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我哥本山-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出结束,姜昆拉着本山的手高兴地说:“演得好,演得好,你太逗了!”
“一小般吧。”本山嘴上客气,心里对自己的演出还是很满意。
姜昆当时就发誓说:“我一定把你推向中央电视台,如果做不到,我这个姜字让它倒写,让它不念字。”
姜昆回北京后,果然向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介绍了本山的情况。鉴于姜昆推荐的力度,中央电视台特地派了邹友开和李双江来东北对本山进行考察。他们要求本山在宾馆为他们表演,本山没同意,而是给了他们几张演出的门票让他们到现场去看,因为那样才能看到真正的演出效果。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理解本山的用意,觉得本山是在摆架子,干脆没去看本山的演出就回北京了。就这样,中央台错过了一次发现人才的大好机会,也使得本山闯入中央台晚了几年,费了许多周折。
1988年,由张超创作,赵本山、李静、李海演出的拉场戏《驱邪》被中央台看中,准备在春节晚会上播放。本山非常高兴,把消息告诉了自己的一些好朋友,让他们看电视,他自己也迫不及待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晚会播出的时候,他守在电视机前,连上厕所都舍不得去,不眨眼地盯着电视。可是直到节目演完,屏幕上出现了“再见”两个字,也没看到自己的节目。这是咋回事呢?本山搞不明白。朋友们们真的打来电话,问本山这是咋回事,你怎么骗我们。本山窝了一肚子的气,心想:别说你们,连我自己都给骗了。他诙谐地说:“那可能是人家忘播了。”
事后他才知道,是因为录音出了问题,才改变了播放的计划。可这一改变不要紧,着实让本山上了不小的一股火。幸好本山的“抗打击”能力挺强,要是一般人,怕是就此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1989年,本山打进春节晚会又一次失利,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一些人对东北地方戏的偏见是其中很重要的成份。虽然没进春节晚会,但在这一年里本山收获颇丰:7月份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戏剧节”上,本山和李静、李海表演的《马前泼水》等节目获集体表演银奖。二人转“转”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九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上,由本山主演的《摔三弦》、《1+1=?》等剧目受到首都观众的空前欢迎,赵本山的名字传遍了北京城。
就在这一年的国庆节,《1+1=?》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本山终于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1990年,本山终于打进了春节晚会,圆了他多年的梦。说起来这次进入春节晚会,还真的有点“偶然”。晚会的编导们在研究节目的时候提到了赵本山,但是多数人对他并不熟悉,让不让他上心里没底。这个时候冯巩正巧来剧组办事,说他手里就有赵本山的带子。编导们让他把带子拿来放一下,结果这一看就定乾坤了。著名喜剧大师、剧组小品类负责人王景愚当即表态:“就让赵本山上这个!”
编导们选中的是本山和李素凡表演的《老有少心》,经过作者张超几次修改后改名为《相亲》。春节晚会上,本山临时换了搭档,阜新市文工团的黄晓娟顶替李素凡。小品由王景愚亲自导演。
小品《相亲》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晚会的一等奖。本山大获成功!
一个从莲花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经过了几年的奋斗,终于在春节晚会——这个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上露脸了,攀登上他人生的一个新的高度。
□十年辉煌
从1990年《相亲》迈进了春节晚会,本山的脚就收不回来了,一步一个脚印地一直走到现在,创造了连续十四年参加春节晚会的最高记录,无人能比。
1991年春节晚会本山和杨蕾合作表演《小九老乐》;
1992年春节晚会本山和黄晓娟合作表演《我想有个家》;
1993年春节晚会本山和李静合作表演《木匠办班》;
1994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合作表演《儿子大了》;
1995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张玉屏合作表演《牛大叔提干》;
1996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李海合作表演《三鞭子》;
1997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等合作表演《红高粱模特队》;
1998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拜年》;
1999年春节晚会本山和宋丹丹、崔永元合作表演《昨天·今天·明天》;
2000年春节晚会本山和宋丹丹合作表演《钟点工》;
2001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卖拐》;
2002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卖车》;
2003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心病》;
2004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送水工》。
本山所表演的小品,都获得了二等以上的奖项,从1999年开始连续获得一等奖,成了春节晚会获奖的专业户。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本山被誉为“小品王”确实是名副其实。
除了春节晚会以外,本山表演的《有钱了》、《同学会》、《面子》等小品也是家喻户晓,好评如潮。可以说,本山表演的每一个小品,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一阵热浪,成为人们的话题。人们盼望着本山不断地推出新的小品。
这些年,除了表演小品外,本山还参加了《现世活宝》、《来的都是客》、《男妇女主任》、《一村之长》、《幸福时光》等电影的拍摄,成了影、视、小品三栖名星。2002年,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在中央一套春节黄金时间播出,创了新的收视记录。接下来的《刘老根二》和《马大帅》也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本山向自我挑战的结果,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此时的本山,已经登山了艺术的顶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本山成功了,他要谢天、谢地、谢人!谢天给予了他一个智慧的头脑和苦难的童年;谢地给了他艺术生命赖以生存的养分,使他从一颗“小草”变成了一颗参天大树;谢人给了他那么多的帮助和呵护,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
第四章 从艺之路盲人闹事
本山因“瞎”而出名,演盲人戏是他的拿手。他在好几出戏或小品里演过瞎子,如《摔三弦》、《大观灯》、《如此竞争》、《摔葫芦》等。本山所饰演的盲人,都是些乐观向上、机智诙谐,有时候耍点小聪明、犯点小错误的人物。正是由于本山的出色表演,才把生活中极为普通的盲人形像搬上了舞台,成为人们喜爱的舞台人物。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定位,都没有表现出对盲人的不尊重。但是,在沈阳演出的时候,本山却遇到了非常尴尬的场面:一帮盲人联合上政府告状,说赵本山侮辱了他们,要求立即停止演出,挽回影响。
1987年,铁岭曲艺团首次打进沈阳,在省城引起轰动。本山和潘长江表演的《大观灯》是主打剧目。在剧中,本山饰演盲人白莲灯,潘长江扮演瘸腿的西二和尚。戏的大概内容是这样:正月十五有灯会,盲人白莲灯在家里闲不住,想要去“看”灯。但是他看不见路,需要有人领路。他的亲家瘸子西二和尚知道他的这个爱好,就来找他结伴去看戏,结果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他(西二和尚)借他(白莲灯)的腿力,他(白莲灯)借他(西二和尚)的眼力”,这叫“优势互补”。
不要以为这瞎子观灯是杜撰的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确有其事,本山小时候就经常领着自己的盲二叔赵德明去“看”戏。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听力和记忆一般都非常好,这也是人的一种自我平衡功能。正像有一个笑话里讲的:一个人的一条腿短的时候,他的另一条腿肯定长。
在观灯的路上,西二和尚使尽坏点子,想“调理”白莲灯。他不走好道,净往坑洼的地方领,弄得白莲灯“扑腾扑腾”一个趔趄接一个趔趄。两个人维妙维肖的表演,让人觉得像真事似的,忘记了这是在舞台上。观众们为他们的精彩表演倾倒了,掌声、笑声汇成了欢呼的海洋。
剧团从沈阳青年剧场转战到和平大剧院,占领了省城最高的舞台。门票一涨再涨。就在这个时候,一帮盲人来到省文化厅,说赵本山“侮辱”了他们,要求文化厅把赵本山交出来,把他的眼睛挖掉,让他变成真瞎。文化厅的人抗不住盲人们闹腾,就找艺术团的许平伟团长,商量停演盲人戏。许平伟是个年轻很有开拓精神的团长,他自信自己的艺术团所演出的内容都是健康向上的,只是盲人们有些误解,只要工作做到家就不会有大问题。于是他便到沈阳市文化局,请他们帮忙。市文化局的领导对艺术团在沈阳的表现非常赞赏,非常理解他们,表示给予支持。他们找来市民政局,请他们出面做盲人们的工作。果然,残联出面后,问题马上就解决了,盲人们也不再闹事了。
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了,却引起了本山的思考,他认真地回想了一下自己所演过的盲人角色,觉得自己并没有丑化盲人的本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他有些想不通。可是换个位子想一想,假如我是个盲人的话是不是也会和他们一样了呢?是的,盲人们一生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要比常人遇到多得多的困难,要求他们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心态是不合情理的。想让盲人们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理解他们。换位思考,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本山决定为残疾人举行义演,以自己的行动支持残疾人事业,也以此来赢得残疾人的支持。他在北京、在沈阳都举行了义演,把演出所得捐给了中残联。
辽宁抚顺有一个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小姑娘,只做了一只眼睛的复明手术,另一只因为没有钱做不了。本山到抚顺演出听说这件事后,立刻找到院长表示要承担小姑娘的手术费用,并当场掏出500块钱。在本山的帮助下,小姑娘的两只眼睛终于全部见到了光明。
本山用自己的爱心,换来了盲人对他的理解。现在再也没有盲人对他说什么了。
第四章 从艺之路根在东北
本山从莲花的山沟里走出来,先是到莲花公社、威远公社,然后到了西丰,从西丰调到了铁岭,在这个较大城市落了脚。本山现在虽然住在沈阳,但是他的工作关系仍然在铁岭,他仍然是铁岭人。铁岭虽然“较大”,但其发达的程度和一些真正的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其实,要论本山的知名度和能力,他可以生活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包括北京。事实上,在本山前后出名的一些小品演员都先后离开了东北,调到了北京。本山却始终哪儿也没去,始终呆在铁岭这个地方。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对于演员有很大的吸引力。进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本山也有过几次进北京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在一般人看来,本山是不是有点傻?
1990年本山的小品《相亲》播出后,他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人气指数直往上蹿。北影厂的厂长成志谷发现本山是个难得的喜剧人才,便想把他调到北京来发展。他找到本山,把想法一说,却被本山委婉地拒绝了。北影是很多人想进都进不来的地方,却被本山拒绝,这在北影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本山对成志谷的好意表示感谢,他说:“谢谢您对我的关心。不过,目前我还不想离开铁岭。”
本山的这个决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和轻狂。他十分清楚自己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对自己的成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己是二人转出身的演员,是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明星。如果自己偏离了原来的这条路,去演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那他恐怕就不再是今天的赵本山了。演员最忌讳的东西就是“浮躁”二字。一个演员要是远远地浮在生活的上面,缺乏起码的生活基础,即便他有再好的天赋也是一事无成。有多少曾经很有希望的青年演员像一颗流星似的一闪而过,令人惋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坚持自己的东西。
第一个发誓要把本山推向中央电视台的姜昆也是非常欣赏本山,竭力劝说本山,要把他调到中央广播说唱团,本山也没同意。他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从地方戏曲起家的,我一离开地方戏就玩不转了。铁岭有我的艺术土壤,我不能离开我的艺术土壤。”
后来的事实证明,本山的这种选择是绝对地明智的。正是因为他把根深深地扎进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着取之不尽的养分,才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当本山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有一个人对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就是本山的大恩人——李忠堂。
早在1986年,已经出了名的本山就已经接到拍电影的邀请,而那时候的本山还是铁岭县剧团的大集体编制,“正规军”的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大集体”和“全民”的概念可能不是很清楚。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这两种所有制有着天壤之别:“大集体”属于“地方武装”,不能随便流动,没有干部籍,也没有升迁的机会,工资待遇也有很大的区别;“全民”所有制则属于“铁饭碗”,是国家所有,优势十分明显,找对像的时候身价都高出许多。那时候,“集体”和“全民”之间有一条很深的鸿沟,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
面对着自己的“集体”身份和外地的盛情邀请,本山也萌生了去意,想到外地去发展。吉林方面早已经许诺给以高薪和住房。本山在拍完《双送鸭》之后,又要到南方去拍电影,李忠堂把他留了下来。原来,李忠堂对本山的后路做好了安排,并想办法解决编制的问题。李忠堂给本山分析了去与留的利弊关系,说:“我的意见是不同意你离开铁岭,你可以去市民间艺术团嘛。”
本山听完李忠堂的话,表示同意他的意见,留在铁岭。接下来,李忠堂想方设法找到市里的一位主管领导,请求给本山以特殊政策,把他留下来。这位领导欣然同意,并当即责成有关人员去落实。在大伙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了此事,本山调到了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成为了一名“全民”的正式演员。
现在说起来这件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都是发生过的事实。
现在的本山,绝对用不着再为什么编制问题发愁了,就算他是个个体户也照样有饭吃。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嘛。
本山非常清楚,他的艺术生命之根在东北,是这块土壤给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他才会有今天。如果把他这棵树挪到了别的什么地方,离开了李忠堂、崔凯、张超、张惠中,离开了他熟悉的那些父老乡亲这些土壤,再结出的果实恐怕就是另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