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 >

第20章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第20章

小说: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则天进宫之后,把高宗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前后为高宗生了四男二女。高宗总共才有十二个子女,后边的六个都是武则天生的,可见武则天的受宠程度是其他嫔妃无法相比的。    
    武则天再度入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皇后梦。但是,武则天并不放心,阴狠毒辣的她决不会轻易放过打入冷宫的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她的心目中,只有斩草除根才能彻底安定自己的心。她在唐高宗面前不断纠缠,并用栽赃的办法,指责王皇后与萧淑妃勾结使用巫法谋害自己。高宗生性懦弱,经不起武则天的几番折腾,就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赐死了。    
    按照唐朝的惯例,后妃赐死的方式不外乎鸩毒或者自缢,但是武则天却命人将王皇后及萧淑妃两人各杖一百,然后斩断手足,投入酒坛之中,活活折磨致死。其报复心和残忍性可见一斑。临死之前,萧淑妃厉声披发大叫道:“愿阿武为鼠我为猫,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心有余悸,此后宫中便不准养猫。


第十一部分武氏称帝前的“预备动作”(1)

    武则天虽然心狠手辣,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上意见书十二条,史称“建言十二事”。其中包括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广开言路等,具体是: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京畿地区徭赋);三、息兵(停止对外用兵),以道德化天下;四、禁止一切浮华巧伪的风习;五、减省功费、力役;六、广开言路;七、杜绝诬害忠良的馋言;八、王公以下皆学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以前的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不再复核取消;十一、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十二、任事已久,才高位低的官员,得越级提拔。这基本上是一套较完整的治国方略,高宗看了之后大加赞赏,并颁布诏书号令在全国推行,这些都得到下层官员和庶族地主阶级的拥护。之后,武则天就开始进一步地扩充自己的势力,并逐步地染指朝廷的政务。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实际上在有意无意之中做着自立为帝的准备工作。    
    处置朝臣唐高宗与元老重臣有矛盾,而且体弱多病,常常不能临朝听政。武则天抓住这个机会,开始渐渐地操纵朝廷的政务。高宗生性懦弱,这样一来,也就乐得清闲。    
    武则天首先在朝中大臣里面立威。当初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的时候,长孙无忌等人竭力地阻拦,武则天对此怀恨在心。而且长孙无忌是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太宗驾崩的时候委以重任,如果要立威就要从长孙无忌集团开始。武则天指使许敬宗等人,捏造罪名制造朋党案,然后将长孙无忌牵连进去。高宗不知就里,就下诏把他流放到外地,不久之后,许敬宗又逼长孙无忌自尽。长孙无忌集团其他的人也被渐次清除,或杀或流放。武则天终于将最大的对手解决了。    
    武则天的专断也渐渐引起了高宗的不满。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台侍郎上官仪对武则天召术士进宫穰灾一事上书大加指责。唐高宗也以每事必为武则天所制不胜愤怒,于是命上官仪代为草诏废掉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到,高宗只好改变了主意,并把责任全推到了上官仪的身上。武则天很是恼怒,不久之后,就暗地里指示许敬宗捏造上官仪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图谋反叛的证据,并将上官仪父子处死。长孙无忌和上官仪被处置之后,朝廷中基本上也就无人敢公开与武则天作对了。    
    由于武则天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像高宗一般犹豫不决,再加上武则天本人的政治才能,朝中群臣很是敬服。高宗虽然对武则天的专断很不满,但是许多国家大事却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武则天就渐渐地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后来竟然和唐高宗一起上殿,共同接受群臣的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武则天号天后,天下人称为“二圣”。从此之后,高宗就形同虚设了,朝廷的大权,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    
    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武则天把武姓列为贵族姓氏,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    
    当初,长孙无忌等人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武则天的家世平凡,武则天对此念念不忘。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为以后秉政做准备,武则天主持修改了《姓氏录》,以提高自己武姓的地位。我国古代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渐渐形成了门阀士族的政治,讲究门第高低的风气遍及朝廷内外,这一风气愈演愈烈,到唐朝初年的时候仍未停止。唐太宗时期,曾经组织修订过《氏族志》,是太宗命高士廉按照官位高低来制定的,里面也列了很多官职很低的人的姓氏,但是武姓却不在这之中。武则天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武则天将长孙无忌驱逐出京城之后,在朝中的势力大增,她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就命令许敬宗修订新的《姓氏录》。许敬宗秉照武则天的意图很快就修成了新的《姓氏录》。修订后的《姓氏录》将武姓列为第一等,而其他的姓氏则按照官职品位的高低顺序来排列。    
    这样一来,先前的那些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高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    
    毒杀亲子虽然武则天掌握着朝廷的大权,但是高宗体弱多病,太子随时都有掌握实权的可能,所以武则天不得不重视这一点,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占有欲,武则天不惜以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代价。    
    武则天有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是李显(又叫李哲),老四是李旦(又叫李轮)。早在公元656年的时候,不是武则天亲生儿子的太子李忠被废黜,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李弘为人忠厚,也很知道谦虚忍让,高宗和众大臣对他都很满意,他也很有才能。高宗体弱多病,于是就想禅位于长子李弘。但是,武则天却不愿失去已经到手的权力,再加上李弘有自己的主见,对武则天并不顺从,于是,武则天就在上元二年(675年)用毒药将年仅24岁的儿子李弘毒死,既而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高宗遭丧子之痛,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就想把皇位让给武则天。这种想法大大刺激了武则天的权力欲。这时候,她已经决定做皇帝了。但是,大臣们极力反对,于是就只好把朝廷大政托付给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后,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朝臣们对他也很赞赏,这就又引起了武则天的不安。于是,武则天就指使人诬告太子贪恋女色,想早日夺取皇位,并于公元680年的8月,将李贤的太子身份废掉,贬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第十一部分武氏称帝前的“预备动作”(2)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死,中宗李显继位。但按照高宗的遗诏,国家大事还要听从武则天的意见。不久,武后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即使是这样,也没有能满足武则天的权力欲,她通过不断更换皇帝实现自己对朝廷大权的操控。一年之后,武则天就废掉中宗,改封其为庐陵王,同时,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李显、李旦两人都是昏庸无能之辈,所以即使是在皇帝之位,也不过是武则天的傀儡罢了,处处都要受制于她。    
    变更官名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意图作为以后称帝时候的都城。同时,将原有的尚书省改成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门下省改为鸾台,侍中改为纳言,中书省改为凤阁,所以原来的宰相名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自然就改成了“同凤阁鸾台三品”。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也改了名称:吏部改成天官,户部成了地官,礼部是春官,兵部是夏官,刑部是秋官,工部是冬官。御史台分成了左肃政和右肃政两台,由左台负责监察朝廷,右台负责纠察地方郡县。武则天意图通过这些官职名称的修改,树立自己的威望,建立一套新的秩序,而且在改革的新名称中,很多都具有女性的特征,明显是为了自己做女皇而准备的。    
    平定徐敬业按照中国历来的传统,后宫不得干政,而此时,武则天的权力之大,俨然已经是朝廷的实际皇帝。于是,唐皇旧臣就纷纷起兵,以勤王为名发兵京师,讨伐武则天。这里面最为有名的就是徐茂公的后代徐敬业。    
    徐敬业当时是柳州刺史,曾经被武则天贬出京城。他于公元684年的9月起兵,率先于扬州发难,仅仅十多天的时间就召集了数十万兵马,并由当时的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专门写了《讨武檄》,遍撒天下。宗室琅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都相继举兵,讨伐武则天。    
    武则天亲自指挥,调动了三十万兵马迎战,让李孝逸领兵平叛。在平定叛乱之中,宰相裴炎趁机要求武则天还政睿宗,结果被武则天处死。此后,武则天又将其他几个宰相罢免,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在往后的两年时间里,宰相频繁更换,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了。时隔不久,叛乱就被平息了。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武则天终于渡过了这次大的政治危机。此后,武则天又借助这个机会,大肆地株连、捕杀李氏宗亲,显示出了她冷酷果断的性格。    
    这时候,武则天已经基本上扫除了自己称帝的所有障碍,为了获得更多的筹码,武则天又煞费苦心地做了最后的准备,也就是更改年号,进行舆论造势。公元690年,武则天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并指示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派人送给自己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头,谎称是来自于洛水。而后,武则天又故意让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求改变国号。所有这一切都使武则天的登基代唐显得顺理成章。    
    武则天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于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九日,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呼声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立武氏七庙,甚至还准备把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立为太子,后在凤阁侍郎李昭德的坚决反对下而作罢。她还自己取名为“”,意思是日月当空,目空一切。    
    同时,武则天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就这样,武则天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女皇帝,而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66岁了。    
    


第十一部分非凡的治国才能

    武则天当政期间,唐朝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都取决于武则天恰当的政策以及她卓越的政治才能。    
    重视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从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土地政策,不但有利于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的税收。但是,唐朝建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愈来愈多的豪门大户通过强制掠夺或者买卖的手段兼并农户的土地。这样一来,贫苦的农户丧失了土地,财产典当殆尽,几乎无立锥之地,只好到处流浪,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而国家的税收也没有了保证。武则天明令禁止土地兼并,保护农户的利益,并鼓励地方官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规定州县官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就予以提升和奖励;而如“为政苛暴,户口流移”的就要解除职务,并加以惩罚。她还组织编写了名为《兆人本业记》的农书,颁行全国,发给各州县来京的朝集史。这部书主要对农时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因而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庶族士人武则天即位之后,摒弃以前以家世为标准的陋习,下令不拘资历深浅或者门第高低,任何人都可以推荐人才到朝廷做官,也可以毛遂自荐,经过考试之后,量才录用。科举制度从隋朝的时候开始,但是真正完善起来,却是在武则天时期,通过这个途径,那些出身贫寒的人可以凭借自身的才能获得官职。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长安二年(702年),又开武举,选拔军事人才,一时间群贤毕集。她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以及边将如唐休、娄师德、郭元振等人,都堪称一时人杰。这些人对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一度影响到此后的唐玄宗时代。《资治通鉴》谈到这一点的时候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样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她对于不称职的官吏,也毫不留情地加以罢黜,保证了政治的相对清明。    
    恩威并用,巩固边防很久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对中原进行侵扰,尤其是气候状况不好的时候更是如此,历代统治者对此都很伤脑筋。秦朝的时候修筑了万里长城,为的就是抵御匈奴的掠夺。武则天时期,采取恩威并用的方式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时常南下掠夺,武则天命令采取募兵、发奴、就地组织团结兵等办法,解决了兵源。历代抗击少数民族的时候,粮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边疆远离经济中心地区,所以常常由于粮食不济而最终失败。针对这一问题,武则天采取大兴屯田的政策,在边地设立屯田,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这样一来,也就顺利地解决了粮源运输问题,解除了战争的后顾之忧。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利用吐蕃内乱之机,命武威军部管王孝杰进攻吐蕃,大获全胜,恢复和重建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巩固了唐帝国西部的边防,天山南北地区被纳入到了唐帝国的统治范围之内。由于这一地区的交通得到了疏导,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细亚的商路得到了重新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武则天还比较好地处理了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大胆起用少数民族的将领,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重视文治,身体力行武则天不但倚重武功,也重视文治,她还亲自倡导编撰重要的文集。她召集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等诸儒,于内禁殿撰《玄览》、《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正范》各三十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各二十卷。武则天自己的文学修养也比较高,作有《垂拱集》上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全唐诗》等录有她的诗58首,其中多数都是庙堂祭奠时候的作品,但是也有记游抒情的诗篇,如《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还自制了《大乐》,用舞工九百人演奏。而且,她还自创了(照)、(地)等数十个字。    
    总之,通过这些政策,武则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