上海市静安区发动居民参与的“有偿回搬”成为改变石库门命运的有益尝试。具体做法是:政府优惠一点,居民出资一点,建成后的楼盘作为商品房出售再平衡一点。这三个“一点”的政策,使石库门的整治与改善成为现实,市民们不但增加了居住面积、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而且还能够继续他们早已以熟悉的里弄生活。 如何解决文化遗产和现代舒适之间的矛盾,如何拿捏合理保护与适度开发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反复考量的课题。城市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上海就还是那个黄浦江边的小渔村。但历史建筑的意义也不言自明,否则上海就无法保持独一无二的精神特质。 上海弄堂,是都市里的乡土。一本叫作《正在消失了的石库门》的书里这样写道:在那些终于没有了绿色萤火虫的夜晚,我们将一再怀念石库门,和那个埋葬在石库门的梦。
(190…191图说)太多太多的好东西了,看都看不过来,每一件每一样都是佳作,就这么把它们挂在墙上——真不如改成了衣锦穿在身上? 一面是高楼林立,一面是结余罗可倚,时尚与古朴同时融为一体——那酒吧里不小心闪出的摇滚忽然就会打破你坐在雕了龙凤呈祥的太师椅上喝茶的宁静……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南京中山陵(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
(026…027)中山伟陵(026…047) 南京中山陵 ·建筑年代 1926—1932 ·建筑名称 南京中山陵 ·建筑师 吕彦直
南京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南麓。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决定在南京钟山为他修建陵墓。来自海内外40余份应征图案中,著名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他的设计,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警钟形的空间造型,暗含“木铎警世”的深刻含义。表达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融贯中西的建筑精神与中山先生的思想气度,融为一体。 中山陵,巧妙地应用了钟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沿用中国传统依山为陵的惯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 中山陵,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师第一次主持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群,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西文化关系的一次方向性的成功探索。 中山陵的建设,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的墓室、祭堂、平台、石阶等主体工程由上海姚记营造厂中标建造。第二期的水沟、石阶、护壁等由上海新金记康号中标承建。第三期工程是在孙中山安葬以后进行的,增建了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及墓道等,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2月底,工程全部告竣,历时6年,耗资220余万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门洞望祭堂(图)
(028…029)(图说)门洞望祭堂 风云变化。似乎过了许多年。你已离去,你已离去,一切都纷纷扬扬,落定于岁月幽深处。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南京中山陵(图)
中山伟陵 ——南京中山陵
一扇扇沉重的库门,一页页尘封的历史。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档案卷中,我们看到一份文献档案,这是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颁布的陵墓建筑征求条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征集的建筑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执业宣言。 70多年前,围绕这座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尘封了一段怎样的记忆?这座举世瞩目的陵墓是如何横空出世的? 从中山陵的入口到墓室约700米,是中山先生最后走完的路程。一代伟人从这里走向天国。 1924年底,孙中山为谋求中国的南北统一,抱病北上,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病逝,享年59岁。 中国国民党要员,成立了以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宋子文、孔祥熙等12人组成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那么,该如何安葬这位伟大的先驱者?墓址选在哪里?
(028…029图说)陵园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是中华天翻地覆的一次偶遇,是史书不可省略的笔录,更是先驱者不褪色的生命基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中山塑像(图)
(030…031)1912年3月10日,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的孙中山,与胡汉明等僚友,到南京东郊紫金山打猎。休息时,他看到山南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壮观,便对左右感叹道:“待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3月11日,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对守在病床旁的汪精卫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