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20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20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⑤瑜伽:正法相应。
⑥共受财:同受利养。法正行:同趣尸罗,同趣正见。
⑦谓是世尊等:《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二页):“证正等觉,名是世尊,应以此相随念佛宝。彼所说法是觉悟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应以此相随念僧宝。”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毘奈耶广释》中说。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①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於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①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是所应归:凡欲归依,须先对内外道之优劣,加以认识,而后归依。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①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讚》云:「我捨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於余外道教,②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③心信於依怙。④如是非徧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淨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①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略论释》(三八O页):外道虽有杀盗淫戒,而意三恶则绝不能止。外道非执断即执常,甚或不承认外因,以有此邪见故,外道大半执有自我,並执自我为常、为实、为自在等邪见过失。
②如如善思惟:《略论》作“如如而思惟,各各细较量”。
③心信於依怙:《略论》作“我心愈信佛”。
④如是非徧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如是非徧智,指外道。宗,谓宗旨教义。
《略论》:“其非徧智宗(谓外道非一切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略论释》(三八一页):“佛语有种种不相违,如前后不相违,自语不相违,如理不相违,三世不相违等,故佛语无过。以无过眼光观外道,则外道种种过失,最易显见,外道以心有过失,执非为是,自坏其心,故亦不知无过之佛。”


如《殊胜讚》云:「何故由尊教,①安乐得安乐,故於说法狮,尊教此众生。」《讚应讚》亦云:「谓应趣应遮,清淨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②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③除此须何殊。此④专一妙善,彼唯⑤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⑥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①安乐得安乐:安乐道得安乐果。
②真如:法无我性,法本性空。《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③除此须何殊:此是佛语与外道语根本的差别。
④专一妙善:指导向善。
⑤障碍法:障善解脱。
⑥由彼染极染:《广论译释》:“外道的经典中所讲述的一切内容,都自相产生矛盾,对轮迴的学说,被整个邪见烦恼所污染,而佛教以正确的观点阐明了轮迴的根本道理,清洗了邪见无明烦恼所污染的学说。”


 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一①《摄分》中出,二②教授中出。  今初


①《摄分》:瑜伽行派。
②教授:中观派。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二听闻正法,及三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於教证法应当现证,①此即是彼随顺行故。四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归依僧,於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①此:听闻正法,如理作意。


  第二四聚中,一诸根不掉者,谓①根於②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於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捨。二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三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於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四应时时间,於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①根:六根。
②境:六境。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二共学。初中分二:一遮止应学,二修行应学。  今初
  如《涅槃经》云:「①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於诸有情捨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其中初者谓於世间,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況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於彼等,②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第二谓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①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略论释》(三八三页):“此谓谁以诚心归依三宝,彼人即成就正淨善,称为近事,谓日近涅槃而为近事。”
②请其助伴:然於佛说有矛盾处,则依佛说而行。


  三种修行应学者,谓於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说,劫毘罗摩纳婆,由於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異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掛於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於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大瑜伽师,奉曼殊像,於觉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与购取。觉答云:①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②师工中等。说已置顶,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①至尊妙音:文殊菩萨,早已成佛。
②师工:匠师工艺。


  虽於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传说懀锻呱浦叮布谐志淅凑撸险破鹆ⅲ蟛荒芷穑笄诤险啤S炙稻貘立倥度帐保幸恢涫Σ淮游欧ǎ笠棱镒穑虎诩卿洠猿菸刍啵雌渚椋钌蝗蹋翟瓶身豢刹豢桑涫ι牛齑游欧āO既蛆谝嘣疲何业褥斗ㄈ魏瓮嫠#匏蛔鳎徊痪捶胺ㄊφ撸腔祷垡颉O衷谟廾桑绱艘炎悖骷薨V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①哦日:藏西北边陲。
②记錄:《略论》:“写经人”。


  若於①僧伽,或出家众,②持沙门相及於③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④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⑤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⑥一劫不能得解脱,⑦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淨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①僧伽:《略论释》(三八八页):“如係圣僧,一人即表僧伽。如非圣僧,有四人以上,即表僧伽。”
②持沙门相:《略论》:“或仅具出家相。”
③其相:沙门相。
④分党:《略论》:“分彼我派别。”
⑤林薮:寂靜修行处。
⑥一劫不能得解脱:若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
⑦此是此教正次第:《广论译释》:“根性下劣的比丘,若按照以菩提道的次第修持时,也逐渐能通达经典的含义,最后也能获得无上菩提,这就是佛教的程序次第。”


  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並其功德。
  第二随念大恩恆勤供养,嚼噉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①初中有十,一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二供养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②等。三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③现自根前而设供养。四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又若於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为切要。五自作供养者,谓非由於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六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唯教他供。又亦劝他共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此三福果,大小如前。七④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掌,唱种种讚,五支徧礼,右旋围绕,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⑤缠宝缕線,供养诸佛,或佛塔庙。


①初中有十:十种供养:参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
②等:寺院。
③现自根前:《广论译释》:“亲眼见到佛身、佛塔后,亲自作供养。”
④财敬供养:外以财物供养,内分恭敬供养。
⑤缠宝缕線:《心论》作“彩罗鬘网”。


八广大供养者,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①此复有七,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②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③复将此善迴向无上正等菩提。九④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於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随顺物者,谓诸淨物,远离不淨,⑤雌黄所涂,⑥酥所灌洗,⑦局啒罗薰,⑧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清淨物。


①此复有七:谓所供物⑴众多,⑵微妙,⑶现前,⑷非现前,⑸自作,⑹教他,⑺至心欢喜,猛利胜解。
②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若淳淨心,猛利胜解,现前供养。”
《披尋記》卷四十四(二五三八页):“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等者,住品中說,極歡喜住菩薩,住此住中,由二因緣現見諸佛,乃至廣說。既得見已,隨力隨能興一切種恭敬供養,奉施種種上妙樂具。
  此說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準彼應知。謂彼菩薩淨勝意樂名淳淨心。彼說由二因緣者,一由粗淨信,二由正願力。今說猛利勝解,即彼第一因緣,謂由聽聞菩薩藏說,或由內心發起勝解,信有十方種種異名諸世界中,種種異名諸佛如來,由粗淨信俱行之心求欲現見,如是求已,如實稱遂,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③复将此善迴向无上正等菩提:《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即以如是所种善根迴向无上正等菩提。”
④非染污供养:《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若诸菩萨於如来所,若制多所,一自手供养,不怀轻慢,二令他供养,三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为供养,四不轻棄擲,不散漫心,无杂染心,而为供养。五不於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六不雌黄涂,不酥灌洗 
,不以种种局崛罗香,遏迦华等余不淨物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养。”
⑤雌黄:药用矿石,味苦辛,消毒用。
⑥酥所灌洗:应用淨水浴佛,不应以酥油作灌洗。
⑦局啒罗薰:黑香,安息香。味苦,可以治毒。
⑧遏迦花:白艾花,有刺,有毒,不能供佛。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应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来诸供养具,以欢喜俱及於广大胜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又如《宝云经》及《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
  十正行供养者,谓於下至搆牛乳顷,精勤修习㈠四无量心,㈡①四种法集,㈢随念三宝,㈣波罗蜜多,及㈤能胜解甚深空性,㈥无分别住,㈦於淨尸罗,起防护心,於㈧②菩提分,㈨六度㈩四摄,精勤修学。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由如是等,兴供养时,有六意乐,能於三宝随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无量广大果利。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③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作是思惟而设供养。此等是如④《菩萨地》说而正摘錄。恆常时中,於如是等随应而行,若遇佳节及⑤大时会,当随力能修妙供养。


①四种法集:即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靜。
②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法。
③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由是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是名一切义依。
④《菩萨地》:《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卷四十四。
⑤大时会:佛教盛大法会。


  复次恆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淨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此复非以①糕之瘀处,菜叶②黄处,是须择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时,现一切人,如洒扬尘,唯弹少许,不成供养,是《霞惹瓦语錄》中出。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恆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复应於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故如《讚应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③是淨令座淨。犹如虚空界,横豎无边际,於尊为④利害,異熟无尽际。」於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⑤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若如是行,由於胜田种善根力,於诸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