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人品德为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历史上多少贤能圣哲,能够成为后代子孙学习、崇敬、仿效的对象,无不具有高尚的品德。那些品德不良的人,就算有某一方面的成就,大家也不会推崇他,向他学习。同样字写得好,我们以品德养良好的书法家,当然临摹、学习的对象,便是德本才末的思想,所带来的标准。
51。曹丕、曹植为何兄弟相争?结果如何?
曹丕字子恒,是曹操的长子。曹植字子建,和曹丕同一母亲,为第三个儿子。彼此为了争夺世子的位置,很早就分成两派。曹植比较任性,喝酒又节制,书■子气很重。但是曹操喜欢他的才能,好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曹丕矫情用术,很擅长争取同情。曹操的左右,大多替他说好话。登山魏王宝座,真正要立世子的关键时候。曹丕恐怕落入曹植之手,向中大夫贾翊求教。贾翊告诉他曹操以后出征时,不要像其他兄弟那样,说一大堆没有感情的废话,只要流泪而拜,不说话,反而大家都很感伤。曹操做最后决定时,刚好问贾翊的意见。贾翊十分机灵,并不回答。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答,他才说正有所思,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曹操问他想什么?他说正好想起袁绍、刘表的故事,意思是废长立幼的弊端。曹操大笑,才立曹丕为世子。曹操如此聪明,大笑照样瞒他。他询问贾翊,正好用他喜欢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以他的矛,攻他的盾牌,自然无往而不利。
魏王病死,献帝在威逼下,封曹丕为魏王丞相冀州牧。曹熊及曹植不来奔丧,曹丕派专人前往问罪。曹熊畏罪自杀,曹母为了保护曹植,请曹丕念同胞之情,存其怀命。曹丕于是召曹植入见,曹植惶恐伏拜说罪。
曹丕说“昔见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现在限你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看看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如果完成,可以免死。否则从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果然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令大家很是惊奇,但是曹丕仍不放过,继续提出要求。要他以兄弟为题,却不许出现兄弟字眼,作一首诗。曹植毫不思索,即口占出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不觉泪下,贬曹植为安乡侯。兄弟相逼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一家的气数。曹操如果立曹植为世子,以他的个性,很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篡位。对于曹操的名声,至少有一些增益。由于曹丕的篡位,使得很多人都怀疑,曹操心中老早就想篡位。大概是想保留一点颜面,才打好基础,让曹丕篡位。
贾翊劝曹丕,学曹操当年的模式,谦辞三次,才接受献帝的禅让。登上受禅台,登了帝位。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正式改国号为大魏。曹操的恶行,更是洗刷不清。因为从此以后,篡位的事变,都被归为同一类型。
曹丕废帝篡位,和现代的革命,以及政党政治的轮替,完全相同。历来改朝换代的事实很多,反而和现代的革命和政党轮替更为接近。曹操想做而不敢做,应该是为了这方面的顾虑。但是父子同命,自己不敢做,儿子做了,照样挂在父亲的账上。这一点不知道曹操地下有知,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如果曹操看到曹丕篡位,曹植痛哭的样子,会不会后悔他的选择呢?只有曹丕不篡位,刘备不可能称帝,孙权也不敢。三国便不会出现,历史就会改变。可见始作俑者,其罪行确实比跟随者要大。曹丕一篡,司马炎依样画葫芦,照样篡他,还不是自作自受!
52。刘备为什么斩刘封,他不是刘备的养子吗?
刘封原本姓寇,刚猛善战,也颇为才气。刘备很喜欢,把他收为义子。为了这件事,关羽表示过不同的意见,弄得刘封耿耿于怀。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叫廖化杀出重围,到上庸求取救兵。那时候刘封和孟达,正在上庸驻守。廖化报告军情紧急,蜀中援不能旦夕即至。望两位将军速起上庸之兵,援救关羽。孟达认为麦城弹丸之地,难敌东吴兵精将勇。何况曹操亲督大军,虎视眈眈。以上庸这么少的军力,那里敌得两家强兵?他又说刘封以关羽为叔,关羽却未必以刘封为侄。听说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要立世子。关羽以养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把刘封远置于上庸山城,以杜后患。弄得刘封十分气愤,虽经廖化苦苦哀求,仍然不愿出兵相助。
刘备得知此事,便要派人擒拿刘封。那时孟达已经降魏,并且力劝刘封也投降曹丕。刘封大怒,认为离间叔侄的感情,还要叛国。两人领军对抗,刘封大败。只剩下百余骑,奔回成都。刘备骂他辱子,有何面目相见?刘封辩称孟达鼓励,刘备命左右推出斩之。后来听说刘封扯碎孟达劝降的来书,又斩来使以表决心。心中反而有些后悔,加上哀痛关羽,以致染病而按兵不动。
领养子和结拜为异姓兄弟,同样需要十分慎重。关羽有意见,何必那么公开?单独劝刘备,后遗症就不会这样严重。关羽和刘封摆在一起,当然关羽的份量要大得多。刘封听闻人家的闲言闲语,竟然那么冲动,结果还不是自作自受?一个人的定力,要靠自己培养。不能耳朵轻,随便听别人的话。
53。关羽失荆州之时,孔明在做什么?为何反对东征?
孔明当关羽接过荆州印信时,接连说了两个“死”字,心中已有不祥的感觉。然后关羽又以“分兵拒之”令人担忧。难道他对荆州一点都不关心,置之脑后吗?
打从隆中对策开始,荆州便是刘备所要争取的重要根据地。将来配合益州,分东、西两路北伐。他对荆州的重视,可以从亲兄弟诸葛瑾,都可以拿来当做演戏的对象,看得出来。但是,负有益州主要职责的庞统和法正,前者已死,而后者生病,孔明实在分身乏术。尤其他和鲁肃的关系,彼此理念相同,而且交情深厚。使他过份相信孙刘联盟的可靠性。鲁肃死时,他的继任人选吕蒙,又故意装病,使关羽和孔明都认为这个“吴下阿蒙”,不是对手,而疏于防范。陆逊更不必说,年轻不懂事。关羽这边既然不告急,孔明当然也无法焦急。
关羽拒绝诸葛瑾代表孙权提婚的事情,孔明就算知道,也不便多言。糜芳、傅士仁和关羽的心结,孔明大概无从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历代都说是“大意失荆州”。含意应该是同情刘备这一方,多少有些责备孙权不够君子的气度。然而,事实总归是事实。相信孔明的内心,十分愧疚,却又不得不谨慎应对,因为下一步更艰难。他并不是反对收荆州,而是就先后、轻重而言,他认为应该先伐魏再讨伐孙吴。曹丕刚刚废献帝,出师讨伐,乃是名正言顺。先报私仇再主张公义,说起来总有一点不够理直气壮。但是刘备听不进去,又能怎样?
54。孔明怎样规劝刘备?为什么听不入耳?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对孔明来说,汉朝的寿命已告终止。汉中王到底是汉朝的,还是大魏的,还有得争议。为了延续大汉的正统,刘备必须立即继位,承接献帝之后,登上皇帝位。刘备则表示这是逆贼的行径,他不能仿效。一再强调虽然是景帝的孙辈,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若是自立为帝,与篡窍有什么不同?
孔明没有办法,只好装病,托病不出。刘备焦急,亲到府中探望。问孔明得的是什么病?孔明答以忧心如焚,命不久矣!说来说去,便是要刘备登皇帝位。刘备拗不过他,说待军师病好之后,行之未迟。孔明立即从病床上一跃而起,把屏风击倒。外面文武百官,纷纷进入,拜伏于地上,请刘备择日以行大礼。孔明知道刘备急于复仇,又劝他先公后私,先灭魏与刘,再来伐吴。
事实上,当孙权派遣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关羽不但不答应,反而用“虎女岂肯嫁与犬子”的难听话,来刺激孙权时,孔明已经警觉:荆州危矣!可使人替关公回。不久荆州传来捷报,这才打消换人镇守的念头。又说关羽在江边多设墩台,提防十分严密,大家很放心。
隐秩序在这个紧要关头,用关羽之死来考验刘备。看他能不能拿捏分寸,做出合理的应对。大汉能不能延续?显秩序能不能更新?世界的重心,已经从孔明身上,转移到这位即将继承皇帝大位的刘备。可惜他似乎没有这种警觉性,有些话应该听,却偏偏听不入耳,奈何!
55。大意失荆州,带给我们那些重要的启示?
荆州大三国时期,不但辖区广大,包括现代的湖南、湖北两省,还有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域。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占据荆州,扎根益州的策略,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赤壁大战之后,荆州成为孙刘两家联合对抗曹操的枢纽。由谁来镇守,实在是至关紧要的大事。
庞统和孔明齐名,都是水镜先生口中不可多得的奇才。想不到刚刚获得刘备的重用,便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到西川去助刘备一臂之力。于是把留守荆州的重责大任,交给关羽。
关羽果然够义气,满口答应下来:“军师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这样的承诺,使孔明十分不以为然。慷慨牺牲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凡事只想一死了之,实在令人很不放心。所以孔明提出几个问题,试试关羽的反应。关羽是“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的猛战,却不是“见贤若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帅才。孔明只好冒昧提出建议,要关羽牢记八字决,那就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关羽当下表示谨记在心,深知责任重大。
在武艺方面,关羽应鲁肃的邀约,单刀赴会,完全可以对付东吴的威胁。但是在文略方面,关羽显然按捺不住。孙权派遣诸葛瑾前来求亲,要娶关羽女儿为媳妇。关羽若是体会孔明和孙权的苦心,把它当做一桩政治姻缘,当然应该欣然同意。即使不愿意以女儿幸福做赌注,也应该婉言谢绝,或者托言早已另有婚约。怎么能够拍案而起,怒斥为一派胡言?说出“虎女岂肯嫁与犬子”的话,而且声明“若非看军师面子,定斩不饶”!惹得孙权勃然大怒,即刻便要起兵攻打荆州。
就算关羽文武双全,也不应该让他镇守荆州太久,以致孙吴把他的底细摸透。他刚担任重责时,已经年近半百。转瞬间十一个年头过去,关羽以花甲之年,始终独掌大权,并没有培养出任何接班人。刘备那边,忙于扩张领域,也不曾派遣年轻力壮的人,前来协助。
反观东吴那边,周瑜死后有鲁肃,紧接着吕蒙胧和陆逊,一个接一个,都是虎虎生风。双方一比较,关羽的劣势自然一目了然。偏偏关羽又不服老,对内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同事;对外不知道陆逊的底细,视为无名不将。正好给陆逊制造最好的机会,派遣使者下书送礼,使关羽更加骄矜自得。由此可见,大意失荆州不过是一句戏言,应该修改为“必然失荆州”才更加恰当。
回想当年,诸葛亮在预测曹操赤壁兵败,必然由华容逃走。为了消灭关羽的傲气,特别立下军令状。要关羽把守这一个最重要的隘口,让关羽惜念旧情而放过曹操。然后定计智取南群,使赵云立下头功,张飞又取得武陵,激发关羽发服老将军黄忠。为取得荆州添加一员猛将,自是功劳不小。
考虑镇守荆州的人选,除了张飞一向性急鲁莽,而且排行老幺,暂不推荐之外,关羽和赵云都是首选的对象。但是关羽是自家结拜兄弟,份量和关系,毕竟比赵云来得厚重。何况站在孔明的立场,留在身边听从呼唤的,当然以赵云较为方便。万一有什么闪失,关羽也比较担心得起。在这种种考虑下,关羽自然责无旁贷。
问题是关羽兵败麦城,接着张飞遇害,逼得刘备无路可走。原本对孔明言听计从,这时候为了桃园三结义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也不得不明知不应该如此也不得不如此。不顾孔明的再三谏阻,诸葛瑾的冒死力劝,赵云的直言劝阻,决定出兵攻吴。致使原本是众矢之的、两国共同目标的魏帝曹丕,反而能够坐山观虎斗,果然坐收渔翁之利。更严重的是,孔明的“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八字决既破,天下的局势可想而知,已经倾向于曹魏。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说蜀汉的根基因荆州而立,也因荆州而亡,实在并不为过。大意失荆州,长久以来,一直和阴沟里翻船相提并用。便是在成败之间,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大意失荆州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获得下述三个重要的启示。兹分别说明如次,以供参考:
(1)领导者对成败要负起全部的责任,无可推卸。
荆州为吕蒙所偷袭,刘备应该负起最大的责任。以他对关羽和孔明的了解,不可能不知道。除非他提出意见,没有人会动关羽的脑筋。要调动守将,或者派遣军际支援。关羽武艺高强,却也难敌魏、吴两国的攻击。这一点孔明在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即已再三叮咛。关羽拒绝孙权的求亲,并且说出那么难听的话。刘备必须主动和孔明商议,不是调动守将,便是增派援军,否则必然出现这样的恶果。刘备之所以不顾一切,要为关羽报仇。应该是他的内心,对此事至感愧疚,有以致之。
(2)参谋人员当紧要关头,必须据理力争不放松。
孔明劝谏先伐魏再伐吴,所费的力气,远不如劝刘备就皇帝位那样强劲。两相比较,好像就皇帝位比较重要。以致刘备答应就皇帝位以后,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坚持。如果刘备登上皇帝宝座,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坚持。如果刘备登上皇帝宝座,孔明立即恳辞丞相的职务。使刘备明白先后次序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汉朝的承接。事实上,只有先伐魏才能够增强就帝位的正当性。否则以私废公,把讨伐曹丕摆在一边,怎么能够号召天下呢?他只是叹息地说:“法正如果还在,一定能够制止东行。”可见当时他极度忧虑,却无法可施。令人怀疑刘备对他的意见,已经不如早期那么重视了。
(3)发觉有问题时,不能隐瞒事实,要及时反应。
关羽手臂受伤,又发觉和庞德交手时,已经十分吃力。心中如果有所警惕,应该赶快派人向刘备和孔明据实相告。以免延误时机,反而造成大祸。一般人的态度,是小问题不向上级报告。等到事态严重时,才报告上级,已经来不及了。关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遇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必须提高警觉。若是荆州和益州,平日就建立互相通报的制度,相信以孔明的机警和刘备的细心,应该不致如此疏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恨!
当然,冥冥之中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使我们不能不承认,荆州的事件,与整个时代的气运有关。如果不是这样,就算刘备先伐吴后伐魏,也不致如此凄惨。
第四部 三国归一统
水镜集团无形无迹,却能够无始无终,永久存在。如果把历朝历代的水镜集团连串起来,不难发现各个时代的名称不同,合起来却只有一个,我们把它称为道。
道永远存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不停地产生作用。初看起来,似乎道来的时候,就会兴旺、茂盛、顺利、发达。道离去的时候,便会衰败、凋零、坎坷、萎缩。实际上道无来无往,并不会来,也不会离去。而是人自己有来也有往,近道或远道,都应该自己负责。
关羽近道时,万夫莫敌。庞德要和他决战,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