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社会心理学 >

第25章

社会心理学-第25章

小说: 社会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面镜子。结果正如我们在以前讲到过的那样,镜子使得被试的内在自我意识提高,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标准也有更清醒的认识,所以违规行为的比例下降,只有12%;而其他组孩子同样行为的比例为34%。实际上,人们大多数的去个体化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丧失而引起的。
   
本章推荐读物:
Cialdini; R。 B。(1993)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3rd ed。)。New York: HarperCollins。 在该书作者对有关社会影响的研究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主要结合日常生活讲述它对人们的作用,是一本值得参考的书。
Diener; E。(1980)Deindividuation: The absence of self…awareness and self…regulation in group members。 In P。 B。 Paulus(ed)Psychology of group influence(209…242)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迪纳在这本书中对去个体化行为的产生以及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是他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总结。
Homans; G。 C。(1958)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597…606
Homans; G。 C。(1961)Social behavior :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t; Brace & World
    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最初倡导者之一,上述这篇文章和这本书是对他的理论的完整陈述,有兴趣的话可以好好地研读一下。
Markus; H。 R。; & Kitayama; S。(1991)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 224…253。
Markus; H。 R。; & Kitayama; S。(1994)A collective fear of the collective: Implications for selves theories of sel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 568…579。
    马库斯的这两篇文章探讨了文化环境对人的自我的影响,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突破之一。看看这些文章,你将会对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人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Milgram; S。(1974)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New York: Harper & Row
Milgram; S。(1992)The individual in a social world: essays and experiments。 Readings; MA: Addison Wesley。 上述两本书是米尔格拉姆有关服从研究的经典著作。实际上,米尔格拉姆对人类服从倾向的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比我们所能够想象到的还要大。早在1970年,米尔格拉姆就曾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人类城市生活经验的文章,分析人类生活的特征与实质。
本章复习题:
1. 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2. 什么是社会影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3. 什么是从众?谢利夫和阿希是怎样研究人类从众行为的?
4. 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5. 增加顺从的技巧有哪些?
6. 社会影响理论是怎样解释来自他人的影响的?
7. 什么是社会促进?为什么会有社会促进现象发生?
8. 联系中国的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社会懈怠?
9. 试述去个体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团体心理与行为
  团体或群体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团体之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必然要打上团体的烙印。以东西方差异为例,两种团体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种种不同。因此,了解团体生活的特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团体概述
  人们总是要生活在这样那样的社会群体之中,心理学家麦克格拉斯(McGrath 1984)根据这些群体之间人们结合的紧密程度把社会群体分为以下几种:
  统计集合(statistical aggregate):常常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人的划分,如65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主妇、大学生等。一个统计集合的成员都具备共同的特性,他们可能彼此不认识,也没有产生互动。
  观众群(an audience):如观看北京电视台〃快乐大本营〃节目的观众,他们彼此不认识、无互动,仅仅因为他们的活动对象针对着同样的事情。
  群众(a crowd):当人们在身体上很接近,并且对同一情境做反应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群众。比如在街头围观他人打架的一群人,在演出结束后等在门口找歌星签名的人等。
  组或队(a team):一组为了某个特定目标而聚集,且彼此间有互动的人。如工作团体、足球队、高尔夫球俱乐部等。
  家庭(a family):因血缘、婚姻以及收养关系等而形成,并且共同居住在一起。
  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一群人在一起以清楚而有结构的方式工作,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如工厂、学校、教会组织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上述这些集合都称为〃团体〃,但是,社会科学中所指的团体则是一个含义较窄的学术性名次。
1. 什么是团体?
(1)团体定义
    尽管人们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但这些群体未必就是团体。在心理学中,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据此,一个统计集合,如一群球迷就不是一个团体,因为他们彼此不认识、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且彼此不影响。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的球员则是一个团体,他们彼此互动且相互影响。
  社会中的团体很多,这些团体在规模、价值观、目标以及持续时间上各不相同。规模是团体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其中夫妻是最小的团体。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团体之上。从持续时间上看,象家庭等团体可以延续数代,而陪审团的成员则可能因某一案件而成立数天,一旦结案则自行解散。不同团体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宗教团体与学生团体各有各的价值取向。
(2)团体的心理功能
  团体生活对人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团体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归属感: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团体的感觉,比如落叶归根就是个人归属感的体现。人们正是因为具有团体归属感,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独特的情感,比如民族情感、国家情感,甚至包括家庭情感。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都会寻找归属。如专栏7…1所述。
  认同感:指团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识与团体的要求相一致,个体往往把团体做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尤其是当情境不明确的时候,团体的认同感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的影响更大。比如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观点往往同伴团体的影响,同伴团体对恋爱的态度与行为常常是自己认同的对象。
  社会支持: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得到团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当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为祖国为民族争得荣誉的时候,他们常常把13亿中国人的社会支持放在首位,团体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专栏7…1:人们为什么要加入团体?
    人类的许多活动实际上完全可以独自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团体不重要。实际上团体成员资格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心理学家Shaw(1981)所言,这重资格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重要的特色,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我们要加入团体。
    一是团体活动和团体目标对我们具有吸引力:通过团体我们可以获得单独时难以达到的目标。Sherif(1966)的一项现场研究就证明了目标与活动的影响。在研究中,参加夏令营的两组学生(11…12岁)驻扎在营地的两边,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参加实验,也不知道对方小组的存在。随后实验者把这两组学生放在一起,并让他们完成一些只有通过团体合作才能达到目标的工作,如一起把独木舟抬到河里等。结果发现,一会儿以后这两组学生就自动地形成了两个团体,分别有自己的名字(一组自称〃猫〃,另一组自称〃鹰〃),并且发展了各自的模式和行为准则。在这两个团体建立起来以后,实验者设法让他们在游戏时竞争,并提供奖励。结果随着竞争的进行,这两个团体都快打起来了,他们互相攻击对方,以便自己的团体能够获得更多的奖励。
    二是因为人们喜欢以及需要成为团体成员:人们喜欢具有团体成员资格主要与团体内部的人际吸引有关,象朋友圈、街头的团伙以及各种各样的俱乐部都由此而来。而人们本身也具有加入团体的需要,因为加入团体可以满足我们的社会与情绪需求。
2.团体规范
(1)什么是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正是由于团体规范的存在,团体才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是,团体规范并不对成员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
  团体规范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许多种,但心理学家常常是从规范的正式程度把它分为两种: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往往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比如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纪律等。正式规范只存在于正式团体中。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如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范不仅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式的团体中。
(2)团体规范的作用
  团体规范对团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持团体的一致性:团体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成员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而只有团体规范的存在才能使这种一致性落到实处。团体规范一方面从外部制约着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又从内部为成员提供了彼此认同的依据。从而从内外两个方面促使成员与团体保持一致。
  二是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即使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的看法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团体规范往往能为成员提供衡量自己与他人言行的同一标准,这一标准成为成员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共同心理参照架。
  三是规范的惰性作用:团体规范有时候也制约成员的努力水平,它要求成员不能表现得太好或太差,而是放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霍桑研究中,梅约等人发现,在一个生产小组中,规范使得人们的工作不能太好,但也不能太差,而是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一旦有人违反了规范的要求,比如生产率比别人高出很多,其他成员就会用一些方法阻挠这个人的努力。
3.团体凝聚力
(1)定义与影响因素
  团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但费斯廷格(Festinger 1950)却认为,团体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员之间人际吸引所决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离开团体要付出高代价所决定的负性力量。凝聚力是团体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许多因素对团体的凝聚力有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的满足(satisfaction of needs):一个团体越能满足成员的需要,它对成员的吸引力就越大,它的凝聚力也就越大。比如联想集团的员工凝聚力很高,就是因为他们的管理者意识到了团队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使员工体验到了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乐趣。
    二是团体目标(group goals):当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相一致的时候,团体的凝聚力高(Lott 1965)。与此相反,如果个人的目标和团体的目标差距很大,比如让反战的人参军打仗,这样的人越多,这支军队的凝聚力就越低。考虑到这一点,要想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就应该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并把它转化成为可以实现的个人目标,而不能只喊口号。
    三是团体活动和领导者(group activities and leadership):团体的凝聚力与成员参加什么样的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成员被团体的活动所吸引,团体的凝聚力也就越高(Hackman 1976)。另外,团体的领导也影响凝聚力,Cartwright(1968)发现,在决策中允许成员参与的民主型的领导能导致较高的团体凝聚力。
专栏7…2:参与决策的有效性
    组织心理学家经常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组织激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工人是否应该参与决策?尽管早在20世纪初期,梅约的霍桑研究(Hawthorne study)就证明了关注、参与等人际关系因素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心理学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Vroom 和Yetton(1973)从工作中领导与下级在决策中的影响力出发,把决策分为五类:
         领导独自解决问题,与下级没有任何的商量;
         下级向领导提纲决策使用的材料,由领导自己做出决策;
         领导向下级询问决策的信息与方法,然后自己决定;
         领导与下级一起处理问题,但领导决策;
         团体决策。
    结果发现参与决策在提高士气上是有效的,而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未必全都有效。Locke(1979)对此加以总结,如表7…1:
                             表7…1:参与决策的效果
                                   对生产效率     对工作满意感                                                              
                    正性影响            22%           60%
                    负性影响            22%           9%
                    无影响              56%           31%
  可见,参与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对人的影响不仅仅是生存手段的问题,如何让工作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让工作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对此有促进作用。
    
(2)凝聚力的作用
  对一个团体而言,它的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凝聚力对成员的稳定性有影响,凝聚力越大对成员的吸引力越大,其成员也越不愿离开该团体,因而团体也越稳定。其次,凝聚力大的团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也大,就象我们在前面讲到从众行为的时候那样,高的凝聚力导致人们对团体更高的从众。第三,凝聚力也影响人们的自尊,与凝聚力低的群体的成员相比,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有更高的自尊心,同时表现出更低的焦虑。Julian,Bishop和 Fiedler(1966)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