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9-父母---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精神银行系列丛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祺
我从报上、媒体里不断听到、看见关于男人包“二奶”,婚姻出外遇的事例,我实在深深地为这种关系产生的“结果”而感到担忧,不仅是这些“结果”的自身状况,更重要的是他们社会的一员;他们的周围有一群人会因为他们的“问题”而受害。
真正的美来自内心。——安祺
最真实的美来自于心灵深处,是一个人在言语和行为上所流露出来的自信、自重、自尊、自爱,也是一个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对生活的乐趣和享受人生的能力。平衡,是美的要素之一,IQ(智商)和EQ(情商)的平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故事29:李安娜的父亲在新闻单位里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员。父亲从来都趾高气扬地来来去去,从来没有把母亲放在眼里。对家庭的和谐、儿女的教育、对妻子的爱抚更是毫无兴趣,他只对自己的事感兴趣。李安娜是家里的老二,她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孩子,成长在打骂和吵闹中,看到母亲被父亲不断在精神上、肉体上进行虐待。
改革开放之后,李安娜和丈夫小余携手南下,开创了自己的一块田地。不仅买了房子,还把母亲和女儿一起接到南方生活。因为精神银行的严重缺乏,李安娜对孩子的教育也毫无兴趣,把惟一的女儿送进了南方一家有名的所谓“贵族学校”,全日制住校学习,当时女儿才7岁。要安娜为了填补空虚的心灵,每天到各处通宵达旦地打麻将,消磨时间,孩子专由李安娜母亲接送。孩子天天渴望着有跟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接受母爱的哺育,滋补那颗早已受伤的心。李安娜和丈夫的关系也是很矛盾,时而友好,时而冷战,搞得丈夫不知所措,婚姻生活出现了阻碍。虽然经济上过得不错,精神上却是破产的。可悲的是,李安娜的女儿成为这场家庭恶性循环的受害者。
故事30:洪林自述:我父母结婚时,并没有任何爱情,纯粹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母亲从小生活在一个打骂吵闹的家庭,缺少点父爱、母爱。
父亲是个老好人,好说话,没脾气,也许母亲是想从他身上得到一点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父爱而同他结婚的。但婚后好景不长,母亲对父亲动则打骂,稍不如意,但发生家庭斗争。我记得,冬天里放寒假,爸爸是个老师,早晨喜欢睡得迟一些,但母亲起来之后,只要父亲还在睡,她便进屋把他的被子从身上拖下来,嘴里还骂一堆恶毒的话。母亲心理压力大于一般人,在生活中对我们、对父亲发泄,在外面还找男朋友。她跟邻里的一个男人勾搭起来,开始有外遇。后来,父亲发现了,要求离婚,我和妹妹跟着母亲过生活,不久她便跟那个男人结了婚。我妹妹当时才8岁,我12岁,母亲的新丈夫是个精神不健康的人。对我妹妹很粗暴,有时还性骚扰她。我虽然只有12岁,但很早熟,常带着妹妹两边家庭来回跑,我和妹妹恨透了母亲的行为和她的新家庭。但我父亲又老实巴交无能为力,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精神银行充满赤字,从来未存过任何款项,从来都是破产的。长大之后,我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家庭恶痛的阴影,最痛心的是,我和妹妹都有母亲的恶劣的脾气,我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因为我的脾气和恶习而告终。我今天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丈夫。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父母太不称职,还不如没有他们,我若是孤儿,也就没有什么指望。有的时候,我又那么渴望跟父母有良好正常的家庭关系,在恩爱、团结的气氛里生存,让我的下一代也能感受一下温情。我虽然年龄长大,但内心深处比一个孩子还缺乏,更糟的是我还带着伤痕。
给单亲父母的几点建议:
做父母难,做单亲父母更难。千万不要太为难自己。对自己的坚韧和对孩子应尽的每个职责,应加以表扬,做自我肯定。我理解单亲父母家庭的孩子最需要关心和爱,尤其是从母亲那里。
建议1: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惟一的心灵寄托,在生活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能提供足够的工作空间来充实自我。可以从自己现有的工作做起,努力把工作做得比以往更出色,做出一些成绩,做出一些特色,改变自己的现状。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自我价值,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多交几个能理解你,愿意支持、帮助你、爱护你的朋友、亲戚做精神的后备军。
建议2:每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为自己单独安排一个时间跟朋友聚聚或做点自己最喜欢参与的家庭社交活动。不要因此为家庭情况而感受到内疚。如果你不“保养”好你自己的精神银行,你很难在需要的时候拿出什么存款来充实自己,更拿不出来精神资源给孩子用。
建议3:不要把孩子当做“小大人”来看待,更不要把他们当作分担自己痛苦的听众。孩子就是孩子,不要在精神上拔苗助长。
建议4:花时间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不管他们做得好,做得不好,都继续鼓励他们,教会他们做有责任心的人,培养他们享受生活乐趣的能力。
第三章 解决危机单亲家庭(3)
单亲家庭的结构多种多样,大部分是离异造成的后果。有也未婚、丧偶,或被抛弃而形成的。不管是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单亲家庭状况,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困难和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单亲父母有一个共同点:想办法承担起所有的经济负担和家庭责任。这是一个负重极大的精神、心理、现实问题。特别是单亲女性抚养一个男性孩子,单亲男性抚养一个女性孩子,面临的心理、生活、生理的挑战更大、更难。
故事31:新光和丈夫长年分居两地。改革开放之后新光常年在南方城市打工,接济家庭。丈夫在家带儿子,现在已经12岁。几年前丈夫的单位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丈夫便从此成了下岗的失业族,每月要靠新光给家里寄儿子的抚养费和丈夫的生活费生活。本来家庭的婚姻基础就不很牢固,再加上长年分居,新光在南方又找了一个能给自己提供更好更多的经济收入的所谓“大款”,俩人“傍”在一起,一年也不回来看一次。家庭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没有母爱,父亲又专制,无文化,靠打架来控制孩子的行为。特别是父亲发现母亲在南方的新欢后更是把恨和气一起都撒在儿子在头上,在孩子身上子出气、发泄精神上的痛苦。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在校也常常被老师批评、惩罚,不是这个孩子智力不好,这种现象,实在是因为他内心世界极度空虚,精神银行出现严重赤字所造成的。
故事32:强盛结婚15年了,是个电力工程师。妻子是下放时认识的,现在在一家小学当音乐老师。妻子小顾一向想法很多,不安现状,喜欢生活有情趣,喜爱高物质水平的家庭生活方式。80年代末,小顾看见自己老家上海的同学、朋友纷纷用各种方式出国淘金,自己也绞尽脑汁地想出国过把瘾。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方便起见,小顾干脆搬到上海母亲家长住,把丈夫强盛和5岁的女儿丢在北方的家中。到了上海,小顾通过各种关系,在美国找到一个愿意跟自己“结婚”的夏维夷人。小顾通过各种手段,办到了未婚夫妻的签证,瞒着丈夫和家里,于1991年顺利出国。至于小顾怎样办出国手续,老实的强盛在北方一无所知,仍然每天勤勤恳恳的带着女儿过日子。好在他跟父母住在一起,家里有人帮着他照顾女儿的生活、上学。刚开始,小顾的行为还没有对孩子的打击太大。孩子只知道,妈妈老是不回来看她,心里空空的,小顾一去美国就是3年,没有来过信,只打过几次电话。但谁也不知道她在美国生活的真实情况。过了几年,小顾风尘仆仆地回到中国。强盛和女儿很高兴,以主全家又可以团聚了,把几年的精神透支放在一边,高高兴兴地接待了一小顾,想一家人团圆。没想到,小顾却递上了一份离婚协议书给强盛,不仅要跟丈强盛离婚,也要跟女儿“离婚”。
心智——心灵的智商——安祺
一个普通家庭中,通常是做丈夫的做家庭中重要的决定;而妻子或母亲则常常扮演着精神银行的“出纳”工作,对儿女、丈夫的情绪进行保养和付出。
有的家庭中也会有相反的情况,由细心的父亲代替母亲做“软件调试”工作。但母亲的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无人可以代替的,特别是0…12岁的孩子。母亲往往是生活中储备价值观的主要人物。因为我们常常跟她在一起,潜移默化地把她的习惯,对事物、生活的价值面存进自己的心中,在生活中使用。好的价值观帮助我们享受人生,坏的价值毁灭一个人的潜力,阻碍享受生活的能力,事业成功的机会。
当两种任务都不得不落在一个人头上时(单亲家庭情况),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大人调整不好这种情况下,不能良好地平衡自己,平衡孩子们,孩子今后会很难适应“新”生活。更可怕的是,家庭会出现悔恨、恼怒、内疚、不平等等情况。关于单亲家庭的心理、心灵的调整和各种心理、家庭情况的分析和导诱,在以后的精神银行的系列丛书中,我会一一祥细谈到。
给单亲母亲抚养男孩子的几点建议:
1、男孩子在长大过程中需要父亲的影响。没有父亲,做母亲的应当帮助孩子在家庭中找一个有效的男性人物给孩子做榜样,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比如孩子的叔叔、爷爷、舅舅、外公或老师或好友、好邻居,都可来帮助男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男性形象,消除孩子心理上的恐惧、害怕、不安全感,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勇气、有信心、有责任心、有安全感的好男性。
2、如果孩子的父亲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甚至不是一个好人,我建议做母亲的不要在儿子面前贬低他的不良行为,更不要在气头上骂儿子跟他父亲的相似之处。相信我,从你口中说的话,对你的儿子认识自我形象,建立自尊、自爱起着重要的作用。
3、避免跟孩子的父亲发生冲突,打“权力”仗。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孩子的父亲错待了你或欠你的“精神债”太多,不要整天挂在嘴上,让儿子“分享”。讲多了,听多了,孩子就会把它一一记录在脑里,影响今后的生活。
这几条小建议听起来容易,做起来要花大量的时间、耐心、自我克制。以上几点建议虽然是写给单亲母亲抚养男孩子的,同样也适用于单亲父亲抚养女儿的情况,只是女孩子需要注意的事项更多。有些女性,特别是没有丈夫支持的单身母亲,特别喜欢唠唠叨叨,整天抱怨、指责一切,以此来学渲泻心中的痛苦和恼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一个单亲女性来说尤其重要。既然自己已经经受过一次痛苦,就应该找到自己失败的根源往前看。不要让孩子再走老路,再为此承受痛苦。重新调整生活,换一种生活方式。珍惜有限的生命,更要珍惜孩子有限的孩童时代。
故事33:在美国,我有个叫劳伦斯的朋友。有3个女儿,太太对生活厌倦,对劳伦斯更是无兴趣。2000年的一天,她决定离婚,因为她有吸毒的前科,法庭不允许她带走女儿。实际上,她也从来没有想要带孩子。她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住,哪里有心情照顾8岁、5岁、3岁的孩子。于是,劳伦斯便担负起做父母的全部责任。他活得很艰难。每天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上学,小的孩子由妹妹代看;下午,劳伦斯5点钟下班,把两个大孩子从学校里接回家,继续去接小女儿。他拖着疲劳的身体,除了准备晚餐以外,还要帮助三个女儿洗澡,做家庭作业,讲故事,忙到10点左右,他才能有空洗洗自己的脸,甚至连澡都洗不动,就想睡觉休息了。
这是一个美国单亲父亲的故事,也是一个好例子,但现实生活中像这样操心的单亲父亲并不少见。在中国,单项奖亲父亲很习惯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代管(有时也顾不上他们是否愿意),更不想多问孩子的心理情况。还有些单亲父母,只顾自己的事业或忙于自己的新爱情。为了不让自己有痛苦,把孩子丢在脑后,只要不看见他们(孩子),好像那块痛苦就会“忘记”了。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人,特别是孩子尤其不负责任。这种情况不管是在中国社会还是在美国社会都存在。父母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己、对人、对社会的责任心。
珍惜今天的时间,花点时间和精力跟孩子交流,聆听他们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精神银行,给孩子心灵的呼吸空间。
——安祺
第三章 解决危机溺爱(1)
故事34:江大群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音乐家,非常聪明,能力很强。他和妻子只有一个宝贝儿子叫江力,长得跟江大群完全一样。夫妻俩对儿子喜欢得不得了。江大群从小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跟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多以命令的口吻。因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和造诣,大伙儿都崇拜他,也不跟他计较。儿子江力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着父亲江大群的样板儿,到哪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大不已。母亲对此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对儿子的行为百依百顺。有一次,江家要搬家,江大群的几个朋友、学生主动来帮忙。儿子江力破口骂人,吐人吐沫,让这几个朋友、学生很反感。若不是看在他父亲的面上,早就对江力不客气了。而江大群却视之不管,让人费解。
上了小学,江力在学校想称王称霸,但别的孩子不让他。他就开始用骂、打等行为来攻击别人,惹了一身麻烦。老师对江力也是很反感,把江大群和妻子叫到学校。但他们夫妻俩儿都不以为然,觉得是别的孩子的缺点,搞得孩子在学校没有一个朋友,没有同学愿意跟他接近、交朋友,只有回家跟父母玩,加深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大学毕业后,江力在江大群的帮助下,到德国进修学习。在本国有父母、亲戚可以依靠。骂了人,侵犯了人,有老爸挡着;到了另一个世界全部暴露出来了。他花了近5年时间在溺爱所造成的痛苦里挣扎,找到不到自我价值,失去了重心。
我们都知道,到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到一家公司任职,要遵守公司的工作准则、规章制度;到一个国家,要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等等,这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观和另一种的价值观进行统一的时候。如果你仅要求别人遵守你的规矩而从不遵守别人准则和价值观,你就会自然的被别人从社会生活里淘汰。更痛苦的是,你会最终被忽视,无人再想跟你打交道,就像故事里说的江力的类似情况。
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规矩方圆,一个只能活在自己的价值准则,让别人守自己的规矩,而不接受别人的价值规矩的人,很难生存,更谈不上跟人合作。而今天的中国社会由于溺爱所造成的一系列的弊病,已经对社会起着消极的反射的作用。这也是中关村回国发展的老板为什么发愁找不合适的、有质量的工作伙伴和员工的原因之一。这个质量不是指技术能力,而是指心智强、心灵健康、有高度合作精神的工作伙伴,也就是说他们渴望寻找有精神银行存款的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