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答说: “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第三十回)他一见二将就赞扬说: “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封二人为偏将军及侯爵。后高览早死,张郃成为曹操集团的骨干,在防御孔明兵出祁山的过程中屡建大功。曹操尊重人才的感情,他并不要求一开始就对自己忠心耿耿,允许保持一定距离,反倒倍加关怀,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有思想、有性格,争取过来必有大用。
在曹操身边,有一大群谋士,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刘晔、满宠、司马懿等,组成曹操的“智囊团”。每当需要决定大计方针时,他总是先让谋士们充分地发表意见,或者主动征求谋士们的意见,然后选择正确的意见或吸收某些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决断。曹操是比较能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的领导人,一方面,他让大家参与决策,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不像诸葛亮那样遇事不与人商量,自己一人作主;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袁绍那样遇事没有主张,一任谋士们争论,无所决断。
曹操是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接班问题的当权者,他对这一问题的考虑是较早的。在打败袁绍、西击乌桓之后,因郭嘉病逝,他哭得非常伤心,并对众官说: “诸君年齿,皆孤等辈(你们的年龄都跟我一样偏大),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第三十三回)他对部下,是很注意年龄层次的,尤其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因为年轻的一代是自己事业长盛不衰的保证。在选定接班人时,他对卞太后所生的四个儿子进行了全面考察,告诉身边的人: “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第七十八回)这里他用三项指标去衡量: 德、才、体。曹植有才无德,曹彰无才,曹熊多病;只有曹丕符合标准,可以接班。在这一问题上,他能排除个人感情因素,按必要的标准去衡量选择。
有人认为曹操杀掉杨修是其嫉才的表现。其实,只能说曹操嫉恨杨修,却不能说曹操嫉恨人才。当然,杨修也是人才,而且天赋很高,但杨修不是把他的才能运用于军国大事上,而是投注于无聊的嬉戏上,他和曹植结成小集团,甚至卷入曹操的家庭纠纷之中,他揭破曹操的隐私,最后发展到揣测军情、惑乱军心的地步。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曹操发口令为“鸡肋”,杨修认为这是退兵的先兆,于是让部下收拾行装,准备退兵。这种对曹操潜意识的揣测是有道理的,但在曹操正式发出退兵令之前,任何人都不应该擅自行动,更不应该将这种揣测到处宣扬,这点常识是军法所要求的。假使这样大胆违犯军纪的不是杨修而是别人,也一定会被曹杀掉;又假使杨修是在孔明的军队中这样大胆妄为,那也一定会被孔明杀掉的。曹操在后来退兵前想起了杨修的话,还将其尸体收回厚葬,表明他后来产生了一点惜才的悔意。
曹操的人才观极富内容,构成他领导艺术的突出方面。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诡、诈、邪
在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中,曹操最善于运用权谋,他少时就对叔父以中风状相诈。在领兵攻打袁术时,军粮接济不上,操亲自布置,让管仓库的王垕以小斛发粮,后来军士嗟怨,皆言曹操欺众,曹操即召来王垕,说要借头示众,以压众心。不等王垕分辩早斩王垕首,并给加上了“盗窃官粮”之罪,以王垕为牺牲品,解除了军士的怨情。操一度害怕自己睡觉时被人谋刺,就对身边人说: “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后,汝等且勿近前。”(第七十二回)一个白天,他睡着后被子掉于地上,一个侍卫慌忙前去为他盖被,操拔剑一跃斩之,并继续上床睡觉,睡醒后佯装惊问是谁杀了侍卫,众人以实情相告,操则痛哭不止,命厚葬之。曹操的权谋常具有残忍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牺牲别人的性命。正是由于这些短处,他赶不上刘备交人之深。
曹操的权谋与他的军事斗争直接结合时,常常非常成功。他在濮阳与吕布大战时中了陈宫之计,险些丧命,于是他诈言身死,令军士挂孝发丧,吕布被骗劫营,结果中计,曹操则反败为胜。在攻夺张鲁守地汉中时,曹操贿赂张鲁手下谋士杨松,使其内中作梗,迫害阵前勇将庞德,他用计招降庞德后,亲扶庞德上马,与其并马而行,共回营寨,却故意让张鲁的守城将士看见,使张鲁更加相信杨松的挑拨之言,便于杨松继续充当内奸。曹操军事权谋运用得最成功的要数他对马超、韩遂的离间。马超、韩遂联兵替马腾报仇,兵犯潼关,曹操不能取胜,于是决定离间二人。他的权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针对马、韩轮流值班守阵的情况,操在韩守阵时,与其单骑会语,只谈往日旧事,不提军情。韩向马如实告知会语内容,马超不甚相信,已起疑心。第二,曹操接受贾诩建议,给韩亲笔写一密信,要害处故意涂抹改动,封送韩遂,并有意让马超知道有密信送韩。马超向韩遂要信相看,见重要字句已被改抹,以为是韩遂为应付自己而改动,对韩遂疑心加重。第三,韩遂为表明自己心意,与马超商定,下次他与曹操单骑对话时让马超冲阵刺杀曹操。等到韩遂在阵前喊曹操对话,操却让曹洪出马告诉韩遂: “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第五十九回)言罢而回。曹洪说给韩遂的话,实际上是让阵后马超听的,等于对马超讲: 送给韩的密信包含重要隐情。马超果然上当,催马出阵,怒刺韩遂。和这一系列反间诈术相配合,曹操已暗中结交韩遂部下诸将,等马、韩的矛盾一公开化,二人的关系就不可收拾,于是二人互相厮杀,操则坐收渔利。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曹操的军事权谋是他军事才能的表现,反映了他作为领导者的丰富智慧。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应变大师
善于应变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的能力素质,它要求领导人对骤然变化了的情况或意料之外的情况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而不露破绽。曹操就是这样一位应变能力强、机智灵活的领导人。
例如,董卓在朝廷横行霸道,千夫所指,于是曹操在司徒王允处借得宝刀一口,前去谋刺董卓。卓面向床内而卧,操抽宝刀出鞘,正待要刺,不想卓从夜镜中照见操拔刀动作,急回身相问,而卓的义子曹 操 献 刀
吕布也马上就要进屋,情况万分危急。曹操刺杀不了董卓,自己马上要被当作刺客抓获。这时,曹操灵机一动,持刀跪于董卓之前说道: “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第四回)。董卓接过刀,见其七宝嵌饰,锋利无比,交吕布收了,暂未怀疑,曹乘机逃走。这里,谋刺变成了献刀,因为献刀的动作与谋刺的准备动作相同,所以操信口一变,即使看清了他的动作,也未被当即怀疑。
在处死吕布后,吕布手下大将张辽辱骂曹操。操怒不可遏,拔剑要亲自杀张辽,辽面不改色。这时刘备作为曹操的座上客替张辽求情,关羽也愿对张辽以性命相保,操于是掷剑在地,笑着说道: “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第二十回)并亲释其缚,以礼待之,张辽被感动,投降了曹操,后在抵御孙权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曹操明明是因怒要杀掉张辽,但见其忠烈之性,便想收归己有,正好有人求情,有了台阶,乘势便下。但自己先前感情冲动,曾要杀掉别人,现又要使其感恩 ,这个弯子实在转不过来,于是宣称前面举刀要杀不过是开个玩笑,不是在动真的。这样,紧张的气氛立刻缓解,他的施恩行为显得顺理成章。
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时,军粮告竭,发往后方的催粮书信被袁绍谋士许攸截获,后许攸因故投奔曹操,二人相见,有这样一段情节:
攸曰: “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 “可支一年。” 攸笑曰: “恐未必。” 操曰: “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 “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 “子远勿嗔,尚容实诉: 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 “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 “岂不闻‘兵不厌诈! ’” 遂附耳低言曰: “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 “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 “何以知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即愿有以教我。”(引自第三十回)
一开始,操显得坦然自若,好像把军粮问题根本不当一回事,及至许攸一再追问,他总是答应以“实”相告,又是附耳低言,一副神秘的样子, 似乎在向许攸泄漏军中至密——但总是不认账。当许攸说破实情时,他反问如何得知,既是在追问消息的来源,了解其知情的真实性;又是一种否认的口气。而当许攸告知消息的来源时,他知道再也无法隐瞒了,于是态度又变得非常诚挚,和许攸拉开了故旧关系,请求帮助。在不长的时间内,曹操的态度几经变化: 坦然——神秘——惊愕——诚挚,充分体现了他的权变能力。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非凡人格
曹操乐于接受“奸雄”的称号,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
曹操在一生征战的前期,军暇之际,请刘备喝酒,席间他借飞龙而论英雄,抒发了自己积蓄心底的胸怀和抱负。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进一步告诉刘备: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认为这样的英雄,非刘备与他莫属。这既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又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宣言,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充满坚强信心的人物形象。
曹操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众人悲观沮丧的困难时刻,总是表现得异常乐观。曹操在朝为典军校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谋诛宦官,商议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可惜未被采纳。董卓乱政时,王允等班阁旧臣有心图之, 因无计可施,众人聚于席间压声而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正是曹操。他当即提出了谋刺董卓的建议,后来因为意外的情况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面临的困难。
在战场上,碰到军事失利的情况,曹操并无悲观情绪。如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后,他伤势很重,众将拜伏问候,曹操仰面大笑说: “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第十二回)当即发出妙计,打败了吕布。曹操与马超作战时,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他一反众人之情,闻报大喜,原来他是想到,边远地区的敌人若汇聚一起,便于他一举歼灭。他相信马超再强大,也终会为自己所败。赤壁之战是曹操最大的一次败仗,损失惨重。他战败仓皇逃跑,数次路过险峻之处,在马上扬鞭大笑,并对军士讲,他若是周瑜、诸葛亮,在此处埋伏一路军马,如此如此。他在战败之际的乐观态度,是对自己和军队士气的鼓舞,是对慌恐情绪的镇定,是在长自己的志气!
曹操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绩,向身边的大臣说过: “如国家无孤一人, 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五十六回)的确,他一生曾讨董卓,伐袁术,破吕布,降张绣,除袁绍,灭刘表,平张鲁,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领导人,他晚年作诗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显贵出身掩盖下的昏庸无能——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人,四代中有三人为朝廷高官。父袁逢为司徒,叔袁隗为太傅,弟袁术亦曾在朝为官。袁绍曾为司隶校尉,协助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谋诛宦官,并提出过召外兵入京诛杀宦官的建议,何进被宦官谋杀后董卓入京,欲废少帝,扶立献帝,袁绍挺身反对,与卓矛盾激化,于是悬节城门,弃官而去。董卓为防袁绍生变,封他为渤海太守,袁绍在渤海暗中联络司徒王允,后兴兵与曹操联系,发起十八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被推为盟主,因领导不力,联盟解体。袁绍屯兵河内,暗中策动公孙瓒攻打冀州牧韩馥,馥邀绍同掌州事,袁绍乘机夺取韩馥之地,占有冀州,又打败公孙瓒,收降其众。刘备公开反曹后,托袁绍世交郑玄写信请求绍出兵攻曹,绍让陈琳起草檄文数曹操之罪,发兵三十万进攻曹操,因谋士不和,心怀疑惑,半路停兵,又因小儿生病,迁延日月。后来白马战役,他折兵损将;官渡之战,被曹设奇计烧毁乌巢粮草。七十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袁绍复聚二三十万军队,于仓亭与曹操相拒,被操设“十面埋伏”计打败,退守冀州,未及复仇而病死。绍死后,其夫人与谋士审配、逢纪废长立幼。拥立三子尚为冀州之主,导致袁绍子辈兄弟不和,祸起萧墙,曹操乘机图之,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
袁绍是三国前期群雄割据中军事势力最大、声望最显赫的人物,他所以能够被势力较小的曹操打败,与他领导水平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郭嘉曾经向曹操从十个方面比较了曹操与袁绍的优缺点,其中有三条是从“谋”、“度”、“明”的角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 “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前一条说的是决策方面,后两条说的是用人方面。事实上决策上的好谋无断与用人上的外宽内忌、听信谗言是袁绍领导行为上的致命缺陷。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无义
袁绍以盟主身份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事败后投关东,屯兵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他粮草缺乏,冀州牧韩馥派人送粮以资军用。袁绍谋士逢纪劝谏说: “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袁绍听此建议,有所心动。逢纪进一步为袁绍策划了智取冀州的方案: “可暗使人驰书公孙瓒,令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瓒必兴兵,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第七回)袁绍闻计大喜,即暗约公孙瓒共攻冀州,相许平分其地,公孙瓒即刻兴兵,自北直攻冀州。袁绍却使人向韩馥密报公孙瓒进攻冀州之事,韩馥慌忙聚士商议,荀谌提议请袁绍同治州事,共保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