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样当农民-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民利益的方案,并说服下级和百姓。”
儿子似乎归结地说:“来美国这么多年,我算明白了,所谓民主就是人人都是刺头儿,谁都惹不得。这就是他们立国的根本,好处坏处都在这里了。”
讨论似乎结束了,但我心里还在翻腾。在我们的国家,说声修路、修桥,不管是酒楼、舞榭,还是新旧民居,该拆迁就拆迁,谁都不会也不能抗拒,原因是小道理得服从大道理。上级命令、规划,下级坚决执行,局部得服从整体。正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这样就不可能有今天!不过,谁敢说一级级政府的一道道命令、规划,其中就没有一点失误之处,谁都真正代表了全局的利益?谁敢说其中没有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而在这些问题上,又有多少人认真听取过相关的底层百姓的意见并真正接受呢!
就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又先后看到两篇报道。其一是:“经过40年的商讨、研议,18号公路整修工程,终于在日前动工……”其二是:“西温莎市政府早在1973年便有意整治葛洛夫磨石湖,以解决堤坝年久失修、水草废物淤积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但由于地权问题无法解决,整治计划延搁了30年。”“1987年市政府取得该湖及湖堤的所有权,整治计划也获得市议会的同意,但由于400英尺的湖堤,有一部分坐落在私人土地内,市府无权动工……达成共识,同意付给3万元以取得短期建筑地使用权及永久维修权”,整治计划终于可以“付诸行动”。前者如尚嫌简略而难以全窥内情,后者则交代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这可是原封不动的原文,是白纸黑字印在报上的。它真令我惊愕,令我感叹,也令我茫然了……
第一部分加拿大人的环保意识
何渊耀
2000年我去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和其他一些城市旅游,深为加拿大人的环保意识所叹服。
每天清晨或傍晚,在公园或马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加拿大人带着心爱的狗在溜达。什么哈巴狗、狐狸狗、贵妃狗、小黄狗、大黑狗、猎狗等等,欢快地在主人身旁忽前忽后地奔跑着。初到渥太华,我真觉得有些诧异:狗的主人不论男女老少,为什么手里都捏着一个塑料袋?后来才明白,原来这塑料袋是准备随时捡狗粪用的,狗一屙屎,主人就用塑料袋包住手,将狗粪抓到袋子里。难怪,这里街头巷尾、公园草坪都难得见到狼藉的狗粪。
居民们自觉的环保意识,使我顿生了几分敬意。当然,加拿大各地法律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也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在蒙特利尔,狗主人倘若不及时清理狗粪,每次将被罚款135加元(一加元约等于5.6元人民币)。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了加拿大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举目四望,除了道路和停车场是水泥地面外,到处是树木和草地。住宅四周是草坪和樱花树等大片草木,松鼠在其间窜来窜去,鸟雀在枝头欢叫。整个城市就像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天空因粉尘污染少而显得格外蔚蓝,地面因覆盖着绿色植被而赏心悦目,流经城市的河流因少有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而清澈诱人。
为了解决城市的垃圾问题,垃圾车每天都开到各个居民区,逐一将各户放在门口的已装袋或装箱的垃圾运走。为了方便处理,各家早早地将垃圾分了类:瓜皮、果壳、残菜等与塑料制品、玻璃瓶类硬物分别装袋,过期的报纸、杂志及广告宣传品等印刷物单独放在一个大筐子里,以便回收造纸。
在公共场所不准吸烟,抽烟要到指定的房间;丈夫在家抽烟如果没得到妻子的许可,妻子可以上法庭起诉或提出离婚;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亦属违法。在公共场合(包括公园内)喝酒也是法律不允许的,违者将罚款105加元;特殊场合(如举办展览会、交易会、筹款会等)须在大堂款待客人,要事先领取特别许可证。
出售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将遭到严厉的惩罚。如安大略省有户人家因买到一盒受到污染的果汁而告上法庭,获得了3.95万加元的赔偿。加拿大食品检验局还告示,食品厂和餐馆、酒楼如滥用一些添加剂(如糖精、味精、色素、防腐剂等),将被处以5万至25万加元的重罚,或坐牢半年至3年。
加拿大的公路星罗棋布,尽管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却始终看不到扬起的灰尘,闻不到排放的尾气。1999年,安大略省能源部规定,整个夏天本省所有的加油站都必须出售改进后的低挥发型汽油,以减少有机物质对大气的污染,尽可能地消减地面烟雾。
加拿大的淡水资源占全球的20%,不算北部的冰山,每人可分配的水源是美国的4倍。1999年,美国发生严重旱灾,许多水库都出现了干涸的现象,因而对加拿大的水资源垂涎欲滴,提出向加拿大借水,但加拿大始终坚持禁止大批出口淡水。他们预计,在全球变暖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本国的水资源可与如今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相媲美。为此,他们不惜重金,添置大型设备,对全国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进行过滤、净化、回收;同时,对日常生活用水也十分节约,如遍布公共场所供饮用的消毒纯净水的水龙头,其细小的出水口只有小钉子一样粗。
加拿大是渔业大国,水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近海和内陆河港、山涧溪流盛产各种鱼类,主要有鳕鱼、鲱鱼、鲐鱼、鲑鱼、三文鱼和大螯虾等。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政府制定了“留大放小”的政策,坚决杜绝“竭泽而渔,一网打尽”的败家子作风。规定捕获的几种鱼(不是所有的鱼)长度在7英寸以下的必须放回水里;另外,65岁以下的居民钓鱼要办执照,对指定的几种鱼,一般只允许每次钓3条,每年需要交费30加元,若每次钓5条,则一年需交50加元,其他鱼种则不限。
平日,人们可以偶尔看到水上警察拿着望远镜,开着巡逻艇,检查钓鱼情况。倘若无照钓鱼,将被罚款500加元;如果捕获到7英寸以下的小鱼不放回水里,则要处以50加元的罚款。为此,垂钓者大都随身带着尺子,以便对长度没把握的鱼随时量一量,及时决定取舍。
对不少垂钓爱好者来说,钓鱼往往不是一饱口福的需要,而只是要体会一下将鱼钓上来时一刹那的喜悦。为了鼓励人们将鱼再放回水里,动物标本制作公司便应运而生。垂钓者先给钓上来的鱼拍一张彩照,并记录下它的尺寸大小,然后放回水中;再将资料交给这家公司,公司会马上据此用玻璃纤维制作一条和原鱼一样大小且非常逼真的复制品,垂钓者即可带回去,向家人和朋友炫耀一番。
加拿大曾连续6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居住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应该说绝非偶然。
第一部分你不了解的爱斯基摩人
船舷
爱斯基摩人称自己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谑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爱斯基摩人不只能吃生肉,还能在零下六七十度求生存,令其他民族的人不可思议。
至于爱斯基摩人是如何到环境恶劣的北极定居的,还要从人类的大迁徙说起。
随遇而安
五百多万年前,当人类在东非裂谷的草原与树林间诞生后,随着数量增加便不断地向外扩展和迁徙。亚洲是人类大范围迁徙的第一个落脚点,大约在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万年前,人类的始祖首先从非洲迁至亚洲,再从亚洲向欧洲、澳洲及美洲迁移。大约在一万多年前,除南北极外,地球的绝大部分已被人类所占据。
近八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越过白令海峡欲向美洲腹地进发。岂料,当时的美洲大陆早已是印第安人的天下,他们并不欢迎外来者,爱斯基摩人刚接近美洲大陆就遭到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爱斯基摩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爱斯基摩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
谁料,适应能力极强的爱斯基摩人从此与世隔绝,在北极落地生根,繁衍不息。
北极冬日的气温经常是零下五六十度,最低时达零下80度。零下80度是什么概念?有人为此专门做过实验,将一暖瓶开水从一人高处倒下,落到地上竟然全是冰块;连几毫米厚的钢板从高处落到地上,也会被摔碎。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早期的爱斯基摩人因食物匮乏,常常几天吃不到东西,难怪有人说,是爱斯基摩人将人类的耐寒力和抗饥饿能力发挥到了极限。
长期在环境恶劣的状态下生存,爱斯基摩人形成了世界上任何民族也无法比拟的淡泊功利、随遇而安的性格。
鲸鱼、海象、海豹、驯鹿、鲑鱼和北极鸭是爱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他们一生的工作就是为追逐这些猎物做准备。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要在寒冷的冰雪中与动物比智慧,拼体力,还预示着危险和灾难会随时降临。
大自然是无私的,有时也是无情的。在冰面上捕猎常出现这种情况:父子俩或兄弟俩正在冰面上追捕猎物,脚下的冰突然裂开,有时会将猎手隔开,或把他们全部带上漂走,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的希望几乎是不存在(现在,爱斯基摩人已用上了卫星定位通讯系统和救援直升机,类似的悲剧很少发生了)。
在这些生离死别的短暂时刻,爱斯基摩人表现出的平静镇定是超乎寻常的,他们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大惊失色大呼小叫的,为工作殉职的非正常死亡,他们看到听到的太多了。所以,面对死亡时他们听天由命,只是向眼前的亲人,或是向远处的亲人招手,以示诀别,并在心里祈求上苍:请照顾我的家人吧!
连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是如此。爱斯基摩人虽然也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以前爱斯基摩妇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婚姻松散而随意,未婚的猎手在迁徙中遇到相中的女人,只需征得她的同意,日后他们便可以共同生活,不需要繁琐的礼节仪式。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女人又看上了另外一个猎手,或是男人又跟其他女人对上了眼,两人便会和平分手,互不相干。这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极相吻合,在获取食物以求生存面前,任何事物都显得微不足道。
爱斯基摩人的生育率不低,可婴儿存活率却极低,所以他们非常喜欢孩子。他们至今流传这样一种习俗,不管你喜欢哪家的小孩子,只需表示领养的意思,主人绝不会阻拦你带走他们的孩子。其实,他们根本没有领养的概念,所有的孩子都是大家的。
正是这种视全民族为一个大家庭的观念,才使他们在地球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生存至今。
第一部分分享奉献
分享,是每一个爱斯基摩人都自觉遵守的生活原则,不仅与家人或认识的人分享,而且与全村人或遇到的人分享,颇有一点共产主义的味道。
最能体现分享精神的,是每次捕到鲸鱼后的热闹场面。
位梦华在《最伟大的猎手》中描写道:“当我跑到海边时,见那里已经有许多大人和孩子,大家喜气洋洋,像过节似的。有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岸边向远处眺望,他们都白发苍苍,却喜形于色,似乎在迎接的不仅仅是鲸鱼,还有他们几十年来许多美好的回忆和向往……两台绞车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鲸鱼拖到了平台旁边,这时迎来了两辆大铲车,开足了最大的马力,还是不能使鲸鱼翻身。后来又加上一台推土机,一齐努力,才终于把鲸鱼翻了个个儿,滚到了刚刚搭好的平台上,人们鼓掌欢呼。
“按照古老的爱斯基摩仪式,首先给鲸鱼洗个澡,把它的全身冲洗干净,因为鲸鱼在水里向来是干干净净的。最后又铲上一斗清水,哗地浇进鲸鱼嘴里。据说让鲸鱼喝了水,它就可以投胎转世,这样,爱斯基摩人就会永远有鲸鱼吃。
“祈祷过后,分鲸便开始了。就像中国农民在秋后分粮食一样,每户一堆,每人有份。在欢笑声中,人们将自己分到的鲸鱼拉回家……”
每个捕鲸队都有自己的旗子,一打着鲸,旗子立即竖起来,人们只要一望到旗子,就知道是哪个队捕到鲸鱼了。
捕鲸队长集能力、技术和威信于一身,每到捕鲸季节,他们自己花钱准备工具组织队伍,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鲸。鲸鱼捕回来后,不仅要给全村人分配,而且还得招待全村的人痛痛快快吃一顿。这种时刻,就像中国人办红白喜事一样,手脚麻利的妇女会主动前来帮厨,煮的煮,炸的炸,美味佳肴摆得到处都是,大家又说又笑,又唱又跳,毫不客气地大吃起来。
即使这样,女主人还嫌不够,拿起话筒站在门外大声广播:“我们的食物已经准备好,东西很多,请大家快来享用吧!”
爱斯基摩人虽然没有文字,但爱斯基摩文化却一枝独秀,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斯基摩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惟一与鲸鱼紧密联系的文化。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起居、他们的歌曲、他们的舞蹈、他们的地名、他们的音乐,甚至连他们的思维方式,都与捕鲸有密切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爱斯基摩文化是由鲸鱼托起的文化。是鲸鱼的奉献精神,深刻感染了爱斯基摩人,这种感染不是浮皮潦草转瞬即逝的,而是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影响。
在爱斯基摩人中,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而怒发洪水时,地球上生存下来的不仅是诺亚一家,还有爱斯基摩人。当时的爱斯基摩人看到洪水来了,他们便纷纷爬上自己家的木架皮舟,随着滔天洪水飘泊而去。就在他们饥饿万分时,弓头鲸来了,在他们周围游来游去,甘愿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提供食物,使爱斯基摩人在最危急的时刻能够活下去。后来洪水消退,山头露出来了,爱斯基摩人便住在山头上,弓头鲸和其他鱼类继续来为他们提供食物。自那以后,每年春天弓头鲸就要到北极来,秋天回去,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爱斯基摩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在爱斯基摩人中,经验就意味着食物,经验就意味着生存,经验就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爱斯基摩人很早就形成了老人优先、尊重老人的习惯。
同样,爱斯基摩老人也非常仁义,一些患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食物紧缺的年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们打理好自己的行装,告别家人,特意停留在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等着让熊把自己吃掉……
他们说,虽然熊现在吃了他们,但说不定哪一天,熊又能成为他们的孩子们的猎物,这样的死,不是很值得吗?
第一部分生存之争
几千年来,爱斯基摩人寄居北极,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从不曾给任何人带来麻烦,可现代文明却多次侵扰伤害他们,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你不招惹别人,别人却不让你安生。这是20世纪中叶,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
一百多年前,当阿拉斯加作为商品在俄美之间的谈判桌上被讨价还价时,从未有人征求过爱斯基摩人的意见。
20世纪初,西方文明刚介入爱斯基摩人生活时,美国人粗暴赶杀了爱斯基摩巫师,强迫他们改信天主教或基督教。
冷战时期,美国人预测北极将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