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感制造-a级传播-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号是为了战斗这个观点,和“定位”理论相似,但寻找符号远比“定位”复杂。依照“定位”理论,会陷入很多误区,比如在5万元档次的车说“动力”,也可以占据消费者大脑第一级阶梯,但是对销售帮助肯定不大,因为这一级的买车者关心的不是动力,年轻人侧重于个性,而中老年人侧重于整体性价比。
受众在符号上得到满足,在现实的博弈中,满足分正负两方面,你让对方在符号里得到肯定,就是正面的,如果做符号否定对方,就是负面的。
在博弈中,如果你陷入事实的列举,不利用符号,几乎是不可能胜利的。因为事实不是结论,并且受度的限制,在度的范围内外,性质如同上帝与魔鬼的差别。同样一件事实,因为符号的不同,会成为不同立场的支持点。
比如说旅行这件事,一般人认为它是好事情,获得解脱,为心情充电,讨论旅行好不好,永远也没有结论。如果你要赞美热爱旅行的人,并怂恿他陪你去丽江住一段时间,你就必须做一个符号“小资”,并发行广告语“在那里,我们最多的就是时间”,顿时一副逍遥于世外的画面形成了,并折磨他思考拼命工作的错误。如果你不想他去丽江,那么就要做一个符号“扮小资”,并发行广告语“轻薄幻想,无病呻吟”,顿时又将旅行这件事变成一种逃避现实、意淫和病态的行为。
这场博弈里面,说服对方,和旅行以及丽江没有一点关系,影响他决策的,仅仅是“小资”和“扮小资”两个符号给他的幻想。
2。如何制定符号
简单地说,“符号”就是描述“角色”某种利益的名称,只不过不是消费者的角色现状,而是消费者渴望扮演的下一个角色,或者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角色。比如,“高中生”是初中生渴望的角色,一旦成为高中生以后,这个角色就是狗屁了,尽管当年他是中考状元,读的也是最重点的高中。这个时候,吸引他的是“大学生”,这是他渴望扮演的,“博士”这个角色就太远。那些对他们获得这个角色有利的符号,同样被他们重视,所以,无数的高中生辅导书无不打上大学的符号,起一些“跨进北大、清华之门”的名字,销售无不火爆,当哈佛的刘亦婷被炒作起来,其名字也变成书商的获利工具,同样,以“高考状元”“高中名师”为符号的教学用品,也洛阳纸贵。
符号由特性支持,是角色欲望的解药。所以,制定符号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符号服务于制定者。在仇富的人眼里,有钱人被叫做“暴发户”“拜金主义者”;在亲富者的观点里,有钱被称为“成功人士”“知本家”。在崇拜者眼里,首富们被称为“把握住机会的人士”,而中产阶级为了使他们尽快下台,称他们有“原罪”,以很有修养的中产口气总结了马克思说的那一段太长的话“资本初级阶段粘满了鲜血”,尽管他们登上社会舞台后依然血泪。
◆能够被特性支持,这是制定符号时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本土小公司号称“国际化”就会被嘲笑,一个生活传统的女人,号称自己是“木子美”也不行。
◆符号的作用是“角色欲望”产生快感。这正是“PLAY”理论和史前的USP理论、品牌形象论、定位理论不同之处,定位侧重于抢占大脑认识阶梯,成为第一;品牌形象则是造一个虚拟特性,长期投资;而USP理论则“强调产品具体的特殊功效和利益”,三者没有一个直接指向于快感满足。“角色欲望”得到符号的满足,一方面触动内心,记忆深刻,乐意谈论(传播),另一方面也是获得快感,不断消费(营销),实现整合营销的“传播即营销,营销即传播”梦想。
消费者需要符号来证明自己扮演了某个“角色”,然后安心享受这个符号的快感。
◆最好的符号就是“角色”的描述,只是一个画像,是他们欲望的答案;受众通过意淫来完成对符号的快感生产,赋予它生命力。
◆如果实力强大,则可以对某个风马牛不相关的词语赋予特殊的内涵,成为符号,比如“中国移动”这四个词语不再是一家通信公司的名称,而是实力强大的符号,钱多的符号,消费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也是霸道的符号。
“角色”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一个公共的标准。每个人都对一个具体角色的理解都大相庭径,注定了对“角色”的追求永远不成功。如同孙悟空飞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但“大圣”们绝对不相信,所以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作为证据,快乐而归,那种快乐的心情,如同成功人士开着宝马、健康妈妈买回“舒肤佳”一模一样。
因为角色实现的无标准,所以,“符号”也没有对错,你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制定有利的符号。胜利不在于崇不崇高、伟不伟大、先不先进,胜利只属于手法高明者,让枯燥的传播工作也有了无限乐趣的可能。
第二部分 快感制造的企划模式第9章 你可以在任何领域“制造快感”
忍不住再说几句,我不希望有人把PLAY(快感制造)和其他传播理论等同起来,这是一种侮辱,一个是传播的真相,一个是利用传播真相在市场营销界赚钱的道具。
在传播的真相里,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制造出来,只要人们有欲望并愿意付出代价。虽然我在这一部分的二、三、四章以市场营销为例来写这种企划框架,但是你可以把它用在任何领域的任何行业。如果你需要消费马克思,即便那个德国人被后来的人从时空隧道回来时杀掉,也一定有其他人写出《资本论》,严肃如学科的理论都如此,更别说大众需要的衣、食、住、行,甚至笑料,都是为满足受众的快感而被生产出来的。
除去各种用以消费的产品外,包括人类阶层的符号也是被创造的。最开始的《韦氏大辞典》里对“资产阶级”的解释为:“俗气的,保守死板的,普通的,粗野和愚蠢的,资本家的”,这相当于村民对王狗娃的评价,王狗娃发了财后,必定要修族谱,建祠堂,成为村里最有地位的人,而且还有很多呐喊声援的人。这和发财后的资产阶级做法一模一样。
地位是依靠财富建立起来的,按照道理说,地位的丧失和财富丧失有关系。但是,后来者几乎等不及让发了财的王狗娃生个家产散尽的败家子,地位丧失就和符号发生关系了。资产阶级和王狗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都做了一个符号,前者是“具有社会使命的阶层”,后者是德高望重的村寨首领,但是,“安然事件”和“世界通信事件”后,前者的符号受到威胁,人们逐渐把“社会使命感”当作不切实际的幻想,认清无比宏伟的蓝图不过是金钱游戏的产物,而德高望重的王狗娃在某次和寡妇偷情事件败露后斯文扫地。被下一轮接替者抢去首领位置。
想成为霸占资源的中心,剥削上万崇拜者的利益,不做符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需求角度讲,没有一个符号来满足自己的角色欲望,商品就是一件没有用的劳什子;另一方面,只要满足欲望,狗屎都可以变成美味食品。人们对专家的印象应该是白发苍苍、有几十年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其丰富经验给我们以安全感,但是,虽然有十多年为摩托罗拉组装经验的东信,但从未自己独立运作产品,2003年刚开始建自己的手机盈利链条,完全是初出茅庐的“幼虫”,一开口竟可以封自己为专家。
有趣的是,角色通常是符号的获利者,也是符号的需求者,在快感制造链条里,环环相扣,实现了生态平衡。比如,占有了资本家这个符号,你就必须购买宝马、豪宅这些符号;占有了社会责任感的符号,你就必须投身慈善事业、提高员工收入、依法纳税的符号,甚至做砸冰箱的动作;占有了个性的符号,你就不能买帕萨特,而要买JEEP。
第二部分 快感制造的企划模式第10章 快感制造企划案例
1。人口贩子的快感制造
1。对象:来自闭塞农村的小姑娘。
2。对象的角色欲望:受强烈的媒介宣传,十分仰慕外面的世界,挣钱多,生活精彩,结束这闭塞、贫穷的农村生活。
3。制造特性:一定虚拟一个商品琳琅满目、生活丰富多彩、月工资高得可以上天的外面世界。还会以具体的人作为案例,并将自己扮演成一个热心助人的好人角色。[此处省去一万二千字]
4。符号:打工。人贩子千言万语描述出一个外面的世界后,会归结为“打工”二字作为符号,小姑娘的欲望与制造的特性,皆以打工作为总结。
2。毛泽东与王明的符号战
王明对毛泽东攻击的企划思路
1。对象及角色欲望:对象是想走先进道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者;他们渴望按照共产国际和伟大的马克思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实现胜利。
2。制造特性:毛泽东从未出国留学,没有到国外共产主义试验地系统地学习理论;而且,其做法和“28个布尔什维克”大相庭径,要知道这些人都见过斯大林,是苏联培养出来的共产党人。
3。符号:“狭隘经验论”。言外之意是毛泽东没有受过教育,不懂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反击企划思路:
1、 目标受众角色欲望:对象同上,但是毛更重视想让革命胜利这一点欲望,革命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
2、 特性:王明及其他“27个布尔什维克”并不了解中国情况,从苏联回来就指手画脚,另外,共产国际的一些决策让中国共产党吃了不少苦头。
3、 符号:“教条主义”(只懂得掉书袋,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人)。毛还专门为此发行了一句广告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布什“美伊战争”对公众的快感制造
1。对象的角色欲望: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很多人对恐怖主义提心吊胆,丧失安全感。
2。特性:布什的头脑里,拉登和萨达姆是一伙人,萨达姆残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怀有狼子野心,与美国为敌,不打伊拉克,9·11还会重演,伊拉克是世界安全的隐患。
3。符号:反恐,给美国人安全。
第三部分 快感制造的创意表现观第11章 为了千千万万受众的快感
以合适的手段,让受众感受到“符号”带来的快乐,是创意表现的目的。
比如,大切诺基的目标客户“角色欲望”是“亡命之徒”(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去寻找新的规则),在一个系列创意稿上,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切诺基比喻成“吕布”和“赤壁的将士”,刀光剑影,残阳如血,用了“长坂坡”“赤壁”为文案标题。被与英雄、侠客相提并论,受众轻易就得到了“欲望满足”,从而喜欢这款车。然而,即便开上这款车,他还是办公室的瘪三,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所有人都认为“创意表现”就是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的代名词,需要文案和美术指导相配合。但是在真正的传播里,没有一个文字、没有一张图片的“创意表现”却比比皆是。比如,明星是靠传播来生活的,但是,几乎所有的明星都不会做报版来推广自己,而是把自己和很多新闻、绯闻、丑闻联系在一起,建立自己的符号,获得FANS若干,过上人模人样的生活。没有所谓“创意表现”的传播太多了,比如政客作秀,比如追女孩子的献媚,比如争取升职而主动加班,比如说服别人以达到对自己的信任,这些都符合传播的基本规律:给自己制定了符号,罗列出一大把特性,再精心包装自己的行为以让受众在自己的符号里获得快感。
所有广告公司的文案、美术指导都应该感到无地自容,跳楼自杀。很明显,广告主要聪明很多,会利用很多事件来传播自己,获得符号。潘石屹的SOHO物流港到目前都还没有动工,就利用设计师扎哈的影响力开始传播了,以疯女人的争议性和知名度,让受众为此项目单相思;很多企业开各种奢侈的招待会、见面会、联谊会,既不是为了发布新闻,也不是为了见面,更不是为了联谊,而是在一掷千金中显示企业的实力,远比报版、电视广告有用得多,嫌贫爱富是人的天性,千百年来都没有长进过;很多企业都要把领导的题词放到画册的首页,国家级的还要做成硕大的铜字挂在大门口,不是因为领导们书法盖过王羲之,而是人人势力,狐狸都爱假虎威,显然,效果好过十个报纸整版的说服力。
日本的CI理论、美国人的整合传播理论都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企业对外的每一个端口都是传播,发报版是,投电视是,立路牌是,请领导题词是,买一个“质量信得过企业”铜牌是,砸冰箱是,百万年薪请总经理是,国外拿个奖也是,员工穿着工作服打人也是。
在故事中,我们一起感动落泪
1。大众传播的秘密
想想我们泪光闪烁、激情澎湃时,一定是听了某个故事,或是看到某个充满离奇折回的情节。我们可以对着一个失恋姑娘的酒杯感慨世事无常而黯然落泪,对着沿街乞讨的单腿男子去猜想苦难生活而施舍爱心,对着英雄的舍身之举而扪心自问软弱的退却,对着妈妈的刻画岁月沧桑的皱纹而心酸隐痛。
但是,没有人对着华罗庚的数学定律而嚎啕大哭,没有人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理时欣喜若狂,也没有人将背单词当做听罗大佑情歌那样投入深情。很多人依靠耳光、体罚、棒棒糖的力量才度过十多年的寒窗生活,即便有学子求知若狂,也是想着金榜题名时的幸福生活,或者是为某种并不存在的理想而爱上黑咖啡的味道。
前者是“大众传播”,而后者是“精英传播”,人们厚前薄后,倒不是在于传播的内容有问题。关键是,前者能很好的融入故事性。
故事性使得“大众传播”特立独行,让天下的绅士、淑女都变成感性男和八婆女,传播内容像蒲公英一样,在他们嘴巴的风力下,流转四方。
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小说家几乎发现了“大众传播”的秘密,他们写道:“人生如戏,上演爱恨离愁,几家悲欢几家离合,而我们的故事,会变成历史长河上闪烁的一点光波。”也就是说,他们发现了“人生如戏”是戏剧,是游戏,而组成元素都是故事。一批优秀的作家因此变成故事大王,驾驭故事于曲曲折折中藏头护尾、超越意料之外后,又回归完美浑厚之中,笔尖流畅时观众流着眼泪微笑,笔尖顿涩时读者掩卷长息,比如《红楼梦》,比如《平凡的世界》,比如《上海宝贝》,比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都因为会讲故事而列为图书畅销榜。
但是,先锋诗人的痕迹混入了传播界,他们对大众的故事视而不见,反而将自我的低吟当做根本,剥夺受众的快感权力而自己意淫起来,本末倒置而浪费广告费超过一半以上;或者是蹩脚的编故事人,其故事前后矛盾、幼稚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