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运动杂谈-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矫娣稚⒘说摹ǔ橄蟆ɑ颉ň咛濉α浚匦潞煤媒岷掀鹄矗悦鞒ごδ芗右苑⒄梗悦魅醯隳芫×朔魅辗娇赏幸徽嬲淖》裨颍椿蚪帧⑽叭寺妗⒅臼柯煜拢酵防纯秩圆幻馕持秩擞谩ㄕ酢ɑ颉ㄈ崾酢ǜ霰鸹髌疲帐熬痪。∮蚁缫磺猩陨韵笱侠恚床豢傻谩>莞鋈耸樯虬苷桃恚蚴ふ滔虢ü嫉酶鞣矫嬗行娜酥园淹沤岱旁诘谝晃唬庞邢M恢劣谑骨蛉嗣竦南恃琢鳎幻媸沟孟乱淮烁械皆谘粗芯僮愕睦眩�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作于云南昆明
第12篇怎样办好一份报纸
——从昆明的报纸谈起
报纸的有机性
在昆明住下稍久,对新闻事业和文学运动有点兴趣有点理想的朋友,必然会觉得昆明市的报纸,一般水准都相当高,在大后方足与重庆报纸相颉颃。惟特别注意社论,忽略了副刊,两者又似异而实同,同样漠视一个报纸的有机性。主持人为求业务稳定,都知道一个报纸对于出钱方面的后台,登广告的商人,以及那些嗜好不一的普通读者,全应当有个交代。然对于报纸本身,编者和投稿者,在日月积累中还可能作的更大贡献,便疏忽了。也可说,只顾极力谋取本身支持得住,利用了当地廉价的知识能力,却放弃了一种进取的权利——用按日出版的报纸,有计划的来训练少壮有为的记者,或培养本地有希望的新进作家,从而使报纸本身也日益充实扩大的权利。
社论的执笔者
照习惯,昆明公私报纸的社论,多邀请学校较有名望的专家执笔,这就是我说的能与重庆第一流报纸比肩的原因。谈国际,谈一般社会问题,专家意见自然值得尊重。可是谈地方,谈某种实际问题,便不免稍稍隔阂。且所有社论不出二十个人的手笔,分别轮流写去,因之多见不出个性特征。社论既多由社外人担任,社内少壮有为的编辑,于是多只编编例常的新闻。新闻来源大多相同,于是只能在标题上或编排上用点心。编辑不写社论,即容易失去对于每一问题的真正关心及深刻认识,再用笔来推测事件未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表示个人见解的机会。
事业雄心与职业兴趣
工作不太紧张费力,很多人便兼了两处或三处的职务。有的性质相同,有的性质不同。兼差一多,即把本身绊住,到必须分别派往外埠工作,或参加国内外重要集会以资观摩时,想走动就不容易。从表面看,一个新闻从业员,当此物价高涨之时,编两处同样新闻,自然相当省事,生活也可望比较从容。若从深处看,则对报纸对个人,损失都未免太大了。许多有希望的干材待发展的长处,不牺牲于这个制度下,也可能在习惯中把才能萎缩了,销磨了。从事这工作的,不可免渐渐失去创造事业的雄心,而只保留下一个职业的兴趣。职业兴趣在一个待发展的都市,实不易持久。不甘心如此下去,想有所挣扎的,多走同一道路,即脱离本行转业。机会一来,或入银行作经理,或入省府各厅任科长,或作了县长税务局长。转业的结果,个人也许得到了出路,但为新闻事业想想,若保不住优秀从业员十年二十年始终其事,编辑部永远只是一个训练大学生或中学生新手或老手转业预备的机构,其不经济到了什么程度!在这情形下,办报的感到困难,报纸不容易见出特别进步,是意中事然新的问题且随同战事结束而来,即学校复员。客串社论委员的必走,航运便利,京沪平渝报纸当天可到昆明。昆明的报纸在广告营业方面,有个地域制,还不至受竞争影响;至于对国事表示抽象意见的价值,即不免日益低落下来。报纸的地方性越局促,优秀从业员流动性必更大。勉强守住岗位的,也越不容易在职务上发展长处,在国际国内与同业争一席地位。这无形损失,说真话,比一二报社赔本关门还严重得多!如果我们对于新闻从业员所抱的希望,原以为优秀分子在工作上积累经验,储蓄知识,即可望进而成为国际间第一流记者,这种记者的一支笔对于广泛人民所具教育影响,又远比什么委员、厅长、参政、代表还重要十分,我们就会意识到八年来这方面的损失如何了。
副刊的重要性
其次是昆明报纸对于副刊的忽视。副刊在新闻报纸的发展史上说,本不是个了不得的部门,但已是个不可少的部门。
从五四起始,近二十五年报纸上的副刊,即有个光荣的过去可以回溯。初期社会重造思想与文学运动的建立,是用副刊作工具得到完全成功的。近二十年新作家的初期作品,更无不由副刊介绍给读者。鲁迅的短短杂文,即为适应副刊需要而写成。到民十四五以后,在北方,一个报纸的副刊编辑,且照例比任何版编辑重要。社长对于副刊编辑不当作职员,却有朋友帮忙意味。如孙伏园、徐志摩、刘半农诸人作副刊编辑,就是这种情形。许多报纸存在和发展,副刊好坏即大有关系。这个趋势在北伐成功后有了点变化,由于刊物杂志兴起,副刊有一个时期就衰落了。但从九一八以后,副刊又成为文学运动最适宜的工具。如以东北言,一切书报不易出关,但关外报纸却大量转载国内副刊上作品,成为沟通国内情绪最重要的读物。七七抗战以后,后方内迁报纸因经济关系,不能不适应环境,缩小篇幅,将副刊地位移登广告。昆明报纸既没有用副刊教育读者的习惯,地方成为国际交通据点后,广告业务更加拥挤,因此某一时好些报纸索性取消副刊。就是有副刊,也只是就剩余篇幅随便凑点东西,有等于无。当然不会想得到如何来设法特别聘一编辑来主持其事,每月花一笔钱作稿费,来增加报纸文化价值,并用它来造就本地作家了。也有意识到副刊的良好意义,且欲排除习惯上的困难有所致力的,或因习惯限制,或因人才不济,末了照例是来个杂文大会串,聊以解嘲,以为从兴趣着手容易争取读者。办报的即相当实际,不甚对抽象价值发生兴味,所以许多能写作有希望的本地年青作家,还是得不到应得机会,来学习,来创作,把作品水平慢慢提高。因之本来可用作介绍学术推进新文学运动的工具,结果是炸酱面作法、太极拳妙用全上了场,无助于学术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个风气最大损失,即年青作家不能作正常发展,把副刊弄些小趣味,还能寄托什么希望!
青年作家的训练
若昆明几个报纸,一起始即看得远点,在任何情形下都能把报纸留一部分篇幅办副刊,能更有计划来处理它,用作本省青年作家练习写作的场所,八年中,充满鲜明地方性的优秀作品,将不难在本省出现。但是,正因为疏忽了这一点,到上海的小报化刊物倾销入昆明后,不仅无从抵抗,为了争取读者且有摹仿学步趋势!特别是某种官办报纸,对此事具有兴趣。有人说,这是有意为之,引人兴趣转入琐细,忘去大处。正如鼓励跳舞而禁止游行,许霉烂,不许进步。结果是命令一来,同归于尽。好报纸的必要条件以个人私意,昆明报纸底子不算坏,惟想在一新的时代中求存在,求发展,似乎都得用个较新的作风来试一试了。长处保留,弱点修正,当为这种新的努力的起始。即以本地人办本地报纸而言,新的报纸如能将过去一时的《云南日报》的长处,和当前《正义报》长处同冶一炉,以新面目和读者对面,纵不能说近乎理想报纸,至少在内地已可谓一极优秀报纸了。这种报纸的出现是否有望,还在负责人对于一个报纸的看法而定。必须明白:争取读者和培养编辑为一件事的两面,副刊对教育读者,又具有什么功用。
一九四六年九月
第13篇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
有件事说来简单,作来困难,最不讨好,又最容易发生私人恩怨,最宜公平,却又容许相当偏见存在;最需要避免私人爱憎和人事拘牵,却又似乎不能不受私人爱憎和人事拘牵;本身无永久价值,然而间接又最有影响;文学运动少不了它,同时又毫不需要它,就是书评。这个名词看来充满了矛盾,因为它目的有矛盾。它要兼顾好几方面:应该是一个作品的回声,又希望成一群读者的指路石。它恰如俗语所说〃一石打三鸟〃的那个石头,要打中的是作家,读者和他自己。
这里也许只有两只鸟,其一是作家,其一是读者。也许共有四只鸟,另外还有两只无形无色的大鸟,编辑先生和出版家。
也许那鸟儿比我说的还要多,因为作家是一群,读者是一群。
石头只有一个,鸟儿那么多,书评当然不容易作了。书评家的工作反应,不是被人戴上了一顶谄谀的帽子,就是被人指为一件攻讦的武器,给人的印象总不太好,那是很自然的。一个稍有自信的作家,似乎照例对书评家和书评都缺少尊敬,看得很轻。这轻视的理由说来可笑,原来恰好是对它希望太大。
我们倘若真的轻视书评,那就到此为止,不用提了。若重视书评,对它一定抱有两种感想:一是觉得它〃很〃庄严,一是觉得它〃容易〃堕落。倘若它能尽职,比如说:它能将一个作品加以分析解释,扼要而具体的指出内容的得失,一切能作得恰如其分,见解既深切,透辟,态度又诚实坦白,且笔下生动亲切,本身还是一篇好文章,它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间隔,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对作者言它是一个诤友,对读者言他是一个良友。它的意义当然是庄严的。但倘有人把书评目的当作媚悦友好,侍候编辑,应酬出版家,蒙蔽读者的工作,看作品不过浮光掠影,下断语又只是应景凑趣。随笔写来,敷演成篇。言之不诚,便用〃政术〃等等自饰欺人,它结果当然容易堕落。
理想的书评是大多数人所期待的。可是理想的书评,事实上在过去目前都不容易见到。一切事倘若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将来,理想的书评也还得留在将来。他失败的原因还不在它想打许多鸟,只是被许多鸟所妨碍,无从打任何一只鸟。我们不能无条件的说所见到的大多数书评都要不得,但必须明白大多数书评在过去和当前情形中,实在不能十分尽职。不可免受宗派、友谊以及一个商业背景所控制所拘束,去理想距离还远。这些控制或拘束,有些方面也许将永远存在,负责的与其说是书评家的能力薄弱,不如派给作者、刊物编辑者,和出版家的共同束缚。一个有见识知自尊的书评家,感于个人工作的重大,又明白习气之转深,他不甘沉默,依然有所作为,执笔时或者还知道如何努力减少那个牵制或拘束。
一个次一等的书评家,成就便难说了。
理想的书评有待于理想的书评家。一篇书评对作者读者同样有意义,当然不容易。但如果一个书评家,对于近二十年来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长成有一贯的认识,对于一个作品的价值和内容得失能欣赏且能说明,执笔时不敷衍,不苟且,这样子写成的书评,至少对于读者是有意义的。理想的书评家,应当是懂得各种作品且能够极中肯的说出那个作品得失的人,这种书评家的产生,固有待于从事书评者本身能力的培养,以及责任意识的觉醒,另外,也还得作者、刊物编辑者和出版家的共同关心,以及对书评价值加以重新的认识,方有希望。
这里是我们当前的一点事实。我说的是作家的小气,自私,——尤其是在社会上比较有地位的作家,量小褊窄处说来真令人难以相信。欢迎莫名其妙的捧场,难忍受斤两相称的忠告,大部分作家具有这种不健全的倾向,刊物编辑是明白的。编辑欲刊物热闹持久,照例又需要作家的帮忙。因明白作家这种小气自私情感,很容易转而成为不合作的行为,不能不小心,对于书评者的书评,所给的范围可想而知。一个出版家又另有他的生意经,把书评看得更〃物质〃一点,或用书评作为广告以外的应酬,略有点缀,所有书评,当然褒多于贬。或彼此之间也略有抑扬,然终不能与商业习惯背道而驰。巧黠者甚至于把变相的广告,以及用一纸书券诱来的读者感,当作书评,设法载出。书评消极的被三方面限制于前,积极的又被这种无价值的书评混淆于后,当然越来越不能给人注意,地位越来也越低落了。
涉及出版家的事,为营业起见,当然得印行各种书籍,书籍出版后当然尽力推销,我们对之似不能作何种希望。补救方法有一个,就是读者此后遇到什么出版月刊新书月报以及类似这种刊物,赞美到什么时,且作有保留的注意,捏紧荷包,就可以少受一点损失。
对于刊物编辑人呢?必需他能多负一点责任,多有一点业务上的尊严,爱朋友也爱真理,承认现状之糟糕,且知道如何努力慢慢的来打破现状。
对于作家呢?真需要变一变态度,对书评有种宽容,大多数作家把书评只看成一个人对于某种作品一点反应,一点意见,事情就简单多了。一个作家既有把作品散播于群众的权利,就得承认读者有对于这个作品自由表示感想的权利。一个作家作品对象是现在未来无数读者,读者之一近于攻讦的批评,他不会在意,有意阿谀的批评,他也不会在意。要书评能成为新文化运动之一部门,帮助新文学在建设上繁荣,必先来努力解放书评,使它比较多一点自由发展的机会。
年来常有人拈起〃中国为什么无伟大作品产生〃的问题来讨论,因此有机会拜读了许多名人的名字,明白好些重要事实。可是大家都似乎疏忽或避开了一个小小事实不谈。我们在任何刊物文学上,都可以发现〃自由〃这个名词,殊不知事实上我们这个文坛就那么不自由,文学口号上最普遍的是〃打倒偶像〃,殊不知事实上有多少作家编辑就正在那里小心谨慎给我们在重造偶像。结果成为少数作家市场独占而多数作家出路毫无,书评家想欲有所纠正,打倒偶像,书评写来又不那么自由。文坛上的作者集团和编辑集团,如果惟以巩固当前利益支持当地为基础的态度不改变,就无形中在奖励平凡,奖励摹仿,奖励捧场和谄媚,且奖励作家放下笔来联系结友,位置书评家成为一个清客。想从这种情形中产生伟大作品,岂不是痴人妄想?
我们对于作家态度编辑态度自然的转变,倘若无可希望,又明白社会上某种不好习气,日趋堕落,虽能够产生〃伟大〃人物,却实在无从产生真正伟大作品,书评的自由解放也正是整个文学运动的自由解放,书评家似乎还应当好事一点,来努力共同实现一个专载书评的刊物。这刊物不受任何拘束,完全以善意和热诚来注意一切新作品,批评一切新作品,对一切习气所疏忽时髦所称颂的作品,都老老实实的来给一个应得的估价。它也许和作家个人都显然离得很远,却将和整个文运的发展关系异常密切。我希望有这种好事者。因为我看看似乎也惟有这样的刊物,书评本身才会从读者中重新建设一个庄严印象,否则书评家就只好沉默,一说话,倒真象个清客,所有工作的意义,除了维持这个虚伪的不健全的现实场面以外,别无作为可言!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