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女性-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美女的服饰 或许是因为性别的缘故,我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尤为敏感,竟默默地为她们而喜、而忧、而乐、而叹。比如,一个肤色糙黑、粗布蓝衫的农妇从身边走过,她那干燥枯黄的发髻中隐隐露出一截桃红色的绒线绳,遮遮掩掩地跳出一丝亮色;比如一群穿着露脐短装,脚蹬十几公分厚底鞋,头发染成金色、红色、褚色的女孩,咧开抹了紫黑唇膏的嘴,夸张地、豪迈地喧闹;比如在旅途中,偶见一位浓妆艳抹、举止粗俗的少女与一位端庄娴静、灵慧含蓄的姑娘坐在一起;或者发现儿时的好友原本秀丽甜美的脸庞已被生活剥蚀得疲惫、冷漠、干枯……甚至女人们胡搅蛮缠的争吵,善良温柔的微笑,贬辱丈夫的尖刻,忍气吞声的哭泣,无怨无悔的痴情,追名逐利的轻浮,以“女”自居的慵懒,越出“女”字的沉重…… 9年前,我曾认真地探查和追溯中国女性数千年屈辱与风流的历史足迹,那是因为在医院里遇见一个长相俏丽的女孩,因为多次“人流”而子宫破裂,在众人鄙夷的眼光下痛苦地哭泣。这个画面搅动了我记忆中逐渐褪色的有关女人的碎片: 儿时,外婆几乎每次洗脚,都要伸出她那双小指折曲的脚重复她的故事:“从前,女伢儿五六岁时都要缠小脚,大脚婆是嫁不出去的。我当时熬不住痛,又哭又闹,缠了三天就放开了……河对面的阿四婆婆真正一双三寸金莲呐,可惜做了小老婆。” 那时,后弄住着一个穿碎花布旗袍的漂亮女人,大人们都说她是狐狸精,说她嫁了两个老公都生病死去了。有一次,我们好奇地看她用烫红的火钳卷头发。她和善地微笑着,起身拿来一把糖分给我们吃。有一个男孩突然把糖扔在地上,说:“你是狐狸精,我们不要吃你的糖!”——至今我仍然记得那张美丽的泪水滢滢的脸。 “文革”中,我的同学的父亲被关起来了,她妈妈每月仅二十八元生活费,要养活三个孩子,更难以承受的是失去人格尊严的屈辱和随时会被提审、挨打和交代丈夫的罪行。但是印象中,这位母亲总是沉静地默默地面对一切,一家人异常平静地度过了那个年代。 …… 此后,我曾写过《女人的坚韧》、《女人的旖旎》、《女人是美丽的一半》等散文,并关注和描绘了女鞋匠、女商人、女文人、下岗女工、外来妹等,我发现我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女性。 女人善于用心灵去感应生活,她们往往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以特有的柔韧与执着去修补生活的残缺,滋润日子的贫瘠。
第一部分:女性的屈辱与苦难美丽是女人的一半(2)…(图)
枉自凝眉 不少原本在丈夫面前娇憨柔弱、小鸟依人的下岗女工,在经过短暂的失落、忧烦和哭泣后,实实在在地面对生活。她们尝试着卖水果、当保姆、做钟点工、去个体餐馆洗菜端盘子乃至联合姐妹们开办家政服务公司,从不敢骑自行车上街的弱女子也磨炼成蹬着三轮货车、自信地在风雨中奔波的创业者。她们没有像有些男人那样怨天尤人,喝酒发牢骚,被挫折击垮,她们比男人更有坚韧的耐力和信心去取得成功。 一位丈夫病逝、家境贫寒的妇女,靠糊(粘贴)纸盒子为生,当时糊一只盒子得一分钱,她没日没夜地干着,连起身上厕所也几乎是跑着去。就靠糊纸盒,她把三个孩子都送入了中专、师范大学。这位妇女是我的同学的母亲,至今我还记得她那善良谦恭的眼神和那双泡在浆糊盆中红肿的手以及她们家昏暗的灯光下叠堆到天花板的纸盒。 妻子细心持久地守候已变成植物人的丈夫,她抗住了巨大的灾难,坚强地担起了所有的家庭重担,并且以始终不渝的爱和善良淳厚的本性,不断地与丈夫诉说,为他活动肢体……沉睡半年的丈夫居然苏醒,开始康复!——这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妇女。 亲眼见过一位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肢体萎缩、面貌怪异的脑瘫孩子,教会他发音、认人。直至母亲年老体弱,她还是以超人的力量,为体魄硕大的瘫儿洗澡喂食、练习说话,永不放弃。 …… 坚忍是一种心境,亦是一种自信支撑着的稳定的心态。平日里,女人们爱美、爱哭、爱说、爱洁净、爱面子、爱争强好胜……;而在灾难面前,女人们却又往往表现出比男人更沉稳、更坚忍、更能适应生活的变故,更能爆发超越人的极限的潜能。只要稍稍留意,你会发现一对对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七八十岁的老夫妻,无论是家居、旅行或是病痛、有难时,大多是柔弱的妻子安慰着照料着丈夫。她们平静而坦然地承受贫困,承受病痛,承受孤独,承受误解,承受灾难,衰弱与白发下坚守着柔韧而健壮的爱。 美国“女性心理与形象咨询中心”董事长斯普兰妮女士在接受《妇女杂志》采访时说:“此生只想做个好女人。”总觉得能优秀地创造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多元化角色,并且维系长久弥坚的爱情生活,始终以温馨优雅、内守沉思而又风情万斛的形象演绎一生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如果女人不坚守女性特质,衍变成只是一些具有生殖能力而不长胡子的男人,那对于女人或男人来说都是一种悲哀,因为即使智慧才华出众、颇具事业心的女人,她的愿望也只能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而绝不会希望成为成功的男人。 也许,这些就是我再一次追溯中国女性数千年屈辱与风流的历程的缘由。 智慧是升华风姿的尤物,一个女性拥有的智慧等级越高,个性美与性别魅力也更为瑰丽,这就是新时代的智慧美人。期盼这本书能滋润中国女性的智慧美。
第一部分:女性的屈辱与苦难男尊女卑(图)
(一)初民时期的女性崇拜 在人类早期社会,妇女被认为是人类繁衍的主要生产力量,“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以母系血统计算世系,形成母系氏族社会,并对女性存在神秘感,有女性崇拜。这种女性崇拜在原始神话中表现最为明显。 如女娲的神话,最初见于《大荒西经》,原来说的是“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之处”。女娲用她的肠子化作十神,表现了女娲为造物神的地位。后世《说文解字》中说:“娲,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淮南子·说林训》说:“女娲七十化。”《风俗通义》又说女娲抟土造人,成为人的始祖。此外,《淮南子·览冥训》又把炼五色石补苍天、杀黑龙、止淫水、断鳌足立四天之极的神功归于女娲。自此,女娲成为中国远古神
话中一个神通广大的造物女神。 又如西王母神话,西王母的形象最初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司天之厉及五残”,想象成一个凶怪之神。这种穴居野处,蓬发戴胜的原始形象,是原始氏族社会前的形象。后来,西王母的形象又不断改变,在《穆天子传》中,她已怪气全无,成为受人朝拜的女王。在《淮南子》里,西王母成为有不死之药的万能天神。而在《汉武内传》中,又把她描绘成一个容颜绝世的美女了。
还有炎帝神农的三个女儿,据载,她们都是美丽善良又聪明能干的女子。大女儿跟着掌管降雨的神官赤松子学道,成为耕云播雨的女神。二女儿瑶姬为给人们治病而尝百草、品药,不幸中毒,后化为灵芝草。天帝封她到巫山去做云雨之神,清晨,她化为一片五彩朝云滋润万花的嫩叶;傍晚,又化作一阵潇潇暮雨浇灌禾苗。三女儿则化为精卫鸟,每天衔石填海,以百折不挠的毅力造福于人类。 此外,黄帝的妻子嫘祖,她是天上最尊贵、最能干的女神。她创导了养蚕、缫丝,使纺织成为中国女性的专业。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女神,都是美丽、善良、能干和坚毅的,并参与开天劈地的大事,这既反映了在人类社会早期,妇女起过很重要的进步作用,也反映了初民时期对女性的崇拜。
第一部分:女性的屈辱与苦难“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图)
年画美女 自从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后,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 《易经·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就把男尊女卑说成是一个自然法则。天道为乾,地道为坤;乾为阳,坤为阴;阳成男,阴成女;故男性应刚,女性应柔;男子是主动的,女子是被动的。在家庭中,男性是天,女性是地,是从属于男子的,所谓“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白虎通·嫁娶篇》)。以此而论,那么,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诗·小雅·斯干》最后两章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意思是说,生了儿子,要放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裤,让他玩玉器。他那响亮的哭声,光彩闪耀的衣服,都表明他将来高官厚禄,振兴家业。生了女儿,只能用布包起来,放在地上,给她玩瓦(纺锤),她将来只要能操持家务,不要让父母担忧就行了。女子一生下来就不得人欢喜,又生出许多条条框框来束缚女子的个性,使女子处于卑弱地位,甚至许多地方风俗迷信之说,凡不吉不利的风水或征兆,也总是与女性有关。如《汲冢周书》中在说到每年每季的季节应时现象时,有这么一段话: 一、春分之日,元鸟不至;妇人不信。 二、清明又五日,虹不见;妇人苞乱。 三、立冬又五日,雉不入大水;国多淫妇。 四、小雪之日,冬虹不藏;妇不专一。 五、大寒之日,鸡不始乳;淫妇乱男。 这些荒诞的说法竟广为流传,历代因袭。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已成为天经地义,连女子本身也执信不疑,深为己悲,诚惶诚恐地恪守闺训和妇道。且不说广大失去独立人格、处于蒙昧状态的弱女子,就是少数知书识礼的上层妇女也是如此。 汉朝著名的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女诫》,分“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等七篇,分章论述女子行为的规范。她在《卑弱》篇里说:“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不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斋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在《专心》篇中,班昭认为:“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祗,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班昭的《女诫》被历代统治者赞誉为“足为万世女则之规”。
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著的《女论语》,则从“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等十个方面教训女子。她们在自序中说:“(大家)曰,妾乃贤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兼全,亦通书史;因辍女工,闲观文字,九烈可嘉,三贞可慕。深惜后人,不能追步,乃撰一书,名为论语。敬戒相承,教训女子,若依斯言,是为贤妇。罔俾前人,传美千古。” 明朝仁孝文皇后又作《内训》二十篇:“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书前附有神宗皇帝御制序以及自序,刊发臣民。以后,这本《内训》又和班昭的《女诫》、宋若昭的《女论语》以及王相所撰《女范捷录》合刻为《闺阁女四书》,为中国主要的女子教训书。 此后,《女教篇》、《女诫论》、《女儿经》等等女子教训书相继流传于世。中国的女性在重重约束下,无职业,无知识,无意志,无人格,作为男子的奴隶,作为一人专有的玩物,她们有的摧残自己以悦媚男子;有的自轻自贱,背负着男尊女卑的十字架,屈辱地生活。社会以女子为轻贱,有时会产生许多不近人理的恶习,比如,忌讳尼姑。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写阿Q处处被人轻贱,受人欺侮,但是,阿Q在路上看见小尼姑,却可以毫不忌讳地欺侮她,“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是因为看见了你!”阿Q可以迎上去,大声地向小尼姑吐唾沫。不知什么缘故,大家都认为路上遇见尼姑有晦气,而尼姑见了行人,也必然低头贴壁,忍气吞声而过,为什么呢?尼姑因为是女人,而且又是异端,因此尤为不幸。
《双节堂庸训》中,记载一位寡妇的两则轶事。一是她重病缠身,出门去提水,病得举步艰难,邻媪劝她在门前的石条上稍坐一下,她说:“此过路人坐处,非妇人所宜。”坚不肯坐。还有一件事是她生病头晕,曾经将待客的龙眼剥剩下的核煎了喝,觉得晕得好些。后来又发病,她的儿子特地买了龙眼肉来孝敬,她却说:“此可办一餐饭,吾何须如此。”坚不肯喝。这位寡妇不肯坐路边的石条,是认为那石条是许多男人坐过的,女人不能再坐上去;如果坐上去,那么,女人低贱秽恶之体,会给将来过路歇息的男子带来不祥。而她不肯喝龙眼汤,则是认为女人的命贱,不值得用贵重补品来治病。可见男尊女卑对这些妇女的心理伤害是何等深重。 在中国封建式家庭关系中,男尊女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夫尊妻卑。 封建宗法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人始终要服从夫家的意志和权力。作为“三纲”之一的“夫为妻纲”是与父子、君臣之纲并列的,并且,由此在封建家庭中形成若干原则:其一,妻子是用一定的财物聘娶来的,是夫家的财产,要受到丈夫家的绝对管束。丈夫可以打骂妻子,管制妻子。子媳的义务就是服从公婆和丈夫的意志,做好育婴、烹饪、浣洗、缝纫、洒扫清洁等工作,服侍好丈夫和公婆。所以,《说文》解释:“妇,服也。”《尔雅·释亲》解释:“妇之言服也,服事于夫也。”其二,妻子的主要任务是生育子女,延续继承家业的世系。为了保证血缘世系的纯洁,妻子必须严守贞操,受到全家族血亲的监视,生活处于幽闭状态。其三,做媳妇的迟早会有转升为婆母的机会,于是又转过来压迫自己的儿媳妇。依此相袭成风,代代相传。媳妇受婆婆欺压亦成为常事。 二是夫妻间不平等的法律地位。 封建法律对于夫妻家庭纠纷的具体规定是很不平等的。比如妻子不能到官府控告丈夫,否则,与卑幼告尊长一样犯了“干名犯义”罪。唐、宋律对此处徒刑两年。明、清更严,妻妾告夫与子孙告祖父母或父母同罪,仗一百徒三年,诬告者绞。即使是丈夫与人通奸也不能举告。而丈夫却有捉奸的权利,即使当场杀死与人通奸的妻子,也不过是“杖八十”了事。 如果夫妻之间发生相互殴杀,妻子加重处罚,丈夫却减轻甚至无罪。唐、宋律规定凡妻殴夫者徒一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