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8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8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於具德前:於具德善知识前。
③授其鼻肉:任人牵其鼻索而行。


  二谁亦不能离其①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②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③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①亲爱:对善知识之亲近。
②恶友:谤师者。《略论释》(一O一页):“遇有谤师者,自心不为动摇,如金刚之坚固以摧毁之。”
③亲睦无常,情面无常:世界一切人情变化无常,要远离。


  三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懀锻咧钔街谠疲骸溉昴苤涤鋈绱似腥抑叮缃谭钚校凳舸蟾#窈竽跞绲#蔽稀!
  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懀蹲§度臧褪保偷鲁阋蛱剩硖逅ネ耍蛞棱锿埔槠湫凶 H绫烁嬖疲骸肝跃甙怖郑洧僭啻巫、谧鹗す荒芮捉蟪酥叮耪ㄕ撸ń袷极@,应坚稳住。」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③秽业,④意无惭疑,而正行办。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乾洁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如⑤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於尊重应自低劣。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懀兑嘣疲骸赣Φ惫凼哟撼踔保椒宥ブ罡咂鸫Γ嗌珡躺朱豆悼又畹拖麓Γ确⑵稹!


①曾多次:轮迴中曾多次。
②尊胜宫:最胜天宫。
③秽业:贱作。
④意无惭疑:不以为羞惭,不起疑惑心。
⑤除秽人:昔印土皆下贱种为之。


如①乘心者,谓於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於师无忿。如②朵垅巴对於③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师徒,特为瞋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④黑茹迦一次加持。」⑤《八千颂》云:「若说法师於求法者现似毁咨,⑥而不思念。然汝於师不应退捨,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如船心者,谓於尊重事⑦任载几许,⑧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①乘心:《略论释》作“桥梁心”。又“车乘”。
②朵垅巴:格西。
③善知识画师:特乐巴。
④黑茹迦:胜乐金刚。
⑤《八千颂》:《小品般若》。
⑥而不思念:不理睬。
⑦任载几许:任载繁重、极多。
⑧若往若来:往来频繁。


  第二①修信为根本者。《宝炬陀罗尼》云:「②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③暴流,信能④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淨,能令离慢是敬本,⑤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⑥《十法》亦云:「⑦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於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⑧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①修信为根本:《略论释》(一O二页):“《广论》云:‘淨信为根本。’淨信而言为本者,谓对上师生起淨信,则大乘万善,由此而生,如树之有根者然。淨信有三种:一、洁淨信仰,二、真实信仰,三、认识信仰,亦云決定信仰。佛之圆满功德,由精进来,精进由了解来,了解由信来,故说信、解、行、证。此就一般信念三宝者言,必见上师功德而生欢喜,方能谓之淨信。以思德生喜,念恩知感,兼此二心,故云为淨。”
②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未生者令生,已生令安住,展转增长。前行:基源。德:功德。
③暴流:《俱舍論》卷二十:“极漂善品故名暴流。”依经部释:“於境界中,烦恼不绝,说名为漏,若势增上,说名暴流。谓诸有情,若坠於彼,唯可随顺,无能违逆,涌泛漂激,难违拒故。”暴流有四: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及无明暴流也。
又《瑜伽师地论》卷十七:“暴流有六,谓眼暴流,能见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诸法。”广如彼论。
④表喻:象征。妙乐城:指法报化三身。
⑤信是最胜财藏足:《略论释》(一O三页):“世之欲求财宝者,以其能得安乐故。然有时不惟无乐,且反而因之生苦,甚或至於丧失身命。信佛则不惟能得今生安乐,即后世安乐亦复不失。故《宝炬论》说,信为殊胜宝藏。以世宝藏言,取有尽时,信佛宝藏则加持取之不竭也。”足:走向解脱之足。
⑥《十法》:经名。
⑦由何出导师:《略论》:“以何到佛地。”引导我们走向佛地。
⑧由进退门:由信与不信二方面来说明。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獲得殊胜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於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①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此复弟子於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②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应如何观,如於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③毘奈耶中亦有是说。


①信三宝、业果、四谛:信业果,认识信;信四谛,意乐信,亦名真实信;信三宝,清淨信;信上师,清淨信,又称现实意乐信。(《略论释》一O三页)
帕繃喀大师云:“信心有三种,这裡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观师为真佛的澄淨信。”(《掌中解脱》三二五页)
雍增·耶协坚赞所著《心与心所释·明慧颈严》一书中解释说:“一、澄淨信,见三宝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淨,二、胜解信,思惟佛所说缘起、业果理等,獲得胜解,三、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決定苦集二谛为应断、灭道二谛为应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獲得而生決定当得之念。”(《掌中解脱》三二五页)
《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淨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於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於三宝真淨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修证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此信自相……心淨为性,……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胜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淨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


②秘密主:金刚手菩萨。
③毘奈耶:律藏,又泛指根本乘经典。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於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①德心。於尊重所,特应棄捨一切②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此复应如③彼续所说,依之而行,「④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於自当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复应於⑤其具诸淨戒,或具多闻,或⑥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譬如自於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於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①德:功德。
②寻、察:寻粗,伺细。《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云何名为周徧寻思,谓即於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徧寻思。云何名为周徧伺察,谓即於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徧伺察。”
③彼续:指《金刚手灌顶续》。
④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宗大师有耳传要诀,传东登仁波卿,谓若见师过失,当认为乱识所见。
⑤其:指善知识。
⑥信:具信。
*颇公云:“全部《朗忍》,有二铁槛,一为通达上师即佛心,二为生起菩提心,此二极不易越过。”
《金刚大持续部》有云:“谁为金刚持,为利有情故,而现凡俗相”,又云:“最后五万劫,我现闍黎相,应即於彼相,视为金刚持,而作诸恭敬。”上师即佛乃《金刚大持》所许,上师本来是佛,不过吾人乏此认识,此处所修即在修此认识,非谓上师本非佛,乃勉强观之为佛。
萨迦班智达有云:“佛如红日当空,师如聚火之镜,日光虽盛,非假镜不能燃物,佛力虽大,非假上师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师宁非佛耶。”世人欲取一物,近者以手,远者即须假钩钳之力,吾人业力,距佛既远,不能亲承佛度,则自应假上师以作钩钳,其理亦尔。(《略论释》一九四页)


  复次如①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②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①大依怙:阿底峡尊者。
②实相分见:唯识宗两大派:一、实相派,亦名实相唯识派。於根识中,粗现之境,即如所现,许为实有。二、假相派,亦名假相唯识派。於根识中,粗现之境,即如所现,不许为实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硪恢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矶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減,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①大师之想。如於大师信敬爱乐,於亲教师亦应信乐,於②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③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④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於诸善法应随顺行,於⑤不善法应不顺行。」《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随以几许⑥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於⑦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⑧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闍黎。长者,於阿闍黎,作应敬重阿闍黎事,犹未圆满,況非以法而为敬事。」


①大师:佛。
②轨范师:阿闍黎。阿闍黎:《四分律》中五种阿闍黎:一、出家阿闍黎(剃度师);二、受戒阿闍黎(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闍黎(教威仪者);四、受经阿闍黎(授经文义者);五、依止阿闍黎(作依止者)。
③菩提资粮:福德、智慧之资粮。福德资粮属恩德,智慧资粮属智德。
④烦恼未断悉能断除:断德。
⑤不善法:烦恼、无明、邪见、恶业等。
⑥名句文身:《俱舍》卷五:“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文者字母,名者名词,句者多名能表达一完整意义者,身者眩玻缍泼恚陨铣贫嗝怼
⑦尔所劫中:几许名句文身相同数字之劫数中。
⑧一切种:种种一切,尽其所有也。


  第三随念恩者。①《十法经》云:「於长夜中,②驰骋生死寻觅我者,於长夜中为③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④入恶道示善道者,繫缚⑤有狱解释我者,我於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⑥贪等猛火烧燃,为作⑦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①《十法经》:指《大乘宝积十法经》。


②驰骋生死寻觅我者:在生死轮迴(或生死苦海,或生死旷野)孤独无救中,驰骋往来而寻觅救度我者。
③愚癡:我执无明。
④入恶道:造恶业之险道。示善道:指示世出世善的光明大道。此句重在淨化心理。
⑤有狱:三有牢狱。三界皆苦,如牢狱也。
⑥贪等:“等”指瞋癡。
⑦云雨:法雨。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①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於一切恶趣之中,救护於我。令善通达②法平等性,开示③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④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⑤三世所知法海,显示⑥圣众⑦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淨善法。」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於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於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①如是随念:随念善知识之教诫、恩德。
②法平等性:一切法自性空。
③安稳道:解脱涅槃。不安稳道:恶趣轮迴。
④一切智城、一切智处:皆指佛地。
⑤三世:三世诸佛。
⑥圣众:诸佛及眷属。
⑦妙曼陀罗:坛城、淨土。


  又如①《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②正法,普示③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萨④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⑥德乳故如乳母,⑦周徧长养⑧菩提分,此诸⑨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⑩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靜品,对於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徧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讚,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①“《华严经》云”一段:经中善财童子遇吉祥慧,告以应往弥勒所,遂远道而往,具极恭敬。
②正法:如理正法。
③一切法功德:去除无明,见法皆成功德。
④威仪:行愿。又威仪道,即菩萨行道也。
⑤此是能生:能生菩萨行心。过去心中从未生起菩萨行愿,依善知识教导,令我生起菩萨行心。
⑥德:功德。
⑦周徧长养菩提分:如父。
⑧菩提分:得佛位之方便,即福、智二资粮。
⑨善识:如良友。无利:魔害、灾难。
⑩甘雨:甘露法雨、及时雨。
犹日光明示靜品:《略论释》(一O八页):“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开显一切亦如之。”靜:涅槃。
对於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不为瞋贪所动。大海:平靜。
是思:如是思惟。
觉慧: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
大菩提:菩提心是因,大菩提是果。
大商主:入海采珠,喻取身语意之宝,取三身珍宝。
怙依:众所归依。
乐:安乐。眼目:开慧眼。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①《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②金刚持自说,成就随③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一供献④财物,二身语承事,三如教修行。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