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21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21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若如是行,由於胜田种善根力,於诸道次,慧力增长。故於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⑥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⑦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①糕:奶渣所作。
②黄处:已萎败者。
③是淨令座淨:《广论译释》:“佛具足了清淨之心,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崇高的。我们尽力做恭敬世尊坐在首座之际,依佛的大悲心之威力,定会淨除座位中所有弟子的信财之罪障。”令座淨,谓令座次弟子清淨。
④利:利益。害:损害。
⑤无贤善相:无善根,不明取舍。
⑥不生:身心不生修具功德。《俱舍論》卷十八:“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谓不生等引(定力)及不生定解、決定。
⑦作诗大善根:马鸣菩萨善於作诗。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淨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秽螺盃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朴穹瓦云:「我於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①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②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若於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唯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於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③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极少知解,④造次乱言,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⑤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迴向诸佛及诸菩萨。」


①四合长香:四种香甜之香和合之长香。
②沉水香:紫丁香,黑色。嘟噜迦:兜罗脂,白色。有说在北香巴拉边境,出此二种香,其香最妙(见《略论释》三九三页)。
③诸由少许相似功德……希菩提者:《略论释》(三九四页):“凡夫稍得心无分别,便妄自满足,自以为得空性定,辄以悭吝心而发漫言,謬谓我以刹那定心,胜过有为功德,不须修世间有为善法,是乃於法因相全未窥见。”
④造次:轻率、鲁莽。
⑤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生決定已),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迴向诸佛及诸菩萨。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於诸众生於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棄捨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於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第五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一《摄分》所出胜利,二教授所出胜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異熟亦难思。」《摄波罗蜜多论》亦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二获大欢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正归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余二宝亦如是说。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作意思惟,增长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淨者,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二於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淨。三得堕入①正行②正至善士数中,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於圣教淨信诸天,爱念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①正行:《瑜伽師地論》卷八:“於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
②正至:《瑜伽師地論》卷八:“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
《披尋記》卷八(四二七页):“如預流果,永斷一切見所斷惑故得,一來果、不還果,進斷欲界所餘煩惱故得,是名已趣各別煩惱寂靜。唯拢茏C,故名正至。”
③成就多住归依:成就归依,多依归依,修持佛法。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与寂靜论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於三宝所受为大师①等。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②八律本。」此中意趣,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淨罪时,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淨当生恶趣因故。③「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捨棄人身已,彼当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者罄尽。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此中应以成就④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师子请问经》云:「⑤由信断无暇。」谓由获得殊胜閒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如是忆念诸胜利故,於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①等:正修法、修助伴。(参考《广论》卷四原文,本書二三一页)。
②八律本:七种别解脱戒及八关斋戒之根本。
③若有归依佛……彼当得天身:《略论释》(三九八页):“三十三天昔有一天子,福报已尽,五衰相现,彼以通力,自知当堕畜生道变猪,悲不自已,帝释闻之,劝令归依三宝,天子诚心信向,七日夜不舍,一心归依。死后,帝释遍观下界,不见彼生处,以问佛,佛云,已生兜率,帝释因作赞赞佛,如前颂云云。”
④风索外道:《略论释》(三九九页):“昔有谟底外道,习一种风绳,能以逼致人死,一方尽为所伏,惟有一童子未为所伏,外道怒甚,以其绳施之,屹不为动。外道自疑绳法失灵,以试犬,犬立毙。因诘童子有何术,童谓我归依三宝。外道因此尽棄所学而敬佛。”
⑤由信断无暇:《广论译释》:“对三宝生起不退转心,故舍棄八无暇。(任处何处环境,对三宝生起坚定信心不退。)
因生起信解信,故舍棄三恶趣苦。(对三宝、业果生起信解之心。)
因生起乐信,故舍棄邪见和投生长寿天界。(对为证得无上菩提而生起恭敬修学之心。)
因生起清淨信,故舍棄余三无暇(无佛、边地、根缺)。(知三宝功德,而生起欣乐之心。)”


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捨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捨离,若为此故,棄捨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归依。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捨归依语。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①随往何方,於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①随往何方,於彼如来应学归依:行趣何方,便当归依何方之佛。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於①《归依六支论》中。如彼说云:②「应於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淨未淨诸人,应观为善士。」《摄決择》中所说此等。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隖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此语出於③此师所传《垅跋道次第》中。


①《归依六支论》:印度大德阿闍黎毕麻孔所著。
②“应於形像颂……应观为善士”:“对於一切的佛像(应信解为大师),一偈以上的佛经(都信解为佛亲口说之法宝,不应诽谤而至诚顶戴受持)和穿着还有碎黄布(也可以说穿着僧装的人)的僧人,无论是圣僧,还是凡僧,都应当视为僧宝。”(摘自《广论译释》)
③此师所传:内隖苏跋传垅跋。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棄捨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捨,谓①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恆修归依,为命不捨,供养三宝。有说由其九种成捨,谓加违②后三种各别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③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棄捨,有违犯者,实捨归依。如是虽未棄捨三宝,然俱爱执三宝異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捨。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捨因。


①初三种:应止。
②后三种:应修。
③然作是思……仅违学处,非是舍因:《略论释》(四O一页):“依据宗大师规律,一对共学处犯遇命难不离归依一条,即失归依。二对共学处犯不应归依而归依一条,如归天神外道等,即失归依,非正法而认为正法亦同。”
*参阅“归依三宝,所学次第”附表。


  是故归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门。若有归依,非唯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於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如①《集法句》云:「②能断有箭道,我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③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①《集法句》云:《略论释》(四O二页):“《集句经》云:‘我已为汝作大师,我已示汝断苦道,我已与汝作助伴。’”
②能断有箭道,我教示尔等:能断三有轮迴痛苦之道(指法宝也),我(佛)已为尔等作教示毕。有,指三有。箭,指苦。
③最下法宝:此指初修业者最初开始时之法宝,即断一分过,修一分德之断证二事。
《广论译释》:“究竟果位法宝,就是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的灭谛和智慧法身等。”


  故於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为修法。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捨,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於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於诸业果得①深忍信。


①深忍信:此深忍信,必依思惟修得。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中分三:一思总业果,二思别业果,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初中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二分别思惟。  今初
  初中有四。业決定理者,谓诸異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狱,由起涼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①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②《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③非自性,自在天等④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若於业果,或決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⑤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讚为一切白法根本。


①罗汉相续之苦:罗汉身中所受之苦。
②《宝鬘论》云:《宝鬘论·明增上生決定善品第一》文。
③非自性:《略论释》(四二三页):“有外道主张苦乐有总集自性。”
④不顺因:与果性不顺之因。如善因中,也能产生苦报。
⑤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讚为一切白法根本:内佛弟子所有正见,即缘起故性空。
《广论》卷十七(四一四页):“龙猛菩萨之所许,谓依如此如此因缘,生灭如此如此众果,即应依此因果建立,而求性空及中道义。如第二十四品云:「若缘起所生,即说彼为空,即依他假设,亦即是中道。」”
《广论》卷十七(四一六页):“能得(中观)正见之因,淨护所受淨戒为本,多门策励积集资粮,淨治罪障,亲近善士,勤求闻思。”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穀丰熟。」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①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②並《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①如《阿笈摩》说……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阿笈摩》即《律经十七事》,所说诸事皆由诽谤等恶业所得果报。
②並《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此皆善业所受果报之例。


  复次尸罗、①轨则、淨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淨,少亏损者,说生龙中。《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世尊告曰:龙王,若②於善说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淨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此复说於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淨命尸罗增上,於龙趣中已生当生。③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淨,由於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当於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決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