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裁蠢肴ィ坎懿倩悠鸾@矗崖啦菀采彼懒恕
陈宫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明知故犯,实在是大不义。曹操忽然冒出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狠话。固然心里十分痛快,却祸害终生。大家从此以不义之人来看待曹操。不管他多么礼贤下士,多么爱才如命,多少率性从事,都被这个不良形象,完全淹没掉。足证一句话可以兴邦也可能亡国,何况区区一个人?曹操一时痛快,换来无穷祸患。相信他事后想想,也会伤心后悔。我们从他后来的转变,不敢那么轻易说出狂妄的话,多少有一些节制,可以想见。
隔不了几天,陈宫便心生害怕。认为这样狠心的人,必须把他杀掉。转念一想,自己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跟他逃走,杀之不义。于是连夜离开,投奔他处去了。
曹操醒来,不见陈宫综影,也不敢久留。赶忙回到家乡,招募义勇,准备号召各地方派系,群起讨伐董卓。彼此以大义为旗帜,和董卓展开激烈的争战。
吕伯奢全家惨遭杀害,其实是曹操多疑、残暴,而伯奢不够谨慎、不能设身处地多想想所造成的惨剧。吕伯奢把曹操收留下来,有东西吃就好了,何必杀猪还要出外买好酒?真的要去,也应该亲自告诉曹操,而不是告诉陈宫。自古以来,好人多半早死,原因即在自己问心无愧,便疏忽了防人之心,以致受到祸害。大家普遍认为老天不长眼睛,不知道保护好人,其实好人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天助己助者,凡事要自己小心,上天才可能保佑。吕伯奢一片好心,和警告曹操到处悬尝捕捉的气氛并不调和;要磨刀杀猪,也应该告诉曹操。因为他此时有如惊弓之鸟,怎么会不起疑心呢?曹操最大的错误,在误杀之后,竟然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话来。他如果改口说成“为了讨伐汉贼,此举攸关救国救民,实在是不得已。将来一定要提醒我年年隆重祭祀才好”,相信陈宫也不致不告而别。
17。曹操杀害无辜,不仁不义,为什么还逃得掉?
陈宫有感于曹操的忠义,自然放弃官职,陪同曹操一起逃亡。显秩序使他觉得曹操很值得钦敬,隐秩序则促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现职官员,不把通辑在逃的犯人解送上级,显然是违法的事情。但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力量,让他放弃升官和奖赏,情愿相信曹操的话,随他而去。当他发现曹操多心,误杀吕家好人时。隐秩序提醒他,人处于万分惊恐中,难免做出过分的行动。虽然依法不合,却也多少有些无奈。后来明知故犯,狠心杀死吕伯奢。显秩序使陈宫大声喊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同时让他产生“今日留之,必为后患”的念头。就在打算拔剑杀死曹操时,隐秩序给他一个不一样的想法:“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于是挟剑上马,弃曹操他往。隐秩序使他留下曹操,让他有机会散家财、募义兵,继续他的公义事业。同时促使自己离开,因为既然道不同,不可共事,当然要及早了断。
世间的人,找不到十全十美的。好人会做错事,坏人有时也有好的表现。上天不立即处罚曹操,仍旧给他机会。便是一方面昭示世人,曹操是不仁不义的人;一方面则借重他的才能,来制止更多比曹操更坏的人。陈宫把曹操放掉,从某种角度来看,并没有错。说不定上天为了保护陈宫,才让曹操杀死吕伯奢。而吕家的遭到杀害,则是有助于世人对曹操的进一步认识。显秩序和隐秩序交互作用,目的都在促使人类社会日趋合理。可惜大多数人自以为是,并不理会隐秩序的用意。
18。李典、夏侯兄弟,为什么来投曹操?
曹操吹起一个气球,上面写着“忠义”两个大字。又有孝廉卫弘的巨资相助,当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平阳乐进、山阳李典,沛国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以及曹仁、曹洪,个个武艺精通,忠勇好义,都陆续来投。四方八面,送来粮食衣物,不计其数。可见当时社会,大家对忠义的热爱。曹操打出这样的旗号,自然热销。
当时资讯不容易流通,曹操杀害吕伯奢家人的事情,大家还不知道。只看到他杀董卓不成,冒险逃回家乡,募集义勇军的光辉面。对他的忠义旗帜,并无怀疑。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但看表面,难以深入。广告做得好,不一定真实。然而盲目相信的人很多,所以仍然有效。广告是显秩序,大家各有不同的隐秩序,因此反应不大一样。武艺高强的人,大多宁愿相信曹操的忠义是真的,才有机会完成自己的美梦。譬如李典,这一辈子只能活到36岁,现在已经十多岁了,能不抓住机会,赶紧响应吗?夏侯惇自小习武,14岁时拜师。有人辱骂他的老师,他愤而杀之,因此逃亡在外,自然不肯放过这样的良机。何况曹操原本也姓夏侯,彼此本是一家人,所以夏侯渊也跟着来了。曹仁、曹洪更不用说,彼此都姓曹,各引兵千余而来。
一个气球,打入很多气体之后,格外光彩美观,飞起来也更引人注目。曹操乘机行文各界,晓以大义。袁绍、袁术、公孙瓒原本就认识,当然很捧场。隐秩序让曹操逃得掉,犯死罪而不加以处死,有它的道理。
19。曹操为什么推举袁绍担任盟主?
曹操的气球,打的是忠义的名牌。大家深恐远离这一块招牌,便会被活化成反忠义,所以前来响应的各路人马,无不争先恐后,热烈参与。既然组成联合阵线,当然需要盟主,以别于乌合之众。大家聚集在一起,总该有人担任这一个职务,来统一步调,指挥全体的行动,并做出必要的决策。曹操那时刺杀董卓未成,只剩下这一条路可走,那里敢自告奋勇,要担任盟主?就算真的有意,大家也不会赞成。因为在场的人物,论年资、论势力、论身份,都轮不到曹操。他提名袁绍,说他是汉朝名将的后裔,应该担任盟主。袁绍当然很高兴,打从心里喜欢当这个盟主。但是,按照道理,依据惯例,他都必须再三推辞,表示礼让。大家都认为非他莫属,这才勉强答应。当众宣示“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接着指派袁术总督粮草,长沙太守孙坚自愿担任先锋,杀向汜水关而去。
现代的选举方式,产生很多弊端和笑话。若是和中国古代的推举方式相比较,其实更为方便而有效。不致由于选举而造成派系,又能在和谐中产生领袖。大家都有面子,岂不是更好?如果加上良好的配套,应该可以成为现代选举的另一种方式,值得大家考虑和运用。
袁绍四世三公,出身世家。世家的意思,便是有势力的家庭。兄弟加起来,更有力。曹操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够份量,不敢妄想。却也明白顺水人情的重要性。反正袁绍一定当选,为什么不争取做一个提名的人?所以曹操不等其他的人发言,立即推举袁绍。
袁绍如果不孚众望,大家就会另行推举他人。甚至于怀疑曹操虚情假意,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出面把他推举出来?当然,曹操心里有数,在场以袁绍最为适当,但是袁绍并不是理想的领导人。所以在袁绍宣誓就职之后,马上借着酒装疯的机会,向袁绍进言“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因为曹操和袁绍是老同事,深知袁绍为人矜骄自负,并无真才实学,不脱富家子弟的习气。他在何进要清除宦官,不被何太后同意的时候,建议何进召董卓入朝那一件事情,就做得十分不妥当。没有合适的人才,选举、推举都一样没有效果。百般无奈,也只好推举袁绍,至少在袁绍心中,可以占有更大的份量。将来有所建议,应该更加有利。果然大家热烈响应,可能也是别无选择。
乌合之众,如果首领再有私人,加上缺乏实力,结果如何?实在可想而知。这一次大同盟,由袁绍担任盟主,已经看出没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各路人马,聚集在一起,使董卓更加猖狂,如此而已!也正因为这样,才会造成董卓的凄惨结局。所以说不论成败,都对破除董卓有很大的贡献。往往几次失败,把对手推到最高峰。让他居高而危,掉落下来,也是一种策略。
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深切的用意。他们长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都要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地置,然后做出最有利的行动。
20。关羽温酒斩华雄,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长沙太守孙坚,骁勇善战。又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大名将助阵,所向无敌。和董卓对阵时,华雄不待吕布出战,便自告奋勇,要斩众诸侯的首级。果然把祖茂一刀砍于马下,使孙坚吃了败仗。袁术部将俞涉、冀州牧韩馥的部将潘凤,也接连为华雄所斩。袁绍感叹上将颜良、文丑不在眼前,正愁没有人可以应战。关羽从刘备背后跳出来,大声说:“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不认识关羽,急问这是什么人?听说是刘备的马弓手,袁术立即表示反对。斥责马弓手凭什么乱说话,下令把他打出。曹操忍不住替关羽求情,关羽也当众立下重誓:“如不胜,请斩某头!”曹操赶快叫人端来热酒一杯,请关羽饮了再出战。关羽飞身上马,转眼间就提着华雄的首级返回帐内。曹操把酒奉给关羽时,发觉酒还是温的,因此传为惊人的神勇。
这一段故事,和正史记载的有很大出入。依据史料,当孙坚讨伐董卓时,董卓派遣吕布和胡轸迎战。由于吕、胡两人意见不合,致使军中不战自乱。华雄原本是董卓大军的都督,也为孙坚所斩,和关羽并没有关系。
《三国演义》编出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至少有下述三个用意。我们分别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1)关羽和刘备、张飞三人,当年在董卓打败仗的时候,救了董卓一命。董卓问三人现居什么职位,听到都是没有官职的白身,便表现出十分轻视的态度。现在袁绍和董卓打仗,袁术听说关羽是刘备帐下的马弓手,也喝声斥责,要把关羽赶出去。可见董卓和袁绍、袁术,都是官僚气息十足,双方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两大阵营,口口声声是为国为民,实际上可以说都是为了私利。我们常说现代人势利眼,用金钱地位来分高低。实际上这种风气,自古就已经形成。张飞当年气得要杀董卓,如今趁关羽大胜回营,又高声大叫杀入关去,活拿董卓。不过都是空口说白话,因为没有占到适当的位置,所以说了等于白说。不是被劝阻,便是受到一番责骂。
(2)曹操从来没有见过关羽,却听说刘、关、张三兄弟打败过黄巾军的事情。看见袁术大怒,赶快出面制止,说“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还是不放心,深怕派马弓手出战,为华雄所笑。曹操接着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这才结束这一场纷争,由关羽出马。曹操爱惜人才,提供人才表现的雅量,于此表露无遗。论气度,有时候曹操还是表现得不错。可惜有很多地方,却又过分喜欢玩弄权谋,给造成大家非常不好的印象,怪不得别人。
(3)关羽如果没有势力,贸然出战华雄,同样被华雄斩于马下,后面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关羽真正有实力,若是始终得不到表现的机会,也不过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用武的余地。让他在袁绍阵营危急的紧要关头,好好表现一下,用华雄的勇冠三军,来凸显关羽的实力,为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想起关羽,便觉得武艺高超,无人可比。所以后来关羽兵败被困,大家都认为不敢相信,怎么可能一下子可怜到那样的地步。
21。三英战吕布,有什么重要的启示?
董卓自从吕布来投,先后说过几次“吾无忧矣”这样的话。吕布也真的表现得不错,只要有他在场,好像没有人敢挑衅。这一次面对各地盟军,吕布一战把河内名将方悦刺于马下。使得曹操也不得不赞叹吕布英勇无敌,建议由十八路诸侯共商良策。只有擒了吕布,董卓才容易诛灭。似乎吕布不除,难以打跨董卓。
张飞一向看不起吕布这种不忠不义的人,除了自己的亲身父亲之外,居然连拜两个异姓父亲。到底是姓吕、姓丁,还是姓董?令人搞不清楚,干脆叫他三姓家奴。他看到吕布骑着赤兔马,举起画戟向公孙瓒后心刺去。马上飞马向前,大叫“燕人张飞在此”!和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关云长舞起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两个打一个,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举双股剑,也来助战。三英战吕布,使各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虚刺一战,赶快收兵。
三英战吕布和关羽温酒斩华雄比较起来,衬托出吕布果然英勇。张飞打不过,关羽加入夹杀,刘备也赶过来帮忙,终于迫使吕布收兵。可见单打独斗,实在不如三人同心合力。吕布败退,使我们明白,再英勇也可能寡不敌众。刘、关、张三人合力得胜,也让我们心中有数。桃园三结义必须表现在真实的行动上,才有效果。这三人从此形影不离,彼此交心。吕布的出现,造成三英战吕布的场面。对刘、关、张三人,实在有很重要的刺激效应。从这个层面看来,三人还应该感谢吕布才是。
22。孙坚为什么为玉玺发重誓?
正史记载孙坚英勇无比,讨伐董卓时,自愿担任先锋。上将华雄,也是孙坚所斩。董卓以为孙坚也和吕布一样,有勇无谋。特派爱将李催,前来提亲,希望能够动摇孙坚的斗志。李催说:“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催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孙坚大怒,严厉加以拒绝。董卓为了避开孙坚,决定迁都长安。孙坚的战功,引起袁绍的不安,故意不发给军粮,使其难以顺利进军。孙坚飞奔洛阳时,遥望大焰冲天,并无鸡犬人烟,赶快发兵救火。无意中获得玉玺,方圆四寸,上面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袁绍得知,要他赶快缴出来,免自生祸。孙坚对天发誓说:“吾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然后拔寨离洛阳而去。路过荆州,刺史刘表已得袁绍通知,引兵截住去路。要孙坚留下国玺,才放他过去。孙坚再度发誓:“吾若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
想不到不久之后,孙坚为了报刘表断路之仇,与袁术相约共击刘表,作战中竟然死于乱箭之中,只活了三十七岁。我们不迷信,却不认为可以胡乱发重誓。因为心想事成,所以发誓有时真的相当有效。孙坚可以否认,但是不必发这样的重誓。如果说为了取信于人,才发重誓,那更是自欺欺人。不用说袁绍不相信,刘表也不会相信。没有就是没有,信不信由他,何必发重誓来约束自己?万一成谶,岂不是自己祸害?幸好孙策年轻有志气,继承孙坚的志业,并且善用玉玺,否则实在很不值得。
23。赵云看上刘备,是不是善于择主呢?
赵云字子龙,常山郡真定县人。原本在袁绍军中,因见袁绍并无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投向北平太守公孙瓒。当时袁绍的地盘和势力,都远比公孙瓒为大。公孙瓒颇不放心,竟然询问为什么弃大就小,前来归顺?弄得赵云相当不满。但是,他对军令从来不曾违误。每次出战,都是威风凛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十分英勇。
不久,刘备奉徐州牧陶谦之命,前来援助公孙瓒。在战争中结织赵云,彼此互相敬重,愈来愈投缘。
由于董卓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