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52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52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鸨≠よ螈俣渴糠颍勤杏镎呤鞘涤镎撸恍橥锊坏叩褂铮松屑撬滴抿档壤嗄苤て刑幔螞r我今生在人中②身报贤善,有智慧力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③如云:「不应自退怯,谓不证菩提,如来谛语者,作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況我生人中,④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证菩提。」又於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並未来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初唯如我,由渐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乃至说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於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⑤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策励寻求。」《无边功德讚》云:「虽诸已得善逝位,⑥亦曾堕诸极下处,佛堕险时不自轻,⑦不应自轻壮亦怯。」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果随因行,故修道时,须无量门引发功德,及无量门灭除过失,次观自身而生怯弱。若谓诸佛无量功德於修行时,⑧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於道生此颠倒了解,则於现在全无所怯。然此非是贤善之相,是於修道之理未获定解,或虽少有散涣了解,然皆未曾亲切修持,总觉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实行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生恐惧云:若须如是,谁复能修,而舍棄故。霞惹瓦亦云:「未曾实行诸菩萨行,如看射箭总觉甚易全无怯弱,现在之法无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此言极实。


①定量士夫:定量,即标准。佛真切认识真实,故名定量士夫。
②身报贤善:指暇满人身。
③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④能知利非利:能知取舍。
⑤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共同一切有情精进者,共同小乘等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者,大乘不共之精进。(拉卜楞寺格西)
⑥亦曾堕诸极下处:指佛因地時。
⑦不应自轻壮亦怯:应当如佛在因地时,虽堕险处而不自轻。若自轻者,则虽壮士夫亦生怯弱。
⑧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即《广论》卷十(本書五一九页)所指:“有作是云:‘……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任何胜进终唯摄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於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我不能尔,如此之苦应须堪忍。即不修行自任运住,流转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不可说数,然亦未能成办自利。为求菩提难行之苦,较其前苦尚无一分,然能成办自他大利。①如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②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③有分齐,为除腹内病,④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又舍身者初怖畏时,非可即舍,先於布施渐次学习,至於自身全无贪著,大悲心力开发之时,若有大利方可施舍,故正舍时全无难行。⑤如云:「⑥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导师先令行,惠施蔬菜等,习此故而后,自肉渐能施。若时於自身,觉如诸菜叶,尔时舍肉等,於此有何难。」是故有说波罗蜜乘,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作道。今此教典善为破除,谓於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如与菜等极易舍时,方可舍故。


①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於地狱中,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等大苦。
③有分齊:有限量。
④如受割身苦:汉译《入行论》作:“令身略受針砭苦。”
⑤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⑥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入行论广解》(一四一页):“医王能仁自在,非如常医治病之方术(以小苦除病),乃以安乐道得安乐果之方便,轻微和缓之方剂(微妙法),远离逸乐劳倦二边,而能治愈流转生死之无量烦恼重病,於彼难行有何怖畏也。”


  於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者。谓念成佛须於生死受无量生,尔时生死众苦逼恼,故我不能修如是行。应如是思,菩萨由其已断诸恶以因遮故,①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坚固通达,生死如幻悉无自性,故心无苦,若其身心安乐增盛,虽处生死无厌患义。②如云:「断恶故无苦,善巧故无忧,谓由邪分别,罪恶害身心,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处生死,悲者何所厌。」③又云:「故遍除疲厌,骑菩提心马,从乐而趣乐,有智谁退屈。」如是虽延无量时劫不应怯弱,唯时长久非厌因故,谓苦极重虽时短促亦生厌离,无苦安乐时虽久远无所厌故。④《宝鬘论》云:「重苦虽时短,难忍況久远,⑤无苦而安乐,无边时何害。此中身无苦,意苦从何有,⑥唯悲世间苦,由此而久住。故谓佛久远,智者无退屈,为尽过集德,恆勤修资粮。」又念成佛必须圆满无边资粮,此极难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若为利益无边有情,求证诸佛无边功德而为发起,住无量劫,欣乐修集无边资粮而受律仪,则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仪之时,福恆增长量等虚空,故无边资粮非难圆满。即⑦前论云:「如一切诸方,地水火风空,无边如是说,有情亦无边。⑧菩萨普悲愍,此无边有情,欲度诸苦厄,安立於佛位。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无边,恆集无边福,无边福非难,证无边德佛。若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而修无量善。菩提虽无量,⑨以此四无量,资粮非久远,如何不得证。」是故若由最极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冲动其意,为利有情,愿於短时速成佛者,极为希有。然⑩若未近此之方隅,仅由见於极长时劫,须正修学无边诸行及多难行,便作是念谁能如是,故妄说云:求速近道,此於愿心间接损害,正损行心,令大乘种渐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极遥远。以与龙猛 
无著決择如来密意,最极增长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极相违故。


①必不能生苦受之果:身無苦。
②“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一四二页):“菩萨以清淨悲心意乐施身时身无痛苦,由三门罪恶悉断除故。舍身之时善巧(善通达无我)故,心亦无忧,以此之故,补特伽罗我我所贪之颠倒分别,及杀等恶心,损害其身,方为损害菩萨之因也。
  若诸菩萨,由施等福得身安乐,由取舍及空性义善巧,菩萨恆常心安,虽为利他而处轮迴,诸大悲者有何厌患,毫无可忧也。”
《译裕А罚骸啊硇氖芸嗪Γ凹镂颍穸显蛭蘅啵乔晒饰抻恰!话惴卜蛴伸缎橥直鹕硇氖俏遥忠蛭次叶熳铮阅衙馍砜喽挠恰5厣掀腥鴾Q除了罪恶,所以身安而无苦,因为已善达无我,所以坦荡而无忧。”
③“又云”一颂: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是故心厌身疲悉皆除遣之菩提心,如有力之马,乘之者行於安乐之道,往趣安乐之果,心善了知者,谁复怯弱?於道修行不应畏缩也。”
《译裕А罚骸耙虼耍Ω蒙璺ㄏ刑岬郎系木氲「校廊黄锷掀刑嵝牡那Ю锪季裕影怖殖巯蚋馐さ奈奚习怖郑兄腔鄣娜嗽趸嵬饲佣鴹壣崞腥心兀俊
④《宝鬘论》:《宝鬘论·摄菩提资粮品第三》(六四页)。
⑤無苦而安樂:指菩薩。
⑥唯悲世间苦:唯以大悲心愍世间苦。
⑦前论云:《宝鬘论·摄菩提资粮品第三》(六二页)。
⑧菩萨普悲愍……证无边德佛:菩萨由大悲,悲愍无边有情,欲拔济出诸苦厄,安立其於佛位,如是发心坚固而住,正受菩萨戒。《宝鬘论释》第三品:“从正受誓愿时起……由於具足愿与行体的二种菩提心的无边福德之因,则不难成就无量妙果。”
⑨以此四無量,资粮非久远,如何不得证:菩薩具足四種無量資糧(一、住无量时,二、为无量有情,三、求无量菩提之功德,四、修二资粮所摄之无量善),无须经长时即可证得佛果。
⑩若未近此之方隅:若洠в猩鲜雒屠畡訖C與設想。
大乘種:大乘種性。


  如是若仅怯弱而住,全无所益,反渐怯劣,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策举其心,则办诸利如在掌内。如《本生论》云:「怯弱无益脱①匮乏,是故不应徒忧恼,②若依能办利聪叡,虽极难事亦易脱。故莫恐怖莫忧恼,③如其方便办所作,④智者威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圣者无著数数说为:「当具二事,一虽善了知於广大法学习道理,应无怯弱,二於下劣功德不应喜足。」然现在人,若生⑤少分相似功德,⑥或生少分真实功德,便觉已进极大道位,计唯修此便为满足。若为智者知道扼要,依於教理善为开晓,谓此虽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⑦全无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是故能於一分功德不执为足,更求上胜,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极为稀少。


①匮乏:生死衰損。
②若依能办利聪叡:若依止能成办无边利益众生事业之智者。
③如其方便办所作:《广论译释》:“如同在大海中取宝的时候,以善巧顺利地渡过了彼岸一样。”
④智者威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有智慧者善解修证菩提方便,不畏艰难,以坚定毅力,勤奋努力,成办一切利生事业,犹如在手掌之中。威:威嚴,具威光,不畏艱難及恐懼。坚:坚定的毅力与志愿。策举:鼓舞勤奋努力。
⑤少分相似功德:指“於奢摩他品稍得住心”。(《广论》卷十)
⑥或生少分真实功德:指“唯应修空,余不应修”。“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广论》卷十)
⑦全无所至:所至,指成就。谓什么成就也没有。


 第二积集顺缘护助资粮分四:一发胜解力,二发坚固力,三发欢喜力,四暂止息力。  今初
  诸论中说,①欲为进依,此中胜解即是欲乐。须发此者,②如云:「③我从昔至今,於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故谁棄法解。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胜解如何而起者,⑤如云:「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诸论又说信为欲依,以从⑥二种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种欲故。此是思惟诸总业果,及特思惟诸菩萨行所有胜利,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如是胜解大乘入大乘门,即是誓除自他一切过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然一一过及其习气究竟清淨,一一功德毕竟圆满,必须经历多劫修习,不见我有淨除过失引发功德一分精进,我实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发。⑦如云:「⑧我应除自他,无量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经诸劫海。未见我有此,断过精进分,堕无量苦处,我心何不裂。我应勤引发,自他众功德,然修一一德,须历经劫海。我终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将⑨难得身,空棄实奇哉。」


①欲为进依:欲乐为精进之依止。
②“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③我从昔至今,於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故谁棄法解:
汉译《入行论》:“我由昔时及今日,於如来法舍胜解,故遭困厄有如此,何可於法舍胜心。”
《入行论广解》(一四五页):“由我往昔现今舍棄对於善法坚決信任之胜解,今为生死衰损所困,有如此者,孰有智者欲免衰损而舍於法胜解?应於法生胜解也。”
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入行论广解》(一四五页):“此是《月灯经》所说也。”
⑤如云:“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知勝利及過患,能生決定信。
⑥二種:黑白業果。
⑦“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⑧我应除自他……我心何不裂:《入行论广解》(一四四页):“我应摧自他无量之罪,发心之时,曾作如是誓言故。摧罪之时,随於一一之罪,亦须修对治经於劫海方能消尽,能尽罪业之精进行於我未见纤毫,仅修彼对治尚不能忍耐,须受恶趣之苦,故是无量苦处,我於此何故心不碎裂,言我心逼恼也。”
⑨難得身:指暇滿人身。
 
  坚固力者。谓於何事发起精进,即於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应率尔而行,当善观察,见其能办次乃进趣,若不能者则莫趣入,与其既行中间废舍,莫若最初不趣为胜。其因相者,以於中间棄舍誓愿,若成串习,由此等流,则余生中亦棄所受学处等故。於现法中增长众恶,於余生中增长苦果。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余善,退舍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终无圆满。总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余事,由其等流,令其誓愿所受律仪,亦不坚固。②如云:「先应观加行,应作不应作,未作为第一,作后不应退。余生亦成习,当增诸恶苦,障余及果劣,此亦未能办。」是故愿令誓愿究竟,应修三慢,③如云:「於业惑功能,三事应我慢。」其业慢者,谓自修道全不赖他为作助伴,唯应自修。④如云:「谓我应自为,此即事业慢。」《亲友书》亦云:「解脱唯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当自修,不希望他,与慢相似,假名为慢。功能慢者,谓诸众生随烦恼转,尚不能办自己利义,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义而勤修行。⑤如云:「此世随惑转,无能引自利,众生非如我,故我应修此。」又此诸人於下劣业且勤不舍,我今此业能引妙果何故不为,作是思已而正修习。⑥如云;「余尚勤劣业,我如何闲住。」然修此二,非轻蔑他而自憍慢,谓应观为可悲愍相,无慢杂糅。⑦如云:「非以慢修此,自无慢为胜。」由念我能,余则不能,与慢相似,假名为慢。


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故其所作终无圆满:《广论译释》:“又因为思念前者是所做之事,而未能修成其它一切善业,又从前者的事情中退出后的缘故,前者事业之果极为低劣,此事也未究竟圆满,所以,所做的诸事,终无成就。”
②“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译《入行论》:“初於自力应观察,是应起行或不应,不应起行即不作,已起行者勿退舍。他生仍复如是行,罪业苦根咸增长,作余事及得果时,终无成就趣微劣。”
《入行论广解》(一四七页):“於事趣入之初,应善观自心预备有无能力,若能应起行,若不能不应起行,宁不起行;既起行已,未达究竟,不应中止也。
  既起行已,又复舍置,有过,何耶?由昔如是行为缘,令其他生串习舍棄中止,成失坏誓愿之人,结果罪及異熟苦增长,以后从事别余事业,得果微劣,经历长时,余事亦不能成办也。”
《译裕А罚骸啊椎绷考毫Γ遭庥ξ瘢坎灰嗽菽盐鹕酝恕M嗽蜢独瓷霸鲎锟啵凰导氨斯傲痈床怀伞!彩拢紫扔Ω闷拦雷约旱哪芰Γ缓笤贈Q定要做还是不做。如果修善的因缘不合,最好暂时搁置;如果开始实行了,就不要放棄退缩。否则来生修善时,也会习惯性地半途而废,或因违背戒誓而增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