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建筑史 >

第18章

中国建筑史-第18章

小说: 中国建筑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杀,如欧洲古典式柱之Entasis,柱头紧杀如覆盆样。现存木构,其用木
柱者,以直柱为多,但柱头均略有卷杀。石柱遗例不多,初祖庵所用八角柱
上径较下径微收,但无卷杀,柱面刻各种花纹。苏州双塔寺大殿残石柱,虽
有卷杀,但残破难加细测。长清灵岩寺大雄宝殿,其柱有显著之卷杀,但柱
头不“紧杀如覆盆”;柱身断面作十余凹入瓣,上下为槽,与希腊陶立克式
柱极相似。唯灵隐寺双塔及闸口白塔,则柱身之下三分之二大体垂直,上段
有显著之卷杀,与法式梭柱之规定,大致相符。
至于用柱之制,法式规定有角柱平柱加高之升起,及柱首微侧向内之侧
脚两法,几为宋代不易之定则。
河北山西境内宋辽金柱础,以平础不出覆盆为最多;但如佛光寺文殊殿
内柱,则用莲瓣覆盆,故亦非绝不用者。长清灵岩寺大殿柱础则覆盆雕山水
龙纹。江南柱几无不用覆盆,其上且加櫍,如苏州双塔寺大殿址柱础,覆盆
雕卷草花纹,其上并櫍同雕出。吴县甪直保圣寺大殿遗址柱础多枚,雕饰精
美,宋代柱础之佳例也。
《营造法式》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
一,盆唇厚为覆盆高十分之一。现存诸例大致与此相符。至于仰覆莲花柱础,
则尚未见实例也。
门 窗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之门,为可贵之遗物(第73 图)。其装
门之法,先按门之高宽安门额及门颊,其内饰以壶门牙子,两侧施腰串,装
余塞板,额上安格子窗,门扇每扇具门钉七列,每列各九枚,佛光寺文殊殿
则于门之两侧及门额以上均安板。额上用门簪两枚以安鸡栖木,其门簪扁而
长与法式规定之方形门簪用四枚者迥异其趣。其版门门钉,则仅四行,行各
七钉而已。
江南诸塔表面模仿木构形者,其门多不发券而叠涩作成壶门牙子形(第
85 图),较辽塔之作圆券者调和(第95 图)。至于塔身砌作假门者,或作
版门,或作格扇。宋辽门簪均二枚,至金代遗例,已增至四枚。
与地栿相交以承门轴之门砖石,则为砖塔假门所必有,而木构实例反多
不用者。
窗之实例以直棂窗为最多,但亦有用菱形或方格者。法式所见各式图样,
尚未见之实例也。
斗拱之结构与权衡 至宋代而发达至于成熟,其各件之部位大小已高度
标准化,但其组成又极富变化。按《营造法式》之规定,材分八等,各有定
度;“各以材高发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以六分为契,斗拱各件之比例,
均以此材契分为度量单位。其各拱及斗之规定长度,及出跳长度,直至清代
尚未改变焉(第3、189 图)。
就实例言,其在燕云边壤者,尚多存唐风,如独乐寺观音阁(第39 图),
应县木塔(第63 图),奉国寺大殿等,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甚高大;斗
拱之高,竟及柱高之半。至宋初实例,如榆次永寿寺雨华宫(第45 图),晋
祠大殿(第55 图)等,则在斫割卷杀方面较为柔和,比例则略见减缩。北宋
之末,如初祖庵(第68 图)及法式之标准样式,则斗拱之高仅及柱之七分之
二,在比例上更见缩小。至于南宋及金,如苏州三清殿(第76 图),大同善
化寺三圣殿及山门(第70—72 图)等,斗拱比例更小,在此三百年间,即此
一端已可略窥其大致。
在铺作之组成方面,因出杪出昂,单拱重拱,计心偷心,而有各种不同
之变化。实物所见,有下列诸种:
(一)单杪下附半拱见于大同海会殿及应县木塔顶层(第63 图)。
(二)双杪单拱偷心独乐寺山门(第44 图)双杪重拱计心,大同薄伽教
藏(第60 图),宝坻三大士殿(第59 图)等。
(三)三杪重拱计心应县木塔平坐。
(四)三杪单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平坐(第54 图)。
(五)单昂 苏州三清殿下檐。
(六)单杪单昂偷心榆次永寿寺(第45 图)。
(七)单杪单昂偷心昂形耍头 正定摩尼殿,转轮藏殿(第50、54 图)。
(八)双杪双昂重拱偷心独乐寺观音阁及应县木塔。
(九)双杪三昂重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转轮藏(小木作)。
(十)转角铺作附角斗加铺作一缝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第62 图),
华严寺大雄宝殿(第73 图)。
(十一)内槽斗拱用上昂苏州三清殿。
(十二)双杪或三杪与斜华拱相交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及三圣殿;华严
寺大雄宝殿。
(十三)内槽转角铺作,拱自柱出,不用栌斗 苏州三清殿。
(十四)补间铺作之下施矮柱,其下或更施驼峰 大同薄伽教藏,蓟县独
乐寺山门,宝坻三大士殿等。
至于斗拱之各部,其为宋代所初见,或为后世所无或异其形制者,有下
列诸项:
(一)斜拱即上文(十二)所述。
(二)下昂,其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榑,或压于栿下。为一种杠杆作用,
如永寿寺(第47 图)初祖庵(第69 图)等。明清以后,昂尾即失去其机能,
成为一种虚饰。
(三)昂形耍头与令拱相交,在通常耍头位置,其前作昂嘴形,后尾挑
起为杠杆,其功用与昂无异,正定转轮藏殿,晋祠大殿及献殿均为此例。
(四)华头子,自斗口出以承昂之两卷瓣,明清以后即不见。
(五)替木在令拱之上以承榑接缝处,亦明清以后所无。
斗拱各部之卷杀,宋代较唐代为柔和。唐代直线斜杀之批竹昂,在时期
上唯宋初,在地域仅晋冀北部见之。天圣间建之晋祠大殿献殿及约略与之同
时之龙兴寺转轮藏殿,昂嘴虽直杀,但更削两侧如琴面。北宋中叶以后昂嘴
■入如弧线,乃成惯例。斗拱最上层伸出之耍头,后世多作蚂蚱头形者,在
宋代遗例中,或直斫,或斜杀如批竹昂,或作霸王拳,或作翼形,或作夔龙
头等等,颇富于变化。至于拱头卷杀,分瓣已成定则,则瓣数未必尽同法式
所规定耳。
模仿木构之砖塔,在斗拱之仿砌上,较之唐代更进一步。唐代砖塔仅作
把头绞项作(即一斗三升),但宋代砖塔则砌砖出跳,至二跳三跳不等。其
在辽金地域以内者,斜拱且已成为常见部分。然因材料之限制,下昂终未见
以砖砌制者也。至于杭州灵隐寺及闸口之石塔,以材料为石质,乃能镌出昂
嘴形,模仿木构形制,更为逼真(第81 图)。
构 架 就柱梁之分配着眼,《营造法式》规定及实物所见均极富变化。
(一)外檐柱多分间周列,其侧脚及角柱之生起,凡此期实物,无不见
之,内柱则视情形之不同,可以酌情撤减。其内柱全数按缝排列,一柱不减,
如苏州三清殿者,在宋代较大殿堂中,至为罕见。至若佛光寺文殊殿,济源
奉仙观大殿及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将内柱减少至无可再减,而以特殊巧技之
梁架解决其因而产生之困难,亦特殊之罕例也。
(二)在梁架之施用上,多视殿屋之深,依其椽数及柱之分配,定其梁
之长短及配合法。除实物中所见特殊实例,如善化寺大雄宝殿之以前后二栿
之一部分相叠(第62 图),以及前条所举数例外,法式图样即有侧样二十余
种,其变化几无穷尽也。
(三)梁栿有明栿与草栿之别,若有平棋,则屋盖之重由草栿承托如独
乐寺观音阁(第42 图);若“彻上露明造”,则用明栿负重,如宝坻三大士
殿(第59 图),独乐寺山门(第43 图),永寿寺雨华宫(第47 图)等等。
明栿又有月梁与直梁之别,直梁较为普通,月梁见于善化寺山门(第73 图),
较之佛光寺大殿之唐例(第20 图),及清式之规定,均略为低偏,其梁底■
起亦较甚。在年代虽与法式相近,但在形制上则反与唐例相似,梁横断面高
宽之比例,在宋初近于二与一,至宋中叶,则近三与二,至明清乃成五与四
或六与五之比矣。
(四)宋代平梁之上,皆立侏儒柱以承脊榑,但两侧仍挟以叉手,以与
唐代之有叉手而无侏儒柱,及明清之有侏儒柱而无叉手,诸实例相较,其演
变程序固甚显然。
(五)举折之制,法式看详谓:“今采举屋制度,以前后橑檐枋心相去
远近分为四分,自橑檐枋背上至脊榑背上,四分中举起一分”;其卷五本文
则改定为三分中举起一分(第3 图),今就实物比较,宋初及辽以近于四分
举一者为多,如永寿寺雨华宫,大同薄伽教藏海会殿等是,至北宋末及南宋
金则近于三分举一,如善化寺山门及三圣殿是也。
(六)阑额普拍枋。普拍枋虽已见于唐初,然至北宋末,尚有省而不用
者,如初祖庵是也。其用普拍枋者,则早者扁而宽,如薄伽教藏,与阑额在
断面上作T 字形,其后渐加厚,如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及山门,普拍枋阑额所
出无几。至明清则普拍枋竟狭于阑额矣。
(七)宋代各榑缝下,均施襻间一材或二三材,所以辅榑之不足。襻间
与榑之间,更施斗拱以相支撑联络,其制见于法式及实物。实物之中最特殊
者,莫如佛光寺文殊殿所见,其榑下以内额承托次间梁缝,因而构成类似
Truss 之构架,为仅见之孤例(第48、49 图)。
平棊、平暗及斗八藻井。平暗作正方格,唐末宋初者格甚小,如佛光寺
大殿及独乐寺观音阁。平棋作长方形,如大同薄伽教藏。斗八藻井施之于平
棋或平暗之内,其下或饰以斗拱,如应县净土寺大殿,或无斗拱,如观音阁,
薄伽教藏,应县木塔皆是也。
角梁及檐椽 角梁两重已成定则,宋代大角梁为一直料,下端作蝉肚或
卷瓣。子角梁折起,其梁头斜杀。檐椽及飞椽亦不杀檐椽而杀飞檐。但卷杀
子角梁及飞椽之制,明清宫式已不用矣。砖塔檐部,无斗拱者完全叠涩出檐,
如宜宾白塔及洛阳白马寺塔;有斗拱者或作木檐形,如易县千佛塔、涿县普
寿寺塔等;多见于北方,为辽金特征:有在斗拱之上砌菱角牙子及版檐榑,
与叠涩檐约略相同者,如苏州虎丘塔及双塔是,多见于江南。然亦有出木檐
者,如苏州瑞光寺塔及正定天宁寺木塔,其配合法实无定则也。
扶 梯 独乐寺观音阁及佛宫寺木塔均保存原有扶梯,观音阁曾略经后
世修改,而木塔梯则尚完全保存原状。其梯之结构,以两颊夹安踏板及促版,
梯之斜度大致为四十五度,颊上安斗子蜀柱勾栏不施华版,而用卧棂一条。
其制度与法式所定者大致相同:但法式勾栏已加高,卧棂之数亦用至三条之
多,不若古式之妥稳淳朴也。
屋 顶 四阿顶为宋代最尊贵之屋顶,法式亦称吴殿,即清所称庑殿是
也。法式谓“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榑各三尺”,使垂脊近顶
处向外弯曲,即清式推山之制之滥觞也。但宋辽诸例,如三大士殿及大同华
严寺善化寺正殿等,皆无推山。九脊殿位次于四阿一等,盖为“不厦两头”
与四阿联合而成者,清式称之曰歇山,其两头梁架露明,自外可见,搏风板
下且饰以悬鱼惹草等,不若清式之掩以山花版。观音阁,薄伽教藏,晋祠献
殿皆其实例也。“不厦两头”在清式称为悬山或挑山。于两山墙之外出际。
如大同海会殿及佛光寺文殊殿是也。正定摩尼殿身重檐歇山顶,而于四面另
加歇山顶抱厦,为后世所少见。
瓦及瓦饰 《营造法式》瓦作有筒瓦,瓪瓦之别;筒瓦施之于殿阁,厅
堂,亭榭等;瓪瓦施之于厅堂及常行屋舍。更视屋之大小等第,分瓦之大小
为若干种。其屋脊由瓪瓦多层叠砌而成,以屋之大小定层数之多寡。其脊之
两端施鸱尾。垂脊之上用兽头,蹲兽,傧伽等。各等所用大小与件数,制度
均甚严密。唯现存实物,无全部保存原状者。独乐寺山门鸱尾,其尾卷起向
内,外缘作鳍形,为鸱尾最古实例。薄伽教藏内壁藏上木雕鸱尾与独乐寺山
门鸱尾完全相同,足证为当时样式。但薄伽教藏殿及华严寺大雄宝殿,宝坻
三大士殿,则鸱尾之轮廊成为约略上小下大之长方形,疑为宋中叶以后或金
代样式,永寿寺雨华宫鸱尾略似此式而曲线较多,恐已非原物;但其脊之构
造,以瓦叠成,则仍宋代方法也。
雕 饰 瓦饰本亦为雕饰之一种。除瓦饰外,宋代之建筑雕饰,可分为
雕刻与彩画两类。
(一)雕刻 柱础雕饰实例最多。其华纹或作莲瓣,或作龙凤云水纹,如
甪直保圣寺,苏州双塔寺,长清灵岩寺所见。石柱雕饰:有作卷草纹者,如
苏州双塔寺大殿遗址所见;有作佛道像者,如少林寺初祖庵石柱。至如墙脚
须弥座雕饰,见于初祖庵及六和塔。佛像及经幢须弥座,饰以间柱,壶门内
浮雕飞仙乐伎等,如正定龙兴寺大悲阁像座及赵县幢须弥座,皆此式之翘楚
也。
(二)彩画 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甚为谨严,图样亦极多。其基本方法,
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其色之深浅,则用退晕之法,至清代尚沿用之法也。
其图案虽已高度程式化,但不若清式之近于几何形。民国十四年本《营造法
式》彩画图样着色颇多错误之处,不足为例,尚有待于改正再版。至于实例,
唯义县奉国寺,大同薄伽教藏尚略存原形,但多已湮退变色,或经后世重描,
已非当时予人之印象矣。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元室以蒙古民族入主中土,并迭西征,以展拓疆土,造成地跨亚欧之大
帝国,华夏有史以来,幅员之广,无有能逾此者。元初,太祖十年克燕,初
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 年),复曰中都。四年,
于辽金旧城之东北创置新城,始迁都焉。九年(公元1272 年)改大都,“京
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1'。
大都正南门曰丽正,其内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
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栏马墙。门内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
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绕桥
尽高柳,郁郁万株,与内城西宫海子相望。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门分为
五,总建阙楼,其上翼为回廊,低连两观。傍出为十字角楼,高下三级;两
傍各去午门百余步。有掖门,皆崇高阁。内城广可六七里,方布四隅,隅上
皆建十字角楼。? 。由午门内可数十步为大明门”'2',门后正中为大明殿,
“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也;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
高九十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寝室五间,
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3'。
“殿基高可十尺,前为殿阶,纳为三级,绕置龙凤白石阑,阑下每楯压以鳌
头,虚出阑外,四绕于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饰以起花金龙云。
楹下皆白石龙云花,顶高可四尺。楹上分间,仰为鹿顶斗拱攒顶,中盘黄金
双龙,四面皆缘金红琐窗,间贴金铺,中设山字玲珑,金红屏台,台上置金
龙床,两旁有二毛皮伏虎,机动如生。”“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
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
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
亦见此宫光辉,应知其顶坚固可以久存不坏”'4'。
“殿右连为主廊十二楹,四周金红琐窗,连建后宫,广可三十步,深入
半之,不显。楹梁四壁立,至为高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