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饔茫匾饧剂斯糯е薪竞嵛蘩瘛⑻吧滤馈⒘僬笸烟拥人蕉竦碌姆疵媸吕谷嗣且源宋洹�
本书因系由读书笔记整理而成,所以资料来源只限于编者读过的书,采集面较窄;史料虽辑自正史,但编者在摘录时也有剪裁失当之处。作为军事类书,类目过少,内容也过于单簿。
《知古录》书成于咸丰五年,〃未尝轻以示人〃(自序),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他随军驻防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才在伊兴额的提议下,由盛介臣、续小泉等捐资刊印。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避热窝重刊。
第九节兵镜类编
清末李蕊编撰。李蕊,广东羊城(今广州)人,曾投笔从戎,〃驰驱秦陇,览山川于戎马间,继复游历东南,极江海之壮观,辨主客,审地利、人心,统中外以规大局。〃(自序)有较丰富的军事知识。他对外国列强侵略自己的祖国非常愤恨,〃目见耳闻,逼人太甚,有不胜流涕痛憾〃(自序),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天下事皆己分内事〃(自序)。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有裨益于时务,便于〃随事随时抽查,以资谋略〃(凡例),于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开始编辑《兵镜类编》,经过四年的辛勤笔耕,于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成书,次年又进行了续补。
《兵镜类编》从书名上看,完全象是一部军事类书,从内容和编排方法上后,也具有类书的性质和功用,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军事类书,编者在分类辑录军事史料的同时,对每条史料都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评语,即有辑有评。另外第四十卷有《附录臆说十种》和《续录臆说补遗》,为李蕊手著。
《兵镜类编》四十卷,约五十万字。卷前有自序和凡例。
所采军事史料上自春秋,下至明代,均出自正史,稗官野史不予收录。全书共录军事史料一千四百七十一条,分为六十八类,每类中以朝代为序排列。另附〃臆说十种〃、〃臆说补遗〃二十条,其类目如下:知人、用人、将将、选兵、练兵、励士、行权、将本、卓识上、卓识下、智术上、智术下、胆智、反间、张疑、设伏、奇险、机巧、诈害、料敌上、料敌下、诱敌、乱敌、罢敌、豢敌、饵敌、震敌、轻敌、计退、夹攻、暗攻、水攻、火攻、风攻、诈攻、横攻、反攻、绕攻、急攻、缓攻、分攻、合攻、攻坚、攻瑕、战守、力守、备守、诈降、招降、慰降、解散、解围、持重、神速、静镇、奋励、退让、执法、大义、严整、慎秘、作气、精艺、学古、恤民、本计、词令、劈奸、疏虞、远虑上、远虑下、名论上、名论下;附录臆说十种:陪京说、守城说、扼要说、海防说、练兵说、用兵说、避炮说、用炮说、审长短说、杜乱源说;续录臆说补遗二十条。
《兵镜类编》是一部史论结合,以时务立论的兵书。编者在〃类编〃部分写下了一千四百七十一条评语。这些评论都是有感而发,〃考古成法,变而通之〃(自序),纵横议论,评论古人用兵得失。或以古喻今,如在薛弼条下评论水战不若陆战,意在论今之海防不如陆防:〃彼之长可避而不可斗,此犹水战之小者耳。若争之于海,其宜避更何如?岂可强为斗计,争所不必争而忘其当争乎?〃(卷三十九《名论上》)或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通过评吴璘用兵,阐述了长与短的辩证关系:〃弱出强继,此法甚善;反我之短制敌之长,此法更善。反字中有无穷妙用,必审实长短所在。有所长必有所短,亦有所短必有所长。善于反即善于制变化之妙,总在一心,岂可安于短而惟长是畏乎?〃(卷四《将本》)或对古代兵家著述进行品评,如对戚继光的两部兵书评论说:〃《新书》所言练兵脚脚踏实,但不及《实纪》六练之全备耳。六练当以练将为第一,篇中条款亦极精密。胆气为练法所最重,发挥出却未见醒亮。营阵阵法计七十七条,皆系营中纪律,无一语及阵法,似不宜以营阵名。〃(卷二《练兵》)另外,在其他一些评论中,也不乏有真智灼见,如〃善用兵者贵精不贵多〃。(卷二《练兵》)〃军事尚才〃,〃将贵有谋〃,〃谋为行军之要〃(卷一《知人》)〃知人贵有远见,尤贵有细心。〃(卷一《知兵》)〃以民心卜天意,为举事成功之本。〃(卷五《卓识》)〃事有应变,安可预定。〃(卷三《行权》)等等。
本书《臆说十种》和《臆说十种补遗》理论价值较高。
〃十说皆按切目前时势立论,有推衍于《兵镜》中者,有特创于《兵镜》外者。〃(《臆说十种》)它是古代兵法与近代军事学结合的产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著者的军事思想,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海陆说。他从敌我双方分析了海、陆利弊得失,得出了〃防水不如防陆〃的结论:〃水路之险,险与敌共;陆路之险,险系我专。买船、买炮,修炮台,设水雷、鱼雷,以全力防水路,致陆路暨城内外概置弗论,倘敌由陆路将奈何?
况水少陆多,争城必在陆地,故防水不如防陆。〃(《臆说十种》)
二、长短说。这是本书的最精彩思想,也是〃防水不如防陆〃的理论根据。在评论中他曾论述了长与短的辩证关系(见上文),在《臆说》中着重用长短理论来说明海防与陆防的关系,以及在反抗外国殖民者的斗争中如何扬长避短。他首先提出〃兵事争短不如避长〃。接着总结了以往〃争短犯长〃的教训,〃炮火舟楫水利皆彼之长,我之短也。十余年来,竭天下之精华以防于海,是极力以争所短也。适以犯人之长(争短无功,犯长更有害),故常处不胜之势,致饮憾切齿于亿万姓(此即我所当用之长处)。夫寇之所恃者水利,于水者必不利于陆,以陆处之众当航海之师,审主客,度众寡,其胜负可知。〃(《臆说十种》)他又认为仅知长短还不够,还必须会用长短,〃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非谓知即能胜,谓审于彼己之间,而善用其长短也。〃(《臆说十种》)并具体分析了敌我长处,认为敌人的长处有五:〃炮利船坚、令严、财足、用汉奸、联与国。我之长处有十:众怒难犯,众志成城;以主待客,以逸待劳;地广人众,招募便捷;表里山河、关津险阻;凭城固守,出奇无穷;诱用伏兵,追截归路;孤军无援,四面夹攻;坚壁清野,阻绝粮道;兵民相习,能聚能散;远近夷险,成竹在胸。敌人的长处我虽不及,但是〃我可御,可避,可学,可绝,可转害为利。〃这样就能变敌长为我长,变敌长为敌短,〃避其长以用我之长,结人心,据险塞,运以精兵,寇必危,出奇计以歼灭之,而使入于海口者无一复出于海口,是避之正所以破之也。〃(《臆说十种》)
三、古今说。他认为时代不同了,武器发展了,战法也要随之发展。一方面强调古法仍然可用,关键是要会活用,如奇正,若能做到时而正,〃时而出奇制胜,用暗不用明,斗技更斗智,炮虽利不及放,人虽众不敢当。〃就能战胜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敌人。另一方面又指出有些古代战法已经过时,不可套用,如〃守城之法今与古异,古人以战为守,今人当以弃为守。〃这里所说的〃以弃为守非真弃也。〃而是先躲避敌人的炮火,减少伤亡,待敌入城,不能发扬火力时,用短兵巷战消灭敌人。他并提出了一些适应近代作战的战术,如散队战术,以空城、空寨、地孔(地道)、地雷诱歼敌人的战术等。
《兵镜类编》作于中国频遭外国殖民者欺凌的年代,具有鲜明的反侵略思想。所类辑的古代军事史料,具有工具书的作用。评语和《臆说》运用古代兵法,结合近代军事实际,提出的一些军事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本书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本。
第十节医时六言
明清兵家多喜欢以医喻兵。所谓《医时六言》,就是医治时局的六篇军事言论。比喻以兵法之医药,医疗社会之弊病,挽救危亡之时局。这一比喻也道出了作者编纂本书的缘起和目的。
该书由翁传照编纂。翁传照,字少畦,清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其父为按察使,临终手书遗嘱,告诫传照继承他的遗志,为国立功。在翁传照三十岁时,即光绪二十年(甲午年,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9月,中国陆海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所有爱国之士都为国家的安危而担忧,都想尽自己的力量救国,翁传照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身为弱书生,不能亲自赴边杀敌,就把爱国之心倾注在著书上。〃乃发书陈箧,凡二十日,辑兵家古法二百三十则,自为言一万四千,署曰:《医时六言》。〃(《自序》)十月八日书成后,立即抄写俩份,一份寄京师(北京),一份存姑苏(苏州),期望有济于时局。
《医时六言》是一部夹有辑录者大量评论的军事类书。卷首有《例言》,记述了该书资料来源,选材标准,分类依据,编排方法等。该书资料录自翁传照家藏兵书《帷幄全书》。这是一部由清尚书姚国庵手抄的军事丛书,收录《武侯兵法心要》、《金汤十二筹》、《施山公心略》、《百战奇略》、《六甲奇书》、《戚总戎兵法》、《风角占》、《医方备要》、《行军指掌》、《弩法备考》、《弓法拾遗》、《青田剑法》、《舆图备览》、《沿海形势》等14种兵书。作者对辑录的上述每部兵书的内容都一一注明出处。
该书的编辑目的是济世救国,所以紧紧围绕〃切于实用〃选材,〃或借古以喻今,或援古以证今,或取语言以为发端,或汇书数则以互相发明。〃(《例言》)对于《帷幄全书》中已经过时的古代阵法阵图,弩法剑法,以及无实用价值的六甲奇书,术数之学一律不录;而《舆图备览》及《沿海形势》由于篇幅较长,加上当时的舆地之学已较发达,新的地图更加精确,所以这两部书也不予收录。
该书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作者认为,〃用兵首在选将,选将始能选兵,有备而后可战,可战而后能用奇,用奇制胜而可守。〃(《例言》)所以全书按照这一秩序分为将、兵、备、战、奇、守六大类,共六卷。每类之前有作者的一段论述,然后分段辑录有关选将、任将、将帅修养、选兵、练兵、爱兵、备御之物,医病之方,行军作战,奇谋方略、攻敌奇具,屯田守备等方面的资料。在辑录的资料中穿插有作者的议论,或谈自己的心得,或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论对守边御敌的看法。虽然是书生谈兵,其中也有一些真智灼见。例如,针对外国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实际情况,提出不要死打硬拼,要避敌所长,〃欲求胜敌,必先筹所以避之。避,非怯也。〃(《例言》)〃避其长以救吾之短,安吾短以废彼之长。〃〃敌有千里镜,电气灯,我则焚五色烟,五里雾,以迷敌眼。敌不轻易放枪,我则每放一枪,连放大纸爆,以乱敌耳。敌所恃唯枪炮,我则长以参短,短以参长,疾趋而前,短兵相接,以忙敌手。〃(《战》)这样,敌人枪炮虽利,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敌人善于海战,我则长于陆战,提出〃守海不如守陆〃(《奇》)的战略主张。他还针对日本侵略者与西方侵略者习性和作战特点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要拘泥三十年前与法国人打仗的战法,要根据日人的特点创造新的胜敌方法。认为〃守城不如守险〃,因为〃城有定而险无定,城有形而险无形,城明险暗,城少险多〃(《守》),守险有利于打击和消灭敌人。他针对以往放炮心慌意乱,敌未到便将炮弹放光的弊端,提出对敌作战首先要胆壮,等到敌近前才能开火。如果敌人不敢近前,先以纸炮引诱,敌以为我火器已完,驰马来攻,方以火器齐发。如果敌势大,再以重型炮大将军轰击。这些见解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医时六言》由于仓促成书,二十天脱稿,有些资料归类欠妥当,作者评论内容较杂,文字也比较粗糙。但此书为卫国御敌而作,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成书后的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刊印行世。
第十五章丛书类
第一节概述
将若干部兵书收集在一起,并冠以总名的一套兵书,叫做兵书丛书。它和类书不同,不是对原书进行摘抄、剪裁,按类或韵部进行编排,而是将原书原原本本地收录进来。
我国丛书有的认为始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但早在宋初即有《兵法七书》流行,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编修的《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即载有《兵法七书》。所谓《兵法七书》就是收录七部兵书的军事丛书。它具体收录那七部兵书,《太平御览》未予说明,据推测,很可能是《武经七书》的前身。
《武经七书》是现存最早的军事丛书,它校定颁行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比《儒学警语》要早一百二十多年。
明清时期,兵书丛书有了较大发展。无论是丛书的数量,还是一部丛书收录的子书数量都有很大增加。这个时期数量最多的丛书是以《武经七书》为底本产生的训解、阐释之作,如《武经七书直解》、《武经七书开宗》、《武经七书汇解》等。
部头较大,收书较多的是《韬略世法》、《武书大全》等,前者收录十九种兵书,后者收录十八种兵书。
兵书丛书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综合性的,如《帷幄全书》,所收子书包括兵法、城守、兵器、训练、军事地理、边防、医药、阴阳占卜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专题性的,如《武经七书》专收兵法之书,《耕余剩技》专收兵器之书,等等。
第二节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这七部兵书已分别介绍,这里只介绍作为丛书的《武经七书》的整体情况。
《武经七书》这部兵书丛书是封建社会根据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早在南北朝时《孙子》就被称为〃兵经〃(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宋初也曾出现过〃七书〃之称(〃七书〃指哪七部书不详,见《太平御览》),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初二,公历24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武经七书》中七书的次序,是北宋国子司业朱服组织校定〃七书〃时确定的。他校定的顺序是:《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现存最早的朱服校定的《影宋抄本武经七书》就是按这个顺序排列的。到了南宋,这个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