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55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55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为,这样做,既可节省国家养兵之费,民众负担又不会过重,〃国家防御有资,民间治生不害,烦苛免而民乐从,国用充而精锐成。〃(卷九《筹兵》)他还提出了兵制与学堂相辅而行,文武合一的主张。
  认为,〃欲通国士民,学问精妙,要在通国士民,人皆当兵,方能无人不力学。盖兵制与学堂相辅而行,武备即学问,学问即武备,两相附丽不能分,亦不可分。分之国贫且弱,合之国富且强,必学问深而武备始精。学问既深,将弁兵丁,无一不各尽其职。于是通其学问,以及士农商工,政治风教,自能渐渍相化,莫不精诚核实,而通国臣民,自皆奋勉鼓励矣。
  数十年来,西德、东倭,勃然以兴,皆由此道也。士民入营三年,无日不致力于学问,三年期满,学邃品端,在营即为精兵,回家即为君子。〃(卷九《教训》)
  《兵学新书》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为古老的中国兵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刊印于戊戌维新之时,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尤其是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然,它还不可避免地打着封建思想的印记,如多次申明〃尊君权〃、〃尊我君〃等。
  《兵学新书》流传不广,仅见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本。


  第十四章类书类

  第一节概述

  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广泛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
  我国类书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始于三国时期魏文帝命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两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类书接踵出现,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撰的《华林遍略》和北齐祖珽等撰的《修文殿御览》。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现存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隋末唐初虞世南撰的《北堂书钞》。唐宋类书的编纂出现了新的局面,官修类书一般部头很大,材料丰富,如唐代类书《艺文类聚》一百卷,七百二十七个子目,引用古籍达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宋代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四千五百五十八个子目,引用资料十分丰富。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明代《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引书达七、八千种,现仅存七百三十卷。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一亿六千多万字。这些类书大都有军事类目,如《太平御览·兵部》有九十卷,内分叙兵、将帅、命将、抚士、机略、料敌、训兵、征伐、决战、叙兵器等一百七十多个类目;《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则有三百卷,内分兵制、兵法、兵略、武器等三十部,部下又分汇考、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这些军事类目虽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编排有序,属于典型的军事类书,但是它们是综合性类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军事类书。独立的军事类书,现存较早的是宋代綦崇礼的《兵筹类要》,原书分百余类,今存本只有二十篇。明清时期军事类书编纂较多,篇幅长短不一,风格各异。但这一时期的军事类书中也有辗转抄袭,编纂粗劣之作。
  有些军事类书,在分类辑录军事资料的同时,亦间有辑录者的议论,和辑评体兵书很相近。在这点上,与完全〃述而不作〃的类书又有所区别。

  第二节兵筹类要

  綦崇礼撰。綦崇礼,字叔厚,山东高密人,后徙北海(今山东潍坊),史称其妙龄秀发,聪明绝人,登重和元年(1118年)上舍第。宋高宗南渡后,为起居郎,召试政事堂,拜中书舍人,历官翰林学士,知绍兴府,退居台州,死后赠左朝议大夫。著作有《北海集》。《兵筹类要》就是他在翰林院时所撰写的,被收录在《北海集》中。
  綦崇礼在翰苑时,深感学习军事的重要,认为〃文武并用,是帝王之极功〃(《进历代兵筹类要表》),而古代名将的用兵事迹,〃诗书所传,载籍所记,散漫难穷,学者病之〃(《进历代兵筹类要表》)。在他之前,张预虽然撰有《百将传》,并献给了朝廷,但对这部兵书他并不满意,认为〃握兵制胜,为王牙爪者,何世无之,独百人乎哉?矧遇敌制胜契于事机,殆非一途。〃(《进历代兵筹类要表》)所以,他采择古代兵法,汇集历代将臣军事言论和治军用兵事迹,以及前王驾驭将帅之术,参校得失,评论利弊,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编纂,名曰《兵筹类要》,并写了进表,进呈给皇帝。
  作者在进表中称《兵筹类要》凡十万言,分百余门,而今存本只有约三万字,二十篇。仅存有原著的一小部分。这二十篇的篇目是:廉正篇、至公篇、器识篇志大意广附、志气篇、忘身篇、忘家篇、诚感篇、族属篇、家资篇、誉望篇、知将篇、荐举篇、君命篇、礼貌将臣篇、内御篇奉上附、学古篇不学古附、儒学篇、镇静篇、决水篇、火攻篇。
  《兵筹类要》是一部类书性兵书。但是,和一般性类书又有所不同,除了类辑军事资料外,还有辑录者的议论。其体例是,首先将内容分为若干门(篇),每篇之中,开头以〃臣尝谓〃或〃臣闻〃、〃臣观〃引出一段概括本篇中心思想的言论,如《志气篇》开头说:〃臣尝谓:将以志为主,以气为辅。
  志藏于神而为气之帅,气藏于肺而为体之充。苟气不足以发志,志不足以运气,则何以勇冠三军,而威振邻敌。故曰:功崇惟志。又曰:志至焉,气次焉,知此则知所谓大勇矣。〃接着辑录与此有关的历代人物事例,并按时代先后排列,根据所辑人物事迹的利弊得失,间以〃臣读〃某兵书,引一段切题的兵法言论,如《忘身篇》列举司马穰苴等临阵忘身的事迹后说:〃臣读《吴子》,曰:必死则生。若穰苴、马援类能进此。〃最后以〃论曰〃对全篇进行评论,如《学古篇》最后说:〃论曰〃:赵奢与子括论兵,奢不能难,亦不谓善。传称括自少学兵法。臣意,其法于法而不知法之所以为法者也;知法之所以为法,则心术内融,可与应机,可与成功,非特能言而已。必曰:如是而合于古,如是而戾于古,鏖兵接战惟古之法,是按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也,以乡饮酒之礼礼军士也,君子病诸。〃《兵筹类要》选材比较广泛,历代皇帝廷臣,文武官员的言行,凡他认为有借鉴价值的都予收录,但〃至于事涉浅近,不足为后世法者,亦所不取。〃所收事例,大都进行了概括归纳,文字比较简练,多则十数言到数十言,少则只有一句话。
  《兵筹类要》从现存的20篇看,主要是君主驾驭将帅和将帅自身修养方面的内容,只有《决水篇》、《火攻篇》两篇讲到作战问题。在君主驾驭将帅方面,作者认为君主只有知将才能得将,〃人君雍容帷幄,折冲千里,以其得人也。欲得人,在乎知人。其未得之则知其才,既得之则知其功,如是而后可以屈群策。〃(《知将篇》)他还认为,〃用贤之道,相易而将难。〃(《知将篇》)难就难在贤将的德行不能著于平素,不能单靠近臣举荐得来,也不能靠论资排辈选拔得来,他往往崛起于卒伍、草野。所以,作者主张,〃折冲御侮得其人则用之,不以资计而序迁。〃(《知将篇》)他还主张君主要礼貌待将,并用封建的君臣关系解释说:〃盖君臣之道,施报而已。
  施之不尽而报之尽未之有也,故礼貌大臣,所以尽其节。狎侮君子则罔以尽人心。况夫将者,民之司命,时之安危,国之荣辱系焉,可不厚礼以责其效乎?〃(《礼貌将臣篇》)指出〃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内御篇》)作者还主张君主和将帅要相互信任,君主要保证将帅有职有权,〃兵机若神,应事立断。〃(《内御篇》)这样,〃虽近在朝廷,远在万里,莫不上令而下从,若合符节。〃(《内御篇》)在将帅修养方面,主张将帅要廉正,〃行师之道,以廉正为先。〃(《廉正篇》)要有器度,〃吞勍敌,著洪列者,以器度凝远为先。〃(《器识篇》)要有志气,〃将以志为主,以气为辅。〃(《志气篇》)要〃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忘家篇》)要爱民爱兵,〃将臣出万死一生之地,保人民,卫社稷。〃(《诚感篇》)〃古之善养兵者,相亲以恩,相结以诚,与之安,与之危,惟所用之往无不利。〃(《族属篇》)
  《兵筹类要》出自儒生之手,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如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及忠君思想等。此外,也有明显的天人感应思想,如在《诚感篇》中说:〃庆忌以谗自刎,而慧星袭月。邹衍以忠见弃,而繁霜夏陨。刘昆向火叩头,而反风降雨。戴封积薪自焚,而大雨立至。天人之应甚于影响。〃这是阅读本书时需要注意批判的。
  《兵筹类要》原书散佚,今存残篇,保存在《四库全书·集部》,编在《北海集》第三十七至四十六卷,共十卷。

  第三节武编

  《武编》又名《唐荆川纂辑武编》,唐顺之纂辑。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明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曾以郎中身份督兵浙江,与胡宗宪共同抵御倭寇,因有战功,升任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
  〃史称顺之于学无所不窥。凡兵法、弧矢、壬奇、禽乙,皆能究极原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对天文、地理、音乐、数学都有所研究,善长散文。一生著述甚富,有《荆川先生文集》、《广右战功录》等十来种。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明崇祯年间追谥为襄文。
  本书纂辑于明嘉靖中。当时,明廷武备废弛,将帅缓带轻裘,军队养成懒惰散慢的习性,徒有简兵练卒之名,而无强兵锐卒之用,一有战事,则蒙头缩项,胆落神悸,毫无战斗力。唐顺之有慨于此,为振兴武备,广搜博采,从历代兵书及其他史书中辑录对于武备有所裨益的资料,〃一切命将驭士之道,天时地利之宜,攻战守御之法,虚实强弱之形,进退作止之度,间谍秘诡之权,营阵行伍之次,舟车火器之需,靡不毕具。〃(吴用先《武编序》)编纂成《武编》一书。后来唐顺之抗倭和巡抚凤阳期间,多得力于该书。明郭一鹗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说:〃得是编熟之化之,天下无勍敌矣!荆川先生熟而化此,以南剿倭,北创虏,十用其七八。〃然而本书当初并未刊行,只有抄本传世,为秣陵(南京)焦澹园所收藏。焦氏非常珍视这部书,时常有人向他索要藏本刊行,他都以〃兵阴道也,乃阳言之乎?危道也,乃安谈之乎?非其时也〃为由,拒绝刊印。到了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后金政权起兵反明,明军损兵折将,连连败退。这时,焦氏才认为是刊印此书的时候了。于是将抄本交给徐象枟雕版印行,使这部沉睡多年的兵书得以广泛流传。
  《武编》是一部军事类书。全书分前后二集,共十二卷。
  前集六卷,五十五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五十四门);后集六卷,一百三十四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九十七门),其卷目如下:
  前集卷一:将、士、制、练、令、料、觇、间、明、疑、诡。
  卷二:战、攻守、攻、守、地、水、方、营、行、止、宿、警、节度、战、营制。
  卷三:阵。
  卷四:阵。
  卷五:牌、铁、火器、射、弓、弩、甲、拳、枪、剑、刀、简,锤、扒、挡、火、夷。
  卷六:车、水磨,桔槔、马、牛、舟、军需、矿、药方、杂术。
  后集卷一:料敌、抚士、信、勇、严、赏、罚、五危、贪、骄、将自表异、军政不一、练士、绝技、激、攻心、推诚、用敌人、诡道、权奇。
  卷二:息乱、定乱、抚降、处降、招降、杀降、用间、反间、使间、乡间、内间、死间、生间、俘间、漏间、不信间、谍间、察间、隐语、伐交、合交、攻、守。
  卷三:示弱、示强、示远、示近、声此击彼、利、毒、乱、诡异、避、怒、卑、劳、离、不备、不意、未成列、新集、未集、远来、饥渴、粮尽、不整、不戒、不、离部、移阵、心怖、半济、渡、地利、天时。
  卷四:佯北、阙围、穷寇、归师、截归、疑、先声、声、降、退、诡声、诡形、死战、乘胜、两敌、退据、苦战、败、攻必救、掩巢、坚壁、摧标。
  卷五:先锋、奇兵、伏、伏城、邀、首、尾、横、夹、独战、阵、大阵、分、合、分敌、聚敌、先、后、迟、速、缓、轻、重、瑕、坚。
  卷六:车、骑、舟、火、水、粮道、水、渡水、地、天、夜。
  《武编》前集主要辑录有关兵法理论方面的资料,内容包括将帅选拔,士伍训练,行军作战,攻防守备,计谋方略,营制营规,阵法阵图,武器装备,人马医护等等。后集全部是用兵实践,其体例与《武经总要·后集》略同,系从古代史籍中概取有关治军和用兵的故事,以为借鉴。
  《武编》采集资料的范围比较广泛,从《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续武经总要》等兵法典籍到汉唐以来的名臣奏议,无不摭集,仅前集所注明的就有40余种。其中保存了一些他书少载的资料,如农民起义领袖孙恩曾经用过的演禽战法等。本书比较注意辑录当朝的有关军事资料,如前集卷一比较详尽的辑录了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制定的赏罚条令;前集卷四辑录了赵本学、俞大猷有关阵法资料,尤其是辑录了当时被称为〃称战〃的戚继光鸳鸯阵。另外,还比较注意辑录反面战例资料,以为鉴戒。如在后集卷一就辑录了历史上一些〃将自表异〃、〃军政不一〃而招自失败的事例。
  本书在编纂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类名重复过多,甚至在同一卷中类名有重复,象后集卷六就有两个类目是〃水〃,一个讲水攻,一个讲水源,若将其改为〃水攻〃和〃水源〃,既能准确具体地表达类目意义,又能避免类目重复。
  在选材方面,编者比较注重实用,但在《前集卷六·杂术》中辑录了所谓〃避箭法〃、〃鬼门关〃等纯属荒诞迷信的东西,是本书的糟粕。
  《武编》虽然述而不作,但它出自既有军事实践又有历史知识的学者之手,加之专为振兴明廷武备而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今天来说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是编虽纸上之谈,亦多由阅历而得,固未可概以书生之见目之矣。〃本书自明徐象枟曼山馆刊印之后,受到后人的重视,清代又有重刻本、抄本行世。

  第四节运筹决胜纲目

  原书题总督三边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叶梦熊著。叶梦熊,字男兆,归善(今广东省惠阳)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进士,由福清知县入为户部主事,改御史。后任赣州知府、浙江副使等职。万历十七年(1589年)由山东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不久改陕西。因与经略使郑洛议论不合,又改巡抚甘肃。史称他有胆决,敢于任事。哮拜反明,他上疏自请讨伐,不久代为总督,宁夏平息,以功进右都御史,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运筹决胜纲目》由《运筹纲目》和《决胜纲目》两部分组成。这两书虽然均题叶梦熊著,但经核查,《决胜纲目》从篇题到内容全部抄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