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散文集-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肯。她也不满意一些青年男女在交往中的轻率态度,她说应该有真挚的感
情,应该有“人情味”。她说,人的美,主要是在内心,而不是衣著;当然,
衣著也不应该太随便。我注意到,她的衣服是很普通的料子,但整洁,大方。
她谈了一些过去的经历,说她在大学是学美术的,现在从事外事工作,是学
非所用。我说,这也是用她的另一面的所长吧。她能流利地说英语、法语、
希腊语、西班牙语。我问她:“想不想学中文?”她说:“当然想。但中文很
难,要学好,必须集中好几年的时间。而现在很忙,不可能。”南斯拉夫作
家协会的外事秘书只有她一个人,来访的外国客人很多,接待工作是够繁重
的。而且她还在自修,准备攻考“美术史”的硕*垦? 。弧K? 。担? 。芟氲街泄
? 。ヂ眯校? 。且咽嵌嗄甑脑*望了。不仅因为她知道中国是古老的、美丽的国
家,是在斗争的风暴中成长起来的走着自己的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
也因为那里有着敦煌、龙门石窟、兵马俑? 。这许许多多的文化遗迹,都是
与她的专业有关的。我说,中国作家协会已经向她发出邀请。她说,是的,
现在正在积蓄路费,那要好大一笔钱呢。我冒昧地问,不能要她的父亲给予
帮助么?她微笑着说:“父亲是可以也愿意帮助我的,但我觉得主要应该靠
自己。我现在尽可能节省地生活。”
我们是在一个深夜离开贝尔格莱德的。她来送行。仅仅几天的相处,
我们已经是真正的朋友了。她忙碌地为我们张罗着一些出境的事务,后来安
静地在我们身边坐着,明亮的蓝色眼睛中含着笑意。是不是也感到有一些黯
然呢,临上飞机前,她握着我的手轻声地说:“我好多次在这里送别中国的
朋友,你们每一个人走,都带走我的心的一部分。”
我说:“那么你的心差不多已整个在中国了。我们等着你的人来。”
是的,我们——到南斯拉夫去访问过的中国作家们,都等着你来,波
芭。我们将像你接待我们那样来热情地接待你,我们将像你引导我们参观你
们的河山那样,引导你来参观我们的大地,你所向往的大地? 。
一个老游击队员
那一次的拜访完全是意外的。
南斯拉夫作家协会的外事秘书波芭陪着我们在贝尔格莱德游览。飘起
了雨,而且愈落愈大了。我们没有乘车出来,不得不在商店的走廊下暂避。
看来,雨一时还不会停。波芭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们,愿不愿意到她父
亲家去坐坐,那就在附近。她又加了一句:“他是老游击队员。”
老游击队员?那太好了。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岁月里,我们就听到
过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许多传奇般的故事。我们也知道,现在还
健在的老战士已经不多了,他们是很受到南斯拉夫人民的尊敬的。我们当然
很高兴有机会和一位老游击队员谈一谈。冒着雨走过一条街,走上了一座公
寓大楼的第三层。为我们开门的是一位头发已经花白、胖胖的老妇人。她开
始是惊讶地看着我们。当波芭向她说了几句后,她张开了双臂,笑容满面地
请我们进房。
我们在客厅里围着长桌坐下。当那位老妇人——波芭的母亲进厨房去
为我们张罗着什么的时候,我打量着并不太大的房间。壁上挂着几幅油画。
家具并不很多,都是乌木色的,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大的玻璃橱柜,
里面放满了式样不一、风格各异的工艺品,显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整
个房间显得典雅、庄重,使我能想象主人的性格。
波芭的父亲从另一间房中出来了。身材高大、挺直,穿着米黄色的毛
线衣,也是花白的头发,红光满面,两眼有神。他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
说着欢迎的话。
谈话从一般的相互问候开始,渐渐就转入生动、热烈了。波芭的父亲
说塞尔维亚语,由波芭翻译成英语,再由我们的翻译小王同志翻译成汉语。
双重翻译并没有妨碍我们感情的交流。有时候,塞尔维亚语、英语、汉语同
时在进行,反而显得更热闹一些。初次见面,而且我们是来自遥远的另一个
国家,这也并没有影响我们以诚相见。主人倒正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特别热
情。在谈话中,我们时而大笑,时而叹息,时而沉思? 。,完全忘记了我们
不过是闯进来躲雨的,没有注意到窗外哗哗的雨声? 。
那个老游击队员向我们谈到他是在农村度过贫困的童年的。当法西斯
的铁蹄踏入国土后,他就参加了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从一个普通的战士逐步
成长为一名指挥员,经历过许许多多艰苦的战斗。他说,当年一些战斗的场
面,一些牺牲了的同志的面影,还常常浮现在眼前。
波芭的母亲几次为我们送来了咖啡和冷饮。她还再三向我们道歉,说
不知道我们要来,没有能好好招待远道的客人。波芭的父亲对我们说,她当
年也是游击队员,他们就是在游击队中相识、相爱、结婚的。他们并肩作战,
而当他们有了孩子以后,她还要从事繁忙的家务。他们共同生活四十多年了,
从来没有过争吵。他显然深爱他的妻子,并以有这样一个终生伴侣而自豪。
我以尊敬眼光看着这位笑嘻嘻地站在我们面前的和蔼、慈祥的老妇人,我没
有想到,她当年也是活跃于山林、在炮火中出生入死的战士。
而我也没有想到,波芭的父亲是南斯拉夫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任教育、
文化部长。波芭事先没有向我们谈起,他也只是谈话中不经意地顺便谈到的。
他说,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用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过去要两、三百
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值得自豪的。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特别
着重地谈到国家如何为消除官僚主义危害所作的努力。他说,当年自己担任
教育、文化部长时还年轻,只有二十五岁。手中有了权力,生活条件优越了,
经常可以听到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这样就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逐渐地,
他对这一点有了深切的体会。他说,像金钱一样,权力也是可以腐蚀人的。
作为一个领导人,必需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
自己。他说,目前南斯拉夫正在采取各种方法克服和改善某些不合理、不健
康的现象。在这当中,文学艺术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他说,建设社会主
义社会,是伟大的也是艰难的任务,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现
在,他六十七岁,已退休好几年了。但并没有闲着。他经常到工厂、农村、
学校去为青年们作报告。他还积极从事写作,已出版了十二本书。说着,他
走进另一间房里去,取了一本他的著作送给我,书名是《这一代的信息》。
叙述的是老游击队员们当年的战斗生活,他们的信念和理想。他希望将他们
一代的信息传达到年轻一代中去。
这位老战士的某些话,是发人深省的。而他在简短的谈话中,几乎回*
肆怂? 。囊簧? 。*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游击战士,一个政府的高级领导人,
而现在,他又是一位作家。他永远在他的岗位上。他是和他的祖国一道受难,
一道斗争,一道成长的。他已老了,但是,社会主义的祖国还年轻;他已老
了,但是,他还在勤恳地工作,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而且,他
还用期望的目光望向年轻的一代,通过他们遥望祖国的将来。
坐在这间庄重、典雅的房间里,面对着这位在精神上还显得年轻的老
战士,听着他的恳切的谈话,我想得很多。我又一次认识到,在生活中,斗
争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着不同的方式。而人的
自我要求是永远也不应该停止的,应该达到每一个时期所能达到的高度。我
看看同在座的流沙河、汪承栋、王宏杰,他们也都在沉思。波芭是为我们担
当翻译的,她讲话也有一点激动。而坐在一旁的波芭的母亲,不断地点着头,
有一次,我看到她悄悄地揩了揩眼角。这位老战士显然也回想起了那些火热
的斗争的岁月? 。波芭的父亲似乎感到气氛太严肃了,他转换了话题,邀请
我们去参观了他的书房,那也并不大,四壁都是书柜。他又和我们一道照了
几次相。我和他们夫妇合照了一张相。他笑着说:“不行,我吃亏了。明年,
要把你的夫人也请到我们国家来,我也要和你们合照一张相。”他还说了几
句打趣的话,我们都大笑了。
看看表,我才发觉已经坐了两个多小时,而窗外,雨不知什么时候已
经住了。
印度诗人“阿盖”
神来了在这呼啸的风中。谢谢你,神,感谢你的来访不拘札节:非常
欢迎你。有朝一日,我也将来访,同样不期而至:甚至是默默无声地来临。
这首诗的题目是:《上帝,谢谢你》。作者是当代印度诗人萨琪达南德?希
拉南德?瓦茨雅彦“阿盖”(SachchidanandHi-rana
ndWatsyayan‘Agyey’),他是这一届斯特鲁卡国际诗歌节
“金环奖”的获得者,是诗歌节的各种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穿着印度式的灰色的长袍,身材高大,挺直,银白的头发已经稀疏
了,沿着下颚,有着半环白须。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在银边的眼镜后面,是
一双智慧和慈祥的眼睛。看到他,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泰戈尔。
颁发“金环奖”的仪式在奥赫里德城的圣?索菲教堂里举行。教堂并
不大,古色斑斓,保持着几百年以前的那种风格。在这座古老的教堂里举行
授奖仪式,是有着一种特别庄严的气氛,而且,与那位得奖的老诗人的风貌
和气质是和谐的。诗人作了诚挚的激情的发言,并朗读了自己的诗。另外,
由演员朗读了他的诗和演唱了为他的诗所谱写的歌曲。
在诗会开幕第一天的鸡尾酒会上,我就和他进行了交谈。我问到他的
年龄。“您看呢?”他带着幽默的微笑反问我,接着说:“我已经过了七十
了。”但他的精力是旺盛的,诗会的各种活动他都出席了,而且必须接待许
多来访的人。他的态度总是那样诚恳、彬彬有礼的。我说不清他的身上是什
么吸引了我:是他的东方人的气质?是诗人的风度?是哲人的深沉?我很想
和他谈谈,但又感到不便打扰他。后来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在贝尔格莱德,
诗人彼得洛夫请我们到他家去作客。我们去了以后,看到阿盖也是被邀请的
客人。另外,还有几个南斯拉夫的诗人、编辑、出版家。我们都挤坐在别有
风味的阁楼上,那是彼得洛夫的书房也是接待室,大家谈笑风生,我和阿盖
虽然是促膝而坐,也很难进行个别的交谈。他只是告诉我,明天就要到英国
去,几周以后,还要到西德,一时不可能返回印度。他说,他到过许多国家,
却没有到过中国,而那是他久已向往的。
根据文字介绍,我知道他已出版了十本诗选和关于诗的书。他还是小
说、散文作者,也是出版家、编辑和翻译家。半个世纪以来,阿盖已成为印
地诗歌最重要、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我国
似乎还没有介绍过,至少,我没有看到。
“阿盖”的原文含意是“不可理解的人”、“不可捉摸的人”,那是带着一
点神秘性的。有一篇评论文字,说他是“一个不安的灵魂,一个火热的开拓
者,一个坚定的创新者,一位不断接触新的事物的作家,他一只耳朵倾听着
来自未知王国的呼声,另一只耳朵倾听着他自己的话语——或者更准确地说
——倾听着他自己的无语的沉默”。我手头有他的一本诗选集,其中绝大部
分是印地语,只有十四首诗是用英语写的。从这十四篇中,大致可以看出他
的风格。他的诗带着一点“纯诗”的倾向。带着一种哲学式的沉思,带着一
点朦朦胧胧的美。然而,仔细地读一下,就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那样宁静
的,在表面的淡泊下,跳动着一颗挚爱生活的心。在前面,我们引了他的一
首诗,表达了他的超然的生死观,和与大自然溶合为一的胸襟,下面,我们
再引一首诗,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
宣言
爱这朵花吧,
但它要枯萎时就让它枯萎;对你生活中的一切,
用你整个生命来品尝,但要死去的,就让它死去。
年龄是游泳者的手臂;任何要活下去的人
游过去。
鲜花盛开时充满的只是喜悦,而不是欲望;我,一个走向湮灭的人愿
把这一点宣讲。
杜伊斯堡印象
我是在早晨八点半钟到达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城的。这里在冬季经常是
灰镑镑的天气。但这个早晨却有着淡淡的阳光。从香港起飞,在曼谷转机,
前后经过了16个小时的飞行。在300多旅客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中国人。
我有些劳累,也有着一个人在旅途上的那种紧张和陌生感。所以,当我提着
行李走出机场,看到来迎接我的联邦德国友人克拉特先生时,我感到了轻松
和欢欣。他也满面笑容。我们欢呼着拥抱了。
他自己驾车接我到他家去。他住在杜伊斯堡市。那是武汉市的友好城
市。
在高速公路上跑了不过20分钟,克拉特先生告诉我,已经进入杜伊
斯堡了。我一面和他简短地交谈,一面望向车外。马路并不十分宽阔,在两
旁高大的行道树后面,闪过了一座又一座两层楼、三层楼的小洋房,式样和
色彩都是不相同的。大街上奔驰着车辆,却几乎看不到行人。电车和公共汽
车上,乘客也稀稀落落。我知道杜伊斯堡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我看到的是一
个宁静安详的城,甚至近乎田园风光。
当我到达克拉特先生的家时,就更加深了我的这一感觉。克拉特先生
的家在六湖公园旁边。他新建的宽大的玻璃温室里布满了鲜花和盆景。一张
小圆桌的桌面当中挖了一个洞,插着一把直径一米半长的中国式的黄纸伞。
我们就坐在纸伞下的圆桌旁进早餐。天已大亮了,还点着两支红烛。在烛光
的摇曳中,我望向室外那一片静谧的深蓝色的湖水,和在湖上安详地游着的
几只白天鹅,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和旅途的劳顿。
后来,我也参观了杜伊斯堡的工业区:一个又一个高矗入云的烟囱,
一排又一排巨大的厂房。这里是欧洲钢铁产量最大的地区。我也参观了码头,
鲁尔河和莱茵河在这里汇合,如同武汉的长江和汉水;一条又一条人工河道,
一艘又一艘巨大的船舶。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口——它们显示了这个
城市雄伟的一面。
但我总还是不能摆脱我最初的印象:这是一座安详美丽的城。很少高
层的建筑,没有我惯见的城市的喧闹,大街上的行人远不及汽车多。式样和
彩色各异的住房的大玻璃窗的窗口,都布置着鲜花。后来,我发觉,我所到
过的每一个人家中,都是装饰着鲜花的。鲜花商店即使在较僻静的街道都可
以看到。
当然,这里也有热闹的市中心区,那在火车站附近,集中着各种规模
宏大的商店。我是在圣诞前几天到达的,那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人行道的
两旁布满了临时搭起来的小售货亭,出售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玩具,色彩斑
斓。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吃,飘荡着诱人的香味。
拥挤的人流。一片嗡嗡声中夹杂着儿童的笑叫声。在人群中,还有一
个化好妆的圣诞老人。
当他知道我是来自友好城市武汉时,高兴得叫了一声,紧紧地抱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