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51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51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谛奚破罚纠鸵蛟邓诳嘞さ比淌堋F呃星榇φ撸舰崾皇拢哟松嘟杂θ淌堋0讼炙鞔φ撸匠黾艺撸阌杏吕彽纫担钤诩艺撸蛴形拮镉┚淌送醯纫担哟松嘞さ比淌堋H缡前舜λ诳啵婧慰嗥穑杂Ρ鸨鹁环险て刑幔颜と氩涣畛善渫俗习钜馊薏幌捕


①处门:参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一切事苦),《披寻记》(二四五五至二四六O页)。
②第一:若行。第三:若坐。
③尊长:师长、善知识。
④既咨受已:须自明法义,方堪为他说。
⑤瑜伽:相应义,与法相应。《唯识述记》:“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诸有苾芻,勤修靜虑,是瑜伽师。”
⑥从其一切世间撸婢ど阕」时鹦杏喾ǎ骸惰べなΦ芈邸肪硭氖骸敖乖莆圆蛔萑巍_'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
《披寻记》卷四十二(二四五八页):“於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审正观察撸衅蚴场!
“别行余法”,谓行不同世间诸法,别行比丘乞食诸法。
⑦不应受用集所获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於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貯积,不受用故。”
⑧断秽行:断非梵行婬欲法。
⑨十一事:即菩萨饶益有情戒之十一相。


  第三①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一淨信境者谓三宝功德;二现证境者谓②无我真实;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此复有三,谓神通力,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舍境者,谓③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分为二;六七所修境者,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④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卓垅巴师说为无常等,然⑤《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为第八种或应如是。胜解之理者,谓如实知此诸境已,无所违逆数数思惟。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如《菩萨地》所说而錄,特於思法此说极广。


①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披寻记》(二四六O至二四六一页):“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於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於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云何八种生胜解处?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於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又此胜解,由二因缘,於彼诸处能善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淨智故。是名菩萨法思胜解忍。”又八种胜解之境,详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披寻记》(二一九四页)。
“思胜解忍”,《略论释》(七九O页):“对於一法(佛说正法),依理依教,经思惟后,得決定知,不随他转,即为法思胜解忍。”
②无我真实:人、法二无我。即《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披寻记》(二O四八至二O五七页):“烦恼障淨智所行真实及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实。”
③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释第四取境者,谓诸妙行因及此所招爱果。舍境者,谓诸恶行因及此所招非爱果。
④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於一切菩萨学道能得方便,有此方便,得应得义,具多胜解。”
⑤《力种性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披寻记》(二一九六页)。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①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 


①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广论》卷十(本書五五二页)。


  第五此等摄义者。谓应随念发菩提心,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①漏尽忍所有根本,故须令此渐次增广,②大地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诸初发业所应学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学。如於所说有所违越,应当精勤而令还出,若修此时舍而不修,恆为非一大罪所染,③於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若能视为胜道扼要,诸能行者现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乐,则如《妙手问经》所说,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圆满波罗蜜多。


①漏尽忍:佛果。
②大地:地上菩萨。
③於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依诸先尊长说,此为造作等流果。(见《广论》卷五,本書二九一页。)


学习①精进波罗蜜多分五:一精进自性,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三精进差别, 四正修行时应如何修,五此等摄义。  今初


①精进波罗蜜多:参考《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精进品》,《披寻记》(二四六八至二四八四页)。


  缘善所缘勇悍为相,①《入行论》云:「进谓勇於善。」②《菩萨地》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燃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披尋記》卷四十二(二四六九页):“此中自性由二相顯,一由意樂,二由加行。言意樂者,謂心勇悍,乃至無有顛倒。由心勇悍,能熟自佛法,是故說言攝受無量善法;能熟他有情,是故說言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言加行者,謂此所起身語意動,此即前說精進意樂。身語意三有所造作,是名爲動。”


  第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者。谓应多思精进胜利不进过患,此若串习精进起故。其胜利者,《劝发增上意乐会》云:「能除诸苦及冥暗,是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讚圣精进,此是恆常应依止。此世所有诸工巧,及出世间诸巧业,若发精进非难得,智者谁厌精进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见昏睡诸过失,常发精进而安住,我为策彼而说此。」《庄严经论》亦云:「①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②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③精进能得善清淨,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又云:「④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⑤《菩萨地》亦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余则不尔,故诸如来称讚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摄波罗蜜多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证皆非有。」又云:「⑥非人皆喜饶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德资粮无劣少,⑦获得诸义过人法,⑧如青莲华极增长。」过患者,《海慧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最极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念住经》亦云:「⑨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若无精进随懈怠转,一切白法悉当亏损,退失一切现时毕竟士夫义利。


①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略论》中译作:“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彼后得,谓一切善法随得。
②胜乐住:《略论释》:“指得定。”见《广论》卷七(本書四一二页):“四乐住成就。”
③精进能得善清淨,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略论释》(七九四页):“善清淨,指得下士道。越萨迦耶,指得中士道,末句指得上士道。”
④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
受用不能胜者,即后《广论》卷十二(本書六三八页):“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无边,恆集无边福。”受用,指财物受用。
烦恼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書六四六页):“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罪恶。”
厌患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書六三七页):“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处生死,悲者何所厌。”
少得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書六四九页):“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
⑤《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披寻记》(二四七二页)。
⑥非人皆喜饶利彼:《略论》中译作:“非人於彼喜饶益”。
《略论释》(七九四页):“昔佛为聚善王子,经商,船覆失宝,誓枯海水,以瓢挹海泼陆,药叉感动,为告龙王,遂还其宝。”
⑦获得诸义过人法:《略论》中译作:“得胜人法之诸事”。《略论释》(七九四页):“精进能得过人之法,如佛威光神力等”。
⑧如青莲花极增长:《略论释》(七九四页):“精进如青莲花,由小而大,辗转增上(此花种子极小,能发坚固粗大之茎,及茂盛之花叶)。”
⑨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略论》中译作:“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
《略论释》(七九六页):“《念住经》亦云:‘须知诸烦恼,根本为懈怠,若有一懈怠,即无一切法。’”


精进差别分二:一正明差别,二发生精进之方便。初中有三:一擐甲精进 ,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今初
  ①《菩萨地》说:「谓诸菩萨於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应如是擐意乐甲。若为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昼夜,集为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唯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②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況时较短其苦极微,如是名为擐甲精进。若有菩萨於此精进,少发胜解少生淨信亦名坚固,尚能长养为求无上大菩提故,发起无量精进之因。何況成就如是精进,於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若能修习如是意乐,定能醒觉大乘种性所有堪能,故应修习。《摄波罗蜜多论》云:「设等生死前后际,成为极长大昼夜,③集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发一最胜菩提心,须以此相渐集余,一一资粮④悲无厌,无诸懈废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转苦,而擐无量稳固甲,住戒悲性⑤诸勇识,⑥是为最初所应取。」此亦是说擐甲精进。又如《无尽慧经》所说:「设从无始生死以来,现在以前为一昼夜,三十昼夜而为一月,於十二月计为一年,经十万年始发一次菩提之心见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数,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须知一切有情心行,亦无怯弱而擐誓甲,为无尽甲。」是为无上擐甲精进。总之若能引发少分如此意乐,速能圆满无边资粮,淨无量障而成最胜不退转因,如於长劫能生喜乐,如是亦能速当成佛。若於无边妙行及於极长时等,全无勇悍,唯乐短时速当成佛,反於成佛极为遥远,以能障碍诸菩萨众发最殊胜大志力故。为何义故,如是擐甲发勤精进,其中有二:摄善法精进者,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修彼加行。饶益有情精进者,谓於十一事,如其所应而发精进。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披寻记》(二四七O页)。
②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我亦勇悍,“亦无退屈”,为正等觉非不进趣,“既进趣已,勤勇无懈”。引号内所加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原文。
③集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集此极长大昼夜为年,复集此年积成长劫,以此长劫之数为大海水一滴,尽大海水滴量。
④悲无厌:以悲故而无厌。
⑤诸勇识:诸菩萨。
⑥是为最初所应取:是最初所应学习。
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知有情心行者,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又佛菩萨此他心通,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知诸有情种种胜解,知诸有情种种界行,随其所应,能正安处趣涅槃宫种种正行。”
*台版裕В喝囊嬗星榫皇峦囊嬗星榻洹!


  第二发生精进之方便者。如前所说,①二种资粮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长,故修精进极为重要。此亦唯见寂天菩萨论说,易解便修最圆满故,当说此宗。
 
①二种资粮:福智二资粮。
 
此中分四:一舍离障碍精进违缘,二修积顺缘护助资粮,三依上二缘发勤精进,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初中分二:一明所治品,二修断彼方便。  今初
  不入道者略有二类,一虽见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谓我岂能如是修习。虽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尝思择而不趣者,①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此说。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谓念后时有暇能修,二虽非如是,然於庸常诸下劣事,贪著覆蔽。②如《入行论》云:「说其所治品,一懈怠,二耽恶事,三自轻而退屈。」能生懈怠之因者,谓诸懒惰味著微乐,爱睡眠乐,不厌生死。③如云:「一懒惰受乐味,二爱习近睡眠,三不厌生死苦,当生诸懈怠。」有释前二句文,谓明如何生起之相。 



①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此说:二者皆指已知抉择善法,求解脱者。不知择善,不求解脱者非此所说。
②如《入行论》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③“如云”一颂: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入行论广解》(一三五页):“懈怠生起以何为因?於不趣善法之怠玩执为安乐而贪著之耽味逸乐,纵恣倚卧,亦能生懈怠,於生死毫不怖畏,於生死苦不知厌患,从彼亦能立生懈怠。既识其因於灭懈怠应勤精进也。”爱习近睡眠,又译作“耽著倚卧恆纵恣”。


  修断彼方便分三,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种,谓一已得之身速当坏灭,二命终之后堕诸恶趣,三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由修此三能除执为①有暇懈怠,引发恆觉无暇之心,此三於前下士之时,已广宣说。二破除贪著恶劣事业者,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狂谈掉等散乱,是能失坏②现前大利,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修习对治而正灭除。③如云:「棄妙善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虽於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为喜足,应於大乘精勤修学,故应除遣於彼怯弱,谓念如我何能修证。此中分三,一於④所应得破除退屈,二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三於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


①有暇:《广论》卷二(本書一三七页):“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本書一四一頁):如是观待增上生,亦以此身易能成办。
②现前大利:如持戒得之清凉等。
③如云“棄妙善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译《入行论:“欢喜之因亦无数,独舍正法殊胜喜,好乐散乱及掉举,是众苦因汝何取。”
《入行论广解》(一三八页):“修行正法是此后无量欢喜因之方便,汝何独舍此殊胜欢喜,而好乐苦果之因,罪恶愦闹散乱掉举众多所不应为之事?不应喜乐是苦因故。”
④所应得:指佛果。


  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已舍发心过患极重,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破除道理者,应作是念策举其心,佛薄伽梵①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语不颠倒语,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況我今生在人中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