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二年记-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序书摘
书摘
第一天跟着太后,样样事情都觉得茫无头绪,不知道太后要些什么,平时习惯怎样,同辈中似乎又没有谁肯告诉我。但是由于我仔细地观察,渐渐地总算有些入门了。当我把太后换下的珠宝放进盒子里以后,又开始犹豫起来:我应该立刻送还珠宝房里呢,还是等候太后的吩咐?太后正在和我母亲说话,于是我等了一会儿,最后决定尝试一下,把这些东西送回珠宝房里去。回来的时候,我在庭院里碰到太后。她刚换过衣服,并且换了平跟鞋,所以看起来矮得多了。这一件袍子是天青色镶着粉红花边,没有绣花,太后穿着很合适。看到了我,太后就问: “你刚才在哪里?”于是我告诉她,我去放首饰了。太后说: “对了,我的意思正是这样,换下的首饰应该立刻送回珠宝房去,可是我早晨忘了告诉你了。是不是有人告诉你这样做的?” “没有,”我说,“不过我想让太监把这样贵重的东西拿来拿去不大妥当,而且我想太后大概不再需要了,所以我就把它们送回珠宝房去。” “我知道了,这些女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告诉你。但是我很高兴你做的事都合我的意,所以我以为是有谁告诉你的。以后有什么不明白的事,尽管来问我好了,不要去跟这些小人多往来。” 从太后的话里,我相信一定有人在妒忌我而在背后诋毁我。不过我以后自己可以拿定主意,好在太后很喜欢我,必定会处处照应我。 太后走了一程,笑着对我说。 “你看我现在不是舒服得多了吗?我要走长路,到那边山顶上去吃饭,那里有一块极好的地方。我想你一定也喜欢的,来吧,我们一起去。” 皇帝已经回宫去,李莲英也早走了。太后一路上说说笑笑,毫无牵挂,似乎主要的国事早已安排定了,世界上充满着快乐。从这一点看来,我知道太后是一个达观的人。太后回过头来对我说道: “看,多少人跟着我们来了。”我回转身一看,果然看见一大群人来了,就是护送太后上朝堂的那一群。走出庭院西边就是一个长廊,长廊蜿蜒曲折地沿着一个湖伸展。从长廊的一端不能望见另一端。每隔相当的距离就有一盏电灯,那些电灯一齐亮起来的时候,长廊里就光辉灿烂了。
序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德龄(1886—1944),满洲汉军正白旗人,原籍珠海市香山县南屏村,父亲裕庚是清末三品外交使臣,后任太仆寺卿,母亲法国人。1895年其父裕庚出使日本,德龄与家人随父前往日本。1899年,裕庚出使法国,德龄又随父在法国居住四年。1903年随父回国后,德龄担任慈禧御前英、法等文的翻译工作,1905年3月,其父裕庚在上海病重,德龄正式出宫。1907年德龄与美国人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移居美国。
两年的宫廷生活使德龄对宫中情况非常熟悉,在美国,德龄以英文写作了大量与“清宫”相关的作品。她的作品中既有真实的历史写照,也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既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本书是德龄在清宫生活的再现。作者凭借惊人的记忆,给我们细致描述了她在清宫侍奉慈禧太后的生活细节。在与慈禧朝夕相伴达两年之久的日子里,她对慈禧的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进行了仔细观察,写出了皇室宫廷生活的艳丽和奢华,同时刻画了慈禧鲜为人知的人性中的另一面。书中还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光绪皇帝和皇后: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光绪难酬壮志的遗憾和其难以克服的软弱性格;皇后的温文尔雅和知书达理;另外作者还描写了宫廷节日的庆祝仪式,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序目录
清宫二年记
目录
一、回国
二、宫中的第一天
三、御剧场
四、和太后同餐
五、接见俄国大使的夫人
六、做了太后的侍从
七、宫中的插曲
八、宫眷们
九、光绪皇帝
十、温雅可亲的皇后
十一、我们的新装
十二、太后和康格夫人
十三、给太后画像和照相
十四、皇上的生日
十五、秋天
十六、太后万寿
十七、禁宫
十八、新年前后
十九、悲愤中话义和团
二十、结束了
二年的宫中生活清宫
二年记
《清宫二年记》 第一部分回国(1)
一、回国
我的父亲曾经在巴黎任中国驻法大使,四年的任期满了,他就带着家属、随员、仆人等共五十五人,在一九○三年一月二日到达上海。船刚靠岸的时候,忽然下起倾盆大雨来,这时候单是我们这许多人登岸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何况几吨的行李还得有人好好地照料。照过去的经验,我们知道这一大群人中除了我母亲外,没有一个人在旅途上是可以依靠的,于是一切照料的责任,就完全由我母亲一人来承担了。的确,我母亲是个能干的女子,她能在忙乱中镇静地、有条不紊地处置一切。
当我们的船到达法租界黄浦滩的时候,上海道和属员们都穿了公服来迎接我们。上海道对我父亲说,他已经预备好了,决定把天后宫作为我们居住休息的处所,但是我父亲婉言谢绝了,并且告诉他,在香港的时候我们已经打过电报给密采里饭店了,要他们留出几间房间,准备好一切等候我们到来。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在一八九五年我父亲出使日本的时候,曾经在天后宫住过,知道那里面的情形,因此他不愿再作第二次尝试。天后宫原是一个壮丽的地方,可是因为年久失修,便显得破落不堪了。照中国的规矩,当大官经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当地的官府就得为他预备好住所,并且供给一切食用品。在大官方面,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往往不加拒绝;但是我父亲却总婉言谢绝他们的好意。
最后,我们终于平安地到达了密采里饭店。在那里,我父亲看到两封从京里来的电报,是催他立刻进京的。但是到天津去的河还没有开冻,若由秦皇岛绕道而去,事实上不可能,因为那时候我父亲身体非常虚弱,几乎时时刻刻需要医生的照顾。于是他拍了一封回电,说等北河一开冻,立刻乘第一艘汽船赶到天津。
二月二十二日我们离开上海,二十六日到达天津。于是照例又有一班地方官员来招待我们。
在中国有一种很特别的礼节,是每一个高级官员从外国回来的时候所不能免的,那就是:当他的船刚靠中国海岸的时候,他就得上岸举行“请圣安”仪式。这是一个相当隆重的仪式,当地的地方官是没有资格来主持的。那时候直隶总督袁世凯恰巧在天津,他就派了一位差官来和我父亲接洽,说一切他已准备好了,请我父亲就去请圣安。于是我父亲和袁世凯都穿了最庄严的礼服——官袍、朝珠、孔雀毛、珊瑚顶,立刻往万寿宫出发:万寿宫是专为这一种目的而建立的。一班职位较低的官员已在那里等候了。在这庙,或者说殿的后部,中央是一张狭长的桌子,放着太后、皇帝的牌位,上面写着“万岁万岁万万岁”。袁世凯和一行官员已先到了。袁世凯站在桌子左边,其余的官员分做两排站着。不一会儿,我父亲进来了,就对着桌子的中央跪下,说道:
“啊哈,请圣安。”说完就起立问圣体安康否,袁世凯答道:“他们都很好。”于是仪式就算完毕了。
在天津耽搁了三天,我们就在二十九日那天到了北京。这时候我父亲的病更加厉害了,于是他得到太后的允许,请了四个月假,准备好好调养一下。
在我们去巴黎之前,原已建好了一所优美的住宅,可是它在一九○○年义和团运动时被烧毁了,我们总计损失十多万两银子,所以现在我们只得租了一所中国式房子,暂时安顿下来。
我们原先那房子也并不是全新的,我们是买的某公爵的旧邸;但经过巧妙设计和修饰后,这一所旧宅就变成一所精美的西式房屋了。所谓“西式”,不过是说外观像西式罢了,至于房屋的结构、走廊、庭院、门窗等的式样,还是保留着浓厚的中国色彩。这宅子,就像在北京的其他宅子一样,有着一种潇洒的风格。可惜当一切都完工的时候,我们却要到巴黎去了。在这所费了不少时间、心血和金钱而改造成的幽美的宅子里,我们只住了四天,这对于我们永远是一个遗憾。不过,做一个中国的大官,真不知有多少折磨要忍受呢,这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我已说过,北京的住宅都有一种潇洒的风格,并且占地很大,我们从前那所宅子,当然也不能例外。它是一丛十六幢的平房,大小房间共有一百七十五间,都面向着庭院围成一个四方形,屋与屋之间都有走廊相通,使你能走遍全住宅而不需跨出大门一步。你或许要奇怪:我们要那许多房子来有什么用处?试想除了我们一家人外,还有多少的随员、仆人、马夫和轿夫,所以这许多房间很容易就找着了他们的主顾。
宅子周围的花园是中国式的,那里有小小的池塘,养着金鱼,开着荷花,架着小桥,沿岸栽着高大的柳树。在那池塘边的小径两旁,各式的花卉灵巧地排列在花圃里。当我们离开那儿出发到巴黎去的时候,正是一八九九年的六月,整个花园变成了“花”的世界,看见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的。
现在,北京没有我们自己的房子,我们也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才好,所以在天津的时候,我父亲就打电报给他的朋友,托他们找一所房子。经过了小小的困难后,我们总算有了安顿的场所——实话说来这还是一个极有名的所在,是李鸿章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地方,也是李鸿章寿终的地方。李鸿章死后这房子就一直空着,没有人敢住,因为中国人是非常迷信的,他们相信这屋子里有鬼怪,谁住在这里谁就会遭遇到不幸。就是我们搬进去的时候,也有不少极好的朋友劝阻我们。但是不久我们就很舒服地安顿下来了,丝毫没有可怕的事情发生。不过从我们自己的宅子被毁这一点来看,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恐惧是有根据的。
宅子被毁所受的损失,我们是永远不能恢复了,因为我父亲是朝廷要员,以朝廷要员的地位而为自己的财产打算,似乎是一件不很光荣的事。
《清宫二年记》 第一部分回国(2)
一九○三年三月一日,庆王和他儿子来看我们,并说太后立刻要见我母亲、妹妹和我,希望我们翌晨六时前到达万寿山。我母亲就告诉庆王我们在欧洲的时候一直穿西装的,现在要见太后当然应该穿满洲服装,可是我们没有适当的旗装。庆王连说没有关系,因为他们也想到这一点并已征求过太后的意思。太后倒是希望我们穿西装去,因为她很想借此知道些外国人的装束。为了选择服装,我们姊妹俩讨论了许多时候。我妹妹希望穿淡蓝色的绒袍,因为她向来最喜欢那种颜色,我们姊妹俩的服装,从小就由母亲选择一样的。可是这一次,我说我愿意穿一件红袍,因为我相信这种颜色是太后所喜欢的。最后,我们穿了红袍,戴了鲜艳的红帽,上面插着美丽的羽毛,同时为了使色泽调和,我们选择了红的鞋袜,我母亲穿的是海绿色的长袍,镶着淡紫的边儿,戴的黑绒大帽上插着雪白的长羽毛。
我们住在城的中心,离万寿山大约有三十六英里,唯一可代步的东西是轿子。所以,为了要在早晨六点钟之前到达万寿山,我们在三点钟的时候就出发了。在这以前,我们从没有进过宫,所以庆王带来的消息着实使我们激动;我们时时在留意着我们的装束是否好看,我们能否准时抵宫。在我一生中,几乎时时刻刻都梦想着宫廷里的华丽和庄严,渴望着能进去看看宫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因为大部分的时间我是生活在国外的。另外一个原因使我们没有机会进宫是当我们姊妹俩出生以后,我父亲没有把我们的名字列入满洲籍儿童中,所以直到我们从巴黎回来,太后才知道我父亲已有了两个女儿。后来我父亲告诉我,他所以不把我们的名字列入,就是希望太后不知道我们,而让我们在外面受充分的教育;并且照满洲规矩,官员的女儿到了十四岁就得进宫,还可能被选做宫妃——我们的太后当时就是这样被咸丰皇帝选中的。我们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更大的期望,不希望我们被选做宫妃。
就在那天早晨三点钟的时候,我们在漆黑的夜里,乘了轿子出发。走这样长的路程,须有两班轿夫更替,所以三乘轿子共有二十四个轿夫,另外,每一轿子前面还有一个领班轿夫;此外还有三个骑士分别保护三乘轿,每乘轿子的后面还跟着两个侍从。轿子后面跟着一辆大车,是预备给轿夫轮流休息用的。我们这一大队共有四十五人,九匹马,三辆车。黑夜笼罩着大地,万物都酣睡着,除了轿夫的喝道声和马蹄的“嘚嘚”声外,什么都听不到。对于一个没有坐过轿子的人,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一件非常不舒服的事,因为你必须静静地坐得笔直,否则轿子就有翻倒的可能。这的确是一个长途旅行,当我们进宫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疲倦。
《清宫二年记》 第一部分宫中的第一天(1)
二、宫中的第一天
经过了全程的一半,我们就到了城门口,当我们发现城门早已大开着的时候,觉得十分惊异,因为照平时的规矩,每晚七时就要关城门,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开。我们就问看门人为什么今天城门开得这样早?他说是上边有命令,吩咐开了城门让我们过去。通过城门的时候,这里的官员都穿了礼服向我们行礼。
过了城门,还是黑夜,我默默地回忆着过去生活中的经历,但是那一切和现在这种不平凡的机遇比起来真是差得远了。我又想象着太后属于怎样一种性格,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是否喜欢?听说太后有意思要留我们在宫中。若真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个机会劝劝太后,并且帮助她把中国的政治来一番革新。想到这里,我觉得非常兴奋。我发誓要尽我的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先进富强的国家。当我正在幻想着光明的前途的时候,一道淡红色的光芒从地平线上升起。这预示今天将是一个好天气。这淡淡的光线渐渐亮起来,使我能够分辨眼前的景物了,于是在我面前就展开了一派鲜丽的景色。当我们渐渐行近目的地的时候,我看到一带高高的红墙,在丛山间高低起伏着,曲曲折折地围住了整个宫廷。围墙和宫殿的顶上,都盖满了黄的、绿的琉璃瓦,在明亮的阳光下呈现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我们一路经过许多大大小小、各种式样的塔,最后到了海淀,这时离目的地大约还有四英里。这里的官吏对我们说不久就可以到了,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安慰,因为我正在怀疑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了。海淀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到处是砖砌的平房,又整齐,又清洁——中国北部的房子大都是这种类型。村里的儿童成群结队地出来看我们的行列。有一个小孩对另外一个小孩说:“这些女人都是到宫里去做皇后的。”说得那样有趣,使我忍不住笑了起来。离开海淀不久,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牌楼。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