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战争风云(上) >

第33章

战争风云(上)-第33章

小说: 战争风云(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鲁特小心翼翼地、用含着恳求的目光非常不安地扫了大家一眼。但是他讲话的时候却很镇静,完全是一副打官腔的声调。“我很抱歉。我不知道我们当中有犹太人。我个人对此不感兴趣,我没有问过,手头也没有这方面的材料。”    
      “我奉命把犹太人区分开来,”党卫军军官说,“我现在必须进行这项工作。”他转向一批美国人说:“请按照你们的姓氏字母排成两行。”谁也不动,大家都望着斯鲁特。那军官又对斯鲁特说:“你这一批人现在归德国武装部队管辖,必须绝对服从战区的军事法令。我提请您注意这一点。”    
      斯鲁特朝候车室望了一眼,显得很为难。瑞士、罗马尼亚、匈牙利、荷兰——已经有好几个国家的犹太人被隔离出来,他们愁容满面,提着皮箱,耷拉着脑袋站着。“瞧,你要是非那样办,你可以假定我们都是犹太人。”他说话的声音开始颤抖。“还有什么事?”    
      拜伦听见他背后一个女人尖叫起来。“等一等。您这话是什么意思,斯鲁特先生?我当然不是犹太人,也不愿被人看作犹太人,或当犹太人对待。”    
      斯鲁特转身气冲冲地说:“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一视同仁,扬太太,我是这个意思。请你跟我合作……”    
      “谁也不能把我当犹太人看待,”另外一边一个男人的声音说,“我也不准备花钱买这个称号,很抱歉,莱斯里。”    
      拜伦听出这两个人的声音。他回过头去看见党卫军军官对那个女人说:“是的,太太。请问您是什么人?”    
      “克莱扬,伊利诺斯州芝加哥人,你当然能肯定我不是犹太人。”这个干瘪瘦小的女人,年纪六十左右,是美国电影发行公司驻华沙办事处的簿记员。她吃吃地笑着,眼睛不停地溜来溜去。    
      “那您能帮忙指出你们这些人当中哪些是犹太人吗,太太?”    
      “啊,不行,谢谢您,先生。那是您的事,不是我的事。”    
      拜伦料到她会这样。他更担心的是那个男人,他是退伍军官,名叫托姆斯坦莱,他曾经向波兰政府出售过重型机器。斯坦莱始终深信所谓希特勒是伟人,以及犹太人咎由自取,等等。    
      党卫军军官先问过斯坦莱的姓名,然后像跟普通人交谈一样,对他说:“请你告诉我,这批人里谁是犹太人?一定要等我知道以后,你们这批人才能离开。看起来你比你的代办更明事理。”    
      斯坦莱活像一只老火鸡,垂着双颊,耷拉着喉核,长着一撮灰头发。他脸红了,清了好几次喉咙,把手插到他那件棕色和绿色相间的花哨的运动衫衣袋里。美国人都看着他。“好吧,朋友,我会告诉你,我愿意跟您合作,可是,据我知道我们这批人里没有犹太人。”    
      党卫军军官耸了耸肩,朝每个美国人看了看,然后盯住马克哈特雷。他伸出两个手指弹了弹。“你,不错,你,打着蓝领带的,到这里来。”他又弹了弹手指。    
      “站着别动,”斯鲁特对哈特雷说。然后又对军官说:“我要知道你的姓名和军阶。我对这种手续提出抗议,而且我警告你,如果这一事件仍然继续,其后果将导致我国政府提出书面抗议。”    
      党卫军军官指着候车室,振振有辞地说:“其他国家政府的官员都跟我们合作。这是你亲眼看到的。没有什么可抗议的。这不过是遵守本地方的规定。喂,你叫什么名字?”    
      “马克哈特雷。”他说话声音相当沉着,比斯鲁特还要镇定。    
      “马克哈特雷,好。”党卫军军官冷冷一笑,笑得很特别,并且狠狠地瞪着眼睛,他这一笑简直像那个波兰士兵,在去华沙路上拼命扯出租汽车司机胡子时的笑一样。“哈特雷,”他又重复说,“你生下来姓什么?”    
      “就姓这个姓。”    
      “是吗!你父母是什么地方人?”    
      “都是美国人。”    
      “是犹太人?”    
      拜伦说:“我认识他,先生,在华沙我们总是一起去教堂。他跟我一样,都是美以美会教徒。”    
      身材高大、银灰色头发的牧师站在克莱扬旁边,用手指摸着牧师服的衬领。“我可以证明这一点。哈特雷先生来教堂的时候,是我主持礼拜。马克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党卫军军官不以为然,他疑惑地对斯鲁特说:“这一个肯定是犹太人。我想只要检查一下身体就能……”    
      斯鲁特打断他的话:“这是侵犯人身,我要向上报告。在美国一生下来就割包皮是很平常的事。”    
      “我就割了包皮。”拜伦说。    
      “我也割了。”老牧师说。    
      候车室里其他国家分离犹太人的工作都已经结束了。人们都看着这批美国人,交头接耳,并朝他们指手划脚。党卫军军官都聚集在门口,只有一个军官身体很结实,但是已经秃顶,黑制服衣领上有金饰,他这时走到这批美国人跟前,把党卫军军官拉到一边,望着哈特雷,嘟哝了几句。军官一句话没说,推开周围的人,走到哈特雷跟前,拿起他的手提箱,打开皮带。    
      斯鲁特厉声说:“等一等,先生。这里不是海关,没有理由搜查属于私人的东西……”可是党卫军军官已经跪下一只腿,把箱子打开,在里边乱翻,把箱子里的东西弄了一地。然后,他拿起一本《新约全书》,在手里翻弄着,露出半是惊异、半是轻蔑的表情,把书递给他的上司。秃头查看了一下,把书还给他,双手在空中一挥。“好吧,”他用德语说,“一百个美国人当中有可能一个也没有。为什么不可能呢?今年夏天会有犹太人来华沙,那除非是白痴。走吧。火车已经误点了。”他说完就走开了。    
      党卫军军官把印有烫金十字架的那本黑封皮的书扔到打开的手提箱里,他用脚踩在这堆东西上,像踩着垃圾似的,很粗暴地朝哈特雷打了个手势,要他把自己的东西收拾起来。党卫军军官又挨个察看每个人的脸,他走到娜塔丽杰斯特罗面前,打趣地盯着她,仔细看了好半天。    
      “呃,你看什么?”她说,拜伦的心往下一沉。    
      “你长得挺漂亮。”    
      “谢谢。”    
      “也挺黑。你的祖先是哪里人?”    
      “我是意大利人。”    
      “你叫什么名字?”    
      “蒙娜丽莎。”    
      “我明白了。你站出来。”    
      娜塔丽一动不动。    
      那军官哼了一声,开始翻阅花名册。斯鲁特马上说:“她是我的未婚妻。我们下个月结婚。”    
      秃头军官在门口大声喊叫,朝这个党卫军军官挥手,这个军官只好无礼地把名册往斯鲁特手里一塞。“很好。你很爱你们的犹太人。你为什么不把我们的犹太人也都收容下来?我们这里多的是。”他又对拜伦说:“你是一个海军军官的儿子,可是你居然替一个犹太人撒谎!那个人肯定是犹太人。”    
      “老实说,他不是,”拜伦说,“我觉得,马克是戈培尔博士那种脸型。你知道,又短,又黑,一个大鼻子。”    
      “像戈培尔博士?好吧。”党卫军军官朝哈特雷和娜塔丽瞪了一眼,哈哈大笑,然后走开了。    
      扩音器里用德语广播:“全体犹太人到餐厅集合。其他人到七号月台上车。”    
      撤退人员朝漆黑的月台拥去。剩下为数不多的犹太人回到餐厅,一群穿黑制服的党卫军把他们围起来。    
      德国兵在火车旁边把人群拦住,让外交人员先上车。    
      斯鲁特喃喃地对拜伦说:“我去找一间包房。你在窗口找我。带着娜塔丽、马克,尽可能带上格林维勒牧师和他的妻子。”    
      不一会儿,拜伦就隔着滚滚的蒸汽,看见斯鲁特在灯光暗淡的车厢里向他招手。拜伦领着另外四个人一口气冲到车上,找到包房。    
      “谢谢,”等大家都坐定,斯鲁特轻轻关上门,哈特雷小声说。“万分感谢。感谢大家。愿上帝保佑你们。”    
      “莱斯里斯鲁特是大丈夫,”牧师说,“你表现得很高尚,莱斯里。”    
      “很高尚。”娜塔丽说。    
      斯鲁特畏畏缩缩地朝她看了一眼,笑了笑,仿佛不相信她讲这话是认真的。“那是因为我完全站得住脚。你知道,他们在坎托洛维茨教堂就想从我这里弄到这个材料,但是没有成功。他们从别人那里都弄到了。因此那边的分离工作才进行得那样快。可是,你怎么忽然想出开蒙娜丽莎这样一个玩笑?”    
      “这可是非常冒险。”牧师说。    
      “简直是白痴。”哈特雷说。尽管走廊上说话的声音很响,他们讲话的声音仍旧很低。静止不动的火车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并且叮当作响,车厢外面的广播喇叭正在用德语大喊大叫。    
      “那拜伦开的戈培尔的那个玩笑呢?”娜塔丽轻蔑地撇嘴一笑说,“我想一定是很高明的了。”    
      “你们俩看来都不明白,”哈特雷说,“这帮人都是刽子手。刽子手。你们俩都还跟孩子一样。”    
    


第二部第13节 德国武装部队

    格林维勒牧师说:“哈特雷先生,我不相信这种说法。我了解德国人民。现在残酷、不公平的制度强加在他们头上,有朝一日他们会把它推翻。本质上他们是好的。”    
      “去斯德哥尔摩吧,”娜塔丽说,“我懂得一件事情了。我对柏林不再有任何好奇心了。”    
      “你首先得把你的护照要回来。”哈特雷说。他那愉快的面孔上刻下了一道道饱经忧患的皱纹。这个无家可归的犹太人穿着一身美国运动衫,显得特别苍老,老得不像样子。    
      火车哐啷一声开动了。拜伦于是掏出那只黄信封。一页德国武装部队的公函纸上,用英文写着电文:知平安甚慰速来柏林父。    
    一长列火车在一片腾腾的白色蒸汽中,鸣着汽笛,隆隆地缓缓驶进弗列德累彻斯特拉斯终点站。罗达紧紧抓住维克多亨利的胳膊乱蹦乱跳。送他们到这里来接从科尼希斯贝格开来的列车的一位穿制服的外交部官员露出微笑。帕格发现他在笑。“我们已经有一年多没见到我们的孩子了。”他压倒一片嘈杂的火车声,大声喊道。    
      “是吗?那可是大喜事呀。”    
      火车停了,人们纷纷下车。    
      “我的天!”罗达喊道,“那个走下踏板的是他?那不可能是他。那简直是个骨头架子。”    
      “哪儿?哪儿?”帕格说。    
      “不见了。就在那边。啊,他原来在这儿!”    
      拜伦栗色的头发又长又卷,乱蓬蓬的,苍白的脸上颧骨高高突起,眼睛显得又亮又大。他笑着挥手,可是,一眼看去,父亲几乎认不出这个尖下巴、面颊塌陷、衣服穿得很寒伧、举止随随便便的年轻人来了。    
      “是我。是我。”他听拜伦喊道,“您不认识我了吗,爸爸?”    
      帕格拉着罗达的手,朝拜伦奔过去。拜伦喷出一股酒气,他紧紧地拥抱了父亲好半天,用两天没有刮过的胡子扎着他的脸。随后他又抱着母亲吻了吻。    
      “该死,我头都晕了,”他讲话总是突然迸出来,很像罗达,但声音却是很粗的男中音。“他们在车上简直把我们当成要上市的猪了,拼命填。我刚吃完午饭,喝了三种不同的酒。妈,您显得真漂亮。简直像二十五六岁。”    
      “你可是像个鬼。干什么在波兰到处跑?”    
      那个外交部官员扯了扯拜伦的胳膊肘。“您当真觉得对你们不错吗,亨利先生?外交部纽斯多特博士。”他说着,咔嚓一声把脚跟一并,脸上堆着皱纹笑了一下。    
      “呃,无可非议,先生,无可非议,”拜伦说着,哈哈大笑起来,“不过那只是我们离开华沙以后。在华沙可是暴行。”    
      “啊,那是战争。我们希望您把对待您的情况写一个短短的意见,在您方便的时候交给我们。这是我的名片。”    
      莱斯里斯鲁特脸色发灰,显得很苦恼的样子,两手拿着许多证件,走过来向维克多亨利自我介绍。“我很想明天去使馆拜访您,先生,”他说,“等我先把事情弄出个头绪来。”    
      “随便什么时候来吧。”帕格亨利说。    
      “不过让我现在就告诉您,”他临走的时候,扭头对他说,“拜伦确实帮了大忙。”    
      纽斯多特博士很客气地强调说,拜伦现在可以由他父亲进行监护,过后再去领证件;或者由他亲自替拜伦办好,然后把证件送到亨利海军中校的办公室。“啊,”纽斯多特博士说,“这既然是儿子来跟父母团聚,再搞那套繁文缛节就太不人道了。”    
      汽车驶往绿林区,罗达坐在儿子身边,挽住他的胳膊,一边抱怨他脸色太可怕。拜伦是她的心头肉。罗达在医院头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想到拜伦这个名字,当时他还是个很瘦的婴儿,一张三角形的面孔上一对蓝湛湛的大眼睛直眨巴;即使后来长胖了,但一看就知道是个男孩。她觉得这孩子很有男子气,富于浪漫气质。她本来希望他成为作家或演员;她甚至掰开他那红红的小拳头,寻找能成为作家的“三角纹”,她不知从什么地方看到说,孩子生下来看手纹就可以预卜未来。拜伦并没有成为作家,但是她认为,他确有浪漫气质。她暗暗地同情他拒绝考虑担任海军职务,甚至同情他学生时代的懒散习惯。她从来不喜欢帕格给孩子取的“勃拉尼”这个小名,它有一股海水的味道,好多年后她才叫他的小名。拜伦心血来潮,突然跑到哥伦比亚去搞艺术,这使帕格很失望,她却暗暗高兴。华伦真是亨利的后代,用功读书,会开汽车,做事有始有终,在学校是优秀生,很注意军官的军阶,而且一步步地去追求它。她觉得,拜伦却像她自己,本质很好,因为梦想不曾实现而苦恼,甚至自暴自弃。    
      她发现他鬓角上的伤疤,大吃一惊,用手抚摸它,问是怎么回事。他于是开始讲述他从克拉科夫到华沙的这段冒险旅行的经历,中间不时地打断话头,惊叹街上看到的景色:垂直插在腓特烈大帝塑像周围的许多面红卐字旗;一队希特勒青年团团员身穿褐色衬衫,打着黑领巾,穿着黑短裤,招摇过市;一群修女骑自行车经过腓特烈大街;公园里的露天音乐会;正在转圈的旋转木马。“完全一派和平景象,不是吗?真是风平浪静极了!爸爸,战争情况如何?华沙陷落了吗?盟军害怕了吗?德国人是空前的撒谎专家。”    
      “华沙还在坚守,但仗实际上已经不打了。关于和西方媾和则众说纷纭。”    
      “确有诚意吗?已经实现了吗?我的天,你要不要上咖啡馆看看?五百个柏林人当中你简直找不到一个不是在咖啡馆里吃酸面点心,喝咖啡,说说笑笑。当一个柏林人可真不错啊!我在干什么呢?想起来了,正好节骨眼上水泵坏了,螺旋桨的皮带也断了。头顶上德国飞机就没有断过。新娘歇斯底里大发作。我们离最近的市镇还有二十英里。离开这里一英里多路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