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15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15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为断执二我缚故,①以见決定无我空义。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毘缽舍那。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②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毘缽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发起③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於此等次第決定,数量決定,④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①以见決定无我空义:於无我空性义,见決定已。
②律仪学处:六到彼岸。
③三种殊胜慧:一、通达胜义慧,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无我实性。二、通达世俗慧,谓善巧五明处慧。三、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能引有情现法后法无罪义利。(《广论》卷十三,本書六七三页)
④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略論釋》(二七O页):“此明自依止善知識至修勝觀,總攝爲戒定慧三學,自定以下爲方便分,乃福德資糧。福德資糧,依世俗諦,屬於廣大道次。三慧爲智慧分,乃智慧資糧,依勝義諦,屬深觀道次。方便與智慧,缺一不可,如自依師起直至於止,雖已修學,而不修智慧,只有報身因,而無法身因。仍未能免於纏俊荒艹煞稹H鐚P藁鄱恍拗挂韵轮T方便,只有法身因,而無報身因,亦仍未能免於纏俊荒艹煞稹9嗜康婪ㄖ校叽蔚冢荒苒u越,須當決定。即三士數目亦當決定,不能有所增減,或二或四。”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如《入中论》云:「真俗①白广翅圆满,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③善风力而④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


①白:指真。广:指俗。又白喻无垢(慧)。《入中论疏》卷十三:“成就世俗广大道次第,与真实义甚深道次第,如同双翼,洁白丰广。”
②鹅王:喻六地菩萨。
③善风力:喻度生大愿,及一个半阿僧祗劫所积福德资粮。《入中论疏》卷十三:“复承往昔所修善根之力,势如风云。”
④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能速飞渡佛功德海而达佛果。


  ①如是以诸共道淨相续已,決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②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①如是以诸共道淨相续已,決定应须趣入密咒:帕繃喀大师说:“虽然应该先修共同道,然后入密宗之门,但我们卻不按部就班,往往是一开始就学密宗,在不守护三昧耶的情況下,纵然我们看起来好像能修二次第,实际上卻與求生金刚地狱,等无差别。”(《掌中解脱》四O五页)
②设若过此非所能堪:《略论释》(二七一页):“如於密乘无大胜解,或非大乘种性,不能堪任者,惟有修习显乘,於此道次,每道之中,由略而中而广,尽量修学。”


  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①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次以根源清淨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尔时所得②一切三昧耶及③律仪,应寗捨命如理护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励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应励防诸支罪染,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


①胜出前者:较前尤为郑重。
②一切三昧耶:饮食三昧耶、守护三昧耶、依靠三昧耶。三昧耶:誓句。(《略论释》二七二页)
③律仪:五方佛戒。《略论释》(二七二页):“戒,则为五方五佛各各所制之戒。”


  次於续部,若是①下部②有相瑜伽,若是③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部④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於其一应善修学。


①下部:下三部密,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略论释》(二七三页):“由下三部入,则须依有相瑜伽而为引导,身心有所得已,即转入无相瑜伽。”
②有相瑜伽:《略论释》(二七三页):“修习本尊法时,未修空性。”
③上部:指无上部。《略论释》(二七三页):“由无上部入,则须依无上部生次瑜伽而为引导,身心有所得已,即转入满次瑜伽。”
④无相瑜伽:《略论释》(二七三页):“於空性中修习本尊法。”


  《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①道次第亦如是导,大觉师,於余论中亦尝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②乐修为心要。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又云:「③归依增上戒,及④住愿根本,应⑤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⑥等,菩萨一切行。」又云:「⑦方便慧心要,修⑧止观瑜伽。」


①道次第:此《广论》。
②乐修:(担任)努力修行。
③归依:大乘不共归依。增上戒:别解脱戒、菩萨戒。
④住愿根本:愿菩提心为根本。
⑤受菩萨律:行菩提。
⑥等:等指四摄。
⑦方便慧心要:修习广大福德及甚深智慧之心要。
⑧止观:止观双运。


《定资粮品》亦云:「①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②有报乐,③背棄诸摄持。圆满信等④财,敬师等於佛,⑤具师教律仪,善勤於修习。⑥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⑦清淨成就器。⑧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⑨速当得成就,⑩是住密咒规。」


①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最初引发下中士共道,由坚固大悲力所生之正等菩提心。
②有:三有。
③背棄诸摄持:背棄诸摄持财物等,而行施等。
④财: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
⑤具师教律仪:具师教之律仪。
⑥瓶密诸灌顶:宝瓶、秘密、智慧、宝语四种灌顶。
⑦清淨:(行者身语心)得清淨。成就器:成就堪作二次第修行之根器。
⑧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由修二次第禅定为因,而产生之福德和智慧资粮,令其皆趣圆满故。支者因义。
⑨速当得成就:因而能迅速获得殊胜之金刚持果位。
⑩是住密咒规:这是按照密乘仪轨修行的方式。


  第二所为义者,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於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棄下品,俱无成故。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①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若生下下,可导上上,②故於自道非为迂缓。③须以次第引导心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④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①或先已生:已生则能摄持、增上。
②故於自道非为迂缓:不会延误修持自道的时间。自道:自乘。
③须以次第引导心者:《略论》:“发心须依次第者。”
④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善治宝者,先以粗砂磨其泥石,次去其细垢微瑕,次令发光。此於下士法去粗恶,中士法去细我执,上士法令生大乘功德。宝师:珠宝技师。
  龙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決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決定胜。」此说增上生道及決定胜道,①次第引导。圣者无著亦云:「又诸菩萨为令渐次集善品故,於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於诸有情次第利行。」②圣天亦於《摄行炬论》,成立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③次趣密咒渐次道理。摄此义云:「④诸初业有情,⑤转趣於胜义,⑥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①次第引导:须以次第引导。
②圣天:提婆。
③次趣密咒,渐次道理:(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既修习已,)次趣入密乘,须具次第。
④诸初业有情:修密乘之诸初业有情。初修生次。
⑤转趣於胜义:逐步转入胜义圆次。
⑥正等觉:佛。


《四百论》中,亦说道次极为決定:「①先遮止非福,②中间破除我,③后断一切见,④若知为善巧。」此说道有決定次第。⑤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⑥淨衣染色,⑦先以施等语,⑧善法动其心,次⑨令修诸法。」月称大阿闍黎,亦引此教为所根据,成立道之次第決定。现见於道引导次第,诸修行者,极应珍贵,故於此理,应当获得坚固定解。


①先遮止非福:遮止十不善,指下士。
②中间破除我:指中士。我:轮迴根本,无明我执。
③后断一切见:指上士。断一切执实之见(於人、法上执有实在之自体成就)。
④若知为善巧:若知此理为智者。
⑤敬母:马鸣菩萨。
⑥淨衣染色:先煮好颜料,再投布染。
⑦先以施等语:积集福德资粮。
⑧善法动其心:成下中士道根器。
⑨令修诸法:引向上士道。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初中分三:一①正修下士意乐,二②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初中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修习胜利,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


①正修下士意乐:质。
②发此意乐之量:量。


  如是於其有暇身时,取①心藏中有②四颠倒,於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其中有二,③谓粗及细,於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於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於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④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①心藏:心要。
②四颠倒:《略论释》(二七九页):“即常乐我淨之四倒。”谓执无常为常,以苦为乐,无我为我,不淨为淨。
③谓粗及细:《略论释》(二七九页):“无常有粗细二分,刹那迁流为细相,死为粗相。”
④后世:指下士。解脱:指中士。一切智:指上士。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於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於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於彼过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复由此故,於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①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又令渐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決定胜。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②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四百论》亦云:「③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於此。」④《入行论》亦云:「须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①无间:无间业。随近:无间近边罪。《俱舍論頌疏》卷十八:“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百劫修相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僧资具等),破坏率堵婆,是无间同类。”
②炎烧:炎烧指号叫下诸大地狱等所受猛火炎烧之苦。
③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於此:睡者,无明眠。暴者,暴恶。
《四百论释》:“凡为死主魔所自在的士夫,若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或地下、地上、空间三世间的乐自在主(天名),彼自己即是为死主,非受他命,自己亦不命他。又由於自己就是在执死刑,故名死主。如果这样的死主,手举利剑,将断命故,存不存活全凭死主,是故已见死相,或如头上燃火,而不精进修习圣道,还像已经断灭死主的佛陀和阿罗汉一样的安然而睡,不精勤修习对治死的方便,那还有谁像这样的粗暴、懈怠和愚癡呢?所以应当数数修习无常,受持暇满难得的心要胜义。”
《略论释》(二八O页):“昂旺堪布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此言三界本无死主,死事皆由自作也。死事皆由自作,其中含有三义:一、死无常遍於三界,三界有情,无不为死无常权威之所及,无可逃避。二、死无常至时,毫无宽恕於人,亦无可赎免。三、死无常非由他力发动,而由自力使然。若人俱知在三法支配之下,而犹安然而卧者,孰有愚昧更甚於此。”
《广论译释》(一O七页):“第一种道理是所造恶业的众生,无法逃脱统治地上天世间、地面人世间和地下龙世间的阎王(业力)手中。第二种道理是阎王亲自所做惩处。第三种道理是阎王亲自惩罚,不派遣他者来惩处。明明懂得具有以上三种特征,还能像已获得解脱断除生死的阿罗汉一样安靜睡眠,比这个更有愚癡吗?”
④《入行论》:《入行论·忏悔品》卷二。


  第二修习之胜利者,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決断今明定死,则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榖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由其恆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淨戒等诸微妙业,遂於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昇胜妙位,亦能於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於此。是故经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①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②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讚美。《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③瓦器,如是知法④等阳燄,⑤魔花刃剑於此折,能趣⑥死王无见位。」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⑦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⑧欲。」


①一切跡中,象跡第一:《略论释》(二八二页):“⑴象跡印在污泥中,深广明显,喻念死之影响深广明显。⑵象跡如莲花相,任何烦恼一有念死之心,顿然清淨。⑶象车所经之路,绝无险道,故可遵行。以念死为修行前导,绝无差误。”
②椎:音“垂”。
③瓦器:易坏。
④等:等同。阳燄:无实。
⑤魔花:利诱。刃剑:威逼。五花箭者,皆烦恼所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