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04清十二帝疑案(二十二)光 绪(下) 阎崇年-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03日 10:23
主讲人简介: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光绪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4岁登极,在位34年,享年38岁。年号光绪。
光绪皇帝一生38年的历程,分为四个时期,从出生到4岁醇亲王子时期;从4岁到18岁为少帝时期;从18岁到30岁为亲理朝政时期;从30岁到38岁为“囚帝时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死于西苑瀛台涵元殿。光绪自被慈禧皇太后“废黜”之后,整整过了10年的囚禁生活,长期郁闷的生活导致光绪体弱多病,清宫太医院档案《慈禧光绪医方》一书,可以看出光绪虽然多病,但医药条件极好,不会突然死亡。但就在慈禧皇太后死去的前一天,突然驾崩。光绪皇帝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
究竟慈禧为什么要改变清朝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选择不是皇子的光绪做皇帝?
光绪皇帝是不是被慈禧皇太后害死?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与我们一同跨越历史时空,揭开光绪朝的宫廷诡秘,走近一生命运坎坷的光绪皇帝。
(全文)
今天讲光绪下,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是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李莲英和慈禧关系特别,非同一般,那李莲英跟光绪有什么关系,关系也十分密切,举一个例子,有一种说法就是光绪被李莲英害死的,这个问题,我底下还要讲就说明光绪和李莲英关系很密切,在讲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之前,先要介绍一个重要的太监,就是安得海,安得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贴身太监。
同治八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慈禧派安得海到北京以外下江南替她做采办,这件事情在清朝是大事情,安得海得意洋洋,奉了皇太后的懿旨,乘着轮船顺运河南下,当时直隶总督是曾国藩,曾国藩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在直隶的管辖地区,没有做任何行动,但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得到这个信息之后,认为太监亲自出都是一件大事情。他一方面秘密奏报,说太监安得海出都怎么处置?另一方面秘密派人跟踪安得海的行动。安得海一行乘船到了山东,到了山东以后,就弃船陆行,到泰安进香。在这个过程里,丁宝桢秘密派人秘密跟踪安得海的行动,快到泰安的时候,就把安得海一行人逮捕了。安得海不服,我是奉了皇太后之命,你们算是什么人?人不听,就把他抓了。抓了之后,就把他押到了济南,怎么处置?丁宝桢手下的官员说,说要慎重,因为他是皇太后身边的太监,等到懿旨下来之后再处置。丁宝桢说,太监私自出都要正法。没等懿旨来,丁宝桢下令,把安得海等一行太监全部处死,把得到的金银财宝上交内务府。这件事情当时震动了朝廷,也震动了朝野上下。许多正义的官员表示,丁宝桢敢做敢为,坚持正义,但是也有一些人,替丁宝桢捏一把汗,他可能轻则罢官,重则论斩。这个时候,慈安太后接到了丁宝桢的上奏,慈安太后找大臣问怎么办?大臣说,按照清朝的家法,太监出都正法,慈安太后没有阻拦,丁宝桢把安得海杀了之后,没有收尸,曝尸三日。这件事情丁宝桢当时怎么想的不清楚,是曝尸三日示众,还是另外什么别的想法,慈禧得到这个奏报之后非常气愤,打狗还要看主人,我身边的贴身太监,你给我杀了,得了吗?所以很多官员认为丁宝桢这一下可以出名,但是闯了大祸。慈禧收拾一个巡抚那轻而易举,借任何一个茬儿,都可以把你修理掉,但是,慈禧没有,没有给丁宝桢任何处分,反而给丁宝桢由原来的山东巡抚升为总督。为什么?有人说,有的书记载说,社会上流传慈禧和安得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俗话说叫有一腿。丁宝桢把安得海杀了之后,曝尸三天,有人就看到了安得海的的确确是太监。这就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慈禧暗暗高兴,原来安得海和慈禧的一些流言,就不攻自破。所以有人说慈禧感谢丁宝桢给他升了总督,安得海死了之后,对李莲英是个什么结果?对李莲英产生了两个影响:第一,安得海的死,李莲英是牢记在心,永远以安得海为戒,处处小心谨慎,怕重蹈安得海的覆辙;第二,安得海的死给李莲英造成了机会,李莲英到了慈禧的身边,做了慈禧的大太监。
李莲英这个人很聪明,特别善于察言观色,揣摩慈禧的秉性好恶,千方百计投慈禧之所好,所以慈禧就越来越喜欢李莲英。有一种说法,慈禧上了年纪之后,她就掉头发。每天梳头的时候掉头发,慈禧一见到掉头发,心里就不是滋味。年龄一天天衰老,原来那个梳头太监呢,他不懂慈禧的心理,掉头发还给慈禧看一看,这是你自己掉的头发。人家乾隆还知道呢,乾隆是孝子,他妈妈掉了头发怎么办?收起来做一个金的发塔,掉的头发搁在那个塔里,金的发塔里。李莲英就比较聪明,给慈禧梳头的时候,掉了头发搁袖口里藏起来,那慈禧问,我今天掉头发没有,没有啊,挺好的。这样慈禧就很高兴,因为慈禧很信任李莲英,一些人就嫉妒,结果就发生了一个事情。就是大家知道李鸿章搞北洋水师,在天津、大连搞海港,就是上了一个奏折,就请皇帝派人前去巡视,慈禧太后就决定请醇亲王奕譞去巡视。因为奕譞是亲王,所以行前呢,要派太监、派太医跟随。奕譞也很聪明,我自己独自出京门,那我回来要跟慈禧太后一个交代呀。他就跟慈禧太后说,希望派李莲英跟着我一块儿走,如果中间有些误解,那李莲英可以做解释呀。也正中慈禧的下怀,慈禧也想派个身边的人跟着去。一方面了解奕譞的行动,另一方面,实际看一看海港啊。军舰水兵什么样子,当面跟她口述。所以慈禧就同意了,同意了,奕譞、李莲英等一行就从北京启程,到天津后来到了大连,后来到了旅顺,到了天津港、旅顺港,醇亲王奕譞还没出北京,沿途天津有的地方做了充分地准备。到了天津给奕譞准备非常华丽的行馆,对李莲英更不敢怠慢了,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人,也给他准备非常豪华的行馆。但是李莲英不住,他和奕譞住在一个馆里,一个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奕譞接待客人的时候,李莲英穿着朴素,侍立在醇亲王奕譞的旁边,不插嘴不说话,奕譞抽烟的时候赶紧给装烟,完了给点烟,恭恭敬敬。公事完了李莲英回到私馆,闭门谢客,日夜安静,一无所扰。很多官员想见李莲英,在慈禧太后面前说句话呀,可以讨官,李莲英一概谢绝,任何地方官员不见。公务完了之后李莲英就随着醇亲王奕譞就回到北京,奕譞就向慈禧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这个时候有个御史叫朱一新上了一个奏章,说李莲英此行广肆招摇、贪污受贿。慈禧看了之后觉得怎么会这样?就找到奕譞了,慈禧和奕譞可以说是私话,因为是她妹夫,既是亲王,又是妹夫,问他怎么回事?奕譞就把李莲英的沿途的过程,就跟慈禧报告了,慈禧又通过其他的渠道了解了一下,说李莲英的确是谨慎小心,没有那些事情。慈禧就把御史朱一新给降级处分,这件事情应当是比较真实的,因为安得海被杀这个事情对李莲英的教训太深了。
现在我们还回过头来说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有人说李莲英讨好慈禧,对光绪很不好,经常说光绪的坏话。实际情况从一些笔记、文集里面记载的话来看,李莲英这个人呢,是会两面讨好。因为他考虑了,因为戊戌变法的时候,失败的时候光绪才28岁,光绪和慈禧年龄差得太多。他要想如果慈禧先死了,光绪执政了,那他的命还要不要?可李莲英是个聪明人,他在光绪和慈禧之间要两面讨好,举一个例子,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等等所谓“西狩”,就是逃跑了,一直跑到西安。事情平息了,就是慈禧、光绪、李莲英等等就回銮,就到保定住下。保定直隶官员对慈禧招待安排非常好,她的临时的行宫,她的铺盖、日用饮食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一天晚上李莲英先伺候慈禧太后,把慈禧太后安置好了,慈禧太后就睡下了。李莲英就回到自己的屋,自己屋也安排布置得很好。因为地方官知道,得罪了李莲英是不得了,他刚回到自己屋,他想起来了,他到光绪屋去看看。到光绪屋一看,是青灯一盏,孤坐床上,光绪在那儿坐着,点着个灯,李莲英一看就明白了。他是聪明人,光绪床上被褥什么都没有,旁边小太监也没有,天气很冷,那光绪怎么睡呀?在这个时候,李莲英马上就跪下了,给光绪跪下了,说奴才该死,这些太监没有在这儿伺候您,没照顾好,都是我的责任。说完了以后,就回到他自己的屋子,把他的被褥等等就拿到光绪那边,把光绪安置好了,睡下了,他回到自己屋子里去。这个事情不是正史记载,我想可能比较真实。光绪回到北京之后,因为他这时候还是囚帝,所以那些小的太监也不是那么买账。光绪回到北京之后,说了一句话,说没有李谙达,“谙达”就是师傅的意思,没有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就是光绪对李莲英有感激之情,光绪和慈禧死了之后,光绪34年死了之后,第二年就是宣统元年,二月初二,李莲英就提出来他要告老回家,就退休了。
李莲英他总结他这一生太监的生涯,就是他在皇宫51年,半个世纪,八个字,侍上以敬,尊敬的敬,侍上以敬,侍下以宽,这是李莲英一生太监生活的一个总结,应当说是李莲英作为太监来说,还是成功的,很敬业,这是要说的今天第一个问题,就是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
下面就讲光绪死因疑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辞,光绪皇帝死因有两种说法:第一自然病死,第二被人害死,被人害死里面又有四种说法:一, 被慈禧害死,二, 被李莲英害死,三, 被袁世凯害死,四, 被他人害死。
先说第一种,第一光绪属于自然病死。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以及《清宫档案》。《清德宗实录》就是《光绪实录》,光绪的《实录》,光绪朝的《东华录》,清宫太医院的档案说法一致,光绪属于自然病死,《实录》和《东华录》都比较简单,《清宫档案。脉案》,号脉的“脉”,就是太医的《脉案》,讲得比较详细。五月份的《脉案》光说光绪身体虚弱,需要长期调理,六月份的《脉案》,说光绪病情加重,屡次用药,不见显效,就是明显效果。七月份《脉案》的记载,七月份请了一个医生,叫杜钟骏,从南方请来的。给光绪看病,看完了他就说了句话,他本来想这一次到北方给皇帝看病,能博得微名,就得一个小的名气,给皇帝治好病了,本想能博得微名,看来不成,皇帝的病就很难调理,他就没有把握把皇帝的病治好。到九月份,九月的《脉案》,说皇帝、皇上病情加重,脏腑难以调理,病情加重。十月二十日《脉案》的记载,说皇上身体发凉,病情严重,这是《脉案》的记载,从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月连续的《脉案》记载,那说明光绪的病是一天一天地加重了,病到最后就因病死亡。光绪这个人小时候身体就不好,怕声音,进宫4岁之前听到锣鼓响声,打雷响声就吓得不得了。到宫里头以后吧又加重,所以光绪长期有神经衰弱,或者叫做神经官能症。
咱们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仔细研究了太医院给光绪看病的御方和药方,最后出了本书叫《慈禧光绪医案选议》,我数了一下,光绪这一段选了186个药方,这186个药方,第一类治光绪总是遗精这类的药。第二类,就是头疼,失眠就是神经官能症这类的药。第三类,就是关节疼,腰疼这类的药方22种,所以有人认为光绪得了骨结核。再就其它的,从光绪的御医的诊断和药方来看,他长期的肾虚,神经官能症,腰酸腿疼,肺也不好,晚期又得了肺炎。就是他从小就得病,多病,一直身体不好,当然这跟他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人的意见就说光绪长期身体不好,长期得病,长期情绪抑郁。所以,他很自然地得病、自然地加重,就死而且这个御医每天有一个人值班,六天是六个人值班,每个人每天,每位御医对皇帝诊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用药也不完全一样,这也是光绪病情逐渐加重的原因之一。总之一些学者认为,光绪是因病正常死亡。
光绪被人害死,谁害死的?
一,光绪被慈禧害死,《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这两种书都记载说光绪被慈禧害死,《我的前半生》也说,听说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他们没有材料,就是根据推论,因为慈禧年老了,这个时候光绪重病的时候,慈禧也病重,慈禧考虑到,如果她先死了,光绪病好了,重新执政,那就是要翻局了,所以慈禧在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这是这些人的看法。
二,光绪被李莲英害死,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斯,写了本书叫《慈禧外传》,德龄写了本书叫做《瀛台泣血记》,这两本书都说,光绪是被李莲英害死的。他们的根据就是李莲英一直跟着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后,光绪执政,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让光绪死在慈禧之前。
三,光绪被袁世凯害死,《我的前半生》说,我听说,光绪皇帝是被袁世凯害死的,因为在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一旦慈禧死了之后,光绪皇帝重新执政,是要清算袁世凯这笔账,要清算袁世凯忘恩负义这笔账的,所以要在慈禧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四,光绪被有的人害死的,谁不知道?因为光绪年轻,慈禧岁数大,慈禧得病的确是病重,光绪的病是常年有病也不是那么重,按理来说光绪应该活过慈禧,恰恰光绪没有活过慈禧,而且差一天,二十一光绪死,二十二慈禧死。所以很多人相信光绪是被她害死的。但是有一条,搞历史的得拿证据,你说光绪被慈禧也好,李莲英也好,袁世凯也好,其他人也好,害死了,证据在哪儿?到现在为止,谁也拿不出一条证据,宫廷事情本来就是诡秘,这种事情又更加诡秘,不可能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怎么办?还可以做分析,做推断。
我做了一个排比,《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都记载说光绪是因病死的。那么我们看一看光绪死之前的记录。十月初一,光绪是十月二十一死的,十月初一光绪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说明他病还不太厉害吧,还能去别的屋请安。十月初二,光绪又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二十,“上不豫”,就光绪病了,那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天发生什么事情了?有一位太医,有一个御医叫屈贵庭,民国年间他在一本杂志叫《逸经》,上面发表一篇文章,他说,十七、十八、十九他给光绪皇帝看病。十七被召到了光绪的寝宫,光绪在他的御榻上翻滚,大喊肚子疼。这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