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 >

第5章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第5章

小说: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肆地乱喊、乱叫、乱唱……喊腻了,叫够了,唱累了,便又开始吃——于是,盘子里的广柑、香蕉在一瞬间就飞得无影无踪,而地上则开始增添一块块果皮。洗洗手,抹抹嘴,清清喉咙,调整调整面部表情,又开始“重操旧业”。不过,这下不再是肆无忌惮地乱吼了,因为彭艳阳的爸爸妈妈已从里屋走出来,在笑眯眯地在一旁当我们的观众了。大家决定来个“大联唱”。我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老师为首的男中音,另一派则是我们女同学的女高音。待程桦报幕完毕后,战局就拉开了。有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的,有吼《冬天里的一把火》的,还有哼《武则天》的。也有叫《卖报歌》的……真是人声鼎沸!大家互不相让,都把自己平日学会的或没有完全学会的所有歌用最大的力气吼出来。细心的彭艳阳把我们的“节目”全部录下来了。我们,等我们以后再次听到这盒“原声磁带”时,心中一定会充满无限的幸福!

      时间在我们的吼叫声中溜走了,我们给彭艳阳写下了一句句祝愿的话语之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的家。但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温馨而又热闹的下午。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但这种纯洁的爱,必然赢得学生爱的回报。

      1985年5月13日,是星期一。下午读报课时,我走进教室,继续为学生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的》——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我的“小说连播”:《青春万岁》、《爱的教育》、《烈火金刚》、《红岩》……进入中学以来,学生把每天的这个时候视为最珍贵也最美好的时光。

      “保尔紧张地注视着朱赫来和那个押着他的士兵,心里在盘算着怎么才能救出朱赫来……”我在讲台上朗读着,教室里一片安静。同学们都关心着朱赫来的命运。

      突然,坐后排的学习委员陈晓蕾举起了手。

      我停住朗读,问:“什么事?你不舒服了吗?”

      她却离开座位走到了我的面前:“李老师,请您出去一下。”

      我想她可能是有什么急事要给我单独谈,便对同学们说:“大家稍等一会儿。”然后跟着她出了教室。但就在我走出教室门的一瞬间,我好像看到潘芳奕匆匆走上了讲台。

      来到教室外面的楼梯口,我用询问的目光看着她,她却说:“请您在这儿站一会儿。”

      我非常吃惊:“站一会儿?你们要干什么?”说着我转身就要返回教室,可陈晓蕾急忙把我拉住:“李老师,您现在不能进去!”

      我明白自己上当了,但现在我反倒不怎么急了,而觉得挺有趣:好吧,我倒要看看这些学生们要搞些什么明堂!

      过了大约五分钟,陈晓蕾跑到教室窗口往里面看了看,然后过来对我说:“好了,可以进去了。”

    (后来,陈晓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领着李老师走进教室时,我自豪极了,像个打了胜仗又抓了个俘虏的将军!”)

      进了教室,我仔细看了看讲台和教室里面,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但学生们的表情却神秘而得意,他们都冲着我微笑,微笑中含着诡秘,仿佛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不,是“阴谋”。

      我问:“刚才潘芳奕对你们说了些什么?”

      “没有说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

      还有学生说:“真的没什么!——李老师,您继续读小说吧!”

      我只好接着读:“保尔出其不意向那兵士扑去……”

      接下来的几天,平安无事。直到5月17日,我才明白学生们的“密谋”是什么怎么回事。

      那天是星期五,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语文课。

      学生们安静了下来,我习惯地说了声:“上课!”

      “起立!”随着值日生罗晓宇清脆的口令,同学们精神抖擞地站了起来。

      “同学们好。”我敷衍着。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回应我的,竟是这整齐而响亮的童音!

      我被这声音惊呆了。只见坐在前排的谈俊彦双手捧着一张洁白的纸走到我面前:“李老师,这是全班同学的祝贺信!”

      班长彭艳阳捧着一束还带着露水的鲜花从后排跑上来:

     “李老师,这是全班同学献给您的鲜花!”

      副班长张锐捧着一大摞礼品上前来:“李老师,全班同学的一点心意,请收下!”

      在我目瞪口呆之际,小小的讲台已堆满了鲜花、生日蛋糕、影集、笔记本、手绢、书签、毛笔等各种礼物。台下,57双眼睛正闪着兴奋而得意的光芒望着我。与此同时,孩子们调皮地用整齐而富有节奏的掌声为我祝贺!

      “今天,并不是我的生日啊!”激动中,我真诚地向他们撒了一个谎。

      “是的,今天就是你的生日!”

      “5月17日,没错,我们早打听清楚了!”

      “李老师,要诚实哟!”

      ……

      57双眼睛恳切而焦灼地望着我!

      我说什么呢?我还能说什么呢?“好……我收下”……我的声音在发抖。

      “啪啪啪……”又是一阵长时间震耳欲聋的掌声!

      此刻,我的心情,除了感激,更多的是惭愧。我走下讲台,缓缓说道:“同学们,我受之有愧啊!我的工作做得并不好。真的,我脾气急躁,时常发火,有时还错批评同学,伤同学们的心……我对不起大家啊!”

       教室里格外安静,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我激动的话语。

我说:“李老师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高尚。但是,今天同学们又一次深深地教育了我:教师的艰辛劳动所换来的报酬,决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是丰厚得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这,才是今天同学们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生日礼物。我将把它化作无穷的力量,竭尽全力把你们教好!请同学们,不!请我的朋友们监督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带着发自内心的真诚敬意!

      “啪啪啪……”又是一阵春雷般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在我心头滚过。我感到:面对这57颗晶莹的心,我的心也变得更加纯净起来!

      是的,这样的日子,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都是永远难忘的节日!而在我而教育历程中,有幸不止一次享受这样的节日——

“敬爱的李老师:

      您好!

      如果我们没有记错的话,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们几个住校生让您多操了一份不该操的心。您的时间很宝贵,可您每天晚上总要到寝室来看看我们,不是问学习就是问生活。我们对您感激不尽。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除了好好学习报答您外,我们还凑钱买了一本日记本,请您收下吧!如果今天不是您的生日,这就算我们的一片心意!

      祝生日快乐!

                      您的学生:   彭艳阳  任岚  周磊

                                            1986年5月17日”

      这本笔记本我至今还珍藏着。

      此外,每年五月,我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寄来的贺信或生日电报,有时是电话……

      下面,我想再一次全文抄录一篇学生作文——

 

          盛开在心灵的感情之花

              ——给老李祝生纪实

                                      杨  嵩

        最美好的一定是最真诚的、最自然的。      

                                    ——题记

 

      公元1990年5月19日,星期六,一个普通的日子。

      下午读报课,李老师照例来给同学们读小说《送你一条红地毯》。他刚走进来,教室里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不,确切地说,是每一位同学用真诚的心所奏响的最悦耳的交响乐。

      李老师莫名其妙地盯着大家,竭力想从同学们那神秘、兴奋的笑容中去寻找答案。

      看着李老师惊愕的窘态,我们感到了这次“突然袭击”的成功。得意之中,掌声更响了!

       李老师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上了讲台,终于看到了放在上面的特制大蛋糕,赫然印入他眼帘的,是生日蛋糕上的“奶油大字” ——

            祝

     李老师生日快乐!

              高90级一班全体同学

      掌声渐渐平息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60颗心在兴奋地跳动。足足有好几十秒钟,李老师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这那蛋糕,他显然是被感动了。同学们也没有说话。教室里,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并感染着每一个人;一股浸入心灵的暖流使每一个人的身心都在被陶冶、融化。在同学们静静的注视中,李老师慢慢地将目光从生日蛋糕移到了讲桌上的另外两件礼物——一本精美的有着每一位同学签名的相册和一束灿烂的鲜花。他将那鲜花捧起,深情地小声说道:“这,就够了!”那神态像是在对我们说,又仿佛自言自语。

       终于,李老师抬起了头,慈祥地看着同学们,略微有点激动地说:“谢谢……谢谢同学们!今天,并不是我的生日,真的不是!……但从此我将把5月19日当作我的又一个生日!……我,我……”李老师好像还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他站在讲台上,深深地、深深地向全班同学鞠了一躬!

      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了……

      掌声终于停止了。李老师的情绪好像平静一些了,他抚摸着鲜花一字一句地说:“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荣誉呢?”停了一会儿,他又微含责备地说:“只是,为了这并不是我生日的日子,你们如此兴师动众,还有一个多月大家就要高考了啊!……”

      这时,没有掌声,没有祝词,一双双充满感激的眼睛都默默地望着李老师。大家心里都在说:李老师,三年来,您无论多么忙,总是准确地记得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生日,并按时在我们的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真诚的礼物;李老师,今天时不是您的生日其实并不重要,我们不过是借“祝生”向您表达三年来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罢了——“祝生”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如果您认为不应该的话,就请原谅我们吧,因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啊!

      感情的浪涛激荡着60颗心,但教室里仍是静静的,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那束鲜花似乎也更加光彩夺目了——它象征着我们在李老师教育下,青春之花开得如此鲜艳;象征着李老师在未来的工作中,事业之花必将更加灿烂!

      程桦同学将刚从家里拿来的菜刀递给了李老师,同学们“轰”的一下子笑了起来,于是教室里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了。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李老师将蛋糕切分成12份:10个小组各一份,李老师本人一份,还有一份留给他心爱的两岁女儿李晴雁。

      李老师走下讲台,一一把蛋糕送到每个小组。顿时,整个教室一片欢腾,真正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我又一次感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是那么贴近,感情是那么融洽。

      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

      同学们还在继续欢声笑语地吃蛋糕,李老师还在笑盈盈地望着大家,他手里还捧着那束鲜花——那盛开在我们心灵最美丽最芬芳的感情之花! 

      许多学生家长常常真诚地对我说:“您对我们的孩子太好了!”而我也真诚地说:“那是因为你们的孩子对我太好了!”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矮矮的个头,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身材;一头稀疏的黄黄的头发,让人觉得严重营养不良;一身朴实的衣着,散发着来自农村的气息;然而,比衣着更朴实的,是她苍白脸上一双善良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告诉我:这是一个老练成熟的、也许过早就承担着家庭重担(至少经常为家庭重担忧虑)的懂事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学是很多的,然而在当今的校园,尤其是城市校园已经是非常少见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宁玮时的印象和感想。当时,是1987年8月30日,高一新生报名的时候。

      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开学第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从教学楼走过,突然听到楼梯转弯处的角落里传来嘤嘤的哭泣声,循声过去一看,竟是宁玮和几位住校女生在哭!她们看见我,都在黑暗中使劲擦泪,企图不让我知道她们哭过。

      然而,我却问道:“为什么哭呀?”

      她们都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一言不发。

     “是不是想家啊?”

      仍然沉默,不过宁玮使劲点点头。

      于是,我把她们请到我家里,和她们聊了起来。

      “想家?可以理解。”我说,“和你们一般大的时候,我也曾‘流’学他乡,也哭过呢!”

      说笑中,这几位学生的情绪渐渐开朗了起来……

      虽然宁玮想家想得流泪,可在同寝室同学的眼里,宁玮像个老成的大姐姐。赵琼同学在开学不久的作文这样描写宁玮: 

      报名那天,寝室里的同学一个个陆续由父母“护送”来了。宁玮最后一个到,穿一件淡绿色短袖上衣,一条白底方格裙,不高,短发,像个听话的小姑娘……床铺、蚊帐整理好后,寝室的地下满是废纸、床草,她立即拿起扫帚扫起地来。下午逛街时,周慧肚子疼了起来,脸色惨白,宁玮万分着急,急忙找到一家药店买来药,端开水给周慧喝了,接着又把周慧扶回了学校。第二天,周慧住进了医院,一放学,宁玮就叫上我赶到医院去看周慧……我们一致推选她当我们寝室的室长。妈妈送我到学校报到时,只见了宁玮一面,可她直夸宁玮懂事;妈妈走时再三叮嘱我要跟宁玮学,有事找宁玮。是的,宁玮是我的榜样。而且,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喜欢而且信任宁玮。 

      宁玮很快以自己的善良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她被选为班委生活委员。于是,我常常看到她在课间清点着一大把钞票———那是她替同学们买饭菜票收的钱。

      然而,在她每月经手的那么多饭菜票中,属于她自己的却少得可怜。由于家庭困难,她的生活非常节俭。赵琼同学有一次悄悄对我说:“李老师,宁玮给自己规定,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我听后一惊:连两、三毛钱一份的肉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