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道-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显立即发了诏令,命人包围了萧望之的家,萧望之弄明了真相,说:“我曾做过前将军,现已近六十岁了,这样的资历和年龄,还要受辱入狱,再活下去,不是太卑鄙了吗?”于是让门客朱云拿来毒药,服毒自杀了。
石显害死萧望之的特点是见缝插针,既寻找萧望之的所谓纰漏,又假别人之手,尤其假皇帝之手进行小题大作,最后自己并不落太大的责任,这就是他除掉政治对手的“妙道”。
石显害死了萧望之,去了一个冤家对头,事情也做得很漂亮,甚至可以说是不露痕迹,但萧望之毕竟是极有名望的人,对他的死,大家议论纷纷,多少有舆论涉及到石显。石显为了逃避罪责,保住自己,就精心策划,先从舆论最多的儒生堆里下手。于是,石显就极力向元帝推荐当时的大名士贡禹,让贡禹当上了御史大夫,石显还处处对他做出毕恭毕敬的样子。这么一来,关于他的舆论消除了,儒林之中多交口称誉石显举贤任能,使他博得了一个很好的声誉,人们再也不怀疑萧望之之死是由石显陷害造成的了。
石显的自我保护术也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既能取得儒生的信任,又能取得皇帝的信任,许多事情被他弄得真假难辨,有时,连当事人都分不清究竟谁对谁错。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皇帝的感情还在石显这边,石显就会立足于不败之地。
石显官运亨通,一路顺风,他一生几乎没有遭受什么大的挫折,家财累积达一万万。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正如俗语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石显失宠,再也未能抬起头来。丞相、御史虽多有弹劾,却也找不到什么硬的把柄,只是把他赶回家了事。可这位红极一时的大宦官还不理解,倒在归乡的途中,忧愁郁闷而死,应当说是善终了。
者,不需自己赤膊上阵,不需消耗自己的实力,更不会招致杀人凶手的罪名,真可谓聪明绝顶!在历史与现实以及文学作品中,不仅阴险小人,即使是心怀坦荡的君子,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曹操、王允、诸葛亮、皇太极等人,都曾用过此计。现代史上蒋介石亦擅长此计,他把川军送上抗日前线血战,即保存了嫡系,又打击消灭了异己,更给自己带来了抗日英雄的美称。
恐怕会与时长存。正人君子,即使不学会使用它,也得学会识破它,防范它,更不能莫名其妙地被人当刀使!
无风也能起大浪
历史上有些聪明人谋局,都有“无风也起浪”的本领,也就是说要适当地“无中生有”,适当地“编造谎言”,引人入局。你不必担心对方日后会识破你,因为那时他已失败了。做局如同经营,要以极小的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利益,甚至空手套白狼,玩的就是心跳。
张仪的“空头支票”
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就曾被纵横家张仪承诺的所谓利益骗得团团转。张仪在这个局里所承诺的利益,即答应给楚怀王的好处,就从来没有实现过,只是钓他上钩的诱饵。而楚怀王利欲熏心,头脑简单,连上了两次当。
齐楚联盟是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就成为秦向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于是,秦相张仪去拜见楚王。他对怀王说:“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秦王把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这样,齐国就一定会被削弱,齐国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齐国。”楚王十分高兴地应允了。他被张仪承诺的利益迷住了。
回秦后,张仪称病三月不上朝,楚怀王得不到土地,以为秦嫌楚与齐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因此特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共同伐楚。目的达到,张仪出见楚国使者,告诉他“从某至某,广袤六里”送给楚王。
怀王看到承诺的六百里土地,到头来只兑现了百分之一,就非常生气,大骂张仪是出尔反尔的小人,气冲冲地要兴兵伐秦。结果楚军大败,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气得发昏,简直恨死了那个言而无信的张仪。
秦国大败楚国之后,能够与其抗衡的国家就只剩下了齐国。公元前311年,秦国派人与楚国谈判:愿分汉中之地与楚,以同楚结盟。然而,怀王对张仪耿耿于怀,宁可不要汉中之地,而要张仪以解心头之恨。早就看出楚怀王弱智的张仪闻讯,欣然赴楚。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怀王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以祭先祖。但张仪使用种种手段,通过楚国大夫靳尚,向怀王夫人郑袖说情,郑袖请求把张仪放掉,与秦和亲。怀王受夫人蛊惑,又害怕得罪秦国,加上仍贪于土地,权衡再三,最后下令把张仪释放,并且还客客气气地招待他。
张仪又趁机用虚幻的利益来引诱怀王,他承诺说:“秦国出兵攻打卫都和阳晋,一定会堵塞天下的关口。大王出动全部军队去进攻宋国,不用几个月宋国就可以拿下来,拿下了宋国,然后一直向东,那么泗水边的众多小国就全归大王所有了。”
“现在秦国和楚国接境连界,本来是地缘亲近的邻国。大王如果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将让秦国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太子到秦国做人质,长久作为兄弟邻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一席话说得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楚怀王以为又有“利益”可得,于是马上同意与秦和好,并送走了张仪。不久屈原出使归来,问及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时,怀王才明白自己又上了当。派人去追却为时已晚了。
张仪信口雌黄,向楚王大开“空头支票”,可把楚王害苦了。那么,楚王为什么屡屡相信它呢?剖析一个深层原因,我们就会得出结论,因为楚王害怕强大的秦国。张仪这个大骗子,身上笼罩着强秦的光环,楚王不敢与秦国翻脸,所以对张仪的许诺总是往好的方面想,宁可信其有,这其实是一种姑息的态度。
当今社会上也有很多大骗子,在人前先抬高自己的身价,比如自称来自大机关或认识高层领导,给自己罩上一层耀眼的光环,博取别人的尊敬,然后行骗。他们行骗的成本极低,而对方想验证其真实性却很难,这正是他们敢于玩空手道的原因所在。
谣言可以杀人
隋将李浑,字金才,聪俊英伟,颇具武略,以军功累封安武郡公,拜左武卫大将军。开皇年间,其父申国公李穆病逝,隋文帝欲为李穆立嗣,以示褒扬。李浑得到这个消息,很想继承父业,就对其大舅子宇文述说,如果宇文述能帮助他荫袭父爵,他将每年奉送一半的国赋作为酬报。
一无赖子路逢戚串,欲款之而无钱,邀之酒馆饮。己先索面一碗,对客曰:“我送家母点饥,再来奉陪。”至家,易以己碗,捧至一小铺。有老妪脚踏大铜炉坐柜内,诳曰:“某家寿诞,央我送面与您老。”妪起身致谢。又曰:“某家客多,烦易一碗与我。”妪起入内,即掇其铜炉去,质钱千文。乃至家取碗来馆,与客大啖。
宇文述为大利所动,在皇太子面前大肆吹捧李浑功勋卓著,才堪重任,自李穆长子弃世以来,李氏其他子孙皆平庸无奇,不足以承受国家荣宠,光耀门楣;根据立嗣以长、次则以贤的原则,非李浑不可以袭受申国公之封。于是李浑袭封申国公,稍后又改封郕国公,累加光禄大夫,大业九年迁升右骁卫大将军,恩望日隆。
李浑得以继承父业,宇文述确实起了关键作用,但李浑却过河抽板,袭封两年之后就不再遵守诺言,其间当然也与他过分奢侈纵欲、开支渐紧有关。宇文述大为恼怒,他可不甘心就这样轻易被李浑当掉,发誓至死不会忘记这一段过节。李浑知道了宇文述的怨言,自恃恩宠,毫不畏惧,亲家从此反目成仇。
后来隋炀帝征讨辽东,有位名叫安伽陀的方士告诉炀帝说,根据图谶不久以后李氏当做皇帝,于是力劝杀尽国内姓李的人以绝后患。当时民间也流传着“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的民谣。炀帝的心中自此有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宇文述马上抓住这一机会,向炀帝进谗言诬陷李浑手握禁兵,图谋不轨,声称他作为李浑的亲戚,常常察觉李浑与李敏、善衡等人有种种反常迹象。炀帝早已对安伽陀的话深信不疑,以为图谶就应在李浑这一大家子身上,于是毫不犹豫就派宇文述去搜罗证据。
宇文述暗中教武贲郎将裴仁基上表告李浑谋反,又得到炀帝首肯,火速将李浑等人捉拿归案。李浑等人本无异心,当然查不出什么谋反的真凭实据,炀帝却不肯就此罢休,命令宇文述一定要搞出理想的结果。
宇文述秉承炀帝旨意,将李敏的妻子宇文氏提出监狱,骗她说李敏、李浑等人名应图谶,必死无疑,她如果想保全自己,最好是捏造证据,告李家谋反,这样一来她不但不会连坐受诛,同时身为皇帝的外甥,还可另嫁贤夫。宇文氏毫无主见,听凭宇文述口授李浑与李敏如何如何策划谋反的事实,她照着写成表章,交宇文述转呈炀帝。
炀帝既然“证据”在握,也不管是真是假,立即下令诛杀李浑、李敏等三十二人,李氏其他人员无论长幼统统徙边。宇文述为了一点私人恩怨,彻底毁灭了李氏宗族,他自己反而因此受到炀帝的褒扬。
用这样的手段整人,当然过于卑鄙,但我们不可无防人之心啊。比如在商战中,很多知名的商家不就是因流言或丑闻而被击败了吗?如果有人造谣说某某产品含有“苏丹红”,那岂不是对这一产品的致命打击?“无中生有”之计的可畏之处就在于,成本极小,杀伤力极大!
把潜在对手解决在摇篮
本篇讲的是如何设局对付潜在对手的方法。潜在对手不同于对手,解决起来相对省事省力。但是难度在于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万一潜在对手变成现实对手,那会极大地增加做局者的成本。
李林甫为相期间,整日不琢磨事,专琢磨人。他琢磨哪些人呢?就是那些有可能得到皇上重用的人,即他的潜在对手。对这些人,李林甫绝对不会坐视其发展壮大,而是,及时下手,将潜在对手解决在摇篮里。
他解决的第一个人是兵部侍郎卢绚。天宝元年(742),有一天,玄宗驾临勤政楼。兵部侍郎卢绚正骑马经过楼下,气宇轩昂,雄姿英发。玄宗看到后心生欢喜,称赞道:“真乃伟丈夫也!”李的耳目喉舌马上将此事汇报给李林甫。他担心卢绚被皇上重用,便设计阻挠。第二天,李林甫把卢绚的儿子召来,说:“令尊素有雅望,皇上准备让他去交、广(今广东、广西一带)任职。”
卢绚的儿子一听,到那么偏远的地方任职,可是一个苦差事,就请李林甫指点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可以年老为由,乞求皇上另行安排。”
果然,卢绚听从李林甫的“指点”,上书奏言自己年老,不堪重用,结果被罢免兵部侍郎之职,出任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李林甫又诬其借口有疾而不理政事。玄宗对他的好印象一下子抹煞了,改授为太子员外詹事。卢绚的前途就这样让李林甫给结束了。
李林甫解决的另一个人则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严早年被李林甫排挤出京城。后来,唐玄宗想起他,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儿?此人可用。”
李林甫当晚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召到府中“叙旧”,虚伪地以老朋友自居,说:“当授子员外郎。”李林甫又进一步套近乎说:“皇上对你哥哥很关心,须作一计,入城面见,当有大用。”并教严损之为其兄写一状纸,以身体不好为名,请入京就医。
严损之不知是计,反倒心怀感激,一切照办。李林甫拿着严损之写的状纸,面奏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患风疾,急需辞官就医。”玄宗听后,叹息良久,只好令严挺之到东京养病去了。
李适之也是李林甫排挤的对象。他任刑部尚书,是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昼决公务,庭无留事”,办事效率极高。天宝元年牛仙客死,代为左相,被李林甫视为竞争对手。一次,李林甫故意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知之。”适之性疏率,玩人不是李林甫的对手,未识圈套,以为李林甫说的是好事,就进奏玄宗。玄宗闻之大悦,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将此事征询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不无担忧地说:“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可穿凿,臣故不敢上言。”玄宗听了,觉得李林甫是一片“忠心”,而怨李适之考察问题失之轻率,因而宣布,“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适之由是束手”,渐被皇上疏远。
表面上看,李林甫甜言蜜语,好像很关心人,实际上,暗藏杀机,有自己的险恶用心。他还常常挑拨他所反对的人之间的关系,制造矛盾,各个击破;或在两败俱伤时,坐收渔利。户部尚书裴宽,平时为皇上所器重,李林甫怕他有一天入相,威胁自己,便设法阻拦之。刑部尚书裴敦复“平贼有功”,皇上表彰了他,李林甫心内忌之。二裴之间本有矛盾,他总算从中找到了缺口。
李林甫怂恿裴敦复买通杨玉环的姐姐,在皇上面前说裴宽的坏话,致使裴宽坐贬为雎阳太守。接着,李林甫又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借口裴敦复有战功,奏请皇上让他充任岭南王府经略使。裴敦复不太乐意,稍稍迟疑,没有及时赴任,则被李林甫反奏一状,因“逗留京师”,贬为淄川太守。就这样,李林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裴宽和裴敦复赶出京城。
这里所讲的手段总结起来,就是及时遏止潜在对手的成长可能,在其不成熟的时候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绝对不可以坐视其发展壮大,否则,就很难解决了,甚至有被强大起来的对手给解决掉的危险。到时,就悔之晚矣。
我们再来看看郑袖是怎样争宠的。
战国时候,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人。这美人年方二八,身材苗条,体态风骚。楚王非常喜欢她。楚王的夫人郑袖,见新来的美人姿色出众,胜过自己,妒意油然而生。但她见楚王这么喜欢这位美女,不敢造次,只好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掩藏起来,装作自己比楚王更喜欢她。华丽的衣服,精致的玩具,美人想要什么,郑袖便选择什么送给她,结果美人对郑袖很是感激。郑袖还时常对楚王说:“你新来的这位美人,真是美如天仙,举世无双!”说得楚王心花怒放。
楚王见妻妾和睦相处,互相称赞,感到心满意足。他说:“夫人知道我喜爱新来的美人,就比我更喜爱她。这种态度,只有孝子奉养双亲、忠臣侍候君主时才会有啊!”把郑袖着实称赞了一番。
郑袖见楚王以为自己并不妒忌新来的美人,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她告诉新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你,只是有点讨厌你的鼻子,如果你见大王时经常捂住鼻子,大王就会长久地宠爱你了。”
新美人对郑袖向来是言听计从,每次都受益不浅,她以为夫人这次也是关心自己,就听从了。以后见楚王的时候,新美人每次都捂着鼻子。
刚开始的几天,楚王还没在意;时间长了,他不禁感到很奇怪。有一回,楚王私下里问夫人:“新美人见寡人时常常捂住鼻子,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郑袖吞吞吐吐地说:“我……不知道。”
楚王见了,觉得其中必有缘故,就一再追问。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