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梦与现实-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所坐的帆船一靠了长堤,我就跑上来找寻
住宿的地方。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到了文德路。那些四壁和当中堆积着
各样各色书籍的旧书铺子,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尽管我没有余裕跟
他们详谈细话,可是,草草打个照面,也就被包围在难以名状的快乐气
氛中。因为七八年来,辗转在穷乡僻市,饥饿着的心眼,久已没有这种
吞咽的机会了!
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市镇里的小学生。在那山僻的地
方,没有新旧书铺子,没有公共图书馆,也没有私人藏书室。自己家里
除了叔父和父亲所看过的那些《四才子》、《玉匣记》、《笑林广记》
以及《验方新编》之类,是别无所有的。但是,我却非常渴望那些诗文
集和史学的书籍。父亲每天给我上学用的一点零钱,我私下把它积蓄起
来,到了有相当数量的时候,就寄到汕头或上海的那些书店里去。买回
来的,大都是扫叶山房、文端楼一类便宜本子的国学书。
在那小市镇中,每年总要有一两次,(时间大约在燕子来时或纸鸢
飞空的时候)来一些穿短上衣,缚住裤脚,肩起一大捆用布带束紧的书
籍的游行书商。他们大都是几个同伙来的,所卖的书也大致一样,——
从《康熙字典》、《纲鉴节要》到《千字文》、《一见哈哈笑》等,本
子都是有光纸石印本。在他们逗留市镇的那几天,我和一些有同嗜好的
小朋友总是浮着笑,亮着眼光。他们一走,就不免有点清寂的感觉了。
从我们那市镇到县城,大约有三十里路。那里也没有专门的书店,
有的只是些兼卖书籍的洋货铺。书自然不会多。平常我们是很少到城里
去的。但一到了那里,精神就好像飞升起来了。因为这一来,多少可以
带回一些在家里连名字也没有知道过的书。老实说,我每次到城里去的
动机,主要的就只为着买书。
进了中学校,因为住的靠县城,买书的机会自然便利了许多,且由
于一些师友的学艺上的刺激,买书的嗜好就更加扩展了。那正是新文化
运动开始不久的时候,新出版的诗集、小说等还不多,我差不多是有一
本买一本的。(在那些时候,——不,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每回打
开从外埠寄来的报纸,最先注目的,就是那些新书的广告。)有时候,
从朋友那里借来看看,总觉得不很过瘾。有些时候,因为买不起或买不
到,就写信向作者或出版机关去要。因此,也往往附带的跟一些作者或
编者结成了文字因缘,我跟故诗人刘大白先生的友谊,就是这样开始的。
后来的许多日子,大抵住在那些大都市里。不知是由于生来的性情,
或幼年少年时代的生活、教养,大都市的生活,在我总觉得是一种压迫。
我感到局促、烦扰、呼吸重浊。至少,它常常叫我感到“陌生”——即
使是在那里打发过相当时日的。要我说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仅有的欢乐
的话,恐怕就是看书买书方便这一点了。如果没有它,我是宁愿一辈子
做乡下人的。我住在杭州的年月比较长久些。现在一想到那个“天堂”,
除了西子湖外,印象最鲜明的,就是那些旧书铺子(特别是在城站一带
的)了。在那些年月里,要不是生病或者到别的地方去旅行,我不能够
禁制自己到一个星期以上不踏上那些铺子的门限。哪间铺子里有些什么
书,哪些书放在什么地方,哪间铺子里的价钱便宜些,哪位老板有什么
特别脾气,。。我的脑里是清清楚楚的。现在我还常常记起城站的那位
上了年纪的书铺老板。他身材稍矮,头发灰白了,面颊却相当丰满,往
往还添上了酒红。双手总是糊摺着破旧的书页,一支短的旱烟管是很少
离口的。因为本钱短少,周转不灵活的缘故罢,他的书往往卖得比较便
宜(他并不是不知道那些书籍的一般市价的),因此我也更加常到他那
里去。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有时候走到那一带,光为了看看他,
也得踏进他那充满灰尘和霉气的小铺子里去。他也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
故告诉我,有时候还把他们书业界的隐秘情事吐露了出来。这在我可算
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书业里有着因季节或别的缘由而产生
的一些风习,不是惯常和那些铺子交往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例如到了年
终的时候,虽然不标明减价,那些旧书铺子自然地会少要些价钱。在平
常我们要买却买不到的书,这时候也许就是满足希望的好机会了。有一
次,郁达夫先生发现了那部明人的《冰雪小品》,叫我去买它。这是一
种奇货,老板自然不肯轻易放过。可是,我耐着性子等到除夕,就居然
拿到手了。在杭州几年中,我每月差不多把十分之七的收入送到当地的
旧书铺子或国外的一些书店里去。结果在我的住房里,如果来了两三个
客人就连座位都没有,因为那些不绝进来的书本子把四周和中间乃至床
头凳上都一齐占住了。
在东京,不夸张的说,我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消磨在神保町、早大
门前等书铺街及神乐坂等处的夜市上的。每当星期日,我比平常起得更
早,搭上电车直到神保町那书铺街的口子。从第一间起,依家挨户的搜
索下去,到了铺子穷尽的地方,也就是电灯射出黄光的时候了,我腋下
挟着一大包的猎获品,又疲乏又兴奋,那种滋味是不容易形容的。夜市
是东京有趣生活的一面。在夜市里买的东西自然是应有尽有。可是,最
牵引住我的,还是那些卖旧书报和贬价新书的摊子。特别是后者,比起
旧书铺子来,不但价钱便宜,货色的变化也急速而广泛些。在那些摊子
上,往往可以用很廉的价钱买到很有价值的名作,例如我所藏有的法郎
士的《文学生活》节译本,罗兰氏的《米勒传》和《米克朗基罗传》的
合装本,。。就是那种便宜的夜摊猎来的成绩。在一般的情形上,东京
的旧书铺子比起本国的来,空气是暖和的。在那里,你可以托咐他们代
找寻所需要的书,你东翻西弄,结果空着手出去,也不至于挨受白眼。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归装上要带回些物品,这是常情。因为
各人性情修养等的不同,所带回的东西也就很不一律了。有人留意食物,
有人喜欢用具,有人却爱玩具或古物。我自己呢,却依然是找寻那些不
可吃不可穿,也不怎样好玩弄的书本子。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过去
在旅行中所收集的一些纪念品:《秣陵集》就是初次游南京时买的,《两
当轩诗集》,是在南昌的旧书铺子里买的,在绍兴城里我带回了那部《会
稽郡故书杂集》,在京都我带回的是一部《民间医药学》。。。这些纪
念品,在战争的风暴中早就化做灰尘了。可是,它们的名字深刻地印在
我的心上。除非我的心停止了作用,是决不会忘记的。
二
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
我们想买什么书,就按着书名去找寻它,这是一种最普通的情形。
如果我们所需要的是容易买到的,那么,你拿到了手上虽然也会满意,
可是那满意却不怎样强烈。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却能够
顺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别高兴了。有一个时候,我很想读一读M·缪
勒氏的《宗教学纲要》和鸟居博士的《日本周围民族的原始宗教》,两
者都是已经绝版的。我不敢存什么奢望地托一位友人找找看,结果都到
手了。你想象我是该怎样雀跃啊!特别有些书,既急于需用,又苦找不
得,对于它,你差不多绝望了,可是,忽然它却跟你碰起面来。这种欢
喜真是永远地留着“余味”的。我买到的那部杜文澜编纂的《古谣谚》,
就是这种经验的一个好例子。早就听到它的名字了,而在那些自己正醉
心于风谣、传说研究的日子,心里是怎样热想着它!可是,问来访去,
都是徒然,失望使我暂时平静下来。我已经冷淡于追求了——像那些失
恋者再鼓不起勇气来一样。不意偶然在一家旧书铺子里却遇到它。我做
梦样地急促着呼吸去问店伙的价钱。他一开口要24 元(在战前,这不是
一个便宜的价目),我生怕什么人在旁边抢买样的,马上就会钞了。可
是问题即刻发生。老板走出来,说那书卖不得,因为北京一位学者在几
年之前就托他寻找了。我用理由、感情去征服他。结果总算得到胜利。
它就成了我买书历史上的一个夸耀。许久以后,有些要好的朋友到我的
房里,我还情不自禁地把这胜利品搬了出来,指给他们看,硬要他们猜
度价钱。猜对了固然好,猜错了也一样高兴地谈笑。我的本意只在显示
自己的高兴罢了。
有些书籍,我们本来并没有立意要去找它,甚至于连它的名字也是
生疏的。但是,在很偶然的机会里,我们买了它。当我一口气读完了,
竟要这样自语:“如果不买它,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损失啊!”另外一种
书,我们买它的原因同样是偶然的。拿回到书房里,也不过让它在书架
上多填了一些空间而已。可是,到了后来,我们却十分需用它,把它从
灰尘的蒙盖里拿出来,让它占据着每日工作的案头,它被列入最必要的
少数书籍的名单上了。而这是我们买它时候所绝不及料到的。
书籍大都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在现
在的社会里,你不能够付出代价,就没福分去享受那种美妙的语言。有
许多书籍,我们出了相当代价并不觉得冤枉。因为它确实把精神的餐宴
给予了我们。可是,有些时候,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
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我用了一角钱买来的《V·雨果散文
集》一类的书,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啊!
三
买书是一种痴情的欲望。它不知底止。得到一部又想两部,得着这
一批,又想着那一批。海水不会干,书单是开不完的。得到手的时候,
固然有一阵欢喜,得不到手呢,就不免痛苦了。而且“钓不到手的鱼总
是大的”,买不到手的书在想象上也特别感到优越。因此,那种痛苦也
就越发歪缠人了。记得还在中学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回在那卖洋货兼卖
书的店子里,看到一部新到的商务版大字的《聊斋志异》,我很想买它
却出不起价钱,结果眼睁睁看着给别一位青年抢了去。经过了多少日子,
那种痛苦还占据着我的心。前几天文德路某家旧书铺里有一部吉田弦二
郎的散文集,老板索价300 元,我当时出了2/3,结果没有成交。第二天
早晨,我再回去想买它,可是书已经不在了。这一来,我的精神上就好
像被挖了一个窟窿,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平复呢?如果当时买到手了,恐
怕它也不过和我案上所有的一些散文集同样普通罢了。
爱买书的人,因为贪心和急性,往往还要受到另一些惩罚。你今天
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遍,原来是一
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卤莽的嘲笑。
有时候所买到的书,在版本上是不完善的,价钱也特别昂贵。当你刚刚
买过后就发见这些了。这时候,要去买那更好而又便宜的,既然有些不
愿意,就此罢休呢,心里却又有些不畅快。总之,贪心或性急给你带来
“苦恼”了。
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
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
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就算在同一地
方移来搬去,也不免要蹙眉头),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
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
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南面百城”的
情景,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一转念,却又觉得十分爽然——我
苦笑地说:“无书一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乘!”
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另一种的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
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
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希望、快乐。记创造社出版部分
部
到广州来,将近两个月了。长日蜷伏在这珠江南岸丛林中的小室里。
广州的好去处,热闹如大新公司、先施公司,名胜如黄花岗、六榕寺等,
我都未曾去看过。这是为什么,我也不能清楚的说。固然,千辛万苦,
到这里来,其目的不在于讨逛公司、览名胜的荡子和名士之生活。但譬
之经过宝山,却空手而归,这也未免太出于人情以外的事。关于这个答
案,我虽然不能明白的告诉诸君,——也许是不愿明白的告诉诸君,你
们总是聪明的,这有什么值得更深的思索呢?
可是,话虽如上所说,却也有点例外的事情,那就是广州市里一家
不重要的小书店,我却去到有些再怕看见那位掌柜的脸,年华很青,并
且生得颇秀丽的那位掌柜的脸。因为我每度到了那里,虽然凝神的翻检
了很久的架上的新书,但到了下楼梯时,却都是双手空着,——这一部
是定然要买的,那一部也是不能不看的,。。这样的念头,尽管在心里
打熬,总是不见实现了出来。
我初到广州时,第一宗吃紧的事,好像就是看书店,而那个小书店,
尤其是为我所特别地留意的。大概是到后第二天吧,我就借一位朋友的
引带,到那里去了。我初以为它至少也该是在大马路上像平常商店那样
的房户。哪里晓得在一条短僻的街里,而且是在二楼上的一间很小的房
室呢!它的门口,挂着一块狭长的黑地白字中间斜穿一道星光般的红线
之招牌,“创造社出版部分部”,这便是牌上刻镌着的字句。招牌小的
很可怜,不是熟识了的人,是不容易找见的。到了楼上,这排《洪水》
呀,《创造月刊》呀,《现代评论》呀,《莽原》呀,。。那排《落叶》
呀,《少年维特之烦恼》呀,《文艺论集》呀,《呐喊》呀。。倒也排
列得整整齐齐的,虽然式样并不多。其中最令人感到幽逸雅致的,是四
壁上贴着的一些用信笺和粗纸写的字画。有一张信笺上录的是一首隽逸
的小词:
帘卷曲栏独倚
山展暮天无际
眼泪不曾晴
家在吴头楚尾
又有一张周灵均君的手笔,写的句子是:
春水柳条浓淡绿
桃花人面浅深红
画幅,多是小张的漫画,而且用的是很随便的纸。这些漫画中,有
成仿吾君的像,有郭沫若君的像,有穆木天君的像。穆君的像,最饶趣
味,因为画的是他用近视眼看报时的情形,并且上面有自己题的两句赞:
北国之人
一团闷气
有一幅叫做“久等的味儿”的,笔法颇与丰子恺君的相近,我觉得
它很有意思。至于相片呢,也有一点,但最触目的,要算那幅用钢笔题
着“流浪诗人王独清”的了。此外,还有一个很小的裸体像,在书架的
上边正挂着。室里临街的一面,几旁两张藤椅,大概是预备给我们这样
喜欢看书而没有钱买的人坐的。进来的人(不能都称作什么“顾客”,
因为有许多是“有睇无买”的,如我自己这位“老兄”也者,便是其中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