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

第1章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第1章

小说: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    颐    
    2000年夏秋之际,我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美国中西部农业区。在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棉花田间,在猪圈、牛棚、马厩里,在美国庄稼人的办公室、库房、粮仓、家中,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不断地了解着美国农民的生存方式。    
    农业商人:杰克       
    种稻、养牛、开公司,家有5万亩土地,信奉“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秋日早晨的阳光洒满牧场,我站在牛圈高高的木栏旁,看着杰克和南西夫妇俩骑着两匹枣红色的马,从牧场飞奔归来。杰克是一个现代美国牛仔。“我们每天一大早就要把牛放出去早锻炼,然后再让它们自己散步、休息、吃草。我有500头牛,它们的生活很有规律。今天要给牛打针,注射疫苗。”杰克看着牛群,眼睛里露出自豪的神色。    
    离开牛圈5分钟的车程,就是杰克的办公室。这里有前台接待员,台子上出售各式牛仔们喜欢用的刀具。像许多美国人一样,杰克有自己的名片。最令人惊奇的是名片上印着种子图案和一行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是我的人生哲学。”朴实而又简单的人生道理,是农民才能总结出来的。    
    杰克是一个现代农业商人。他不仅拥有5万亩土地和大群家畜,同时还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他送我一本印刷精美的公司介绍画册,封面是从空中拍摄的种植水稻的良田,前言部分印着他和妻子的照片,以及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保证向你们提供最优良的水稻品种。”画册中还专门介绍了水稻种子的收割、储存和管理方法。    
    “美国农民是否都像你一样拥有这样大面积的土地、大批的牲畜以及大型农业机械?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这一切是否可以说是美国农业的特点?”    
    55岁的杰克沉稳地回答说:“美国几乎每个农户都有几千亩土地。我们是怎样经营的呢?那就是高投入、大产出。我们的农机设备是从银行贷款购买的,一台拖拉机至少花十几万美元。我平时只雇几个劳力,再加上老婆、女儿也跟着干活,基本上就能做下来了。今天下午我们全家上阵收水稻,我那个84岁的老父亲也会开收割机的。”    
    “你一生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大的农业损失?当农民会不会破产?”    
    “如果经营得不好,当然会破产,前一天还是地主,一夜之间便会一无所有。1981年我们几乎破产,我是从那时候起开始探索多种经营的方式,不仅种田和养牛,还要经商。我的经商经验是从实践中学到的。我销售的稻种价格比别人的贵一倍,但是销路很好,因为我在质量上把好关。我这样看,当今的农场,无论规模大小,要想增产和增收,首先必须选择最新的优良品种。”    
    “一个现代商业农民,他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他继续解释,“对一切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对最新知识的追求,不断地学习,获得信息。美国有许多农业报刊,过去我们通过广播、电视获得农业市场信息,现在只需要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按按键盘就可以知道天下事。”    
    杰克是一个很风趣的人,他还讲叙了如何追求妻子南西的经过:“我见到她时,她还是个中学数学老师。有一天我把她带到地里,扶上拖拉机,用5分钟的时间教她如何使用,然后我就下地干活去了。没想到,她居然坐在那辆拖拉机的驾驶室里等了我一天;我去接她时,她告诉我不想留在学校当老师了,非常希望留下来当农妇。”    
    现代棉农:肯尼        
    拥有6万亩棉田、12台大型棉花收割机,喜欢做棉花期货交易,避免风险。相信现代农民更应当是以利润为导向的生意人。    
    一架只能乘坐13人的小飞机把我们送到密西西比州。这里是美国最大的棉花产地。今年美国大旱,德州地区37%的棉花已经死亡,全国的棉花损失达到17%。美国的棉农做好了哪些准备?此刻他们最关心什么?    
    57岁的肯尼是住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棉农,也是美国棉花协会的副主席。我们跟随他走进了一望无际的棉花地。肯尼用手摸着尚未采摘的棉花说:“你们一定会奇怪这些枝秆为什么这样矮小粗壮,这都是为了适应大型棉花采摘机而培育的。”    
    肯尼一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介绍起自己的家史是很自豪的:“我家世代都是农民,曾祖父有600亩地,以种植蔬菜为主;到了祖父那一辈,有了近2000亩土地,雇用了400个家庭劳动力(那时候,雇人是按家庭计算的);40年代,我父亲最先买了单垅棉花收割机,只用40个家庭劳动力就可以了。美国从50年代开始的全面农业机械化进入棉田后,彻底改变了整个棉花种植和收割的生产过程。我种植了38年的棉花,现在与两个兄弟一起经营6万亩棉田和1.8万亩大豆,我们有12台大型棉花收割机,可以12垅同时收割,我们还有两个棉花轧花厂。平时我们长期雇用15个工人,农忙时再另外加15个,30个人手完全够用了。”    
    我想起报纸上的美国棉花减产的消息,问肯尼的棉田受到什么损失。“我有很大的灌溉系统,所以损失不大。美国农民进行生产是比较理智、有计划的,因为我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今日的农民更像是生意人,做生意没钱赚,自然就会转产种植其他作物。此外,我喜欢做期货交易。今年我是以每磅76美分的价格来做期货,无论什么样的自然灾害对我的棉花收入影响都不会很大。”    
    肯尼的一席话使我联想到刚参观过的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当时我以为,一定是国际上的大公司参与这样的买卖期货交易,原来许多美国农民都参与了这一商业活动。


第一部分美国人怎样当农民(2)

    农业专家:丹尼斯        
    拿到农业博士学位,回到田里培育杂交小麦。尽管知道农业不被普通人重视,但坚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土地上才能实现。    
    丹尼斯是迪卡公司的杂交小麦育种专家。美国的农业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来自农村,回到农村。从外表上看去,获得博士学位的丹尼斯与普通农民没有太大的区别,惟有那一副眼镜还露出知识分子的痕迹。    
    美国中北部城市博伊思,是培育小麦品种的基地。登上丹尼斯的汽车,我们来到了他的杂交小麦种子试验田。用杂交小麦取代传统的普通小麦是丹尼斯一生的追求。他对着面前金色小麦田就给我们讲起了育种、基因、生物工程,讲得口若悬河,神采飞扬。    
    我问丹尼斯,孩子将来是否还会继承父业学农业,他说:“我太太已经反对我这样投入土地了。天天泡在地里,你还要这个家干嘛?这是她经常批评我的话。做农业科学家,离开土地怎么搞研究呢?土地就是我们最大的实验室。”    
    没有一尘不染的实验室,没有干净的白大褂,在丹尼斯这样的美国农学家身上,沾满的是泥土和汗水,但是,他们的气质中所流露的那种超脱的神情,具有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美。    
    农技推广员:吉姆        
    具有大学教授同样的职称,负责全县500个农户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农民庄稼的丰收就是对他的最好报答。    
    农民盖尔打算在明年种植抗农达大豆,但他还有一些更具体的详细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想到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员,于是他就打电话给了负责这个县的农技推广员吉姆。    
    这是一个典型农民模样的专家,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父亲也曾经是农业技术推广员。获得农业硕士学位后,他开始从事这项工作,负责全县500家农户。“工作很多,上午在办公室里做一些案头工作,整理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料。有时举办一些研究会和讲座,出版农业书籍。有新产品和技术等信息时,我会打电话及时告诉农民并了解他们的情况。目前马里兰州的农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环保。美国政府对环保提出了新的政策,尽管此政策今年才开始执行,但农民一方面要种地,另一方面要执行政府的法规。”吉姆讲话很慢,我猜想是经常向农民做培训的缘故。    
    美国人告诉我,华盛顿不是美国,真正的美国在农村。的确,占本国人口不到2%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本国人,而且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业企业资产有9000亿美元,年产值高达1万亿美元。    
    我还记得在依阿华州的一户农家,主人唐纳德在他制订的家庭农场发展战略中这样写道:“依赖自己的劳力和资金;运用现代化通讯方式和可靠设备;采用新的成熟、实用的农机技术;发展要多样化;我们今日面对的挑战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掌握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方法;农忙时节合理使用机械设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农民的实在与追求在这里表现得最充分。    
    在美国,我曾问马里兰州农业大学校长米勒先生:“美国有没有农民意识这个说法?”他严肃地回答:“没有!他们来自农村,回到田野,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具有大地一样宽阔的胸膛,他们是最辛劳的人。”


第一部分美国农民的“泥饭碗”

    冯镜明    
    美国农民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而美国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业之先进、发达毋庸置疑,但它到底发达到何种地步,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切身体会。    
    美国农民种田也不容易    
    我造访的这户农民家庭位于一个叫做史特灵的小镇近郊,它隶属于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    
    当时,史特灵正值冬季,地里没长庄稼,显得很开阔。路边有一栋普通美式房子,几十米开外,高耸着一座圆筒状仓库,还有一栋办公室,更远处是好几排低矮的猪舍。    
    我们到的时候,房子的大门敞开着,屋里空无一人,从这门不闭户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民风保持着淳朴本色。环顾四周,屋内的装修和摆设与美国的城里人并无异样,只是东西略显凌乱。    
    让我暗暗吃惊的是,屋里的书架占了整整一面墙壁,堆满了各种书籍,文件柜和写字台上分别摆放着电脑!    
    男主人丹·哥斯特闻讯赶来,他头戴一顶鸭舌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上身是蓝色T恤,下身是牛仔裤,儒雅中带点粗犷。    
    哥斯特是德国后裔,在当地已是第四代农夫,但与先辈不同,他原是学农业经济的,毕业后曾在芝加哥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工作过几年,做的是股票和欧元期货贸易,后“解甲归田”;而女主人则做过护士,当过会计。    
    原来这是一家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农民家庭。    
    哥斯特说,当初,他抛开跨国大公司里的“金饭碗”,甘愿捧起种田的“泥饭碗”,一来是想学以致用,二来也是因为厌倦了打工的日子,想尝尝当老板的滋味。    
    他认为,美国的城里人要想“弃商务农”,靠种田谋生,要有三个先决条件:懂农业,有资本,乐意居住在农村。三者缺一不可。    
    原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里,写到一位美国老农的感受:“在美国务农就像赌博,也许在赌城赢钱的机会比种田还高。”据这位美国老农的说法,务农与做其他生意的惟一区别是需要更多的投资。因为美国地贵,耕作机械贵,劳动力更贵,绝大多数美国农民都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此外,天气、病虫害、政府法令、市场需求、劳动力、油价、化肥、农药、种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收成。务农就像拉斯维加斯的大轮盘“1赔35”。    
    这个美国老农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听哥斯特向我们介绍的情况,发觉在美国务农的确存在风险,竞争也相当激烈。    
    在史特灵,方圆8公里内就有45户农民,平均每个农场拥有500英亩农田,而他家现在耕作的1500英亩农田,部分是由祖辈传留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租赁别人的,所以土地没有集中在一处。    
    哥斯特说,为了增强竞争力,农民实际上都想多租赁土地,以此降低成本。    
    一般而言,农户的经营规模起码要达到500英亩以上(若租赁别人的耕地则起码要达到1000英亩以上)才能维持,由此形成经营规模的日渐增大。    
    这一两年来,当地的农场数量就比以前大约减少了8%。而为了增加收入,减少风险,当地有些农户还身兼两职,既干农活,也在市内做事,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经销业务。    
    


第一部分互联网非常重要

    哥斯特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养猪为主,作物种的是玉米和大豆,而生猪则养了1万多头。除他们夫妇两人外,还有6个帮工,农忙时还请高中生帮忙。哥斯特介绍说,美国有20%的农场主动用了直升飞机进行田间管理,有的大型地块采用遥控拖拉机自动耕种。    
    我们随后参观了哥斯特家的办公室、仓库和养猪场。如今,多数美国农人都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前些日子,哥斯特就耗资三四万美元,兴建了新的办公室,大约有200平方米。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他还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粮食仓库,目前储藏着1.01万吨玉米,其中只有1/4自产,其余则是别人委托代管的。    
    在美国两百多万农民中,有48%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互联网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哥斯特,在运用电脑致力于生产方面,自然得心应手。    
    为了进行科学的种植、饲养和管理,他先后购置了4台电脑。这些电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大派用场:进行生猪饲料配方,配方可达15种;控制每一个猪槽的温度、湿度和洒水等操作;控制粮食的干湿度、仓库温度;计算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此外还从电脑上了解每天的天气情况,因为温度和风力的变化都会影响产量。    
    他说,当地气候比较干旱,雨水较少,有一年因为干旱而歉收,如今有了电脑,就可以未雨绸缪。    
    收获后,也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在电脑上,可浏览到期货市场每个月的行情。据他所知,方圆48公里内有四家国际型粮食出口公司,每天都对外公布大豆、玉米的收购价格,他家里的电脑都与之联网,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向其出售。    
    


第一部分面对风险

    在美国经营农业的收益到底如何?这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    
    哥斯特分析说,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在美国,农业的回报率通常可达20%,好收成的年头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假如城里人在农村购买了一块耕地再转租,大概有5%的利润,算上通货膨胀,就有8%的赚头。对他来说,有了盈余还要考虑进一步投资,是多买地以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多养猪以增加收益,也是颇伤脑筋的事情。    
    以前,在美国养猪的回报率高,盈利可达30%,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猪在市场上严重供过于求,每头生猪的价格低至25美元,相当于超市一只火腿的售价,为197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虽然专业人士为农人作预测、指导,他亦打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但他认为养猪专业户在通常情况下,主要还是凭经验去决定产量,因为市场始终是靠人的感觉行事,也得碰运气。    
    美国政府并不干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