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柯云路5芙蓉国 >

第80章

柯云路5芙蓉国-第80章

小说: 柯云路5芙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铁梅”清了清嗓子,说道:“我再来一遍。”父亲将手中的板胡吱吱嘎嘎拉响了两声,算是准备完毕。“李铁梅”一句道白:“奶奶,您听我说。”便嗓子十分尖亮地唱了起来,还挺胸抬头甩着头发,做着手势,好一个大义凛然的“李铁梅”。父亲一边拉着胡琴,一边不时抬眼看看这个丰满白胖的“李铁梅”。母亲神情紧张地站在一边做着准备。
  卢小慧注意到了父亲注视“李铁梅”的目光,也注意到了母亲对此的无心。她便笑眯眯地听完这段,拍了一下手说:“唱得挺好的。”范立贞说:“她是挺好的,我还差一点。”
  卢小慧说:“爸妈,你们先练吧,我还得落实节目。”
  卢小慧抖着节目单出了小院,在村里快步走着,她觉出自己的短发很舒展地在头上披着,也觉出自己圆润的面孔在暖暖的空气中破浪前进着,更觉出自己的耳聪目明。傍晚的村景漾出一股暖洋洋的气息,家家户户都冒着炊烟,蒸窝头的香气、烧柴火的烟气在村中浮荡,太阳的余晖在这片浮荡中酥软下来,光线变得弯曲柔和,棉线一样缠绕在树梢上。村边的麦田里已经开始发黄的小麦散发着半青半熟的香气,飘荡过来,撩撩逗逗地拂动着柳条,将农村的气息搅得十分稠密。吸一吸鼻子,就会觉出这里最浓烈的还是太阳晒热的泥土的气息,走在农村的田地上,会觉得人类不过是在土地上刨食的一群小动物。
  吱嘎嘎又推开一扇土围墙的小院门,四四方方的小院里也闹嚷着一拨人在排节目。父亲原来的秘书苏小钟是部里造反派的头头之一,也被军宣队轰到干校来了,他正领导着排练一个小合唱,四个高矮差不多的年轻女干事并肩站在那里唱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这是毛主席的诗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苏小钟像个孙猴子精干黑瘦地立在那里,张大嘴叼着口琴,吹着伴奏。练一阵挥手停下来,对四个女干事做点指导:二重唱的配合问题了,咬字清楚不清楚的问题了,声音饱满不饱满的问题了;又从头开始再来一遍。他先用口琴吹一段前奏,结束时很有节奏地加大音量,发出准备的信号,同时举起一只手打拍子,四个人便在他的指挥下放声唱了起来。
  在苏小钟身后,站着一个比苏小钟高半头的女人,一张胖胖的长圆脸转来转去,有些敦厚又有些凶恶地看着排练场面。卢小慧知道,这是苏小钟的妻子,原来是一家工厂的工人,后来被苏小钟调到农林牧业部看茶炉,是部里出了名的醋罐子,有事没事和丈夫闹一闹,她用冷冷的目光在苏小钟和四个年轻女干事之间扫来扫去,那双大而无神的眼睛露出明显的不耐烦。没过一会儿,她显得很贤惠地两手相叠在身前一放,说道:“先吃饭吧,他们都吃了,你还没吃饭呢。”四个清秀的女干事停住唱,对苏小钟说:“你也先吃吧。”苏小钟却煞有介事地往空中伸一下手,说道:“吃不吃饭有什么要紧,等联欢会结束了再吃也行。”他眨着一双陷在深眼窝里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站在一旁的卢小慧,问道:“我们的节目排第几?”卢小慧看了看节目单,说:“第五个。”苏小钟说:“没问题,排第一个我们也敢上。”
  四个女干事都觉得苏小钟挺有趣,看着他扑哧一笑,他就更加有趣地眨着眼说道:“节目不在大小,人不在多少,主要是精神饱满,要一登台就走出精神来。”他瘦小地立在那里,一边说一边做出正步登台、挺胸抬头立好的示范,那动作的夸张性又逗得四个女子笑得弯下腰,还高兴地相互拍打着肩背。苏小钟故作认真地眨着眼问:“你们笑什么?这有什么好笑的?”四个女干事笑得更快活了,苏小钟的老婆站在后面,露着一脸的不高兴。卢小慧冲站在一边看热闹的房东,一个窄头窄脸的中年农民点头招呼了一下,便出了院子。这个世界人和人真是差别很大,聪明的苏小钟居然对身后的老婆浑然不觉,只顾自己撒欢地说笑,也不怕晚上挨揍。他老婆当众摆出那样一张面孔,也实在不合体。这样想着,她便又觉得自己聪明。
  她又匆匆地来到村外河滩旁,这里一间一间都是铁架铆着洋铁皮搭就的临时房,铁皮没有落到底,可以看见屋里一双双穿着拖鞋的赤脚站着或移动着。铁皮房一排挨一排挤得密密的,像是在国营养猪场里看到的大猪圈,有的男人正站在门口双手一上一下拉着毛巾擦着赤裸的脊背,也有男人没好意思脱下外衣,一手把它撩起来,一手用毛巾在衣服里边擦着。卢小慧正走着,一扇后窗突然开了,一只手臂和一个脸盆在眼前一晃,一盆脏水泼了下来,她仓促地躲闪着。在这人烟稠密的一排排平房中穿行,往地上放脸盆的声音,在脸盆里搓毛巾的声音,一家两口子说话的声音,一屋子人嘈嘈嚷嚷的声音充塞着她的耳朵。
  一根一根木桩拉着铁丝,上面晾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还在淅淅沥沥地滴水,房前房后都泼得水汪汪一片泥汤。
  穿过这片五。七干校的临时宿舍,就到了河滩旁,这里又有五六堆人在排练节目。一拨人正做出冲锋陷阵夺取革命胜利的群体造型,一面红旗刺向高空,举旗的人挺胸向前,后面的人紧随其后,在静止的造型中,摆出了一幅前赴后继的动感。一群人在练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扮演杨子荣的是个瘦高的中年干部,瘦长的脸,正在唱“打虎上山”一段,摆出气宇轩昂的姿态。旁边还有一堆人,敲着快板连说带唱。卢小慧踏着河滩边高低不平的土路及一块块鹅卵石,将一堆一堆人看下来。
  听说演二重唱的一对男女到麦田边上练唱去了,她又匆匆赶到麦田。这里老老实实地长着一片麦子,麦子已经秀穗,绿中透出黄来,风吹过来,像数不清的瘦老头摇晃着。没有看到二重唱的人,她便踏着田梗穿过麦田往村里去。突然听到人声,再走出几步,看见一男一女正坐在水泵房旁边的凹地里搂着亲吻。卢小慧立刻收住步子,想必这就是演二重唱的一男一女了,他们可别热晕了头脑,忘了今天晚上的节目,可一时又不便于惊动他们。
  正犹豫间,只见两个人搂抱着滚到了水泵房旁的麦地里,麦浪起伏着很快将他们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那片麦地在很起劲地蠕动着。她想了想,还是扭头走了。走了很长一段路,又停下来,想了想,折回来走了几步,从地上捡起一个土块,朝水泵房里伸出来的铁管子扔去,引起了一点声响。麦地里还是不见露出人头。她微微一笑,扭转身朝前走了,走出一段远远的距离,她用双手捂成喇叭筒,朝水泵房方向高声喊道:“二重唱,男女二重唱,你们的节目落实了没有?”喊完便躲在一棵大柳树后面。远远的麦田中露出一个男人的头,似乎在四面张望着,又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女人的头也歪歪斜斜地挣扎着露出来。
  卢小慧悄悄一笑,扭头在一排柳树的掩护下离开了。
  终于把所有的节目都落实了,她来到干校军宣队仇政委的办公室,这里原来是大柳村的大队部,红砖瓦房挺轩敞,听完卢小慧的汇报,仇政委笑眯眯地说:“卢小慧很能干。”
  卢小慧却从他那张黑长的面孔中看出一丝不自然。办公室里还坐着农林牧业部里小有风骚之名的女技术员罗君兰,白白的鸭蛋脸,额头稍有些窄,眼睛长长地几乎要划到太阳穴,下巴稍有点长,但是挺丰满,挺好看,她似乎正在和仇政委诉说着什么。仇政委很首长气地当着卢小慧对罗君兰说道:“你还要进一步端正自己的态度,啊?”然后,他转过头对卢小慧说:“很好,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卢小慧便以中学生单纯无邪的表情笑了一下,转身走了。其实,她每次都能从仇政委笑眯眯的目光中读出一点特别的东西,只不过她比谁都聪明,就比谁都处理得当。
  天已经暗下来了,西边的天空只剩下非常暗淡的青一块白一块了,村里已经有广播喇叭招呼五。七干校的全体成员到会场集合了,各处院子里都在三三两两地走出人来,卢小慧匆匆赶回自己的住处。排练节目的人大概早已走了,里面一片安静,推开院门,发现一个梳着小辫的年轻人手里拿着胡琴站在客厅门口,正是那个演李铁梅的女干事,看到卢小慧,圆润的脸上漾出一丝亲热的笑容,接着,就看到父亲从屋里出来,正在往身上穿一件蓝布外衣,他从“李铁梅”手中接过胡琴,看看卢小慧说道:“小慧,你怎么还回来?人早都去了。”卢小慧说:“我拿点东西。”父亲和“李铁梅”走了。
  卢小慧看着在他们身后已关闭的院门,知道自己刚才那种无暇顾及他人的匆忙态度,既十分自然又十分聪明妥当。她进了客厅,右拐进到父母和自己住的屋里。屋子不大,通炕上摆着三个人的被褥,父亲靠门口,母亲睡中间,她紧靠东墙,三个人的枕头、被子都贴北墙放着。她没脱鞋爬上炕,跪着到了自己放被子的地方,从褥子下面翻出月经带,又跪着退下炕来,将房门掩上。隔着窗户看了看,院子里没人,便立刻解开裤带,做了一番操作,身体下部隐隐的感觉告诉她,一个月一次的女人事又要来了。
  当她匆匆赶到会场时,这里已经是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了。在有几个蓝球场大小的打麦场上,一端早已搭起了大戏台,拉了几盏大灯泡,戏台前光光平平的地面上,已经满满当当地蹲坐着五。七干校的男男女女们,在他们的后面及两侧,或站或蹲着村里的男女老少,戏台上拉着一个大横幅:“庆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三周年”,更多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天已经完全黑了,戏台上的灯光发出耀眼的白亮,远远地看过去,真有一股热气腾腾的劲头。卢小慧突然想到鲁迅的《社戏》,在麦田包围的黑夜搭起一个灯光明亮的戏台,确实有点像遥远的仙境。她穿过密密麻麻的人群朝戏台匆匆走去。此刻在她脑子里萦绕的惟一念头,就是一定要把幕报好;然而,身体下半部隐隐的月经来潮却让她浮现出另一个问题:自己莫非真的会在这里呆一辈子吗? 

第七十章
  太阳早已下山了,卢小龙领着犁地耙地的人牵着牛扛着犁往村里走。刘堡村生产大队共有一百六七十户人家,六七百口人,下面分着两个生产小队,经过半年多的实干,他被选为第一生产小队的队长,两个副队长是贫下中农,会计和库房保管现在也由知识青年担任,现在,第一生产小队整个在卢小龙的领导下,第二生产小队的会计和保管也换成了知识青年。北京来的学生大公无私的实干精神已经在当地农民中获得一致公认,这也是卢小龙领着三十个知识青年干出来的成果,现在,下地干活在他眼里有了新的意义。
  河滩地里的麦子刚刚收过,没犁过的还留着一行行麦茬,犁过的已经平整疏松地铺在那里,像褐色的地毯,匀匀的看着很舒服。快到村边时,他们将缰绳在牛脖子上一绕,放开手,十几头黄牛都加快步子向着村里的饲养棚小跑起来,牛儿饥了渴了,不然他们这会儿还不会收工。前面坡上,一层层梯田里种着秋庄稼,大多是玉米,绿绿的已经没膝盖高,锄地的人还没有收工,远远地看到卢小龙领着犁地的人回来,一个黑瘦的中年农民放下锄冲卢小龙摆了摆手,指了指面前的玉米地,嚷了一声:“我们锄完这一片再收工。”几十个人都直起腰从玉米地里往这边看,冲他嚷的黑瘦农民是副队长根喜,卢小龙一指村边的打麦场,回了一声嚷:“我去场上招呼一下。”犁地耙地的都是些中老年农民,村里干活的把式,卢小龙放他们先回家歇去了,自己却拐了个弯,来到村边的打麦场。
  打麦场上,另一个副队长来福正领着人干活,看到卢小龙过来,他满场吆喝的嗓门更大了。刘堡村按照几百年来的规矩,将割下的麦子一捆捆扎好,肩挑、牛驮、车拉运到打麦场,先在四边堆成麦垛,上边苫上草席,以防阴天下雨,而后,抓紧每一个晴天打麦子。
  他们将一垛麦子扒开,漫铺在场上,松松的有一尺多厚,人拉着几个石碾子碾场。碾子不轻不重地在麦草上一遍又一遍碾过,松软的麦草就轧实了。这时,人们便拿着木叉将麦草挑起抖松,麦穗里的麦粒哗哗地漏在地上,抖松的麦草又厚厚地铺在场上,再碾、再抖。最后,麦穗上的麦粒都碾落了,鹅毛管一样的麦杆也都碾瘪了,就把碾过的麦草用木杈叉起来,在场边垛成麦草垛。这些碾过的麦草再用铡刀铡成寸长,就成为牛马的饲料了。
  卢小龙也操起一把木杈,木杈很大,有三四个大木齿,像弯弯的牛犄角一样,贴地滑滑地往前一叉,将厚厚一层被碾实的麦草挑起来抖松,撂下来,抖上两三叉,面前就成一大堆蓬松的麦草,再一叉把它们叉起来,挑到一边。这是最后一碾了,草是草,麦粒是麦粒了,踏着地上厚厚一层滚滚的麦粒十分舒服。二十来个人一人一把木杈,从四面将场上碾过的麦草挑起来,抖尽麦粒后,往场边草草地一堆,就有几个老头拿着大扫帚弯着腰将场上的麦粒归成一堆,麦粒由大面积收成小面积,由薄变厚。一个老头把扫帚换成了平头木锨,将寸厚的麦粒往一起堆,拿扫帚的老头跟在后面继续扫着木锨撮过的地方,又有几把木锨、一把大扫帚围上去,将麦粒集中成堆。这一伙都是些上年纪的农民,小伙子们在另一边开始将碾过的麦草堆垛。
  他们先用麦草在地上铺出一个直径丈许的正圆,然后,四面八方的木杈将麦草送上去,三四个小伙子站在上面用脚踩,也用木杈整理着,没多一会儿,麦垛像个大圆塔一样越堆越高,上面三四个小伙子站在塔顶上,更认真地在上边将一层层麦草铺好踩实,下边的人不断将麦草挑上去,同时有人围着麦垛将那些露头的麦草一把把揪出来,用木杈四周拍打着麦垛,麦垛要垛得实,垛得光,才能在风吹雨打中存得住。麦垛更高了,上边的小伙子纷纷跳下来,只剩一个人在上面收顶,这时,麦垛几乎有三人高了。用木杈往上挑麦草,要有力气,有技术,像在深沟中挖土往上抛一样,将木杈猛地挑到头顶最高处,麦草沿着惯性飞上垛顶,上面的小伙子用手接住,然后铺着理着,用脚踩着,在顶部收成蓑笠帽一样的椎形,苫上草席,用绳子绑扎住。这时,上面的小伙子拍拍手,周围的人便用蓬松的麦草给他堆个堆,他先把木杈扔下来,然后高兴地呼喊着纵身一跳,陷落在蓬松的麦草堆中。
  天黑了,场上已经亮了几盏电灯,几个扬场的把式开始扬场。垛麦草的人拍打着身上的衣服,抓紧时间回家吃饭。吃完饭回来,扬场的也就扬完了,再接着摊场、碾场、收场、垛垛。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正是阴历五月,接连晴上一些天,把场上的活干完,全年一半的收成就入库了,那时,老天爷再稳稳地下起雨来,把秋庄稼浇个透,种地的人这一年就多少能够将肚子填个半饱。
  卢小龙又操起一把木锨加入扬场的行列。当生产队长,第一要带头苦干,第二要会干,第三要会派活,第四要分配公平。他现在是一边学一边干,带着人去犁地,他就跟着学犁地、耙地;带着人在打麦场上,他就一心操练场上的活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