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见一切法皆悉清净,是中见清净智,亦复清净,是名见佛。
海慧,我如是见燃灯如来,得无生忍,证无得无所得理,即于
此时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一切智智,明了现前,断众见品,
超诸分别,异分别遍分别,不住一切识之境界,得六万三昧。
燃灯如来,即授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迹牟尼。是授
记声,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亦非我昏蒙都无所觉。
然无所得,亦无佛想,无授记说、授记想,乃至广说言无想者,
显是智证,而无所取故,想者心法,非是语故,当知此中说智
之境界 ,是故言以净慧眼而观察故。”经言如是,读此当处明
了,总言不著四相也。燃灯佛系世尊第二劫满时所遇之佛,世
尊献五茎宝莲,表示五蕴性空,遂得授记。世尊第一劫满,遇
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也。世尊成佛时,得燃灯佛
印可。此证法身成佛时也。
… 页面 22…
金刚经 ·21·
净佛土分第六
【分义】佛土本来庄严,不劳众生再事庄严,若以七宝庄
严者,非真庄严也。当以明自性,清净尔心,斯真庄严耳。且
此庄严云者,亦假名而已。凡诸菩萨,清净尔心,当见境无住,
住即执著。又当见境而应,应而不染,以染即系缚,著即颠倒
矣。有般若智慧者,自然体用一如,于无所住中,不废其心,
虽生其心,生即不生,外不住于六尘,内不住于六根,中不住
于六识,以无住之广大,非证法身者不足以当之,故曰应无所
住而生其心。又如以色身言,身虽大于须弥山王,尚称非身,
言尚非法身也,以法身方可名为大身也。是以恒河之沙,沙等
恒河,如是沙数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比拟其福德,则福
德性之广大可知矣。所谓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必如是证
知,乃名净佛土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
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
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释】佛土有二,庄严亦二:一法相土,谓有形相可得
之土;二法性土,谓离相湛寂之真如性也。一形相庄严,谓七
宝严饰也;二第一义庄严,谓无分别智,通达实相,内发恒沙
清净功德也。此即无相可取,若执以为可取者,此即妄相,住
… 页面 23…
金刚经 ·22·
于色境,遂起染心。此段以清净佛土为住,正取自性庄严之意,
而以不取为取,无住为住也。心不住色,乃至不住声香味触法
等,正是住于清净,故曰应如是生清净心。但心本无住,亦无
所生,不应二字,正显本来之意,生其心者,非真有心可得而
生也。言妙用恒沙,非无所起也,应无所住,是明其体,而生
其心,乃表其用。六祖悟此而得全,遂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正表体用一如,后人误执不生与能生为冲
突,真所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应被五祖所呵。南岳云:一
切法皆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
此真住于净土者矣。前佛说四果而离四果,说燃灯得法而离法,
说佛土庄严而离庄严,此皆佛法也,但前云即非佛法,是亦并
此而离矣,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今归到究竟清净,不外无
住一法。是故二字,仍郑重告诫,决定所说,尤妙在如是而已。
此段经文,译文似不甚圆,以心本无生,后世学人,必多误会,
误以为另有一心可生矣。若云菩萨如是清净,不住色,不住声
香味触法,本无所住,乃起妙用,如此方不落边际,亦合般若
宗旨,且圆义中无应不应也。行者当自体会,不必定分文字胜
劣,知其义可耳。若标新立异,故改经文,一失其义,则罪莫
大焉。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
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清洁本然之土,即清净法身,是真大身,所谓佛
身充满于法界,不假修证,本自圆成是也。文殊曾问世尊,何
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身,
故名大身,即此大身,亦不可住著,况报化身乎。佛言今以须
… 页面 24…
金刚经 ·23·
弥山王喻此法王身,宁可取以为大否?曰不可也。此显性与相
之差别,盖身如须弥山王,指修罗王之大身言,用以为喻,彼
身如是大,尚不应取,况下此者乎。此分以譬如有人句,为不
舍众生意,言应成熟众生而不舍也,以众生非众生,其大身亦
同佛故,皆不应以形相取耳。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六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
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
德。
【注释】此第二次较量功德也。以此恒河沙数之恒河,其
各各恒河之沙,数已不可衡量矣。乃以如是沙数之三千大千世
界七宝满足,用以布施,其福德更不如四句偈等,岂四句偈之
胜功德哉,乃受持此一行偈之功德也。故但布施而无般若,不
趋菩提,终属有漏之果,未为胜也。
… 页面 25…
金刚经 ·24·
尊正教分第七
【分义】佛法圣量,非同外道散乱诸论,故当依般若修。
经虽文字,实不离乎觉性,迷者偏执文字,智者印诸心地,以
文字般若,印诸自性般若,非一非二。若是经典者,言若是微
妙之经典也,则在在处处不离佛性,皆是佛矣。我如是,一切
众生皆如是,当互相尊重,自居若弟子也。可见尽虚空遍法界,
众生无尽,佛法无尽,即正教无尽。随地随时随人,皆表此无
上法王,即一行四句偈之微,亦可受人天供养,如佛塔庙,以
言尊贵,固历劫不磨者也。故名金刚,表于文字者,即曰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是一假名耳。如来所说法,毕竟性空不可得,
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说且不可得,况五千言
之文字耶。知此则知尊正教之意,乃另有所指,不独外论典籍
不足取,即此文字般若亦不足取,但存假名假说而已。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
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
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
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
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
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
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 页面 26…
金刚经 ·25·
【注释】随说者,谓不拘人何地何时何段,乃至一偈之微,
凡九法界众生,皆当一心供养,如对佛等,何况尽能受持读诵
乎。帝释为天众说法,诸天皆向座恭敬作礼,为重于法,所以
尊其处也,凡藏佛舍利为塔,奉佛形像为庙,藏佛经为阁,尽
能者,尽通达甚深般若波罗蜜妙义也。以成就法身曰最上,成
就报身曰第一,成就化身曰希有,胜出诸乘,世间无比,以若
是经典所在之处,言必通达若是之经典,非徒五千余言之经文
也。若是经典者,即三宝具足处,谓经者是法宝,即为有佛者
是佛宝,若尊重弟子者即僧宝。众生虽未显三宝之胜德,究其
可能本体,实完全具足。然则若是经典者,指经文亦可,指能
受持读诵之人亦可,即指一切诸有情亦无不可。故人和人,有
情与有情,各各自有其具足三宝,彼此互对,互相恭敬,各各
自陈为弟子,互相礼敬,又何贪嗔淫杀之恶果哉。晏子久而敬
之,称曰善交,以其能全也。我国重礼教,礼尚居于教之先,
维持世道人心,此为根本。试观社会中下等人,动辄诤斗,以
无礼教以范之也,上等人则知互敬之义,而诸佛子,尤当念同
体大悲,视一切众生皆本来佛也。隋时蜀民荀氏,尝于空地,
虚空手写金刚经,遂感诸天覆护,遇雨此地不湿,牧童藉以避
雨。至唐武德间,有僧语村人曰,此地向来有人书经,诸天设
宝盖于上覆护,不可令大作践,后设栏围绕,内供佛像,常闻
天乐之声。此亦诸天恭敬说法处之意。此段重在佛法圣量,非
可取于外道诸散乱论也。故当依般若修,不当随顺外论典籍修
也,约有五种胜因:一者摄取福德,随说是经,福德已不可思
议;二者天人供养;三者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四者起尊敬
之念,如即为有佛等;五者无执取义,言不执于佛不取于法,
如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即不可取,故曰即非般若波罗蜜,但不
偏空,仍存假名,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今所说者,只为未了
… 页面 27…
金刚经 ·26·
解者对治法耳,若已明其义,即不必再说,故曰即非。又曰如
来无所说,此无所说,正不可称量之胜法,非外论所可比拟于
万一也。
… 页面 28…
金刚经 ·27·
供养给事分第八
【分义】世尊住世,为一大事因缘,欲众生了生死,而众
生之所以报恩者,若徒取形式上之香花庄严,岂真供养给事哉。
必也以养志为先,自己明此大事,求了生死,斯真供养矣。原
夫众生之所以不能自在如佛者,良以无善巧方便慧,乃抟取色
身名身,成此世界,由微尘而世界,由世界而微尘,轮回无尽,
苦恼无尽。不知此乃影像相,如不能离于幻影,则视一切妄相,
执为实有,在微尘执微尘,在世界执世界,在佛则执三十二相
矣。如是颠倒,自不明一合相圆合而成为实相之理,故当离一
切相,以无住为住,是真供养如来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
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注释】世界微尘,同一生灭之幻相,散为微尘,合为世
界。其实微尘世界,皆无自性,非有实体,众生执有,抟取色
身,假立一合相,但不过影像而已。以抟取色身,故成为世界,
不能无名,遂立名身,世人愚痴,无善巧方便慧以破之,不得
自在,故佛反问之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
… 页面 29…
金刚经 ·28·
相,是名三十二相。
【注释】前段佛谓众生之色身名身,不过微尘转世界之一
幻起幻灭耳,何可抟取!即今如来之三十二相,非正觉性体,
又何尝不是幻身生灭,岂得因佛身为奇特而可分别哉。夫如来
者,法身也,不可以取相见,不可以离相求。汝今欲供养如来,
若以见相为供养者,非真供养给事者也。行者于此等处细参之,
最可发平等智光。
… 页面 30…
金刚经 ·29·
住忍苦分第十
【分义】精进深入者,不仅一布施已也,必忍辱以赴之,
若有心动,即非忍辱,安名清净。歌利王表贪,凡见色而盲目,
闻声而迷耳,是名割截身体,节节支解,心若住于色声六尘,
即不名觉,非住于菩提矣。此降心第一妙诀,先忍幻身受苦之
我相,再忍幻心缘起之法相,言离一切相者,不仅此幻身受苦
之相也。否则以恒沙身命布施相衡,此尚不得名为忍辱耳,故
必除妄生慧。斯名真忍苦,真波罗蜜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
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
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
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
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
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
众生。
【注释】经文处处说般若,人将疑不必勤苦行度,但持说
般若可矣。是将偏于理解而忘却事修也,故云布施,然非单说
… 页面 31…
金刚经 ·30·
布施一门也。凡六度万行,无一不相通,无一能离般若,还当
住于忍苦处。世尊自表往昔所修之苦行,意谓若无般若,即不
能行忍而起嗔恨矣。若以节节支解为苦,即有我人四相矣。因
世尊此时,已离一切人相也,并离一切布施忍辱诸法相也。是
故心不应有住,以根本心不可得,此不可得者,即是菩提。若
有所住,即为有心,即立色声香味触法,而不能住于菩提矣。
住菩提者,住于无所住也。若心有个阿耨菩提可发可成者,即
已住色,以其有心也;若心以为无阿耨菩提可发可成者,亦已
住色,以其有法也;二者同属于法我,不名离相。然则如何而
可?曰先明根本,证得本空。立亦得;不立亦得;立不立都得。
如不明根本,但达理解,未证于事,则立不是,不立亦不是,
立不立都不是。此妙用处,不可思议,今我说者,只可言用,
无可言妙,以妙在汝边,非关我说。又所说离相者,别无他法,
曰即诸相离诸相,即众生离众生可耳,倘不会斯义,必死执割
股救鸽,投崖饲虎,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