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616-16节科学管理课 >

第9章

5616-16节科学管理课-第9章

小说: 5616-16节科学管理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才不会在面对巨大的创新飞轮自感渺小而不敢动手,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失败百折不挠。    
    要驱动起创新的飞轮,就要有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精神。飞轮要一下一下、一圈一圈地推。创新有大有小,有简有繁,大到制度突破,中到产品更新,小到业务完善,每一项工作都存在着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也都提供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不仅体现在那些石破天惊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于日常业务和工作中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进步和完善,体现于每个员工把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贯彻、落实于自己的具体工作中,每一项业务都力求完美,每一项工作都追求卓越。个人创新意识和水平的提升,势必导致总体和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准的提升,从而为重大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出台创造坚实的基础。恰如巨大的飞轮,经过一圈又一圈反复的、持续不断的推动,终将积蓄巨大的能量,产生重大的、质的飞跃和突破。    
    要驱动起创新的飞轮,就要有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创新不是忽发奇想、灵机一动、兴之所至,也不能无的放矢、四面开花,真正成功的创新是一个严谨、缜密和科学的管理过程。深化改革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样要树立起科学的改革观。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理性地评估可行性和风险,对改革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改革的成功率。没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方向正确的改革措施就会大打折扣或产生负面的效果。    
    科学管理本身也是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泰罗曾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实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科学管理思想融合了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协调性、效率性等特征,其生命力就体现在它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每一个行业的某一部分工作不断创新从而找到更快更好的办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和背景,科学管理之所以称之为“科学”,就是它要求管理理论和思想能符合并应用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如此,过去一百多年来在“泰罗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创新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试图超越某些环节和阶段,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科学管理思想虽然起源于一百年前的管理实践,但它是整个企业现代管理的基础,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无不是历经科学管理的磨炼而发展起来的。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创新,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尚未充分经过科学管理的洗礼,更加需要打好基础,分阶段逐步推进,在实践中创造出能解决中国企业具体问题的细节…规范…过程控制模式与积累方法。中国企业群体的成长过程就是一步步地积累、壮大。第一步迈出后,还有第二步、第三步,每一步都更加艰巨,每一步都更加需要创新。只要我们坚持这样一步一步地迈进、一寸一寸地耕耘创新试验田的土壤,一圈一圈地推动创新的飞轮,终将达到创新的目标,收获创新的果实。


职业理念七条法则人心齐泰山移

    ○一根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折不断。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团结,靠的就是集体。    
    ○对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不拉下任何一个人,才能充分释放出团队的整体潜能。    
    ○“人心齐”的内核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要实施成功的管理,管理者不应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让大家一起唱,要牢记集体的力量。——韦尔奇    
    “人心齐,泰山移”,是一句老话,却蕴涵着现代管理的哲理。    
    人心齐,泰山移,昭示着集体的能量,团结的威力。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折不断。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团结,靠的就是集体。    
    一个团队,如果不能做到“人心齐”,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器。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做到“人心齐”,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历史上,现实中,无数辉煌的成功抑或惨痛的失败都可以从这句简单的话中求得原因,找到症结。    
    人心齐,意味着发自组织和团队成员内心深处的一种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把个人和组织结合为一体,激发个人对崇高目标的追求,犹如组织的旗帜和灵魂,笼罩在组织的上空,打造出生命攸关的命运共同体,产生聚沙成塔、万众一心的力量。    
    人心齐,意味着团队内部的有效搭配和有机整合,意味着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一个团队并非每一个个人的简单叠加,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单个人无法包揽一切,只有协作才能创造更大的系统能量和价值量。从阿波罗登月到“神五”升空,依靠分工与协作,人类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与神话。在没有统一的方向、不重视整体搭配的团体中,个人的力量、个人的智慧往往会被冲抵、被销蚀、被浪费,再聪明的个人、再大的努力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集体的力量。这时的组织,只是一个内耗的群体,“三个和尚没水吃”讲述的就是团体出现智障后的结局。只有打破组织藩篱,克服团体智障,拆除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隐形墙,如四处流淌的涓涓溪流,汇成滚滚洪流,爆发出排山倒海似的巨大能量,兼收并蓄,集腋成裘,不断提高整体搭配能力,最大限度地统一到同一个大方向下,将个体之间的力量抵消、浪费减至最小,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综效。    
    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对一个团队而言,无论其他人做得有多么好,只要一个人出现纰漏和瑕疵,损害的仍是整个团队的形象和声誉。对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不拉下任何一个人,才能充分释放出团队的整体潜能。    
    “人心齐”的内核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团队成员不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与恩恩怨怨时,“人心齐”就会成为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良好的协作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内管用,成为一个团队拿不走、拆不开的核心竞争优势。    
    “人心齐”是一个长期历练过程。一个团队不可能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能做到“心齐”,需要一点一滴地培育,要经历不断的磨合、调整、适应,要有相互之间的理解、宽容和互谅。    
    光是一个团队内部做到“人心齐”还远远不够,还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团队。只有把自己的理念融入社会主流,只有顺应了事物发展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前进方向,一个团队内部的“心齐”就会转化成大众的共识和全社会的认同,小团队就成为“大团队”中的一分子。以大局为重,从大目标出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小团队的事业才能变得更为宏大,更为广阔,才能进一步焕发生机,直面任何波折与困难,积聚更大的能量,勇往直前。哪怕是“蚍蜉”,也能撼动“泰山”。    
    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协调性,使得团队协作更具现实和可行。通过科学试验、科学分析、科学搭配、科学规范为团队中每一个人最大潜能的发挥、团队的和睦合作奠定基础,使得这种协作不是仅停留于观念、口头上,而是用制度、纪律、标准、方法使得这种协作长期有效,在日常运行中可操作、可评估。泰罗一方面强调管理者应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根据每个人的性格、表现、能力去发现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最适合他的劳动工具与工种,使每个人担任最适合、最有利、最具兴趣的工作,通过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之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泰罗特别强调通过科学的标准衡量并找到劳资双方、工人与管理者和睦协作的基础。每个人每天的合理工作标准是什么?流水线各个环节如何做到最有效的衔接?如何以合作代替斗争?如何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愉快因素,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他主张以科学的工时研究和动作分析为基础,制定合理工作定额,对工作环境进行科学研究,以确定标准化工具和操作方法,对工人的劳动、休息时间进行科学搭配。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数据不单是标准和制度的基础,也是企业和睦协作基础。没有科学分析,没有生产第一线的充分了解和沟通,劳资方与管理者就不会制订出合理的工作标准,就难以对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搭配,“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把劳资双方联结为一个利益互惠的整体。德鲁克曾评价道“泰罗表明: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更聪明’地工作”。    
    由于有了泰罗,就业的蓝领工人的人数增多,在收入和生活标准上“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数也就越多,实现了共赢。科学管理并不排斥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要通过照章办事,劳资双方、工人与工人之间能严格依据细节流程和标准进行协作,并且各方因为整体效率提高而共同受惠来实现的。“人性化”不是“人情化”,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随意性的管理,不是简单化的说教。通过制度将人们从传统的小农思想意识转变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团队协作意识,消除团体智障。科学管理使得团队凝聚力在科学分工、制度和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提高了整体搭配能力,“人性化”最终也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职业理念七条法则专业主义精神时代(1)

    ○行政职务的空间是有限的,你的行政职务可能会被长期封在一个“涨停板”上;专业化的空间却是广阔的,你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专业化素质却能帮你永远找到新的饭碗。    
    ○扫地也能扫出名堂,小庙里也能成就大事。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钉出?这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硬钻进去。一个钉子有两个长处:一是挤劲,一是钻劲。    
    ——雷锋    
    一切价值都是由专业服务创造的。    
    ——汤姆·彼得斯(美国管理学家)    
    我们进入了一个专业主义精神时代,急需要大批具备职业素质的专业人士。    
    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里曼曾经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名叫“小铅笔的家谱”。一支小铅笔异想天开地开始讲它的故事:“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怎么造出来的。”    
    首先木头来自一棵树,一棵长在北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笔直的雪松。把它砍倒,运到站台需要锯、卡车、绳子……和无数其他工具。这些工具的制造过程涉及许多人和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先采矿、炼钢,然后才能制造出锯子、斧子和发动机;先得有人种麻,然后经过各道工序的加工,才制造出了又粗又结实的绳索;伐木场里要有床铺和食堂,……伐木工人喝的每一杯咖啡里面,就不知包含有多少人的劳动。接着,木料被运进木材加工厂,在那里圆木被制成板条,然后把板条从加利福尼亚州运到威尔克斯巴勒,在那里做成这支讲故事的特定的铅笔。但这还只是铅笔的外皮,那个铅心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铅。它最初是从锡兰开采出来的石墨,经过许多复杂的加工,最后才制成铅笔的铅心。    
    铅笔头上的那一圈金属是黄铜。他说:“请想想看所有那些开采锌矿和铜矿的人吧,想想看所有那些运用自己的技术把这些自然的产物做成闪亮铜片的人吧。”    
    那个我们称做擦子的东西在铅笔制造业上叫“笔擦”。一般以为那是橡皮做的。橡皮只用于结合的目的。起擦除作用的实际上是“硫化油膏”,这东西看起来像橡皮,其实是用荷属东印度群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产的菜子油和硫氯化物化合反应制成的。    
    讲完所有这些,小铅笔最后问道:“有哪个愿意出来反驳我上面说过的那句话:地球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怎样制造我吧?”    
    这个故事形象地向人们昭示了专业化分工在人类生产和进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使人类可以创造出阿波罗登月、“神五”升空这样的奇迹,而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分工,一个人穷其一生,连一支小铅笔也不可能制造出来。    
    成千上万参与制造铅笔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需要铅笔而去干这一行。他们中间有的人甚至从未见过铅笔,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铅笔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不同的语言,信奉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恶——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工作,最终生产一支铅笔。这是如何发生的?亚当·斯密在两百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在专业分工链条中的任何一个角色看起来毫不起眼,常常会被人忘记,但正是他们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专业性工作才创造出如此完美的小铅笔。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说过:“一切价值都是由专业服务创造的。”    
    二    
    人类越是进步,分工就越是精细,专业化程度也越高。随着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专业主义精神成为时代主流。    
    专业化与职业化虽然已成人们随口道出的时髦口头禅,但像其他风行一时的管理用语一样,又大都不求甚解。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表现形式才算是专业化、职业化?    
    专业化就是通过劳动分工,将类型相近的工作统一由具备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来完成的过程。普通的非专业性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从业者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那么专业性人才就完成了向职业化的转换。一大批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出现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职业理念七条法则专业主义精神时代(2)

    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职业化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并不等同于职业化,一个人如果仅仅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只能称之为专业化人才,只有当他同时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并将该职业作为长期的职业追求时,才能称之为职业化人才。    
    一个组织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需要一大批职业化的员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据统计,中国已经有了1800多种职业且逐年增加,社会化大分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地需要专而精的人才,需要对专业钻得深钻得透,而非蜻蜓点水式的“万金油”。受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与职业化教育滞后的影响,一方面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又特别缺乏技术工人之类的专才。唯有拥有了一批立志于所从事的行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员工时,一个组织的竞争战略才会找到实实在在的支撑。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树立岗位的专业品牌,每一个部门都能树立部门的专业品牌,就能缔造一个组织的专业形象。    
    三    
    专业主义精神,首先意味着超越世俗和功利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