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卓仗着军多势大,闹得京城内外惶恐不安。这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使他早日毁灭。安排李肃说动吕布,杀丁原,拜董卓为义父。大家拿他没有办法,曹操自愿以呈献宝刀为,刺杀董卓,令大家十分感动。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实际上是一件好事。这一史看不见的手,有意藉董卓的通缉,来抬高曹操的身份,以便号召有志气的英雄豪杰。果然陈宫第一个响应,辞掉现成的县衙不做,情愿追随曹操,共同为未来而奋斗。
一提起曹操,有些人就十分生气,骂他是一代奸雄。有些人同指责之余,又觉得不无可人之处,至少称得上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宦官家庭,使很多人看不起。却能够在军阀兴风作乱中,登上了政治舞台,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给曹操机会,表示上天是公正的。他在何进召集外将进京时,表示反对。看到袁绍据河北,专满意足的样子,相当不以为然。后来又首倡义师,声讨董卓。都是高明的举动,在当时至为难得。
可惜夜宿伯奢家,错杀七、八个人。还要明知故犯,一剑砍下吕翁的头,一句“宁可我负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狂言,注定他一生奔劳累,终久无法安定天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不得不保持活动,在许多人的身上游走,而不敢固定落在某一个人身上。
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神本位的人,喜欢把它称为神。认为神高高在上,成为人们的主宰。必须信仰它、服从它、崇拜它。我们中华民族,相信人本位,认为人只要敬天、事天、顺天,凡事按照自然规律,便可以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和自由意志,成为万物之灵。我们喜欢有天、上天、老天,甚言于匿称为老天爷,来代表自然的规律,显得格外亲切而自然。
现代科学家,把有形有进,看得见的现象,称为显秩序;而将无形无迹,看不见的变化,称为隐秩序。实际上也太过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现代诠释,和易经所揭示的自然哲理,十分契合。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既没有必然性,也不是偶然性。前者出现在“真命天子”身上,非他莫属,也非他不可,就算真的具有这种必然性,结果也不尽相同,可见仍然含有相当的偶然性。后都指“群雄相争”看谁最后能够胜出?即使充满了偶然性,最后推究起来,也有其必然性,似乎一天始便注定某人一定占上风。其他的人,无非都在配合而已。我们最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合起来要,不要分开来看,比较容易看出端倪,做出正确判断。隐秩序不像显秩序那样,具有组织和规矩,它所依赖的,是心意相通,彼此的观念相近,十分有默契。它的弹性极大,好像十分松散,以致被视为缺乏弹性。我们常说“心中有一把尺”,便是指这种隐秩序而言。现代过分重视显秩序,把原有一的这一把尺,给丢掉了。愈来愈多的人,秉持“只要犯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品德愈来愈差。
《三国演义》,颇能兼顾显秩序和隐秩序,把某些隐而不现的部分,也描述出来。我们在时间上,取得安全距离;在立场上,又拥有更为客观的优势。所以对于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做出更多的揣测,旁观者清,从此当时那么多人物的当局者迷,要清醒和多。当然,免不了很多事后诸葛亮式的陈述,还请大家多多海涵。
第二部分 诸葛亮下山
刘备集团,文有孙干、糜竺、简雍;武有关羽、张飞、赵云。按理说人才济济,而且志同道合,目标一致。可惜多年的努力,成果始终不如理想。刘备自认命运不好,所以才枉费心力,经过水镜先生的指点,说明关、张、赵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孙、糜、简不过是白面书生,不够资格经编济世。刘备恍然大悟,决心要礼聘高人。最好当然是王佐之才,自己才有希望完成预期的大业。
依个体户或者小企业来说,刘备集团已经表现得很好。至少令不少同业,刮目相看,但是想要做大做强,则非提升人才素质不可。现在所最需要的,是高级军帅,能够善用关羽、张飞和赵云。听到伏龙、凤雏的大名,刘备真的是心响往之。微求人才,第一种方式是公开征聘,有意者自来登记,这只能适用于一般员工。第二种是请人信介,介绍人信用卓著,所推荐的人优生聘用,适合于中极人才。第三种是多方打听,自己备妥礼品,还要礼貌周到。表现最大诚意,才请得动高明人士。用徒者亡,招之即来的人,大多不是人才,用友者霸,霸气太重的经营者,容易专权独断,有人才也不能用。只有用师者王,能够以老师的身份来礼待高明人士。不但请动了老师,而且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地贡献出来,非常有助益。水镜集团的高级人才。即不会自动前来应征。也不会大力推荐,附上有份量的推荐信函。他们善于布局,造势,使求才的主人,诚心诚意地亲自邀请。特别是伏龙孔明,自此管仲,乐毅,属于顶级军师,当有精心安排。促成刘备三顾茅庐,礼遇有加。将来下山相助,才能够言听计从,尽其所能。
为了造势,水镜集团先让徐庶以的卢妨主,劝告刘备赐予有仇怨的人。试试刘备是不是真的像传说那样仁慈有德?主人甄选人才,人才同样要考验主人。让孔明在应征或面炎时考验刘备,并不妥当。以徐庶来充当考验人,较为合适。刘备既然以仁德为号召,不论是真是假,都必须经得起考验。徐庶敢考验刘备,自己也要有优异的表现。使刘备有信心。自己经得起考验,才够资格考验别人。
诸葛亮下山,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一切按照水镜集团的全球布署,联吴抗曹。把曹操的势,局限在北方。赤壁之战,几乎粉碎了曹操统一南方的梦想。
孔明空降部际的姿态,来到刘备阵营。关羽和张飞自认为刘备的结拜兄弟,老将功劳大,那里肯服这位新来的年轻军师,刘备有了徐庶的那一段经历,知道大力支持孔明,使他好做事。孔明利用曹操兵败,逃走时必定经过华容道,故意叫关羽在那里埋伏,一方面提供机会,让关羽还了曹操礼遇他的那些人情:一方面则让关羽心悦诚服,从此不敢轻忽军师的命令。军师再神机妙算,再获得主人的全力支持,需要一番心思,若干表现,促使旧将新人,能够乐于配合,听从命令。孔明不单是刘备集团的军师,他们一举一动,间接影响到曹操和孙权,属于国际级的高人。刘备集团,能够不断升格。晋身为跨国大企业。孔明的贡献实在很大,不愧为水镜集团首脑人物。
隐秩序看到各种显秩序的表现,社会失序,混乱不堪。民心虽然求安,却求助无门,十分可怜。看到刘、关、张这个气球,所追求的理想,在从气球当中,最为可取。然而,老是这样拼斗下去,很难有所突破。想要给予协助,千思万想,这才委由水镜集团,出面促成。
自古以来,隐秩序由于无形无迹,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能量,有力量却缺乏着力点,以致使不出来。每当要有所作为,发挥隐秩序的力量时,便透过当时最为合适的选,来表现一番。接受隐秩序委托的人,则依据当时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形像、角色、和方式,来发挥应有的功能,达预期的成果。人类最古老的隐秩序代表,当推优义氏,然后黄帝、唐尧、虞舜,同样一脉相承,只是不同阶段,赋予不一样的代号而已。《三国演义》时期,以水镜先生司马向徽为代表,因而称为水镜集团。
隐秩序的原则,其实是互舌变。便是贤能在位,百姓安宁。有德有才的人,居于领导的地位,好好治理人群的事务,使人民安居乐业。按理论显秩序的要旨,更应该如此,地叫做合乎天道、顺应民心,而且自然合理,可惜由于人谋不臧,以私害公。经常说得动听,做起来则偏离正道,令人难以适应。华好有隐秩序在暗中配合调整,才能乱久渐趋为安。现在看到刘备这个气球,逐渐获得大家的注目。正需要引进高级军师,以提升整体力量。无论在预测、规划、执行、改善等方面,都有赖于人员素质的增强。孔明下山,是隐秩序的善意。希望以孔明一人之力,来改变现有的局势!
1.刘备骑的卢马,一跃三丈高,可能吗?
刘备接获情报,知道蔡瑁设计害他,东南山三处都有军马把守,只有西门可以逃走。他赶紧拉著的卢,飞身上马,快马加鞭,单独一个人撞出西门。行不多远,一条大溪拦住去路,而蔡瑁已经引军从后面赶来。在前有檀溪,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况下,所有潜力都可能忽然爆发出来。相信再来一次,任惩刘备怎么鞭策、呼唤,的卢也跃不上去。这种只能一次,无法重复的事情,我们把它称为如有神助,意思不可能再有第二次同样的情况发生。人们骑自行车,忽然路变得十分狭小,好像是独木桥似地,两旁又是烂泥巴,眼看着根本过不去,非跌倒不可。结果身子一晃,手脚一阵忙乱,居然安全通过,真是如有神助,得庆幸不已。刘备当年飞跃檀溪。同样是如有神助,只不过比骑自行车更神一些。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过分惊奇。
一个人只要决心坚定,非造成预期使命,绝不罢休,往往会有这样的遭愚昧备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令番死矣!如果因此而下马受擒,或者游泳逃生,大概已经天从人愿感染的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的卢从水中跃起,竟然一跃三丈,真是不可思义。最要紧的,是刘备的强烈求生意愿,救了他自己。这种意愿,如果是大公无私,完全为了公事。往往更加灵验,产生相像不到的结果。
2.刘备为什么那么相信水镜先生,产生什么后果?
刘备的一生,桃园三结义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现在九死一生,惊魂未定,遇见水镜先生,从此改变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一生当中总有某些转折点,表示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如果能够把握时机,调整方向,做好合理的调整,那就叫做幸运。
有了如有神助的经验,而且记力犹新,这时候把原来平常的状态,看成非常的神奇,实在是意料中的事情。
牧童骑牛吹笛子,在乡村是常态,刘备却成感叹吾不如也,是自己的心情,产生这样的反应,牧童认识刘备,使他大为吃惊。不过是自己在受惊状态下,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水镜先生忽然停止弹琴,出来看见刘备,说是从琴声中知道英雄来访,是不是故弄玄虚?谁也不知道,水镜先生当然有很高的修养,能够未卜先知。一是此时此地的刘备,更容易相信水镜先生的话,也是心理上的期待。
水镜先生把握难得的要机会,告诉刘备,赶快向奇才求助,才能成就大业。并且推荐伏龙、凤雏,使刘备一改以往的观念,诚心诚意地寻求辅助的高人。刘备这一改变,终于请出了诸葛亮,所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刘备一开就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发展得十分顺利,不但没有机分遇见水镜先生,就算遇见也不一定肯听他的劝告。刘备走投无路,反而有幸遇见水镜先生,也可以说是一种巧妙的安排。可见天无绝人之路,只要确定方向,一路走下去。自然会绝处逢生,代凶为吉。
3.刘备跃马过檀溪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刘备听说蔡瑁设计害他,急解的卢马,开后园门牵出,飞身上马,加鞭而出。不久遇见檀溪拦住去路,溪阔数丈,波浪甚紧。刘备大吧今番死矣!回头一看,追兵已近。不得不急从马下溪,加鞭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以上所述,都属于显秩序的范围。大家在这种情况下,所能做出的反应,大致上都是如此这般。至于那马忽从水中勇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两岸。则是隐秩序的功能,我们称为如有神助。科学适今无法证实,所以不方便置评。这不是不科学,而不负科学。
有了这种神奇的力量,刘备惊魂甫定,似醉如痴。想此阔溪一跃而,岂非天意?这就是刘备的高明处。如果缺乏这种敬天的素养,立刻赶忙寻找赵云, 关羽、张飞在一起。那就坐失良机,再也遇不见孔明了。
幸亏他隐隐约约知道,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引导他,走向料想不到的新境界。这才定心来,看得见牧童,也听得到短笛的声音。若非如此,什么景色都不在乎,一心一意想赶路,把所有隐序给他的誓讯,全都忽略掉。就算隐秩序想帮忙,也无从帮起,只好从吧奈何了!我们常班次天助已助者,刘备先帮助自己,上天才有办法助他一臂之力。蔡瑁是坏人,隐秩序借用他的坏心眼,将刘备逼到南漳。又使的卢马跃过檀溪,便奸计不能得逞,可惜曹瑁只知道“是何神助也”!却不能自省自己,改变自己,枉费了秩序给他们善意提示。
4.刘备恳请水镜先生出山相助,水镜为什么不肯?
世间事有阴就有阳,同样是高人,都能够神机妙算,具体治国济世的才能。但是有人见时机不对,出来也不过白忙一场,因此决心归隐,坚持不出山。有人则明知时机不对,却愿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遇到家明言诚意相求,便下山相助。水镜先生属于隐士这一类,宁可举荐别人,自己不淌浑水。诸葛亮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一类。 人各有志,不必勉强。我们最好尊重各人的选择,不加置评。
水镜自己不下山,即极力举荐优龙、凤雏、徐庶、诸葛瑾等人,是不是已所不欲而施于人呢?不是。他既然神机妙算,自然算得出这几位朋友的未来,谁和刘备有缘?理应下山相助,而且需要他的举荐。所以才把握机会,身刘备介绍。至于双方是否有意?他也会预先测知,不至于冒昧。他既然知道刘备必定会路过这里,当然也晓得谁和他有缘。反正在水镜心中,一切自有定数,谁也逃不掉。
刘备是实事求是的人,心想水镜高才,就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于是拜请水镜出山相助。水镜谦称山野间散之人,不堪世用。并且告拆刘备,自有更高明的人,会来相助。一方面拒绝,一方面也给以希望,使刘备求贤的心更为坚定。水镜自己不出山,却承担举荐他人的责任。既然有知之明,当然要尽力促成,以完成共同的使命。
人生在世,各有不同的志向,代表各有不一样的任务。站在不同的立场,各有不一样的表现。既没有对或不对、善或不善的分别,就应该各尽所能,各守其份才好。
5.徐庶为什么急于求战,难道他真的不认识刘备吗?
徐庶字无直,曾经为了替人报仇而杀人,因而化名为单福。他听说刘表是明主,特别前往拜见,才发现徒有其名。旅途中路过水镜的住处,水镜已经告诉他刘备也在此地。两人商量,安排比较自然的情境,来吸引刘备。
他知道刘备喜欢听歌中悟出一些事情,所以故意高歌一曲,说明自己选择明主的意愿。刘备正在寻访高人,对此十分敏感。当然一听就十分着逮,以为就是心中念念不忘的伏龙或凤雏。已经心存好感,所以单福用的卢来考验他,他也能够承受。否则求职的人,一见面就要考验主人,相信很多受不了。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人。单福呢?他自认并非等闲之辈,不过明主绝不轻易扶助。而且也自己衡量,有这方面的能耐,所以才敢见面就说的卢会妨害主人的事。出坏点子来试试刘备,是不是像传闻中那样仁义厚道?一方面以言相试,一方面也经得起考验。这种面谈的过程,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