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

第3章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第3章

小说: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篮螅赶蚬衿蛞粧g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3月11日,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对守在病床旁的汪精卫等人嘱托道:“吾死之后,可葬在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此时,正是军阀混战之时,孙中山对自己的墓址安排,隐含了深刻的含义。  如果说,那次找猎只是他一时有感于自然形胜,那么此刻在弥留之际,选定走向共和之门的南京为归宿,则理性地寄寓了深刻的政治目的,使中山墓址蕴藏着纪念与象征的精神基调。  紫金山,又称为钟山,海拔448米。东西并列三座山峰:主峰为北高峰;西峰为天堡山;东峰便是小茅山。1925年4月11日,宋庆龄、孙科等在北京处理完丧事后,亲赴南京选择墓址。此后,又两次登山勘察。最后,选定紫金山东峰小茅山南坡为墓址。  墓址选定后,以什么样的陵墓建筑,来安葬这位名垂不朽的伟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最大的悬念之一。  谁来提纲这个历史的重任?  1925年5月15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悬奖5000元,登报征求设计图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建筑设计大赛。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天际线,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次竞赛,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登上建筑舞台提供了机会。    

    

  (图说)中山塑像中山先生,一个人的身躯代表了一个年代、一个民族的海拔,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命运。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祭堂草图(图)

  (032…033)吕彦直堪称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奠基人    

  (032…033图说)祭堂草图  就在那个年代,当中山陵还在纸上的时候,这个举世瞩目的建筑,注定要蜚声海内外。  祭堂外望南京城区远景  伟人已逝。他的魅力播撒到城市空间的每一处,甚至在广场上、草丛间。无论置身何处,我们都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山先生优雅从容的精神气息。  截至1925年9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共收到海内外应征图案40余份。全部应征图案陈列在这座建筑的三楼,公开展出5天,每天参观者达1000多人,一时轰动上海滩。从当时中西各报关注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1925年5月,一位寓居在这里的年轻人,从报上看到那则陵墓设计的征稿启示。他就是留学回国不久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  是年9月16日至20日,由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四人组成的评判顾问,对全部应征作品进行了评选。最后,经全体葬事筹备会和孙中山家属的表决,一致赞同吕彦直的方案为首奖,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这一年,吕彦直31岁。  此次设计大赛,让西方建筑师们开始认识这些杰出的中国人的名字:除吕彦直获得一等奖外,范文照、杨锡宗分别获 二、三等奖;赵深与6名外国建筑师分获名誉奖。  吕彦直,以他出众的才华和中西建筑文化修养,为中国建筑师找到了执业尊严,堪称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奠基人。他的设计,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警钟形的空间造型,暗含“木铎警世”的深刻含义。表达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融贯中西的建筑精神与中山先生的思想气度,融为一体。  此后,由吕彦直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在28份中外应征方案中,一逾群雄,再度夺魁,蜚声海内外。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视为“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遗憾的是,吕彦直没能看到这座自己呕心沥血设计的建筑最终落成,在中山陵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时,积劳成疾,患肝肠癌去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剩余工程由他的挚友、彦记建筑师李锦沛、黄檀甫主持完成。  为了表彰吕彦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民国政府颁布发褒奖令并为他立碑纪念。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块碑后来在日军侵华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中山陵的建设(图)

  (034…035)中山陵的建设  共分三期完成  1926年1月15日,紫金山小茅山的南坡炸山填土,开工建陵。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又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中山陵的建设,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的墓室、祭堂、平台、石阶等主体工程由上海姚记营造厂中标建造。创建于1899年的姚记营造厂,是称雄于上海滩的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营造商。1905年建造的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高楼——上海电话大厦,使厂主姚锡舟崭露头角。  中山陵是51岁的姚锡舟承办的最后一项工程。  由于军阀割据,时局动荡,工程历尽艰辛。1927年10月,第二期工程的水沟、石阶、护壁等由上海新金记康号中标承建。中山陵的第三期工程是在孙中山山安葬以后进行的,增建了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及墓道等,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2月底,工程全部告竣,历时6年,耗资220余万元。  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柩南下安葬,建造了一条从南京下关的江边,直达中山陵的迎榇大道,沿途所经码头、桥梁、道路、城门均以中山命名。这条中山大道后来成为南京的城市轴线。这样的路名,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但是最早出现在南京。    

    

  (034…035图说)石柱  就像先行者那样伟岸!在高大的石柱下散步,抚今追昔,最能够体会历史的韵味。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陵园外广场(图)

  (036…037)1929年春,祭堂、墓室、石阶等主体工程竣工后,去世四年的孙中山终于得以奉安南京。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寝专列从北平驶向南京。1200公里的奉安盛典,成为北伐完成后一次规模宏大的思想宣传与文化展示。  同年6月1日,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全国降半旗志哀,民众停止工作,肃立、静默3分钟志哀。在101响的礼炮声中,108名身着蓝衣的杠夫,抬着中山先生的灵柩走完他一生最后的行程。  在中山陵祭堂西侧的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奠基石,石头上爬满岁月的痕迹。这块石头目击了70多年的历史风云,见证了这座中国20世纪第一陵的诞生。  在多灾多难、风去变幻、政局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出现这样一组经典建筑,可以说是20世纪的奢侈品。气势恢宏的空间序列,显示出建筑师宏大的叙事能力。    

    

     

  (036…037图说)陵园外广场  缓缓地走,仔细分辨着岁月的裙摆留下的光与影。静静地看,生怕惊动了陵园的静谧。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博爱牌坊(图)

  祭堂奠基基座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刻。在时间的洪流里,随着石基的落成,演绎出多少故事。  (038…039)(图说)博爱牌坊  举目看看这大字,先生伟大的襟怀,与日月同辉,并且感动了无数的后来者。    

    

  蓝色屋顶白色墙  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  建筑师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沿用中国传统的依山为陵的惯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  中山陵的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帝陵封闭的庭院组合,以纪念性的开放空间和近人尺度,表达出中山先生的人格精神,镕铸了整个国家及国民的记忆和认同。  蓝色屋顶白色墙,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中山陵没有采用帝陵的黄顶红墙,它突破性的色彩造型,既是青天白日的党徽隐喻,又是中山先生一生为追求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理想再现。  这道四楹三阙的牌坊,又称“博爱牌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西边第二根石柱上方已断为两截。这是当年施工时,石匠不慎将这根产自福建的花岗岩石柱截短一米。当时军阀混战,交通不便,工期又紧,无奈只好将断石投榫相接。这对一个天字号工程来说,无疑犯下杀头之罪。孙科得知此事后说:“为父造陵,不能杀人。”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救了石匠一命。  (039图说)祭堂蓝色琉璃瓦及斗拱  纯净的博爱的底色,显得是这般高贵,我们可以借此领略旷世奇才的风华。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博爱牌坊石雕局部(图)

  (040…041)(图说)博爱牌坊石雕局部  建筑师严肃地,甚至是带着虔诚立意刻画的,是一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历史壮举被石雕记录并保存下来。    

      

  祭堂外“天下为公”  先生的思想,闪烁着万道霞光,普照中华大地,影响深远。  陵门是整个序列的空间转换  门上铭刻着中山先生一生的理想追求  步入墓道,顿生景仰之情。两侧松柏肃立,取代了传统帝陵神秘压抑的石人石兽。这些雪松是由法国政府捐赠的。70多年前,与中山先生一道来到这里,后来成为这个城市的市树。  陵门是整个序列的空间转换,门上铭刻着中山先生一生的理想追求。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意思是指天下不为帝王一家所私有。天下是天下人的。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赠给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之一黎民伟的。1924年,黎民伟在香港创办“民新影片公司”。孙中山在广东组织北伐时,黎民伟决心把孙中山的北伐业绩用影片记录下来,此后,孙中山的许多重要活动和病逝前后的影片资料都是黎民伟摄制的。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祭堂(图)

      

  (042…043)祭堂  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  走进陵门是碑亭。碑上刻写着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   ???????????之手的24个镏金颜体。这位中华民国的大  总统,为何墓碑上刻写的却是党内的职务?  孙中山去世时,正是北洋政府执政,段祺瑞虽然同意为孙中山举行国葬,但是国民党出于政治目的,以党葬的名义安葬了孙中山,使国民党与墓主的特殊关系,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在碑的后面,孙中山的生平业绩为何没留下只字片言?  孙中山逝世后不久,决定由汪精卫撰写碑文,可过了两年,也没定稿。大家一致认为,先生一生的思想和奋斗,已无法    用文字概括,民众已为他留下了不朽的口碑。  碑座丛山簇拥,碑顶祥去缭绕,中山先生的精神端然屹立于天地之间。  随着轴线的不断纵深升高,一种情绪也随之上升。雄伟的中山陵巍然矗立,令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感。  随着坡度的改变,建筑师用石阶的变化放慢了谒陵者的脚步。392级产自苏州的花岗岩石阶,像白色的琴键,弹奏着浑厚的安魂曲。  祭堂,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四角筑以突出的堡垒式方屋,体现了西方古典石构建筑的稳定性。祭堂屋顶原来设计为铜瓦,后因价格昂贵,易招盗窃,改用蓝色琉璃瓦。  铜质的檐椽和门窗,与石质的斗拱一样,强调了纪念性建筑的永恒性,象征着一种精神的永存。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孙中山先生(图)

  (044…045)孙中山先生  手书的《建国大纲》,镌刻了他一生未酬的壮志  祭堂内黑色的石柱、护墙与室外蓝瓦、白墙均为中国传统的孝色。东西两侧的护墙,是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  镌刻了他一生未酬的壮志。屋顶是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党旗图案,祭堂中央端坐着她的缔造者。祭堂后是整个轴线的终端建筑墓室。孙中山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处。  半球形的墓室,浑圆的穹窿,是典型的西方石构建筑的造型。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意念与西方经典的建筑美感,在  此与中山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融为一体。  从此中山先生便安卧在钟灵毓秀的钟山。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当局曾想将孙中山的遗体带到台湾,因仓促未成。孙科对孙中山的护陵卫士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是尊敬的,你们是总理的卫士,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清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05师团政委刘志诚率部进驻中山陵,保卫陵园。钟山因中山而名山有魂,中山因钟山而浩气长存。中山陵的海拔只有158米,但是它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却达到了令人仰止的文化标高。虽然英年早逝的吕彦直,还未来得及振鬣长鸣,便过早地陨落了,但是,他却留下了一座彪炳史册的建筑名著。他划亮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的寥然星空。  中山陵,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师第一次主持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群,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西文化关系的一次方向性的成功探索。  中山陵之后,羽翼渐丰的中国建筑师,开始主持重大的建筑活动,中国近现代建筑第一次云蒸霞蔚的鼎盛时期到来了。    

    

  (045图说)祭堂内孙中山卧像  在逝去的岁月中,他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的慈爱的父亲。我们凝视着的卧像,变化出不同的身影、音容。  祭堂内孙中山塑像及青天白日旗  他,在我们的心里。在这里,我们储存在记忆中的影像被剪辑,被播放,被赋予想象的翅膀,由衷的崇敬滔滔不绝。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吕彦直(图)

     

 (046…047)吕彦直  1894年出生于天津,原籍山东省东平县  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  1913年毕业后去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初学电学,后改为建筑  1918年毕业  1921年回国  1925年9月荣获孙中山陵墓设计首奖,并被聘为陵墓建筑师  1929年3月18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  南京中山陵、燕京大学、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上海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  建筑风格  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融会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冰城石街(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  (002…003)冰城石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  ·建筑年代  1900—1928  ·建筑名称  哈尔滨中央大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繁盛、最有规划的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约140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米至6米,始建于1900年。现在仍保留了原方块花岗石路面。街道两侧为带有欧陆风味的古旧建筑群。包罗了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式、18世纪的折衷主义、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流派等多种风格的71栋建筑,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400年文化发展史。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哈尔滨中央大街(图)

  (004…005)(图说)1927年10月,哈尔滨街头开始出现有轨电车,当时被人称为“摩电车”。行驶在果戈里大街与革新街之间“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在1987年走到终点,退出历史舞台。  1902年,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视察东清铁路,到达哈尔滨。吉林将军长顺专程赶到哈尔滨,并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冰城石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东铁路,一条绵延万里的铁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附近,诞生了中国近代一座年轻的城市。  1896年5月19日,当李鸿章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中俄密约》中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