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 刚经
… 页面 2…
金刚经 ·1·
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02
般若放光分第一……………………………………………04
应机缘起分第二……………………………………………06
资粮分第三…………………………………………………08
明法身分第四………………………………………………12
毋骄慢分第五………………………………………………18
净佛土分第六………………………………………………21
尊正教分第七………………………………………………24
供养给事分第八……………………………………………27
住忍苦分第十………………………………………………29
离寂静分第十一……………………………………………31
离喜动分第十二……………………………………………36
诸法如义分第十三…………………………………………38
入证道分第十四……………………………………………40
净上究竟分第十五…………………………………………41
佛知见究竟分第十六………………………………………42
色相究竟分第十七…………………………………………44
说法究竟分第十八…………………………………………46
心具足分第十九……………………………………………48
应如是决定分第二十………………………………………54
… 页面 3…
金刚经 ·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了悟无明妄心,即是妙慧真
心,二心同体,故曰悟心。三界以心为主,心名为地,能印心
者,究竟解脱,故又名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惟经义深
邃,倘不解如来所说义,则心地莫由证入,此读诵讲解之不可
忽也。震旦人具有大乘根性,于此经最有缘,独苦不解其义,
讲者每多依文解字,此是释字,非属解义,闻者复杂参我见,
附会邪说,于心地法门,远之又远。
金刚经者,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凡未证三昧
见实相者,无从测知其微妙,今不得已而依文释义,说者当提
空说,听者亦当提空观,经云不可取不可说,从知此经以无住
为宗而精义显焉。
此经以无住为宗,无住者,非无所住也,乃不着于住也。
以金刚经分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之功德也,惜其义未明,
兹改判为二十分,因前后经句,文同而义异,学者每苦于不明
经义之所在,故每分加以说明,以清眼目。又金刚经论,流传
中国,在梁后数百年,古人有未及见者,注述是以不同,又讲
经与随说及开示法不同:对人开示,应以人为主,相机而酬,
可就听者之程度而深浅之;若讲经则普对大众,应以经为主,
极度难普及于听众。如说大乘了义经,只可就决定了义说,视
… 页面 4…
金刚经 ·3·
座下听者,一切皆大阿罗汉,住于八地者然,不当稍事迁就,
以为不可教授而改其经义也。故讲经只可为已修证者说,在近
世毕竟当机者少,若并经文亦未研究,骤聆法要,则领会更不
易矣。
金刚经乃入大学之教科书,但无论初修久学,内道外道,
男女老幼,识字或不识字,无不喜读此经。则知因缘之不可思
议矣,其夙世必读诵此经,然则学佛又岂可以今世论,视为初
学而轻视之哉!彼死执三大阿僧祇者,可以悟矣。
… 页面 5…
金刚经 ·4·
般若放光分第一
【分义】诸佛说法,本无定相,以诸法空相故,既随处是
法,不离坐卧行住,应机而启,何须言语音声,在在般若,处
处放光,岂肉眼可得而见哉!自食时至敷座而坐一段,即以六
波罗蜜行化,如乞食者,教布施也;著衣持钵者,教持戒也;
次第乞者,教忍辱也;收衣钵洗足者,教精进也;敷座者,教
禅定也。一切皆般若也,此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放如是光而
人不见,独须菩提知机而启请,机者,乃在座诸众恰到当机之
时,如闻此法,必可领悟,正法会之因由也。又此经所说,偏
重金刚般若之用,故开首一段,即是表用,虽然,用随体立,
体由用显,言用则体在其中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
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
座而坐。
【注释】此经以无住为宗,正显般若智用之相貌,故以降
伏为纲宗。但般若无相,惟藉行住坐卧以显,显者,领会之意
尔。会则处处风光,在在般若,翠竹黄花,尽通人意,不会则
越说越糊涂。试观世尊于说法前,匆忙此一段,依事而论,究
与本文何关。不知六波罗蜜门,尽已释入,放此无相之光,见
此光者,即证得金刚如幻三昧。是世尊已说真如般若竟,更何
… 页面 6…
金刚经 ·5·
必再启言说。夫般若者,乃用于恰恰当机之处。眉言目语,本
无声音,对方亦不必以目见,不必以耳闻。接此机者,其先一
须菩提乎!但说法者为度众生,闻法者亦不忘众生,须菩提虽
已明悟世尊之旨,而普利群众,仍待启请。明知无法法,且说
不可说,正不妨一说耳。
… 页面 7…
金刚经 ·6·
应机缘起分第二
【分义】须菩提因机而启请,世尊喜其知机而赞许之,彼
此原已心领神会,故曰唯然,但目的还在度众,以大众尚未达
意,愿再以言语启发之,彼大众固愿乐欲闻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
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
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
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释】须菩提问意,谓般若以无住为宗,并不住于住,
斯名正住,然必如何而为究竟住乎:请佛为诸菩萨决定之。盖
世人迷惘,在心之疑惑不定,不名降伏,初念非不趋善,徒因
知见烦恼,疑而不决,为多生习气所冲动,现前习俗所引诱,
不觉入于邪道。及已修行,悟道未彻,法障仍在,所知又起,
此微细疑即无明惑,非佛不能为之决定也。行者当问自己之知
见,果能无着否?果能廓然无疑也否?若得究竟住者,即能降
伏其心,即名证得无上菩提也。降伏者,非压伏六识如凡夫修
也,亦非断灭七识如二乘修也,乃起八识心田微细习气,以般
若扫荡之,转识为智,如化敌为友,化恶人为良民也,故曰降
… 页面 8…
金刚经 ·7·
伏。虽然,岂易言哉!降伏二字,乃用在已发心之后,虽发心
而取舍进退莫决,因而生疑,心遂惑荡,若不将此妄心降伏,
必不能安住于大乘。故不依有住而住,亦不依无住而住,如是
而住,是真降伏。惟诸菩萨大根者,根已成熟,请护念之,为
决定可耳;小根者,根未成熟,请付嘱之,令之增长可耳。云
何者,请示其办法也,实重于事修也。佛故许其知机,赞叹而
印可之,又曰如是住,如是降伏,即暗指乞食一段,如是妙用
而已。若利根人,一闻于耳,即已彻了如是妙谛,通达诸法如
义之旨矣,然小根人尚复茫然,故再铺陈,所谓如是法者如下
云云。须菩提答言,唯然者,表自己已明悟如是之旨也。愿乐
欲闻者,愿佛再伸说如是法以示大众也。
凡读此等经,当作四面观:一观佛,二观请问法要者,三
观听众,四观自己。身入其境而圆化之,于微细处体察之,方
有少分相应处。
… 页面 9…
金刚经 ·8·
资粮分第三
【分义】凡事必赖资粮以成就,况学佛乎!世无众生,依
何成佛,佛度众生,众生亦度佛也。所言发菩提心者,发亲证
菩提心之心也,故先降伏其心,似若利己而非关度众矣,不知
自他不二。外众生者,各类众生也,内众生者,我未降之妄心
烦恼也,不独我人如是,即各类众生,莫不一一如是。世尊为
一切众生说,愿其自度度他,皆证到无余涅槃。无余涅槃者,
人法双空,了无挂碍,方名无余。如有能度之我,即名我相;
有所度之众,即名人相;我和众生,具此因缘,即生功德胜劣
成就烦恼等法见,名众生相;此念不除,坚执如寿命,即名寿
者相;然则诸相不空,众生何由而度?佛何由而成哉?今以度
众生为成佛资粮,更以破四相为度众资粮,入菩萨位,以为基
础,我皆令入一句,为示行者发广大慈悲愿力,摄受众生主因。
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句,又为破四相之总法,言无住于能度
所度之愿,则四相自然不立,但如何而能臻此无上境界耶?曰
当行波罗蜜,以布施为首,即代表六度万行一切波罗蜜诸法行
相,言皆不应有所取著。先把自心放大,尽量外放,即同十方
虚空之无尽,我之法性,即遍满无尽,由此所成就之福德性,
亦如是广大无尽,不可思量。以毫不执我,则其大无外,其小
无内,我之所谓我者,又将何从执取,我既不立,人又安在?
惟此独妙法门,慧眼人更不必再加思索,但应照我世尊所教而
住可矣,此乃成佛资粮,无上微妙,简捷了当,干净畅达,不
事犹豫。此世尊开口说法已竞,然座上仍复茫然,故下再呼须
… 0…
金刚经 ·9·
菩提而告之。此一段,又若为全经之总题,以下尽是文章,用
以分释此义者,故无著判为资粮位。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
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
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
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
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
菩萨。
【注释】佛视众生各各皆本来成佛,以本具佛性故,惟因
众生念念迷而不觉,间或有觉,忽又复迷。原由众生只知执我,
愈执愈小,愈难成就,由小发大,必先无我,而无我之层次甚
多。一明我,明我自己究是何物,以四大幻身为我耶?根尘幻
合为我耶?层层开释,则知真我者非此,独我常恒不变之如来
藏性,乃属真我,但我何故而入于迷醉耶。二法我,所谓法我
者,即我本性中所起之幻心幻法是也。既因幻心而由觉入迷,
亦必藉幻心以出述入觉,诸法本空,然正用时,亦不宜偏废也。
我既如是,众生自亦如是,既属同体,则推己及人之起念矣,
志公所谓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此即是修。人果
能同体大悲,则执我之见日小,利众之心日大,至普遍广大,
冤亲平等时,即离一切诸相,是名无我。无我者,佛也,故发
大心度众,必扫除我人四相。应如是三字,乃决定不疑之辞,
舍此更无别法。一切众生之类,表其众也。我皆令入者,发心
也。无余涅槃者,使彼皆究竟成觉如我一体不二也。实无众生
得灭度者,有三义:一言实无能度所度诸相也,有能度,即立
我人四相矣。二言众生本来成佛,不必定由我度而成,如《圆
… 1…
金刚经 ·10·
觉经》所说义,但我不可无此宏愿耳。三言众生者,即内烦恼
也,此内众生,正由四相起。自己之烦恼众生,何时度尽,即
何时成佛,一切众生之类,亦皆如是,亦各各有其内烦恼众生
也。然以大心无相故,了知本来不有,徒因执我而起,若有我
人众生相对者,即是根本烦恼,何得成佛。此处是总破四相,
能如是,乃降心唯一办法,成佛第一资粮。佛说法岂仅对在座
听众已哉,凡卵生胎生以至非非想众生,佛无不平等护念付嘱,
必如是观,大心乃可启发耳。我相者,立可能之爱见也;人相
者,由执我而及所执者也;众生相者,我人互执以相成也;寿
者相者,执持此相如命根也,此乃入生死之总根。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
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
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
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
所教住。
【注释】上言度众生以为成佛资粮,而破四相,又即度众
生之资粮也。凡度众生与无四相,一切皆属于法,是又立我人
四相也,著于有矣。若不取于法,是亦立我人四相也,又著于
空矣。惟取法而无住,不著二边,则取舍自在。所言法者,自
布施起,至六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八十一科,
无一非法,言皆不可着也。此菩萨以行六度波罗蜜为住处,菩
萨虽行六度,而不执取六度之相,于第一义不动故,能施之我,
所施之彼,以及中间布施之物,三轮皆空。以诸相不生故,根
… 2…
金刚经 ·11·
尘脱落故,然此正复不易,必先明心见性,证得法身。观此性
量,本来广大,如十方虚空,不可测量,而此无相之福德性,
亦复如是不可思量,福慧齐圆,不偏枯也。然则明心性之广大
者,又即破一切法之资粮也。故此分为资粮位,菩萨但应如所
教住,言即如是住可矣。此世尊开口说法,至此已竟,以下所
说者,皆本此资粮而发挥之也。
… 3…
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