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

第13章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13章

小说: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卷为宝宝的健康加加油——教育从出生开始

        有专家说:爬就是健康。因为宝宝的爬行要动用他的四肢,而这种活动又增强着由三亿神经细胞组成的两个脑半球互相联系的途径。爬得早的孩子,一般走路也早。因为这种运动方式会使整个脑部“串联”起来。    
        美国的婴儿,从他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就备受尊重和“抬举”。大人们想着法儿鼓励他、夸奖他。记得我的大外孙出生后,是被医生捧到女儿的身上,让女婿上前剪脐带的。这个“剪脐带”的接生程序竟然像举行什么仪式一样隆重。当女儿看到儿子后,笑着说:“哎哟,果然是蒜头鼻子,像他爸爸”时,医生就夸赞婴儿,说:“瞧你多棒啊,连鼻子都知道朝哪个方向长,如果不像你爸可就麻烦了。”逗得女儿女婿哄然大笑。然后就给婴儿擦洗、称体重、量头围、胸围、身高等。接着是打预防针、摄影师录像。当护士把产妇推到住房时,房里的电视屏幕上已出现了新生儿稚笨的蠕动。经过摄像师加工过的图像既清晰又有艺术效果,再配上音乐,更美化了宝宝。交上20美圆,新爸妈可以带录像带回家。    
    此后,便是两三个礼拜到医院检查一回。除了护士来称体重、量头围、胸围、身高和打预防针外,医生还要听心脏的跳动、数脉搏的次数、翻眼帘、摸肝脏、看牙龈等。再以后是一两个月来检查一回,并且要给出婴儿的发育状况卡,上面写明宝宝的头围居全美国同龄婴儿的百分比位置,身高居百分之几等等。让做父母的清清楚楚,知道你的孩子在发育排行榜上是居中还是居上。体检的次数随着孩子年岁的增大,逐渐减少。    
     那么,对于初具人样儿的小不点儿来说,除了让他们吃好、穿暖,得到爱心呵护外,怎么开展教育呢?美国专家们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婴儿的视、听、味、嗅、触五种感觉能力,让这五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谐、健康地齐头并进。    
     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习会的主任珍妮特·多曼认为,婴儿出生,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的感觉系统远非完美(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会试着想:我在哪儿?怎么回事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因为他看不见,听不到,感觉能力又不很强。这时,父母的工作便是提供足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按照中国人的一般习惯,常把孩子安放在一个色调柔和的环境里,怕他受到刺激。珍妮特认为,这对孩子简直是灾难,因为婴儿需要看对比明显的东西,需要看轮廓鲜明的图像,需要看黑白对比的事物。    
    也许是受这种育婴观念的影响,美国儿童用品市场上卖的婴儿床琳琅满目。除了床边的木栏上镶有红、白、黑、黄、绿等彩球外,周边还围一圈儿布围栏,布围栏的图案和色彩也特别艳丽。玩具上面都标有使用孩子的月份,供一到三四个月的孩子使用的玩具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我最欣赏的一种是吊到屋顶,孩子躺在床上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的玩具。这玩具挺简单,是个和屋顶平行的圆圈儿,圈周围栓着红色的小熊、蓝色的小驴、绿色的小鸟、白色的小猪等,大人一拧发条,随着音乐的响起,小动物就转圈儿追逐起来。我的两个外孙都是在它们的引渡下走出蒙昧期,然后“哦、哦”地主动与小动物们打招呼的。外孙们的玩具,除了头顶吊的,还有脚底蹬的。有一种简易电子琴,被安装在一个软软的大红棉布袋里。把它立在床栏边孩子的脚能够着的地方,宝宝的脚一踢腾,就蹬响了琴键。这时伴着音乐响声,还有亮亮的红绿灯闪闪发光。这种玩具除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外,还有触觉的刺激。久而久之,培养了孩子的条件反射,他觉得好玩儿,就反复踢腾。这便是“启蒙教育”的反馈。美国专家认为,智慧的妈妈应该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课堂。比如你在家里喂奶时,就要教宝宝吃奶奶,吃奶奶。你的手可以轻轻挠挠他的小脚,说挠痒痒,挠痒痒。你给他穿衣时,嘴里要念叨,伸伸胳膊,穿上衣服;伸伸腿腿,穿上裤裤;伸伸脚脚,穿上袜袜。如果你推宝宝出去晒太阳,强烈的阳光刺了宝宝的眼睛,你就要及时给宝宝介绍:大太阳,阳光强,刺了宝宝的眼睛,不好受。有风吹来,宝宝打个喷嚏,妈妈就要对宝宝讲清楚:风儿来了,树叶被吹得沙沙响,宝宝被吹得打喷嚏呢——啊—嚏!走到树林里,妈妈可以从地上拾一片儿干净的树叶,送给宝宝。你千万别以成年人的尺度衡量他,以为他什么也不懂。他会举起来反复地观察它,辨认树叶的形状和颜色;他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它,尝尝树叶的软硬和味道;或许,他还会用另一只手来配合,撕开它,弄碎它,听听响声,试试自己的力气,从而发现这玩具不堪一击……在这些看似稚嫩的动作里,我们的小宝贝已动用了他的判断、推理等思维,也就是动用了他全部的脑细胞,这就是婴儿的学习,也是婴儿的运动。他们的脑细胞使用得越多,就会越发达、越灵便。    
    似乎有一种约定俗成,不论哪国的家长们带孩子都侧重于“摇”。在我的记忆中,当我三四岁时,奶奶还常常摇着拍我睡午觉。我国南方摇床、摇篮更多些,相应产生了动听的摇篮曲。美国小孩人人有小推车,常被妈妈们推着逛商场、去游乐园。从躺到坐,都在摇动中度过。据得克萨斯州的露思·赖思博士在控制实验中证明:花一刻钟的时间来摇动、抚摩或轻拍婴儿,每天只要四次,将会极大地帮助他发展协调运动以及学习能力。有时我便胡思乱想:民间传说我国南方人比北方人中聪明的多,是不是因为南方婴儿睡摇床、摇篮多,北方婴儿睡土炕多呢?据说通过轻摇的手段使婴儿获得定期的前庭刺激,婴儿的体重增加较快,视觉和听觉也发展较早。而前庭系统对脑的正常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六七个月之后,婴儿表现出爬的欲望,家长就要积极支持他、鼓励他。这话听起来谁都能认同,事实上,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的具体操作却大不相同。笔者在美国洛杉矶期间,亲眼目睹了中国婴儿和美国婴儿“爬”的能力的差异,不禁大感震惊。我的二外孙丁丁,在满月时曾被誉为UCLA大学村一号种子(体重第一),按说发育状况首屈一指了,但到该“爬”时,他的能力与美国人的孩子就差远了。有人说可能是遗传因素,事后反思,症结还在于家长的育婴观念。中国家长珍惜宝宝总是表现于怕冷怕热、怕脏怕碰,是一个“怕”字当头。孩子想在院里的草坪上爬,怕潮;孩子想在屋里的地毯上爬,怕脏。只圈定他在床上爬,还怕他掉下来,四周围堵了枕头,这样他的用武之地还剩多大呢?我对门一对年轻美国夫妇,却常把他们的孩子像抓小鸡似的拦腰一拎,扔到院里的草坪上,让他爬;提回家里,放在地毯上,任宝宝信马由缰。一旦发现了孩子的进步,就拍手叫好,加油鼓劲儿。那孩子还不及我的二外孙大呢,可是人家却爬得早,走路也早。每到节假日,游乐场被太阳晒得滚烫的沙坑里,树荫下又凉又潮的草坪上,海滨湿湿的泥沙里、浅水里,到处爬着、滚着、跑着、跳着美国人的孩子(在海边,我三岁的大外孙好歹不离大人的怀抱,怕湿鞋)——眼睁睁地看着人家的孩子骨骼比我们的硬,运动能力比我们的强,实在不能不叫人深思。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对孩子限制太多、呵护太多。    
    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他们不把孩子当成软弱无能的心肝肉,而是当成天生的小精灵、勇敢的冒险家。他们这样理解孩子的爬行:当婴儿向前移动时,就是尝试着探究这个世界。在地毯上爬,他会触碰到沙发或茶几,难免轻轻磕碰一下,别管他,这对他来说是经验。他想一想,就会停下来,琢磨这是什么庞然大物,挡了我的去路。这时,如果他还想前行,那一双小眼就停止无目的地游移,而集中考虑要不要绕路……    
     这样,婴儿的每次爬动都将启动他的视力和智力,看明白要去的方向,并使两眼注意力集中、一起使用。他不断地集中两眼视力,视力就会越来越好(视力也像刀,越磨越锋利)。    
     有专家说:爬就是健康。因为宝宝的爬行要动用他的四肢,而这种活动又增强着由3亿神经细胞组成的两个脑半球互相联系的途径。爬得早的孩子,一般走路也早。因为这种运动方式会使整个脑部“串联”起来。    
     在婴幼儿时期,运动就是学习。    
     事实证明,有不怕潮的父母,也就有不怕潮的宝宝;有不怕脏的父母,也就有了耐感染的宝宝。美国人的孩子一般是耐冷耐热耐磕碰,中国人的宝宝(尤其是让奶奶、姥姥带的)一般是“捂”得多,易伤风感冒。 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换换育婴观念,为宝宝的健康加油、再加油呢?


第三卷美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    
    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实并不“全面”。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某重点中学接手重点班的语文课,班主任给我介绍了一位每年都被评为“三好生”的女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这女生特要强,即使考了99分,也要为丢掉的那一分懊恼、哭泣。我当时立即就联想到自家的孩子不争气,考上八十多分就心满意足,于是以该女生为榜样,把自家的孩子狠狠训了一顿。语文课上,果然感受到这女生的厉害,你要求到什么高度,她都要攀上这高峰。人人都说是“清华”、“北大”的苗子了。谁知那一年高考中的理科数学试题特别难,从考场上下来,那女生简直哭得唤不起斗志,班主任连哄带劝,好不容易才送上考场继续考试。就在那时,老师们就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在关键时刻“差一点什么”(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承受力)。当然,这不是学生的过错。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从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过渡,似乎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桥梁。到底该怎样做?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素质教育。    
    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在这一系列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心理素质的几要素: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社会”沃土中滋生旺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 自尊和自信,又被美国人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也就是根系中扎得最深的主干。因此,美国人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他们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把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    
     美国人碰了面,遇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般是先与孩子打招呼,而且,特别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还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如果孩子画兔子画成了老鼠,便夸他有想像力,让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败、沮丧。如果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给孩子,家长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时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力、自主的权力。孩子如果做错了事,家长也不会横加训斥,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出引导和说明。或者在另一个场合,孩子在同样的境况中又表现良好时,加以表扬、鼓励。美国人更反对人前教子。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会被人看做是没教养,是父母的“犯罪”。因为这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奶奶、姥姥们到美国带孩子,常常感到不适应。比如:我的大外孙玩着一个别人刚送的新鲜玩具,小外孙也想要。当姥姥的往往是袒护小的,随口就命令:“牛牛,让弟弟先玩一会儿。”牛牛如果不肯,姥姥就正色教育他:“你是当哥哥的,要让弟弟!”如果他还在兴头上仍然不肯,姥姥就难免强制执行。其实,即使你不“强制执行”,从开头就犯了错误。家长不能命令孩子让步,让他做不情愿做的事。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那么两个外孙发生争执时怎么办呢?女儿教给我,每逢这时,你就给他们定个“规则”,比如数数。规定数到二十下,这玩具的主人就得换一换。孩子的着眼点转移到(One、Two……)遵守规则上,也就不存在“强权”剥夺他权利的意味了。〖KG)〗 相反,表扬和鼓励的话却常常得挂在嘴边。只要孩子表现出优点和长处,家长就以积极的、正面的赞赏肯定他的行为。像“真棒”、“真聪明”、“真能干”、“真漂亮”这类话,就是孩子们的家常小菜了。他们认为,孩子在享受成功中会增强进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    
     美国的家长们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的独立观念:他们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无论父母、老师都没有特权去随意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作为“人”,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而这时,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其次,美国人还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也就是遇到难题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解决的行为方式。有一则发生在我外孙所在的幼儿园的故事,让人很受触动。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滑梯时,小男孩挤了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恼恼地嘟了嘴。这时,老师并没有像“裁判”一样评判谁是谁非,也不说“玩时要当心,谁也别碰了谁!”而是和蔼地问那小男孩:“你知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呢?”小男孩沮丧地说:“因为我挤了她的手。”老师就笑着说:“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试试用个什么好办法,让她愉快起来。”那男孩想了想,就走到那小女孩面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那小女孩不吭声,但脸色好多了。老师便蹲下来,问那女孩:“你感觉好些了么?”小女孩提出自己的要求,说:“我觉得用凉水洗洗手会好些。”老师就赶紧表示赞成,启发那小男孩陪小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