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3-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
(1)“1号”的灯坏了,手纸也用完了;
(2)家里已经没有“泻立停”了;
(3)最近天气湿热,闹肚子的人很多,附近药店的止泻药都脱销了;
(4)你刚才喝的茶水也被宝贝儿子下了猛料。那就是在武林已经消声灭迹几十年、杀人灭口,居家旅游的必备良药——“7日断肠散”和“含笑半步癫”,当然也都是由泻药搭配而成(配方保密),这回你不中招都难了!好自为之吧;
(5)我本来想发电子邮件提示你一下的,可是网上没有“霸王龙”甚至也找不到“紫霞”,无奈之下,只好发给“鳄鱼”(据说它是恐龙的后裔)了,非常希望你能收到!
爱你的小丽!
……
老公在老婆和儿子的奚落下,跌跌撞撞地走进了“1号”,在经受了一番明枪暗箭的洗礼后终于可以“方便”了,奇怪的是尽管肚子很痛,但却怎么也大xuxu不出来,这是只见一张纸条,从门缝递了进来,上面写道:
老公,看你这么长时间没有出来,我想,你在喝茶之前应该抽烟了(我也不喜欢,呛死人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xuxu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你抽的那包烟里放进了“泻立停”粉末外加我们任家祖传的独门猛药“鹤顶红”(别忘了我可是医生!)……基本原理就是先把水库的闸门关上,然后再向里面不停的注水……后果可想而知……我这还有更大包的泻药,也许你会用的!
老公(倒): ……!
(摘自西陆网站)
汉语中的外国文学
张新颖
【作者简介】
张新颖,男,1967年生于山东招远,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近年尤致力于沈从文研究。
主要著作有:
《栖居与游牧之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
《歧路荒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迷失者的行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火焰的心脏》(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文学的现代记忆》(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
《默读的声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读书这么好的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沈从文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双重见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
张新颖的写作只有思想和才情,没有太多的锋芒,也没有表层的“知识谱系”。但他的文章对学院派具有启示录的意义,他似乎在说:“回到内心去感受文学,别用‘学问’装腔作势了。”
聪明人说,诗就是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翻译过来的诗歌似乎不值一看了。我读陈敬容、冯至等翻译的里尔克的诗,仍然觉得里尔克的伟大和光辉。
对具体翻译作品的说三道四给人以一种假象:似乎存在着最完美的翻译,只不过现在没达到罢了。其实翻译本身即不被信任,这才是根子上的问题。人们不知道把翻译作品放在哪儿才好。比如说汉译海明威作品,当然和海明威用英语写的原文不一样,现在是电影导演但以前是小说家的朱文,学习写小说的时候把海明威作为目标盯了两年,之后才恍悟道:“我所了解的海明威从某种角度说毕竟是一个汉化的海明威,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汉语作家。”
按照比较文学里的一些看法,其实存在一个叫海明威的汉语作家,只不过顶着这个名字的不只是一具身体。海明威的汉语作品是由海明威和汉语译者共同创作的——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多大的疑问,如果不考虑变为汉语作品之前的环节,只从成为汉语作品那一刻算起,那么在进入汉语环境的程序和形式上,就和一个汉语作家写的汉语作品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比较文学会说:汉语里的外国文学,是汉语文学的一部分。
这似乎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找好了一个位置。人们通常是把翻译文学叫做外国文学的,当这种粗略的叫法被语言的根本性差异所质疑的时候,就只好再另外找个安置的地方——大概它两边都呆不舒服。
其实处在两者的中间地带有什么不好呢?不好不过是来自一些自以为是的俗见吧。要是一个人阅读翻译作品,他就得准备应对类似这样的劝告:一种劝你干脆放弃,还是回过头来读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作品吧;另一种则建议你直接去读原文。
第二种意见似乎颇有道理,这个道理已经被重复了无数遍,总而言之翻译靠不住,翻译使原作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独特的东西,文学尤其不能翻译,诗歌尤其尤其不能翻译……如此等等。直接去读原文当然是一个好方法,但我想来仍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方法:是不是要先变成一个外国人再去读外国文学,否则怎么能确保读原文就不失去什么呢?
聪明人说,诗就是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翻译过来的诗歌似乎不值一看了。我读陈敬容、冯至等翻译的里尔克的诗,仍然觉得里尔克的伟大和光辉。我找不出哪一个汉语诗人可以取代他,好似我只读来路纯正的汉诗。这个经验得到的普通事实,同时也可以用来答复第一种劝告。不信的话来读读冯至翻译的《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如果指出具体翻译的错误而不是从根本上排斥翻译,当然没有什么话好说。但“正确”的翻译却未必好,却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徐梵澄译《苏鲁支语录》,“缀言”里说:“一个译本无疵可指,处处精确,仍然可能是坏译本,不堪读。正如为人,‘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仍往往是‘乡愿’,不是‘圣人’。”
而博尔赫斯说得更彻底,他认为伟大的作品根本就不会因为翻译而失去其伟大:“具有不朽的禀赋的作品却经得起印刷错误的考验,经得起近似的译本的考验,也经得起漫不经心的阅读和不理解,它不会失去其实质精神……《堂吉诃德》在其作者死后的战斗中战胜了它的译者,并且不管这些译本多么粗制滥造,它仍然保存了下来。”
文学不是意见,生活也不是
张新颖
现在要避开各种各样的看法和意见,很难,大家都是有见解的人,而且随时随地表达、传布、宣扬。
我们好像不是生活在生活中,而是生活在对生活的看法和意见中。
文学生活好像也是如此,并不存在文学生活,只是有一大堆对文学的看法和意见而已。也就是说,有些家伙整天在谈文学,其实并不拥有文学。
“对于那些从事媒体艺术和广告工作的人而言,他们的名气和声望来自发表他们‘自己私人意见的能力’。这些‘意见’毋须凭借世世代代的人类与‘人的经验’搏斗所累积下来的、取之不尽的‘资讯’宝库,而单凭一个‘光说话的脑袋’能够以‘富有刺激性的’和‘新颖的’的方式说出一己之见即可。”(史华慈遗笔《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太阳底下的一桩新鲜事》)
文学不是看法和意见。苏珊·桑塔格在接受“耶路撒冷奖”的演说中说:“文学的智慧与表达意见是颇为对立的。‘我说的有关任何事情的话都不是我最后的话。’亨利·詹姆斯说:提供意见,甚至改正意见——无论什么时候被要求——都会使小说家和诗人的看家本领变得廉价,他们的看家本领是省思,是感受复杂性。”
最好的看法和意见也是对复杂性感受的简化,何况充斥我们周围的看法和意见大都离最好远着呢。
“好的头脑应该像一丛乱蓬蓬的植物,而不应该像一种草。”法国的阿兰说达尔文描绘的世界所以展现了非凡的魅力,是因为那里面始终具有初生的概念和不可模仿的力量,而不是由失去了灵活和丰富性的一般和抽象的东西构成的知识。
而现在,连中学生也被鼓励、被强迫要表达看法和意见了。中学语文的专家说这几年的高考作文是“话题”式的。什么是“话题”式的呢?也就是要你的看法和意见。当一个人刚刚开始学着独立体验生活的时候,甚至当这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要简化、甚至是取消他的复杂性感受了。那些已经成为能够发表各种见解的专家们,他们是大人,没有生活也就算了,可是孩子们,他们的生活怎么可以从一开始就没有了呢?这好像是危言耸听,可这真是危险。
文学生活怎么就变得没有意思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那么多的看法和意见是没有意思的。
没能成为的那个人
张新颖
“我是应该娶你没有选择的那个姑娘的人,是应该在岔路口选择另外一条路的人,是应该在另外一口井喝水解渴的人。你不做出选择,也妨碍了我的选择!”
莫文蔚的歌《爱》,最后唱:“你还记得吗/ 记忆的炎夏/ 我终于没选择的分岔/ 最后又有谁到达”。“选择的分岔”,这稍嫌别扭的汉语,让人想到那首著名的诗。词作者李焯雄一定读过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一条未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相信你也读过——
深黄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
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
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
想起来了吧?那就不用我往下引了。“林中有歧路,偏向荒径寻。”他选择了一条路,而把另一条留待将来。可多年后他要感叹,那条没走的路是一条永远不可能再走的路,因为,人生这东西,像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物说的那样,回不去了。
那条没走的路会造成什么不同的生命情景,只能去想象,那个你没能成为的人是什么样子,你不会知道。
可是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命运交叉的城堡》里,让一个犹豫不决者碰到了他本来有可能成为的人——
“你是谁?”
“我是应该娶你没有选择的那个姑娘的人,是应该在岔路口选择另外一条路的人,是应该在另外一口井喝水解渴的人。你不做出选择,也妨碍了我的选择!”
“那你去哪里?”
“去与你将要去的旅店不同的另一家旅店。”
“我在哪里能再见到你?”
“在与将要吊死你的绞架不同的另一个绞架上吊着。再见!”
说到绞架,就到底了,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谁在乎一个绞架和另一个绞架有什么不同?像卡尔维诺这样的聪明人,有本事把有意思的问题弄得索然寡味。
有意思的不是这样的聪明和智慧,而是,类似于葡萄牙诗人佩索阿(Fernando Pessor )在《烟草铺子》里写出的句子——
我活过,学习过,甚至相信过,而现在,我羡慕任何一个乞丐只因他不是我。
世纪畅销关键词·启示录
在90年代的人们尚不懂何谓炒作之时,新鲜的畅销书在中国就已被“炒”得异常火暴。时值今日,畅销一面背负着批判的声音,一面另很多人望尘莫及。而批评之余更多的还是感叹。勿可否认今日畅销已成时尚的代言,当今之文坛亦是畅销之文坛,与其叹息经典黯淡,传统文学渐行渐远,不如寻找出路拯救曾经的盛世文坛。
现在出版业有一句话叫做“做书”,不叫“出书”。畅销书之功效在于应时而生、与时俱进,洞悉社会潮流,定位阅读主体,调制大众品味,把握时代脉搏细分市场。
《达芬奇密码》2003年的畅销神话《狼图腾》畅销榜上至今在畅销榜上有名。
网络文学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人们知道了“网络文学”。从此文学一夜之间“网络”中国。一时间研究文章课题遍及纸端,最后发现的确给评论者和毕业生的论文增加了不少实用素材。而今网络速读如《北京故事》、《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此间的少年》又在网络中声名扶起,引领风骚几个月。
《上海宝贝》
《上海宝贝》走俏的那阵,人人买而不读,引以为荣,使得“卫慧”、“美女作家”、“70年代作家”、“女性写作”、“宝贝”成了很时髦的话语,至今用着都觉得与时尚贴近。
魔幻时代
当感谢《幻城》。就连代表国影中坚力量的第六代陈凯歌导演也从魔幻中找灵感。而畅遍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滚起了图书、电影票房的雪球,作者罗琳财富也超过10亿英磅。
青春文学
新概念造就了韩寒,《三重门》 热热闹闹,俨然已成张爱玲教导下的“出名要趁早”的典型和榜样。因为韩寒的“出色表现”和“大胆尝试”,红到父亲都跟着出名,使得青春文学成为中国畅销书的主流,在年度文学榜榜首高居不下,作者群体也不再局限于特别突出的某个作者,而是有一批表现突出的作者。前有韩寒,郭敬明,后有李傻傻,春树。一些词语如:80后新锐写手也名正言顺成为这一作家群的定义新词。
读图时代
放松的读图方式乖巧讨人喜欢。《几米绘本》、《麦兜》不着很多字,也得风流。
言 情
钟情;激情,畅想爱情。言情也是无聊透时的消遣 。琼瑶,亦舒之后《菊花香》、《冬季恋歌》,继续编织爱情,赚大把的眼泪还有金钱。
戏 说
借鉴当年还珠格格的畅销;“二月河文集”之《康熙大帝》的成功,清宫电影、电视的泛滥,同类历史小说也随之走俏。
实用经典
是谁说实用是永远的畅销?《新华字典》、《唐诗三百首》、和一些经典文从虽未突破一系列销售数字 但一直有市场。倒是“必读名著”、“必知经典”一直把自己当权威,混在其中凑热闹。
西 藏
西藏从来就能蒙老外,能蒙老外的都能蒙小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姑娘不解风情,只有西藏,去的人不多,回来动情的讲给大家听,听者不免心驰神往,所以《藏地牛皮书》、《藏羚羊》之类旅游书比《国家地理》来得更实际,火而又火,卖的特别好。送人最好,女朋友一定说你有品位,襟怀旷远。
经管图书
经管图书很畅销;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富爸爸?穷爸爸》。
《富爸爸,穷爸爸》教育我们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而要让金钱为我们工作。迎合了一夜之间发财致富的大众美梦。最后看书的没发财,倒是让那个叫罗伯特·清崎的人赚了一大笔。
家长的心态
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恨不能把别人的成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