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12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12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②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集学论》云:「③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恆修习,捨护淨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护淨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①《入行论》:《入行论·讚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②自意修:自己修持。
③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恆修习,舍护淨长:身指身体,受用指财物,福指善根。舍护淨长,谓舍棄、守护、清淨、增长。
        舍…依众生所需,布施身体、财物。
        护…布施消除逆缘,护持顺缘。
     正行… 淨 …逆缘消灭。
     结行…长…作后内心欢喜,随喜自善,功德增长。


        舍…为一切众生义利,善根迴向无上菩提,舍不正因及违缘。
        护…保护善根体性与果报,不令违缘生起。
     正行… 淨 …善根未生令生,生已增长,增广无边。
     结行…长…作后随喜,功德增长。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棄捨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破除此执,於止观时,兹当广说。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①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②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③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①以彼诸教:参考《广论》卷一原文(本書三一页)。
②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此种见,宗大师认为是邪见,应断除。
③又此即是……心不重故:指彼诸思择者,所持之见,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彼见诸大经论,认为非是教授,因而心不敬重故。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如於知识修习淨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於此等,须能令心①猛利、②恆常③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如於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於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恆常,故应观修。
①猛利:殷重、勇猛具力。
②恆常:无间。
③变改其意:变改凡常之心。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於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於尔时则须止修。於止观时此当广说。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①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於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又此二种修行道理,於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②则不能生无垢淨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於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③敬母阿闍黎云:「④慧中如徧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①孤萨黎:专修苦行之善士。虔诚修行者(远离一切外事,一心内修之人)。
②则不能生无垢淨慧,道胜命根:淨慧是道之真正命根。谓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淨慧,此是道之真正命根也。
③敬母阿闍黎:马鸣菩萨。
④慧中如徧智:一切智慧中,徧智为最究竟。


  是故於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捨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又於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於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①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①经义:经者,至言。义者,指经中之真理。


  诸於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若谓其心於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於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①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輭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於②烦恼③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棄诸黑恶品,淨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淨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淨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①大车:深见、广行二大车。
②烦恼:根本烦恼。
③随惑:即随烦恼。《俱舍》卷二十一:“随烦恼此余,染心所行蕴。”根本烦恼外,余行蕴所摄染心所,如忿、嫉等,名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起故。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於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淨除金银,一切垢秽,於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輭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於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习,即於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①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讚厌离故。是故从②於知识修信,乃至淨修③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④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於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⑤应时之义,更以⑥先觉语錄,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又如说云:「若⑦善说者为⑧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故⑨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⑩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①猛利:强力。无间:恆时。
②於知识修信:修意乐依止法。知识:善知识。
③行心:加行依止法。又解作“行菩提心”。


④智者:诸佛菩萨。
⑤应时之义:契时、契机。
⑥先觉语錄:行持经验。
⑦善说者:具德之师。
⑧善听者:具相弟子。
⑨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纵在闻思阶段,亦须令心明利,去除沉掉二过,不但修止观也。
拉卜楞寺格西解:“方略策励”,有执闻思与正修行相违者,谓闻思需广开知解,正修行时,所缘略有一点即可。
⑩闻思之时,修行时者:此是闻思之时,彼为修行之时。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①亦可别书。


①亦可别书:可别写一部书。
*《三主要道》(一九頁):“杰仁波切意識到,將來會有人不知道如何將這些(較廣的)教授用於實修,他本人曾指示說:‘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爲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於是有了嘉旺索朗嘉錯的《道次第·純金》;第五世達賴喇嘛的《道次第·妙音口授》,此論可視爲《純金》的裕Ы猓话喽U洛桑卻堅的《樂道》;至尊洛桑耶協的《速道》,此論猶如《樂道》的裕Ы狻!保ń苋什ㄇ惺嵌宰诳Π痛笫Φ淖鸪啤#


  ①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決定知解,随逐而成。況於②法藏诸未学者,纵於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③经论对方。此亦虽应广为決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破於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①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随逐而成:意谓能不能见到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唯独要看於此修习道理,获得決定知解与否,随逐而定。现:显现。
②法藏:完整教法。
③经论对方:学修不相干,分成二截。对方:对立面。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於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初中分二:一閒暇,二圆满。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一执邪倒见二生傍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及六生①边地②懱戾车,七性为③騃哑八长寿天。於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閒暇,故当策励断生死。」此复若无④四众撸校俏揭槐叩亍S扪迫倍现Ы诘让痪摺M次抻星笆篮笫馈⒁倒⑷Γ侨凹摺N薹鸪鍪烂奈薹鸾獭K闹谐醵白詈笳撸荒芰私庥θ∮危谌荒苄沤庹āH袢ふ撸逊⑸薹ㄖ模枭偕穑嘁蚩啾撇荒苄扌小3な偬煺撸肚子咽槭汀分兴凳俏尴爰拔奚欤栋宋尴韭邸分校嗨党N律⒙抑钣缣臁N尴胩煺撸抖苑ā分兴担兜谒撵o虑广果天中,⑤处於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⑥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異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恆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閒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①边地:下贱种。生边地指懱戾车下贱地而言。虽无大比丘,而有比丘尼,或居士等说法,虽亦名边地,则非不暇。(昂旺堪布释)
②懱戾车:邪见外道盛行之地(《海公上师全集》)。
③騃:‘呆’異体字。
④四众:出家四众。
⑤处於一分:《俱舍论颂疏》卷五:“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
⑥多大劫:五百大劫(《俱舍论颂疏》卷五)。


  第二①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②中根具,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於③四众弟子所撸е亍V罡哒撸椒球I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毘奈耶者,④此通三藏。此五属於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①圓滿分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云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依內有五,謂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
②中:中国。即论中“四众弟子所撸е亍薄
③四众弟子:佛在僧中,法亦此摄。四众弟子所撸е兀从性猜咦闳χ匾病
④此通三藏:毘奈耶者,此处通摄经律论(戒定慧)三藏。


五①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②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③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①他圆满:《略论释》(二三二页):“总上五种,前四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然此不易得。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尚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
  “依經說佛教法住世五千年,分爲十分。”(参见《布顿佛教史》):
         初五百年
(一)果法住世  中五百年
         後五百年
         初五百年-慧盛-慧學住世
(二)修法住世  中五百年-定盛-定學住世
         後五百年-戒盛-戒學住世
         初五百年-现對法盛-對法住世
(三)教法住世  中五百年-般若經盛-經法住世
         後五百年-毗奈耶盛-戒學住世
(四)相法住世-五百年-此期證道者少,僅有僧相可見耳。
②三大阿僧祗劫:《俱舍論頌疏》卷十二:“《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祗耶是第五十二,一数。”即
③胜义正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世)俗正法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果,於沙门果证得圆满,又能证得辗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


法①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②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③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④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⑤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①住:安住。
②有力能证:有堪能证如是正法之众生。
③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已证正法者,随自己所证,传授随顺证悟的教授教诫,给有堪能证如是正法的众生。
④诸施主与衣服等:给施法服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⑤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爲具足:總上五種,前四,皆屬佛親住世時所有之圓滿,然此不易得。現在雖不值佛親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識住世,雖無佛說法,尚有善知識能說法,故可謂相同圓滿。……如人能將所聞教授,以之修行,則此人即屬修法住世圓滿,合前二相同圓滿爲三。現在雖無佛住世,及法住隨轉,然有佛流傳經教及過去現證大德傳記,可以追蹤隨轉,並此則與相同圓滿者爲四,故現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種圓滿。(《略論釋》二三二页)


  第二①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