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

第7章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7章

小说: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高三学生看这些节目,不仅可以收获激励,还会获得对他们跨越高考这个“槛儿”的很实用的帮助。    
      比如,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不限文体,给学生的自由度非常宽。但这不等于降低要求,它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其中的创新就要体现独到处,体现个性,体现联想的力度和灵气。高三学生如果闭目塞听,整日钻在课本、复习资料中,何来联想力度呢?    
      在我当语文教师时,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一看作文题目,酝酿片刻,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学生绞尽脑汁,没什么可写的。前者的文章往往观点明确,视野开阔,有独到的见解。后者的文章即使有明确的观点也往往是论据不充分,要不就是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后者看的东西少、读的东西少、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积累不丰富。    
      高三学生备战高考,任务重、时间紧,一般是顾不得看电视的。如果孩子是走读生,早、午、晚三顿饭在家里就餐,那么家长就不妨在吃饭时,打开新闻节目,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放松。同时,家长也可以轻松地与孩子闲聊,巴以冲突发展到什么地步,陈水扁、吕秀莲近日有什么言论。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些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熏陶。  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就拒绝看电视,那也不必勉强。如果你希望他了解些时事政治,就摘选些(或剪辑些)报纸放在他床边,让他临睡前消遣。如果想为他写作文提供些思路,就与他讨论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比如柯受良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驾车飞越黄河,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接着农民朱朝晖向柯受良挑战,两年之后又驾摩托飞越成功,并在壶口瀑布举行了婚礼;后来,又有某青年要骑自行车飞越……可以让孩子谈谈他对“飞黄”的看法。    
    探讨这一问题,必然又引出很多话题。有人会说:朱朝晖飞黄,大长农民志气。有人会说:超越极限,证明生命的价值。有人会说:黄河在断流,你们却飞来飞去,简直是对母亲河的践踏。也有人会说:中国人干什么也是一窝蜂蛮干……    
      如果孩子能把种种论点都想到,就夸他想像力丰富,让他选择最佳角度构思自己的文章。这样在闲聊中就有了作文训练。    
      总而言之,最要不得的态度就是孩子一回家你就赶紧关电视。这样如临大敌,势必造成紧张空气和两代人之间的对立。    
      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尽心尽力,这就是当父母的最佳选择。


第二卷“陪读”潮中的一对母子

    家长与孩子,不要互为精神上的附庸。各自多一些独立意识,看重一些个人价值,或许会杜绝这种糟糕状况的发生。    
      近年来,我所居住的某重点中学家属区,出租房屋成风,一时间房价大有一路飙升之势。原因是房客多,房子少。房客都是本校学生的家长,以高三学生与高考落榜后来复读的学生(俗称高四生)家长最多,他们是来陪读的。据说,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初中时就在学校附近租赁房屋,开始了陪读生涯。他们认为:一、因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怕孩子衣食不适(尽管学校可容留学生食宿),健康受影响。二、因为青春期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出现行为的失控,怕他们误入歧途,走向极端。三、可以随时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落下了,就及时请老师补课。    
      去年夏天高考过后,我的近邻就接受了这样一对母子。那母亲大约是听了邻居们的介绍,知道我的三个孩子都是研究生,并且都出了国。一次,她在小巷里截住我,问我该怎样教育孩子,神情十分恳切。因为是街头巷尾的路遇,一时说不明什么,我也就支吾过去了。不过,我知道了她的儿子是复读生。她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儿子身上了。    
      后来,大约是儿子的功课吃了紧,她也便跟着吃了紧。常常能望见她搬运蜂窝煤、买菜、倒垃圾的忙碌的身影。   今年夏天高考过后,突然看到几个大汉开着卡车来搬运这对母子的行李。小巷里围观者甚众。我便问邻居:“那孩子考上了?”答案却颇叫人揪心:“考完最后一门,就再没有回家,失踪了。”    
      “那妈妈呢?”    
      “妈妈不见孩子回来,便也没了踪影。”    
      “那搬行李的是她什么人?”    
      “孩子的舅舅。”    
      在人们的一片鄃鄅声中,我才知道这位陪读的母亲经济十分拮据。原来,她的丈夫包了“二奶”,甩掉了她们母子俩。她便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她认为儿子能否考上大学,不仅关系着儿子的前程,也关系着她的后半生。她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儿子上大学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孩子若考取了大学,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问那负心汉索要供养费。而且,就如同旧戏文中所唱的一样:子贵母荣。这也就等于替她伸张了正义、昭雪了冤屈。    
      在这所重点高中的家属院里,教工子弟们考上重点大学的比比皆是。这么高的升学率给这位母亲在认识上又形成了误区,她满以为能进入这所重点高中补习,就等于一只脚已迈入了大学的门槛。因此,她便常给孩子加油,要孩子发愤、坚忍、咬紧牙关。    
      至于孩子在遭受了父母离异的打击后,心头有什么阴影,她却一无所知。    
      “肯定是那孩子没考好,觉得愧对母亲,离家出走了。”    
        “那女人或许是到五台山当了尼姑——她好像有过这种念头。”    
      这都是人们的推测,到底这母子怎么样了,谁也说不准确。不过,儿子与母亲再难以直面人生、高考的结果使母子的人生轨迹出现“短路”,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  这种现象颇具中国特色。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前30年,看父敬子;后30年,看子敬父。父、母、子、女的追求目标、人格尊严、个人恩怨、人生价值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假如那母亲对儿子说:“孩子你长大了,该自立了。妈妈想自谋生路,或去嫁人。”那很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    
      今天,由成千上万的望子成龙的家长组成的陪读大军,其声势越来越浩大。这其中有富裕的有闲阶层,亦有变卖了家业的孤注一掷者;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陪读的,也有从城市到农村或从农村到城市的;有单亲陪读的,也有父母放弃职业双双陪读的……    
      殊不知这样一路“陪”下去,看上去孩子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了老师传授的课业,其实是剥夺了他们自己实践的机会,只会使他们的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弱化。    
      家长与孩子,不要互为精神上的附庸。各自多一些独立意识,看重一些个人价值,或许会杜绝这种糟糕状况的发生。


第二卷备战高考——理智的关怀更有效

     一个经常受鼓励的、快乐自信的中学生,一定会比听够了爸妈唠叨、不愿回家的中学生心态好。心态好就容易把苦日子过甜。    
      孩子进入高三,父母往往就着了急。我曾亲眼目睹了一位朋友,偷偷地趴到孩子所在教室的窗外,窥视其子读书的情形。被孩子发现后,母子关系闹得很僵。因为家长的不信任,使孩子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敏感的高中生认为这是向他的自尊宣战。家长这样的关心适得其反。还有的家长是压抑不住自己的不安和焦虑,借关心的形式,把自己的情绪都发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放学回来,刚刚在父母打开的电视机前驻脚,家长就说:“高三了,冲刺阶段,不许贪恋电视了。”某天,在放学的路上,望见儿子(或女儿)与一位女同学(或男同学)相从过密,言来语往,做爸妈的往往又是如临大敌,孩子一进家门,就盘问、告诫、劝说。最要命的是,学校模拟考试分数下来,父母诘问:“怎么又倒退了?某某考多少?人家先前还不如你呢!怎么就被超过去了?”    
      父母须知:这种唠叨和挑剔带给你爱子的伤害,恰如火上浇油,甚至比你的冷漠的后果还要严重。因为失败带给孩子的烦恼本来就困绕着他,你又拿一个超过他的同学来与他比,这等于拔起他心灵中的自信之树,代之以自卑。  唠叨和挑剔有害,过分的呵寒问暖、改善饮食、买营养品也不是良方。后者与前者相似,同样显露了家长内心的不安。而反复的叮咛如“注意身体!一定要放松。考好考坏没关系,明年还有机会”其实是从反面印证了家长的在意和重视。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唠叨。并且,家长的体贴有加,常常使孩子产生负疚和自责的情绪。    
      我在中学教了12年书,带过几届高三学生。不少学生考前的恐惧往往不是来自高考本身,倒是来自无法面对父母的压力。    
      高三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进入紧张的备考状态。班内的空气必然是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孩子感到压力大、心情紧张,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研究发现,适度的心理压力会转化为动力,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复习和备考。当然,紧张和压力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    
      家长的作用在于为孩子营造学习和生活的平静港湾,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使他能从强烈的竞争氛围中走出来,放松紧绷的备考弓弦。所以,有理智的父母总是“内紧外松”,淡化高考的氛围。孩子回家后让他听听音乐,打打羽毛球,或者帮大人上街买点东西。只有张弛有度,才能调节好孩子的心理。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复习、考试的必备条件。    
      设身处地想想,在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的考试制度下,人人都有压力。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此刻就是他们憧憬和向往了十多年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所以,学习成绩优秀的担心圆不了清华、北大梦,学习成绩良好的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进不了理想的专业,中等偏下的又担心上不了本科分数线……患得患失之心驱使他们常常出现情绪的波动。某次模拟考取胜,会使他们兴奋异常,自信心大增;某次突然比自己预想的差得太多,又会觉得自己付出的辛劳不见效果。于是他们在苦闷中对自己的能力发生了怀疑,认为自己不是某某大学的料,自卑感就生发出来。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厌倦、失意和焦虑。    
      要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家长必须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心知肚明。同时,家长首先要减轻自己的心理重负。  怎样才能减轻心理负担呢?说到底,一切负担都来自得失之心。得失之心太重,就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和焦虑;得失之心变成平常心,就会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轻松愉快进入良性循环。    
      首先,做父母的应当很理智地为自己的孩子“定位”。要多与老师联系,知道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会进入哪个档次,超常发挥会进入哪个档次,一旦有闪失,又会是什么情况。这时,你宁可估计得低点儿,也不要不切实际地拔高。为了卸掉身上的重负,也就是减轻得失之心,你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设想出最不理想的结果。无非是今年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明年再考一次吧。晚走一年,既让孩子经受了考验,说不定考上的学校会上升一个档次呢。得失之心一旦抛弃,你会发现,现状本不是那么悲观,因为孩子只是某两门功课拉了后腿,另几门功课还不错呢。只要鼓励他调整一下复习计划,查缺补漏,把较差的那两门狠狠补起来,前景很乐观呢。如果每门功课都能提高5到10分,奇迹就会出现哩。    
      考生本人也是如此。笔者在1963年中考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父母一直灌输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的教导,不自觉地把取得高学历看得如生命般重要。那时的客观环境又差,初中老师领我们乘火车到陌生的考区,好几个乡镇的考生睡在一个大教室里。褥单下面铺着稻草,稻草里蚂蚁、臭虫,不一而足。心情的紧张加上臭虫的惠顾,好多人一夜未眠。本人又是得失之心最重的一个。第一堂考数学,上了考场看着试题茫然不知所向,只听见心咚咚地跳,脑子里昏然一片,手抖得不能握笔,一切都停止了运转。直到时间过去一半儿,冥冥中有“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技巧闪现在脑际,才急急忙忙解出一道题。以此为契机,大脑一下透亮,发现所有的题自己都会做。这才从易到难嚓嚓地演算开。然而,只做了一半多点儿,收卷铃声已经响起了。一下考场就哭,因为平常考试从没像这天这么惨过。老师们是那样把自己当成好苗子栽培,家长又那样抱着希望,真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我以为一切都完了,再不想上考场。这时,带队老师就及时安慰并鼓励我:“即使考不上,你也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再不上考场,就证明你原本没有追求!”听了老师的话,我没有放弃。因为断定自己考不上了,也就没有负担,后面的几门功课反而考得特别轻松,发挥得酣畅淋漓。结果总分还不算太差,被我所填报的高中录取(事后,据参加阅卷的老师说:数学考题较难,能上50分,就有录取希望)。    
      虽然也已经是40年前的经验,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某种程度上,当今考生的压力比起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经验是,凡是在竞赛的场合,都不要想“如果怎样怎样”。踢足球的,着眼点只应在每一个球的处理上;平衡木运动员,注意力应集中在每一个动作上。这才是一个运动员应有的素养,也才能发挥出你的最高水平。  做父母的也要少与孩子讨论“如果怎样怎样”的问题,不妨先努力耕耘,不计较收获。把考时当成平时,平时当成考时,帮孩子紧张而愉快地过好高三的每一天(不计较得失,反而会有大收获)。    
      其次,如果父母中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而且也有较宽裕的时间,你不妨走进孩子具体的复习领域。选择一门你过去学得好的功课,也来个备战高考,体验体验孩子的甘苦。我曾见过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她正是用这种“换位法”把自己摆到了孩子的位置,不仅使自己融入考试氛围,排除了莫名的忧愁,而且与孩子加深了沟通,帮孩子理出了复习头绪,使孩子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    
      她认为,除了得失之心以外,高三学生之所以容易产生苦闷、紧张、焦躁的情绪,还在于掌握知识不系统,思维不条理,复习起来“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就比如语文,涵盖古今,囊括中外,怎么复习,茫无头绪。    
      她通过分析高考信息(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有关考试的讲话以及近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大致预测出当年的试题走向,和孩子一起研究、讨论。    
      (一)作文命题很可能有三种形式:A、热点类话题,比如时尚、生命科学、环保等。B、材料作文:给一段文字,不设主题,不限体裁,自由发挥。C、具有开放性,又有一定限制的话题。比如中国球员走出国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