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26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26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⑥胜者:佛。
⑦不慎重者:别本“不注重者”。
⑧即见为缘起之义:即於空性见为缘起之义。
⑨一切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阳燄电:谓法无我。
⑩有情意生不可得:谓补特伽罗无我。意生:中有。
二业:黑白二业。
纵少知法:稍了知。
我今若何度诸昼夜:《略论》:“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谓应住此法度诸昼夜,即在任何情況下,我当於诸善法观察思择,而度过每个昼夜。
负屍:罗桑嘉措谓,自己身心所为,就像负载的死屍一样。
自妄希为法者、智者、淨者极顶:藏文标点如是。淨者后有“之”极顶。法者,藏文原意为佛教徒,此译为符合佛法者。
亦莫思为於法已解:亦莫实未解,而思为於法已解(应於正法有所领解)。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者。如《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谓十不善及如前说,诸余罪恶,发起意乐,亦莫现行。①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恶行,虽非所欲,然须受苦,任赴何处,不能脱故。是故现前似少安乐,然果熟时,虽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须忍受,如是之业是非应作。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如是之业是所应行。《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②於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又云:「诸少慧愚稚,③於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能感辛楚果。④作何能逼恼,淚覆面泣哭,别别⑤受異熟,莫作此业善。作何无逼恼,欢喜意欣悦,别别受異熟,作此业善哉。自欲安乐故,⑥掉举作恶业,此恶业異熟,当哭泣领受。」又云:「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於他世现起。由其诸恶业,各受辛異熟,是故诸众生,於他世了知。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⑦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①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靜息之心:《略论》:“应多修习防护也。”
《略论释》(四七O页):“应从意根断除,多修多习。”
②於现或不现:《广论译释》:“明处或暗处。”
③於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於自如怨敌之现行诸恶业。
④作何能逼恼:作何业能逼恼身心。
⑤受異熟:受残暴极苦之異熟。
⑥掉举作恶业:放逸而作诸恶业。
⑦未观作:不善观察而作恶业。


康垅巴谓朴穷瓦云:「①善知识说②唯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唯此极难修持。」朴穷瓦亦云:「实尔。」又敦巴云:「③觉瓦心莫④宽大,此缘起⑤微细。」朴穷瓦云:「我至老时,依附⑥《贤愚》。」霞惹瓦云:「随有何⑦过,佛⑧不报怨,是方所恶,宅舍所感,皆说是由作如此业,於此中生。」


①善知识:指敦巴。
②唯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略论释》:“现今修行者,对业果内容讲说、听闻、修习,都不重视。”
《略论》:“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
③觉瓦:对人尊称,仁者。
④宽大:粗略浮泛。
⑤微细:极难辨认。
⑥《贤愚》:《贤愚因缘经》。
⑦过:过患。
⑧不报怨是方所恶:不归咎於位处恶。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①大悲大师所说,②还出方便。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③三种律仪别说。④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一破坏现行,二对治现行,三遮止罪恶,及四依止力。」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业。


①大悲大師:佛。
②還出方便:出罪方便。
③三種律儀: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三昧耶戒。
④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略論釋》(四七一页):『四力者:一、能破力,謂有劫奪罪性功用,凡造罪不懺,則與日倍增,用能破力,即可將已成之罪劫奪回來;二、現行對治力,有銷滅罪性功用,可將將成之罪銷滅下去,已成之罪日日減輕;三、遮止力,有根除罪性功用,能使未成之罪,根株掘盡,永不再生;四、依止力,有防護異熟功用,罪性應感之異熟,可以斷除,異熟有大中小三,等流有二,以習氣等流爲尤重。』
《略论释》(四七二页):《三十五佛懺》具此四力:⑴归依-依止力,⑵稱佛名-對治力,⑶發露-能破力,⑷今皆懺悔-遮止力。


  此中初力者,谓於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異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①《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第二力中分六,一依止甚深经者,谓受持②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二胜解空性者,谓③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④本来清淨。三依念诵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燄炽,⑤无励徧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⑥大精进燄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⑦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闇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闇,以念诵灯能速除。」此复乃至见淨罪相,应当念诵。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於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撸行榭眨鸪闳唬爸钏#品谌耍兤c僧,苾芻尼僧,见出乳树,⑧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四依形像者,谓於佛所⑨获得信心,造立形像。五依供养者,谓於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六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⑩诸大佛子所有名号。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①《三十五佛懺》:出《決定毘尼母經》。
②讀誦:聞思修慧相應。
③趣入無我光明法性:與修慧相應,徹悟境界。
④本來清淨:二無我性本無染污。《略論釋》(四七二页):“因二無我性,本無染污,自性光顯,須從聞思修,了解此性,本來清淨。《聚喇嘛》云:‘心之自性最光顯,一切染污所蒙蔽。’心之光顯云者,係指心之法性而言,所謂心之自性,即心之法性,非即指心也。心之法性即無實有自性之空性,其本來光顯固無染,而心則有染。因心有染污,非心之法性上亦有染污,故只能說心之法性光顯無染,即一切有情成佛法身之方便,而不能謂一切有情皆是佛也。”
⑤無勵:無須勵力。
⑥大精進:正法相應。
⑦惡雪:罪惡雪山。
⑧象及牛王、山、幼拔⒚顚m,聽聞說法:騎象、騎牛王、登山、登幼⑷胛⒚顚m,或聽聞說法。(夢入白色帐幕,夢沐浴皆淨罪相。)
⑨獲得信心:必如量淨信方合。
⑩諸大佛子:菩薩。


第三力者,谓①正靜息十种不善。《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②正法障。《毘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③《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能生此心,复赖初力。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④菩提心。此中总之,⑤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淨恶之门,⑥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


①正靜息十种不善:正防护十不善,发愿未来決不再作。
②正法障:谤法。
③《阿笈摩》:《根本戒经》。
④菩提心:能圆满归依者,纔能发菩提心。《略论释》(四七六页):“皈依三宝,由知三宝功能,诚心依怙,故成依止力。发菩提心一念功德,能消无量罪障,故亦成依止力。”
⑤胜者:佛陀。
⑥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由造业时因素繁多,故对治时四力具足,是为完整。
  恶淨之理者,谓诸能感於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①变为感微苦因,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於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淨。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此复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②时相续恆促等门,故无定准。诸契经中及《毘奈耶》皆说,「③诸业纵百劫不亡。」意谓④未修四力对治,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淨修,虽顺定受,亦说能淨。《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⑤近对治品,可损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⑥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由此正理,则⑦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说顺定受,应知亦是如此所说。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


①变为感微苦因:转为受轻苦因。
②时相续恆促:时间长短。
③诸业纵百劫不亡:“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④未修四力对治:对未修对治者而言。
⑤近对治品,可损減法:正对治者,必证空性,破坏种子,此近对治,能损減法。
⑥正法障:为障中尤重者,由谤法故。
⑦妄执心:未证空性前,起心动念皆是罪。此处尤指诽谤正法之心。
《广论译释》(二二四页):“起初对於正法,自以为是已通达理论而(骄傲自满)自居,虽曾做过谤法的罪行,这一切的堕罪,由於经过修持对治的缘故,完全可以忏除清淨。”


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異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異熟。如是由生邪见瞋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瞋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①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②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於现法受。又如说云:复次诸往恶趣业,此唯能感头痛许。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诸恶业果,③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於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④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瞋恚心⑤等坏善之因,⑥则如前说。故须励力防护瞋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①厌诃防护悔除:即四力对治。
②由无缘合,时亦迁谢:未与缘会合生果,感果之时机亦已迁谢。
③无余圆满:指犯十重上品恶业。
④违缘:感果不顺之缘。
⑤等:指邪见。
⑥则如前说:指前文“然由损伤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


  若能尽淨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異熟,谓感盲等異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於此,①故如上说,无有过失。《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異熟耶。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異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徧尽。若②因位思,正造作者,③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④娑迦,杀父及⑤无忧等。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是为令於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如击綵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触。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①故如上说,无有过失:圆满教法之妙,是可贵处。
②因位思:正在造作,尚未感果之业。
③获得所余思差别力:指四力对治。
④娑迦:杀母。
⑤无忧:阿育王。


  ①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②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恆常大苦,尤过彼故。


①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決定者:受报轻重,对个别补特伽罗,无一定标准。补特伽罗,谓数取趣。
②华月严:是大乘菩萨。


  又由悔护清淨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获得初地。《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於罪悔罪,后乃清淨,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①忍。」此说诸恶虽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淨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淨,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是故圣者,於微小罪,虽为命故,②不故知转。若忏悔淨,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③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①忍:指加行道忍位。
②不故知转:不知而故行。
③如是行:指故应励力,令初无犯,“於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①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应如后行。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癡,此等能得沙门分。②苾芻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③如象出淤泥。苾芻乐防慎,深畏诸放逸,④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⑤愿多修习於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此於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並诸余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应当持为⑥极扼要义。
①妙法軌:無漏法軌。
②苾芻樂防慎:初時艱苦,久則生樂,如下二喻。
③如象出淤泥:初業艱辛,如象出泥。
④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久之輕鬆,如吹樹葉。
⑤願多修習於正見:《寶鬘論·明增上生和決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
『略則無見者,謂撥無業果,非福惡趣因,經說名邪見。
 略則正見者,謂信有業果,福是樂趣因,經說名正見。』
『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道,如實知正義,不依二解脫。』
不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