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利用痛苦?在这之前,我们应该要敢于正视痛苦,不再像以往当痛苦来临时选择逃避的方式去对待它。即使我们逃避了非常长的时间,痛苦依然存在,没有被祛除。具备了这个勇气之后,我们才能在与之正面相对时,自在于心,而不受它的困扰,也不会削弱我们对痛苦的耐受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逃避是消极的表现,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消除痛苦。
王太太非常不幸地被告知自己的丈夫几个小时前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为此,她悲痛得死去活来。她的丈夫生前是一位颇有权势的官员,因此,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不过她哪里想到,她被人们关心,也就是这么最后一次。丈夫的去世使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前对她毕恭毕敬的人,现在也都不怎么重视她了;高层官员的各个家庭聚会的时候,也不再邀请她了,她实实在在地发现,自己被人们忽略了,这使她感到世态分外炎凉。还有,随着经济状况的下降,她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许多从前喜欢的东西都不再拥有了,这越发使她对生活丧失了兴趣。
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过得暗无天日,自杀的念头一直盘踞在心里,只不过,她还有那么一点求生的欲望,因此得以活下来。王太太有位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多年不联系,但有一天从别人口中得知王太太的近况后,立刻乘飞机赶来看她。这让王太太十分感动,心里非常温暖。她的这位朋友平时修习佛法,看到她这么痛苦,就尝试着劝她念佛,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接受的朋友的建议。
有一天傍晚,金灿灿的夕阳透过明亮的玻璃照到餐厅里的桌子上,这时,王太太正好坐在这张桌子旁边念一段佛经,光线照到了她看的那些字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温暖,王太太一下子释然了:连夕阳都如此美好,我为什么要离开这个世界呢?
从这天起,王太太振作起来了,既然再痛苦也不可能让生活回到过去,那就应该从这段痛苦当中吸取教训,不再结交那些表面热情内心冷漠的朋友,也不再把自己的生活寄希望于别人……
这样一来,王太太又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她找了一份工作,忙忙碌碌之中,也就渐渐淡忘了丧夫的痛苦。又过了两年,王太太遇到了一个真心喜欢她、关心她的男人,虽然这个男人不是权贵人士,也没有太多钱,但他们结婚了,原来的王太太现在变成了沈太太,而且,他们的生活简单又幸福。
这天,她躺在床上,早晨的阳光从外面射进来,照在她身上,她想起了两年前的那个傍晚,她正在念的那段佛经被金灿灿的夕阳照耀,就是那么小小的一次启发,让她能够走到今天,并再次获得幸福,远离了痛苦。
我们应该明白,让我们受苦的并不是痛苦本身,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是有害于我们的。关键要靠我们如何正确地利用痛苦,将其化为一股为自己所用的力量,把我们的劣势转变为顺势。通常情况下,要达成某种目的,就一定要付出代价,经过一些磨难。既然这是必经的道路,那么我们在与挫折相遇时,就应该鼓起勇气,把持住内心的平衡,不要让阻碍将我们的精神击溃。这时,我们所要重视的是如何使痛苦成为我们行动的助力,而不是执著于痛苦本身。
我曾经听一个外国老兵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他回忆说:事情发生在1944年8月的一天午夜。两天前他在战役中受伤,双腿暂时瘫痪了。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双腿,舰长下令由一个海军下士驾一艘小船,趁着夜色把他送上岸去战地医院医治。
不幸,小船在一个海湾中迷失了方向,那名掌舵的下士惊慌失措,差点要拔枪自杀……
这位士兵镇定自如地劝告下士说:“你别开枪,我有一种神秘的预感,虽然我们在危机四伏的黑暗中飘荡了四个小时,孤立无援,而且我还在淌血……不过我认为即使失败也要有耐性,绝不要堕入绝望的深渊。”
没等他把话说完,突然前方岸上射向敌机的高射炮的爆炸火光闪亮了起来,原来他们的小船离码头还不到三海里。脱险之后,老兵在回忆中这样写道:自从那夜之后,此番经历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这个戏剧性事件竟包容了对生活真谛认识的整个态度。因为我有不可征服的信心,坚韧不拔,绝不失望,即使在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刻,我相信命运还是能把我召向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目的地……
凭借力量,我们能够帮助在苦海之中挣扎的人们脱离苦海,祛除苦难,使他们获得幸福。虽然,有的人会认为帮助别人生获得幸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但事实证明,这个疑问完全没有必要,帮助别人获得幸福是每个人都能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因为每个处于苦难之中的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与慰籍,只要我们以行善之心行善举,必会使你所帮助的人们从痛苦中解脱,重获幸福。因此,这是正确利用痛苦的一种手段。
第三章 回到根本的自己愁苦源于心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迷于欲望,人就不可能清醒了,而欲望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人们的内心,这个“心”不仅产生欲望,还产生愁苦,而愁苦多是因为人们的某种欲望难以满足,或是,人们发现,即使欲望满足了,自己仍然不舒服。
经常可以看到听到有的人会抱怨生活中的困难,但是再看一看他们的居住环境——文明的城市,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些人在抱怨这样的生活环境,为此不满而终日烦恼。其实要解除这种烦恼的办法很简单。如果看一看那些贫穷的人们的生活,前者的困难和抱怨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前些年我接待过两位女士。她们一前一后来找我,第一位女士说她很苦恼,因为她和自己孪生姐姐的关系一塌糊涂,三四年前合开了一家餐馆,刚开始的时候,餐馆生意很不好,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但姐妹俩齐心合力地顶着,一起吃苦一起受累,直到餐馆境况转好,后来,生意就好得收不了手了,姐妹俩的生活也富足起来。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姐姐和妹妹经常吵架,彼此之间不再互相信任。这时,我问这位女士她是否大体知道是什么东西让她们姐妹俩的关系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她迟疑了一阵子,最后还是说了——钱的问题。
这位女士走了不久,第二位女士就来了。我一看就明白了,这第二位女士就是刚才那位女士的姐姐——因为她们长得很像。果然,她说的话和前一位女士基本相同。
我们可以看到,上边的两姐妹,不懂得合理享有财富,从而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争执,她们都分别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只是叫她们多多花时间读读书,或是心平气和地打打坐。因为我知道,她们的愁苦表面上源于她们的财富,但实际上那并不是产生困难的根源,人之所以感到困难是因为人的不甘心。
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人们要想活得健康一点,自在一点,这种东西是必须舍弃的。如今,人们都知道肥胖危害健康,所以减肥就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对于财富之肥,人们的看法如何呢?不少人的心目中,财富总是好东西,多多益善。这样的人应该给自己的财富减减肥才好。
你的财富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人心的贪念、妒忌与无明。
有位老太太,每天都愁眉苦脸。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店的人家,小女儿嫁给米粉店的老板。天气晴朗时,她总是挂念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遇到下雨天,她开始为小女儿着急,万一米粉没有太阳晒,发霉了怎么办?于是出太阳时,她为雨伞店的大女儿发愁,下雨了,她为米粉店的小女儿发愁。不论是晴是雨,老太太都要发愁。后来她遇到一位出家人,请他开示要如何才能不发愁?出家人微笑地对她说:“你改变不了天晴天雨,却可以主宰你的心情。世间的事物的好坏仅在一念之间,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体两面的。以后,你看到出太阳,你就为小女儿欢喜,可以晒干很多米粉;如果下雨,你就想到大女儿,今天雨伞店的生意一定很好。这样你就不会再烦恼发愁了。”
若是不将人心灵的病治好,那么人的身体就永远不能脱离痛苦与折磨。如果保家卫国的将士不能敏锐地觉察出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袭击,怎么保证国家的安全呢?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无时无刻地保证自己的心念依持正道,这样做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受病害的侵袭,才能免于受痛苦的困扰。当一个人在偷东西的时候,会紧张被别人看到而左顾右盼,神色慌张。但被别人看到自己的恶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已经看到了你偷窃的恶行,难道你能够逃避你心灵的监视与质问吗?
种恶因,终会得恶果。一株有毒的植物,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不会是清白有益的,根、茎、叶,以及结出的果实都是有毒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凡是由贪念与仇恨而说出的话语,做出的行动,甚至是萌发的念头,必将得到相同的报应。
人们所有行动的根源,都是“心”,人们所有感觉的根源,也是“心”。
有位先生半夜经常胃痛,有时候竟然痛得睡不着觉,他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怀疑自己要么是得了胃溃疡,要么就是更坏一些的——得了胃癌。他想得越多,胃就越痛,他就越怀疑自己真的已经不可救药了,但他十分留恋生活,根本不想死去。
后来他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就到医院去检查,医生为他做了全面的体检,最后告诉他,他的胃痛不是什么大问题,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紧张,以后只要适当吃一些药,再注意调节生活作息就可以了。
有了医生权威的定论,这位先生放了心,当天晚上就睡了一个安稳的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觉得很奇怪,昨夜自己居然没有胃痛!接下来,他开始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尽量照医生说的去做,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多月,胃痛的毛病就消失了。他这时才真正体会到:如果想多了,没病都会生出病来。
内心的愁苦就像杂草,你关注它,就等于给它浇水施肥了,它得到了成长的养分,自然就会肆无忌惮地生长起来。只有当你不再注意它,甚至是有意地排斥它的时候,它才会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而渐渐萎缩并最终死去。
第三章 回到根本的自己疼痛的自省
驾御心念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安详,才能不但使自己快乐,也能为他人带来安详。苦因来自内心,如果我们缺少清除心理上困惑的方法,那么即使没有外在的敌人,我们也还是要继续受苦。
一个年轻人在大学期间关于幸福的构想很简单,他想要的,只是一间自己的屋子,能够容身就可以了,他希望自己的屋子有一扇朝北的窗子,这样,他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妻子躺在床上看星星了。不久,年轻人毕业了,事业一帆风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屋子,而且是一套很大的房子,有一百六十多平米,房子里有好几扇窗户都是朝北开的,按理说,他当初的构想已经实现了,而且比构想还要好,那么他和自己的妻子应该生活得很开心才对,但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一说到生活,这个年轻人就说没劲,丝毫没有梦想实现之后的幸福感。
恬淡自适是人最美的一种心态。薄欲寡求的人往往容易满足,与世无争,并且深刻了解退让与尊重的涵义。拥有一颗恬淡的心,在自己可以免去许多为了争夺名利而勾心斗角的算计,以及为了富贵荣华而奔走谄媚的劳役,在人则可以淡化别人的对立情绪,使自己和别人的相处变得和谐融洽。没有了筋骨的劳累和人心的斗争,人的心情也会如春风霁月,明朗开阔起来。故而说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则。
另外一个年轻人,高中还没读完就走上了社会,那时的他四处找活干,成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城里转悠,工作都很辛苦,挣的钱也很少,从前的同学都觉得他过得很不容易。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年轻人当上了司机,每天帮人拉煤,渐渐摸到了自己的路子,后来跟银行贷了款,组建了自己的车队。只要去拉一次煤,他就可以赚大把的钱,按照一般人的说法,他已经混出头了,应该是开心的。然而,同学聚会的时候,人们只能听到他对生活的抱怨:太忙,太累!这个人说他真正难忘的是干零活的那段时间,成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虽然没有多少钱,却很踏实,也很悠闲,现在想起来,那种时光才是幸福的时光。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身边的人,他们是否幸福,根据他们的回答,你可以判断出,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这种东西似乎不像是人们生活的质量,也不仅仅是人们的拥有物,你可能会发现,那些时时懂得调整自己心态的人,往往都会更幸福一些。内心无追逐、无牵挂、无羁绊——这些就是使一个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衣食无忧的生活看起来很不错,不过,这种生活也比较容易使人们失去判断力,对自己的现状产生怀疑,因为,在这种状态里,你可能会再也拿不准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对生活越来越迟钝,找不出能够使自己满意的地方,这样怎么会幸福呢?
内省是痛苦的,这个过程往往使很多人难以接受,因为他们必须说自己不好,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而这之前,他们一直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觉得自己不好,正是他们要有所进步的开始。
我认识一个爱好生物学的中年人,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说,以前他读书,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则报道,说多年前有人做了一个老鼠实验: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享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结果第一组老鼠没活了多久就死了;第二组饿老鼠寿命翻番,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紧绷,行动敏捷。
做实验的人经过反复验证,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终其一生所消耗的能量有一个固定的限额,限额一旦用完就意味着生命永久停止,吃得多,限额就完成得早;吃得少,“魂归地府”也就慢些。这个中年人就联想到了自己,他一直认为自己很不错,似乎不需要再改进什么了,这多少使得他滋长了惰性,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他的学识没有什么长进。
后来,他又看到了一则消息,说的是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