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与如家-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
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txtsk
欢迎加入论坛讨论本小说:bbs。4020
…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简介
朱瑛石、马蕾:朱瑛石:资深财经编辑, 曾服务于《外滩画报》、《东方企业家》、《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著有《沉浮史玉柱》。
马蕾:职业作家,曾任《东方企业家》、《福布斯》中文版记者,国内多家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出版时间:2008…01…01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市场价:¥36。00元
序1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可以被“预约”的成功
本书即将展开的故事,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都可能流传为一个传说。
四个出身背景全然不同的年轻人聚在一个小酒馆里谋划创业,他们中有野心勃勃的银行家、能言善辩的创业爱好者、内向腼腆的软件咨询经理和一个不满现状的国有酒店管理者,一开始为了办个什么企业他们吵得面红耳赤,最终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这四个人都自称是旅游迷。
这是一群手忙脚乱、第一次养育孩子的“奶爸”,跟所有第一次创业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也犯了很多可笑的错误,这些在后来都成为记忆中津津乐道的青春细节。与众不同的是,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这四个人就已经规划好了它的未来,四年后,这个名叫携程的“孩子”在资本市场上拿到了一枚硕大的“奖章”,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一个前所未见的“人造婴儿”。确切地说,在他们之前还没有人用这样的手法创办和领导一家企业。
更离奇的情节还在发生。在“孩子”长大之后,这四个被外界誉为天作之合的“奶爸组合”却让人吃惊地各奔东西了,其中的两个人又生出了一个叫如家的“孩子”,而它竟不出意外地又在三年后拿到了资本市场的“奖章”。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三年内两次把自己创办的企业送进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他们是纪录的创造者,所以,这四个人堪称“第一团队”。
青春激荡,拍马相聚,商场当歌,所向披靡;
一战即胜,呼啸而散,相忘江湖,余音荡漾。
这样的创业故事,像不像一个充满了东方侠客气韵的“中国梦”?
他们是擅长创建企业的中国新商人—在他们出现之前,我们只在大洋彼岸的硅谷遥望过类似的故事。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完全陌生的商业理念,譬如“创办企业不是为了拥有它,而是出售它”、“资本是能够让企业价值充分放大的最佳工具”、“泡沫是个好东西,我们用它整合了传统行业。”
对于所有有志于商业成功的年轻人来说,“第一团队”的成功模式实在是太让人动心了。
在商业教科书上,没有一家公司的诞生或成功,是必然存在的事物。而商业又是一个用结局来评判过程的功利游戏,只有在当今的金融商业主义年代,创业家才拥有了完全不同的职业命运,他们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地起步,然后,又能够在获得初步的成功后,再依靠资本平台的运作,安全地全身退出。对企业家的成功定义,已经与十年前全然不同。这也是“第一团队”能够出现的时代原因。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四个人中没有领袖、没有“国王”,也没有“大哥”。在中国企业史上,有比携程、如家更强大的企业,有比他们更聪明的企业家、更精干的投资人、更勇猛的创业者,也有更精干的管理者,但是很少有人形成过一个真正的“团队”,正如本书作者所描述的,“在这个团队里,不是依靠权威,而是依靠平等的伙伴关系和契约精神来维系组织的稳定性,并且取得持续的成功”。
这好像是一场可以被预约的成功。你只要有天生的远见、年轻人的敏锐和协同创业的激越,再加上资本魔杖所赋予的神力,便可以“轻易”而“快捷”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样的故事描述里,充斥了种种机会主义式的误读和对闪电式成功的过度渴望。
于是,我们需要一本优秀的图书,能够告诉大家这个“超级团队”的真实故事。
现在,朱瑛石和马蕾做到了。
吴晓波(蓝狮子出版人、著名财经作家)
序2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携程和如家的四个关键词
携程和如家并不是中国最赚钱的公司,它们的四位创始人也算不上特别知名的企业家,至少在如家上市之前是这样。但是2003年和2006年,他们创立的公司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且一直保持着不错的业绩。在他们之前,还没有哪一个中国的创业团队做到了这一点。关于这个创业团队的特点,朱先生这本书已经做了详细而精彩的描写,我不再赘述。作为一个在咨询行业工作了近20年的从业者,我想谈谈携程和如家两家公司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给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携程和如家的成功,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时机”。
携程不是最早从事酒店预订业务的企业,在它之前已经有多家小公司;如家更不是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如家的商业构想其实来源于上海锦江集团的锦江之星。可以说,酒店预订和经济型酒店这两个市场机会都不是梁建章的团队发现的,但是他们选择了很好的进入时机:早于携程和如家进入这两个市场的企业,已经用业绩证明了这两个市场的潜力;同时,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市场里形成领先地位。“群雄争霸”,谁都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导者。
第二个关键词是“并购”。
在一个“群雄争霸”的市场上,想要在短时间内拉开自己和竞争对手的距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收购。这在携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它的每一项主要业务,都是通过收购迅速做大的。当然,携程也花了不少工夫整合收购的企业,幸运的是,携程收购的企业大多是规模不算大、历史不长的企业,这使携程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整合。
第三个关键词是“专注”。
如果回顾携程的业务发展,可以找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订机票和订酒店是任何一个出差或旅游的人必须做的两件事情,在酒店预订的基础上延伸到机票预订顺理成章。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推出度假产品和商旅服务,有点类似于腾讯在庞大的QQ用户群的基础上推出收费服务。
梁建章的团队从来没有动过多元化的念头,携程的所有业务都围绕着旅游服务展开,而且牢固地建立在预订用户群和呼叫中心+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基础之上。甚至在他们发现了经济型酒店的机会之后,也是选择了另外成立一家公司,而不是整合在携程的业务之中。
第四个关键词是“服务”。
从根本上说,携程和如家都属于服务业,真正决定这两家企业业绩的,说到底要看它们能不能以合适的价格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携程和如家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证服务标准化的。
很多企业抱怨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办法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与国外对手竞争。在我看来,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多条路径实现,其中之一是在服务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它只需要更多的专注、专业态度和耐心。
谢祖墀
(谢祖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博士、MBA,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学士、硕士。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先锋和最有经验的管理咨询专家之一,现任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自序(1)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超越历史的宿命
当我着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宗庆后与法国达能集团之间的纠葛刚刚展开。这位62岁的老人,穷尽心机,试图改变多年前让他懊悔的一份合同。他坚持认为自己打下的江山,以一个不高的价格让外人掌握了控制权,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这些年中,他一直与达能貌合神离,悄悄建造自己控制的“联合舰队”。
我无意就宗庆后与达能的恩怨发表意见,关于这桩纠纷,已经有太多意见。抛却民族主义和商业精神的形而上争论,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很理解宗庆后的做法。因为,他是中国传统企业家的一个缩影。
长久以来,中国的企业家(不包括国营企业的领导,他们本质上是官员,也不包括外资企业的CEO,他们本质上是经理人)经常被描绘成一正一反两种形象:一种是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不择手段聚敛财富的恶棍,另一种是苦心孤诣、历尽磨难终成正果的悲情英雄。
不能说这两种形象哪一种更贴近中国企业家的面目,类型化的描绘只是方便媒体的宣传,真实的状况远比这复杂。如同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天使与恶魔一样,传统的中国企业家也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即使如柳传志之尊,也曾在联想发展的早期做过走私。所谓“原罪”,在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绝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企业家,在光鲜的履历之下,都曾有过灰色的轨迹。
不过,与一些人的观点不同,我并不把企业家的“原罪”视做时代病症的原因,而更倾向于将其看做结果。
如果不是对历史视而不见,就必须承认,在过去30年中,这个国家主要的商业活动,不是沿着商业的逻辑,而是沿着权力的逻辑展开。只是在很多时候,权力的逻辑掩盖在身份的逻辑之下。从30年前因为卖瓜子而获罪的年广久,到诸多红帽子企业,乃至数年前无数的MBO尝试,斗转星移、世事变幻,其间权力的逻辑轨迹依旧清晰可见。
这正是中国商业史的诡谲之处,也是现代经济学难以圆满解释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身处其中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市场的驱动和权力的挤压之下,30年来走出的是一条条扭曲的道路,呈现出的是一幅幅扭曲的图景:那些津津乐道于同政治人物合影的企业家、那些被政府官员的支持和允诺放大了野心的企业家、那些苦思冥想让自己创造出的财富名至实归的企业家,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浮世绘。
这中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手段和计谋,有外人无从体会的苦楚和无奈,有时运不济的败因,有机缘巧合的胜果。从这幅浮世绘中寻找出一缕穿越迷雾的商业脉络,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规律,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事实上,在我目睹过的许多公开和私下的场合里,已经有不少中国本土企业家,对于商学院的“纸上谈兵”表现出彬彬有礼的不屑和不留情面的蔑视。
这样的不屑和蔑视,与宗庆后不惜撕毁多年前的合同,同达能放手一搏,源于同样的逻辑。在这个扭曲的商业环境下,他们早已习惯了种种伎俩,习惯了结果重于手段,商学院的那些商业法则,在他们看来的确有些“乡愿”了。
有什么力量能够改变这个扭曲的商业社会?在我看来,这种力量来自互联网。
作为革命性的新技术,互联网对于中国商业史而言,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它制造了多少富翁,书写了多少创业传奇,而在于它第一次让一个行业按照商业的逻辑,而非权力的逻辑展开。
是的,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即使在它的发源地美国,也仍然是一个新行当。这里充满着梦想,也充满了风险,没有既定的道路,也没有人能从各种可能性中准确选出正确的方向。在这个权力无从置喙的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获得了空前的平等。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之处,在这个“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以“注意力经济”为特点的行业里,权力的逻辑失去了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里,有谁能凭借权力垄断千百万人的注意力呢?
权力逻辑失效之处,商业逻辑便生长出来。感谢那些理性或贪婪的、投机或战略的、失败或成功的风险投资者,他们出于各自的目的,将大把资金投给那些似乎拥有远大前程,又似乎会随时倒下的互联网公司,无意中保证了这个行业从起点上便沿着商业逻辑的轨道运行,而不像传统的创业者,往往有着不可言说的“第一桶金”。
在10年的发展历史上,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过峰谷跌宕,体验过寒暑轮回。这个行业也有谎言与欺骗,也有不堪与龌龊,但总体而言,它仍然体现了商业逻辑的因与果。
互联网的力量,不止于纯粹技术领域或者网络本身。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中,那些分散的需求,正因为互联网的理念和思路而成为现实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之于B2B市场、携程之于旅游市场、如家之于连锁商务酒店市场,就是其中的典范。
这正是我选择书写携程和如家故事的原因。考虑到这两家企业还很“年轻”—携程只有8年的历史,而如家的历史更为短暂,它们还有无穷的可能性没有展现出来,也许更好的选择,是书写梁建章、季琦、沈南鹏和范敏四位创始人已经完成的创业故事。
不过,这并不是一本“官方版本”的创业史。实际上,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曾多次采访过四位创业者,但由于四人之间早有约定,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四人并未接受采访。本书的写作材料,来源于过去四年中的采访、公开的媒体报道和演讲以及与四位创业者熟识的人的回忆。
缺少当事人的言说,或许会让本书少了一些细节的调味品,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可信度和丰富性。携程和如家是两家透明的公司,它们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完整的商业理念,并且完全沿着商业逻辑展开。由于这些特性,在四位创始人创业的过程中,并不存在那些不可言说的隐秘交易,或者不足为外人道的潜规则。选择创业团队的角度,还因为梁建章四人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团队的榜样。
自序(2)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历史学家许倬云曾在《从历史看管理》一书中,浅谈了中国历史上的管理和组织模式。这些千百年前的模式,已与当今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大相径庭。然而中国传统的组织文化,却仍然影响着今天所有的中国人。
与一般人的概念相异,号称“大一统”的古代中国实际上一直存在两个组织系统:城市的系统和乡村的系统。前者是建立在“天命皇权”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后者是建立在广义宗法制基础上的乡村自治。所谓“皇权不下县”,是这两个组织系统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上,朝代更迭,政权交替,这两种组织文化却根深蒂固,连绵不绝。前者发展出“领袖型”的等级制组织文化,在组织中存在一个超乎常人的“领袖人物”,这个领袖人物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利益分配则是按照组织中的层级高低依次递减;后者发展出“家族式”、“同伙式”的组织文化,组织以血缘关系或者从血缘关系演变出来