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txt >

第44章

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txt-第44章

小说: 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txt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美容品制造师伊夫·洛列是靠经营花卉发家的,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感触颇深地说道:        
“能有今天,我当然不会忘记卡耐基先生,他的课程教给了我一个司空见惯的秘诀,而这个秘诀我尽管经常与它擦肩而过,但过去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来对待。“而现在我却要说,创新的确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伊夫·洛列1960 年开始生产美容品,到1985 年,他已拥有960 家分号,各个企业在全世界星罗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兴旺,财源茂盛,摘取了美容品和护肤品的桂冠。他的企业是唯一使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劳雷阿尔”惶惶不可终日的竞争对手。        
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无声息地取得的,在发展阶段几乎未曾引起竞争者的警觉。        
他的成功有赖于他的创新精神。        
1958 年,伊夫·洛列从一位年迈女医师那里得到了一种专治痔疮的特效药膏秘方。这个秘方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根据这个药方,研制出一种植物香脂,并开始挨门挨户地去推销这种产品。        
有一天,洛列灵机一动,何不在《这儿是巴黎》杂志上刊登一则商品广告呢?如果在广上附上邮购优惠单,说不定会有效地促销产品。        
这一大胆尝试让洛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当他的朋友还在为他的巨额广告投资惴惴不安时,他的产品却开始在巴黎畅销起来,原以为会泥牛入海的广告费用与其获得利润相比,显得轻如鸿毛。        
当时,人们认为用植物和花卉制造的美容品毫无前途,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而洛列去反其道而行之,对此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迷恋之情。        
1960 年,洛列开始小批量地生产美容霜,他独创的邮购销信售方式又让他获得巨大成功。在极短的时间内,洛列通过各种销售方式,顺利地推销了70 多万瓶美容品。        
如果说用植物制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种尝试,那么,采取邮购的销售方式,则是他的一种创举。        
时至今日,邮购商品已不足为奇了,但在当时,这却是行之所未行。        
1969 年,洛列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工厂,并在巴黎的奥斯曼大街开设了他的第一家商店,开始大量生产和销售美容品。        
伊夫·洛列对他的职员说:        
“我们的每一位女顾客都是王后,她们应该获得象王后那样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个宗旨,他打破销售学的一切常规,采用了邮售化妆品的方式。        
公司收到邮购单后,几天之内即把商品邮给买主,同时赠送一件礼品和一封建议信,并附带制造商和蔼可亲的笑容。        
邮购几乎占了洛列全部营业额的50%。        
洛列式邮购手续简单,顾客只需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乐部”,并很快收到样品、价格表和使用说明书。        
这种经营方式对那些工作繁忙或离商业区较远的妇女来说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如今,通过邮购方式从洛列俱乐部获取口红、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护肤霜的妇女已达6 亿人次。        
伊夫·洛列通过邮售建立与顾客的固定联系。他的公司每年收到8 千余万封函件。有些简直同私人信件没有两样,附着照片和亲笔签名,信中叙友情,表信任,写得亲切感人。当然,公司的建议信往往写得十分中肯,绝无生硬地招揽顾客之嫌。这些信件中总是反复地告诉订购者:美容霜并非万能,有节奏地生活是最佳的化妆品。而不象其他商品广告那样,把自己的产品说的天花乱坠,功效无与伦比。        
公司通过电脑建立了一千万名女顾客的卡片,每逢顾客生日或重要节日时,公司都要寄赠新产品和花色名片以示祝贺。        
这种优质服务给公司带来了丰硕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邮包达900 万件,相当于每天3~5 万件。1985 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长了30%,营业额超过了25 亿,国外的销额超过了法国境内的销售额。        
如今,伊夫·洛列已经拥有400 余种美容系列产品和800 万名忠实的女顾客。        
伊夫·洛列经过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思考,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突破口和契机。化妆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如果亦步亦趋,墨守陈规,那肯定只能成为落伍者。        
伊夫·洛列设计出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产品——植物花卉美容品,使化妆用品低档化、大众化,满足众多新、老顾客的需要,所以他把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洛列力求同中求异,别出机杼,另寻蹊径,打破传统的销售方式,采全新的销售方式——邮售,赢得了为数众多的固定顾客,从而为不断扩大生产打一下了坚实基础。        
洛列的经历正好证实了拿破仑·希尔的话:“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么你最好去找一条终南捷径,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拥挤。”        
“我的成功秘决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的叛逆者。”        
这是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的话。        
罗宾·维勒的言行是一致的。        
当全美短帮皮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时候,每个从事皮靴业的家几乎都趋之若鹜地抢着制造短皮靴供应各个百货商店,他们认为赶着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        
罗宾当时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皮鞋工场,只有十几个雇工。        
他深知自己的工场规模小,要挣到大笔的钱诚非易事。自已薄弱的资本、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        
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争取有利地位呢?        
罗宾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着眼。就是尽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场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行走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自己的产品本来就比别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别人高了,如果再提高成本,那么获利有减无增。显然,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是着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领先。罗宾认为这个方法不失妥当,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着着占人之先,就可以打开一条出路,如果自己创造设计的新款式为顾客所钟爱,那么利润就会接踵而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罗宾决定走第二条道路。        
他立即召开了一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要求工场的十几个工人各竭其能地设计新款式鞋样。        
为了激发工人的创新积极性,罗宾规定了一个奖励办法:凡是所设计的新款鞋样被工场采用的设计者,可立即获得1000 美元的奖金;所设计的鞋样通过改良可以被采用,设计者可获500 美元奖金;即使设计的鞋样不能被采用,只要其设计别出心裁,均可获100 美元奖金。        
同时,他即席设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五名熟练的造鞋工人任委员,每个委员每月例外支取100 美元。        
这样一来,这家袖珍皮鞋工场里,马上掀起了一阵皮鞋款式设计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40 多种设计草样,采用了其中三种款式较别致的鞋样。立即召集全体大会,给这三名设计者颁发了奖金。        
罗宾的皮鞋工场就根据这3 个新款式来试行生产了。        
第一次出品是每种新款式各制皮鞋1000 双,立即将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销。        
顾客见到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立即掀直了一种购买热潮。        
两星期后,罗宾的皮鞋工场收到2700 多份数量庞大的订单,这使得罗宾终日忙于出入于各大百货公司经理室大门,跟他们签订合约。        
因为订货的的公司多了,罗宾的皮鞋工场逐渐扩大起来,3 年之后,他已经拥有18 间规模庞大的皮鞋工场了。        
不久危机又出现了,当皮鞋工场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最令罗宾头疼的情形是别的皮鞋工场尽可能地把工资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罗宾出重资,也难以把其他工场的工人拉出来。缺乏工人对罗宾来说是一道致命的难关。因为他接到了不少订单,即无法给买主及时供货,而这将意味着他得赔偿巨额的违约损失。        
罗宾忧心忡忡。        
他又召集18 家皮鞋工场的工人召开了一次会议。他始终相信,集思广益,可以解决一切棘手的问题。        
罗宾把没有工人可雇用的难题诉诸大家,要求大家各尽其力地寻找解决途径,并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        
会场一片沉默,与会者都陷入思考之中,搜索枯肠想办法。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工举起右手请求发言,罗宾嘉许之后,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        
“罗宾先生,我以为雇请不到工人无关紧要,我们可用机器在来制造皮鞋。”        
罗宾还来不及表示意见,就有人嘲笑那个小工:        
“孩子,用什么机器来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种这样的机器呢?”        
那小工窘得满面通红,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罗宾却走到他身边,请他站起来,然后挽着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声说道:        
“诸位,这孩子没有说错,虽然他还没有造出一种造皮鞋的机器,但他这个办法却很重要,大有用处,只要我们围绕这个概念想办法,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思维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桎梏中,这才是我们永远能够不断创新的动力。现在,我宣告这个孩子可获得500 美元的奖金。”        
经过四个多月的研究和实验,罗宾的皮鞋工场的大量工作就已被机器取而代之了。        
罗宾·维勒的名字,在美国商业界,就如一盏耀眼的明灯,他的成功,与他时时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创意,是经营者通向富有的捷径,企业家的高低优劣之分也往往因此面产生。        
茫茫商海,千帆竞渡,但只有那些有独辟蹊径的开拓精神的水手,才能迅速抵达彼岸。        
四  创新需要         
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年迈的乡村医生驾着马车到了一个小镇,把他马拴好之后,悄悄地钻进一家药店,和一位年轻店员商谈一桩秘密生意。        
一个多小时后,店员跟着医生走近马车,带回一个老式大铜壶,店员经过一番检查后,掏出一卷钞票递给老医生,这500 美金是年轻店员的全部积蓄。        
老医生便给店员一张写好配方的小纸条。小纸条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老医生自己不清楚,这个奇妙配方将创造多少大的奇迹,年轻店员也无太多把握。        
后来,店员遇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他请她品尝了铜壶中的饮料后,姑娘赞不绝口,再后来,这位姑娘成了年轻店员的妻子。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起用那位老医生的配方生产饮料,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饮料就是当今风靡全世界的可口可乐。        
那位年轻店员的举措就是一种:商业直觉。        
皮尔·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皮尔·卡丹被指责为倒行逆施。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了名。不过,数年之后,当他重返这个组织时,他的地位提高了。从大学里直接聘请时装模特儿,使人们更加了解他的服装,确保了他的成功。        
1959 年,皮尔·卡丹异想天开,举办了一次借贷展销,这一个极其超常的举动,使他遭到失败。服装业的保护性组织时装行会对他的举动万分震惊,因而再次将他抛弃。可他在痛定思痛后,又东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功夫,居然被这个组织请去任主席。        
就这样,皮尔·卡丹的帝国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男装、童装、手套、围巾、挎包、鞋和帽,而且还有手表、眼镜、打火机、化妆品。并且向国外扩张,首先在欧洲、美洲和日本得到了许可证。1968 年,他又转向家具设计,后来又醉心于烹调,并且他成了世界上拥有自己银行的时装家。        
“卡丹帝国”从时装起家,30 年来,他始终是法国时装界的先锋。1983年,他在巴黎举行了题为“活的雕塑”的表演,展示了他30 年设计的妇女时装,虽然岁月已流逝了20~30 年,可他设计的这些时装仍然显得极有生命力,并不使人有落后的感觉。        
卡丹在经营时装业的同时,还向其他的行业发展。1981 年,皮尔·卡丹以150 万美元从一个英国人手里买下了马克西姆餐厅,这一惊人之举在全巴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家座落在巴黎协和广场旁边,有着90 年历史的餐厅当时已濒于破产,前景十分暗淡,不少人对卡丹之举不理解,有人甚至怀疑这位时装界的奇才是否真有魔法使家餐馆会重放异彩。可是,三年过去后,马克西姆餐厅竟奇迹般地复生了。不但恢复了昔日的光彩,而且把它影响扩大到了整世界。马克西姆的分店不仅在纽约、东京落了户,同时在布塞尔、新加坡、伦敦、里约热内卢和北京安了家,卡丹经营的的以马克西姆为商标的各种食品也成为世界各地家庭餐桌上美味佳肴。卡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执法兰西文明的两大牛耳(时装、烹饪)而面向世界。”        
40 多年来,皮尔·卡丹的事业不断扩展,现在他在法国有17 家企业,全世界110 多个国家的540 个厂家持有他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他在全世界约有840 个代理商,18 万职工在生产“卡丹牌”或“马克西姆牌”产品,每年的营业额为100 亿法郎,皮尔·卡凡已成为法国十大富翁之一。        
回顾皮尔·卡丹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自从步入法国时装业,就以服装设计敢于突破传统,富于时代感、青春感而著称。早在1955 年,皮尔·卡丹因创新而不容于同行,被逐出巴黎时装协会——辛迪加,然而他的服装设计并未因此而窒息,反而加速了发展。他在厚呢料大衣上打皱折;用透明面料做胸前打折的上衣;给新娘穿上超短裙;让模特穿上带网花的长统袜;他还设计出“超短型”的大衣、气泡裙;用针织面料为男士做西服。。他在60年代末,推出一套女式秋季服装,就是以式样新、料子柔、做工精而成为时髦女郎和年轻太太的抢手货,一时轰动了巴黎。由于皮尔·卡丹设计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因此,法国的时装界“卡丹革命”的旋风劲吹。        
在销售方面,皮尔·卡丹讲究全方位、多层次。上至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下至微不足道的领带夹,都使用他的名字做商标。如皮尔·卡丹时装、打火机、香水、手表、地毯、框子、汽车、飞机。。几乎一切有形的美化生活的东西都在他以皮尔·卡丹为商标的经营范围之内。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推销战略,使卡丹的各项经营走上了一条互为补充、流动式发展的道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对于皮尔·卡丹的发迹历程,拿破仑·希尔概括的特别好:经营需要创新。        
经营离不开创新,管理也需要创新。        
在美国的麦考密克公司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乎倒闭的危机。公司创始人W·麦考密克是个个性豪放、江湖气十足的经营者,其管理方式逐渐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